<p class="ql-block">1986年4月,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团委根据国家教委文件要求,组织了赴上海宝山钢铁厂考察团,制定了考察计划。我时任南京工学院团委副书记,与南京工学院德育教研室王老师分别担任正副领队。考察团团员如下:刘同学,22841班;李同学,52832班;薛同学,61832班;袁同学,81842班;夏同学,111851班;郭同学,12系;毛同学,12系;余同学,131841班;史同学,131851班;张同学,161831班;薛同学,161832班;邱同学,数力系研究生;顾同学,哲科系研究生;闵老师,南京工学院校刊编辑。4月30日下午,我们召开了考察团准备会,王老师、余同学乘91次列车赴上海,在上海宝山钢铁厂联系住宿,会见校友,做考察先期准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1日上午七点,考察团在院团委集中,八点半在铁路南京站乘91次列车赴上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京工学院大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8年3月11日,国务院决定兴建上海宝山钢铁厂,同意从日本引进成套设备,在上海宝山县新建钢铁厂。宝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引进技术最多、装备水平最高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由于引进建设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过程中争议不断,在大学生中也引起了很多关注。如何认识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改进和完善相关工作,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是国家教委组织大学生专题考察的目的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察团师生在上海汇合后,入住上海宝山钢铁厂附近的招待所。我们收集了上海宝钢建设的相关资料,拜访了参与宝钢建设和运营的的南京工学院校友,为考察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2日,我们对宝山钢铁厂进行了全面的参观、学习、考察,宝钢接待处为我们安排了参观车辆,委派了专门的接待讲解人员,进行了全程的介绍。这是师生们第一次参观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宝钢位于上海市北翼宝山县月浦一带,北濒长江,东临吴淞,南靠杨行,西近浏河,距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广场26公里,江流至东海60公里。宝山钢铁厂占地11.11平方公里,由焦化、炼铁、炼钢、初轧、钢管等5个主要生产厂及自备电厂、能源中心、水运码头、中央机修等辅助设施组成,1978年12月开始建设,分两期进行,1985年9月一期工程建成投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宝山钢铁厂建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决策,有“左”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在急于求成,当时国家的经济状况不好,两期工程,计划投资近300亿元,中国当年的财政收入才800亿元,相当于全国人民建钢厂。1977年日本的钢铁产量为1.19亿吨,已经是中国钢产量的5倍,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宝钢的建设,以日本新日铁作为总包单位,总体达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使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提前了2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8年12月23日,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一天,举行了宝钢工程奠基动工典礼。当时全国上下都憋足了劲,要把被耽误的时间尽快抢回来,在建设进程上急于求成,工期安排考虑不周,前期工作不够充分,同时对国家财政经济状况估计不足,因而动工后遇到了不少困难。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人心,在整个国民经济实行整顿中,宝钢工程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从实际出发修改原定过快的工期,通过全国人代会质询、工程停缓建,最后确定高炉1980年出铁的目标改为1985年9月;经反复论证,为适应国家财力状况,将原定一气呵成的整个工程划分为一、二期;将原定引进全部设备改为主体装备全套引进,部分设备国内制造或与外商合作制造;将工程投资概算粗略、先干后算、实报实销、敞口花钱改为指挥部包干、缺额自行消化。</p> <p class="ql-block">1978年12月23日,宝山钢铁总厂举行动工典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宝钢工地上的建设队伍,在建设前期最高达6万余人。最先进入工地“抢建”的是上海市的地质勘测和施工建设队伍,为确定厂址和厂区“三通一平”打下了基础。随后,冶金部调遣所属勘测、设计、研究院所,冶金建设公司和基建工程兵陆续进入工地,和上海市的建设队伍一起,分别组成十个分指挥部和设计口,承担起主体工程的全部任务。1982年以后,五冶、十三冶、十九冶上海分公司(1986年5月改组为宝钢冶金建设公司,简称“宝冶”)和二十冶总计约4万人的建设队伍成为宝钢工地上的主力军,在实践中锻炼成一支技术精湛、装备精良、敢打硬仗,并能组织现代化施工的建设队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组成宝钢生产人员的基本队伍,是来自全国二千多个单位的精兵强将,这支队伍的建设,以掌握引进技术、上岗位合格操作、保证顺利投产为目标。宝钢不断对员工进行“三感教育”,即树立建设宝钢的光荣感、责任感、紧迫感的教育活动,成为宝钢人的强大精神动力。宝钢不断对员工进行新技术和外语培训,组织员工到国内各钢铁厂进行管理、操作的对口实习培训,选派一部分技术骨干到国外进行对口操作实习、回国进行传授培训,开展投产前集中到现场模拟训练、岗位练兵,严格进行上岗前考核。正是这样一支合格的生产队伍,为宝钢投产成功和生产顺利进行,并在外国专家回国后独立地操作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5年11月26日,“六五”期间最重要的建设项目——宝山钢铁总厂一期工程投产,中国第一家现代化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由此诞生,宝山钢铁总厂将实现设计规模为年产钢、铁各600万吨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贺电中指出:宝钢的建成投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这对提高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1985年11月26日,宝山钢铁总厂一期工程投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察团一行走出宝钢的自动化车间,身后不远处高耸的钢铁架,就是“高炉之王”——宝钢一号钢炉,当时,国内高炉的容积一般只有两三百立方米,而宝钢一号高炉达到4065立方米,代表了当时世界钢铁工业设备发展的最先进水平。大家兴趣盎然,倍感振奋和自豪,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为中国的工业振兴做出南工人的贡献。作为带队老师,我更是深受教育,为考察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感到高兴。</p> <p class="ql-block">上海宝钢一期工程一号高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6年5月4日下午两点,考察团一行乘坐92次列车回到南京。我组织考察团师生撰写了宣传文章,举办了专题报告会,受到了大家的欢迎,获得了较好的反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未曾料想的是,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和宝钢有了密切联系。我1995年底离开东南大学到南京市工作,2017年1月调任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工作,参与主持南京工业经济的管理,钢铁工业作为南京市的支柱产业,理所当然地成为我的工作重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京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上海宝钢股份四大制造基地之一,企业坐落于南京市扬子江畔,经过五十多年建设和发展,具备年产500万吨原矿、262万吨铁精矿、730万吨铁、760万吨钢、750万吨热轧板卷、100万吨酸洗卷及85万吨冷轧产品的生产能力,能力和水平都已超过了当时的宝钢一期工程。而上海宝钢集团和武钢集团合并成立宝武集团后,集团粗钢产量有巨大飞跃。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 10.53 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 56.5%,宝武集团粗钢产量达到1.15 亿吨,跃居世界第一,而这年日本国内粗钢产量约为8320万吨,还不如一个宝武集团的产量。</p> <p class="ql-block">南京梅山钢铁公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追溯到1978年10月,邓小平应邀访问日本,在千叶县君津钢铁厂参观时,许多全自动化生产车间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工人,他提出,中国也要建设这样好的钢铁厂。1979年,邓小平曾经说: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个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发展必然趋势的预言,已经并将继续为事实所证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弹指一挥间,三十多年过去了,赴上海宝山钢铁厂考察的东南大学师生们,几乎没有机会再次见面,但是,我相信你们一定记得这样一次难忘的考察之旅,并有许多参与和见证历史变迁的东大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于2022年东南大学120周年校庆前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