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怀念我们的父亲母亲

溪水枫叶

<p class="ql-block">  在记忆的长河中,有两位身影始终熠熠生辉,那便我们的父母。他们虽已离开我们许久,但关于他们的一切,依旧清晰如昨。我们的父亲于淞江,我们的母亲王士兰,他们共同生活55年,携手度过了人生难得的翡翠婚,共养育我们兄妹四人【于国本.于国力.于国学.于国粹(于红)】。他们不仅给予我们生命,更以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勇气,为我们照亮人生之路,他们的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灵魂深处。</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时代与抉择</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旧中国在侵略者铁蹄下痛苦呻吟,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我们的父母,在这样的黑暗中觉醒,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愤恨,毅然决然地投身中国共产党,参加八路军,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紧紧相连。他们告别熟悉的家乡,奔赴未知的战场,只为给这片土地带来光明与希望。</p><p class="ql-block"> 战场岁月</p><p class="ql-block"> 父亲于淞江(1909.4.22-2002.8.30)出生于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石槽村,15岁开始在青岛银月纱厂做工,后入青岛李村奉系直鲁军校学习,结业后任奉系直鲁第八军教导团青岛提督楼助教,1927年入沈阳东北军东岭讲武堂学习,1929年7月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粮秣厂卫队队副,驻扎在沈阳北大营亲身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后随军撤至北平,1933年2月任北平绥靖公暑卫队队副,1934年7月因被国民党部队整编排挤回原籍。</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父亲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于1937年10月在原籍组织起临淄县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活动。1938年2月编入李人凤三大队任作战科长,7月加入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任教导队区队长,10月任三支队八团参谋长,12月随廖容标、姚仲明支援四支队任四支队四团参谋长。1940年10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第二团参谋长,期间兼任胶济大队大队长,在制定作战计划、组织、训练部队作战中起到极大作用。在这个时期,他坚决贯彻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听从党的领导,英勇善战,无私无畏。先后参与指挥和参加了近百次战斗。特别是载入我军军史的著名三战杨家横战斗、方下、嘶马河、寨里等伏击战,给日军以重创,扩大了八路军的影响,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战信心。1941年初在反击曰寇对莱北根据地的“扫荡”中,二团首次在张家栏子战斗中使用炸药,连续爆破城墙,攻克据点,开创了我军使用炸药爆破攻坚的先河,受到八路军总部和毛主席的高度评价,毛主席亲自来电,要求山东纵队总结爆破经验,在全军推广。1941年4月在泰安徂徕山根据地的日军重要据点“茅茨”亲自指挥再次使用连续爆破技术,突破围墙,炸塌具有五层火力的中心炮楼。1941年12月再次使用连续爆破技术指挥二团攻克沂南北部日军重要据点“铜井”。1945年8月,被山东军区调抗大一分校任军事教员,系统总结讲述了实战中创造约军事爆破技术,培养了大批爆破人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泰安市抗日纪念馆关于父亲指挥“茅茨”战斗的版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父亲任淄博警备区参谋长,并主持军事工作,此期间配合特委、公署全力开展城市工矿区工作,并争取了大批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工作,开展新解放区的反奸、诉苦、双减、增资运动,支援了解放周村、张店的战役。后因旧伤复发住鲁中后方医院治疗,并兼任该院行政付院长,组织救治了莱芜、太蒙、孟良崮等战役的大批伤员。1948年7月受命任大鲁中南军区军械处长,在济南战役、解放临沂、淮海战役等我军重大军事行动中做了大量后勤、军械保障工作。1949年3月任尼山军分区参谋长,指挥了曲、泗、宁、南四湖剿匪工作,为新中国的安定和土改工作顺利进行作出了贡献。1950年12月调任淄博军分区任副司令员,主持军分区工作,配合地方政府大力抓好军工生产,为抗美援朝提供了大量的药品、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在淄博欢迎26军凯旋大会上致贺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65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不畏牺牲,身先士卒,勇往直前,先后因战负伤12次并致残,被评为一等残废军人。1955年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大校军衔。</p><p class="ql-block">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拥护党的路线、方计、政策,参加人民政协工作,曾任山东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第四届常务委员,参政议政,为山东省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后方坚守</p><p class="ql-block"> 母亲王士兰(1926.2.2-2019.11.15)出生于临沂市沂南县湖头乡东坡子村,15岁参加革命,任妇救会会长,她参与筹备物资,四处奔走,积极组织妇女群众做军鞋、军粮,只为给前线战士提供保障。组织群众掩护伤员在老乡家养伤,组织广大青壮参军,有力支援了抗日前线,具体体现了沂蒙精神。1942年12月参加八路军,在鲁中军区后方医院当护士,虽未身处前线,但在后方,同样为抗战奉献着力量。她照顾受伤的战士,耐心细致,给予他们温暖与关怀。在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母亲从未有过一丝抱怨,始终坚守岗位,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期间任鲁中军区15院(解放军八八医院前身)任护士长,救治大量济南战役、孟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大量伤员,为解放战争做出了应有贡献。</p><p class="ql-block"> 1955年响应中央军委号召所有女兵集体转业,脱下军装转入地方,任青岛市八大关文登路幼儿园园长,积极参加新中国建设。后在干休所一直担任老干部党委委员,妇女主任,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始终保持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本色。</p><p class="ql-block"> 先后荣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纪念勋章,2015年获抗日战争70周年纪念勋章,2019年获建国70周年纪念勋章。</p> <p class="ql-block">母亲戴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勋章留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中的言传身教</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里,父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们正直善良,对待邻里热情相助;面对伤残和病魔以及生活的困苦,他们始终保持乐观,从未向命运低头。他们教会我们要诚实守信、勇敢担当,这些宝贵的品质,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支撑我们度过无数难关。</p><p class="ql-block"> 缅怀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如今,父母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音容笑貌、英勇事迹,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间。他们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更是国家和民族的英雄。我们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奉献,传承他们的精神,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以他们为榜样,勇敢前行。我们也希望,这份精神能代代相传,激励更多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