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抚州之--宰相及贤母

墙角梅

<p class="ql-block">摄影/制作:墙角梅</p><p class="ql-block">器材:华为nova 8 Pro</p><p class="ql-block">地点:抚州</p><p class="ql-block">文案:墙角梅</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3.8</p> <p class="ql-block">   抚州,才子之乡。在这才子辈出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必定有一群伟大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3.8”妇女节,当应大力讴歌才子之乡的贤母们,是她们孕育了才乡的今天,也孕育着抚州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此篇,我们去了解宰相王安石伟大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抚州临川人,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叔祖王贯之咸平三年(1000年)中进士,从此王氏家族开始步入读书仕宦的行列,这一传统给王氏家族女性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 王贯之的入仕提高了王家的社会地位,在婚姻讲究士庶的宋代,王氏家族的亲家也自然是书香门第。</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的母亲吴氏(998-1063年),抚州金溪陈坊积乡乌石冈人。其父吴畋。伯父吴敏,淳化三年(992年)成进士。吴家在金溪堪称望族,家大业大,文章之华,道德之光,莫此为盛。</p><p class="ql-block"> 吴氏嫁给王安石父亲王益后生子五人、女三人,王安石为长。因王益在临川无立足之地,外出做官都是携家眷同行,生活处于漂泊状态。由于高堂在世、子女众多,吴氏处在处理繁琐家务、协调家族关系的核心地位,出身闺门的吴氏既谨守妇道、赡养公婆甚孝,又宽厚博爱。</p> <p class="ql-block">  吴氏是王益的第二任妻子,前房(徐氏)遗有二子,安仁、安道,她对两个长子之爱超过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她常说:“吾爱之甚于吾子,然后家人能爱之不异于吾子”。以至后来子孙长大,根本不知道她是后母。</p><p class="ql-block"> 吴氏好学强记,天性慈让,安贫乐道,乐天知命,待人至厚,自奉甚薄。虽然家中不富,她却对前来投奔自己的穷亲贫友解衣推食,毫不吝惜,虽然因此弄得自家衣食不继,仍然毫无怨色。</p> <p class="ql-block">  1039年,王安石的父亲病故,诸子中无一人及第,长子安石19岁。王安石说:当时情况是“吴天一朝界以祸,先子泯没予谁依,精神流离肝胆绝,皆目被面无时晞。母兄呱呱相泣守,三载厌食钟山薇”,历经丧夫之痛的吴氏不得不挑起赡养家庭、教育子女的重担。</p><p class="ql-block"> 面对生活的拮据,吴氏从不怨天尤人。特别是自己窘乏但遇有穷亲归附,她依然毫不吝啬以衣食相赠。她多次推辞朝廷恩荫,督促诸子刻苦攻读,让他们凭借真才实学在社会立足。吴氏“好学强记,老而不倦”,虽“取舍是非,有男人不能及者,却也谦逊下问。”</p> <p class="ql-block">  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跻身仕族。王安石开始与母亲分担赡养家族、教育弟妹的重任。正是在这一伟大母亲的影响下,王安石由“少好读书”养成了终生手不释卷的读书习惯、兼济天下的宽阔胸襟及“三不足”的坚强性格。</p><p class="ql-block"> 从王安礼的“议论明辩”,王安国的“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大女儿文淑能在当时文坛上留下名字及佳句都能看到吴氏闺门执教的缩影。1049年王安仁进士及第;1061年王安礼进士及第,王氏家族逐步摆脱了困境。</p> <p class="ql-block">  1063年,66岁的吴氏去世时,王家已是声名鹊起,人丁兴旺。王安石的母亲拯救了趋于衰败的王氏家族。</p><p class="ql-block"> 吴氏夫人的见识、学识、修为及德行,对王安石的成长及王家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致敬,天下伟大母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