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母亲郑延(郑攸卿),1919年3月15日出生于浙江诸暨。她出身大家闺秀,本可轻易过上荣华富贵生活,然而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她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为民族复兴和人民解放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从此为新中国的建立奋斗一生。我特别感念母亲当年在战争环境中,在长途行军路上孕育着我这个腹中婴儿的艰辛。今年是母亲逝世10周年暨诞辰106周年纪念,我制作了这个美篇,用图片展示母亲不平凡的人生,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感恩之情。</p> 郑延在杭州天长小学的毕业证书 郑延在中学时期 郑延在西南联大时期 郑延的西南联大入学证 <p class="ql-block">郑延在西南联大时期撰写的《西南联大生活拾零》,刊登在南方局青委书记蒋南翔主编的《战时青年》杂志上。她受何礼(一二九运动时曾任北平学联常委的清华大学学生)和陈琏(陈布雷之女,与郑延中学时期就相识,同年考入西南联大)的影响,赞同共产党的主张,开始协助党组织工作。</p> 郑延与父母、姐姐、弟弟、小妹合影<br> <p class="ql-block">1940年9月何礼郑延在昆明举行婚礼。郑延为了表示与旧传统决裂和参加革命的决心,而何礼惦念着他的一二九运动战友有许多正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于是他们共同商定,不佩戴婚纱,不大宴宾客,不举行旧式礼仪。但考虑到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地下工作身份的掩护,决定在欧美同学会举行新式婚礼,邀请高规格的来宾。来宾有:介绍人周钟岳(国民政府内政部长,云南三老之一)、介绍人何季刚(贵州政务厅长,何家远亲)、证婚人潘公展(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云南省主席龙云派秘书长袁丕佑出席致贺。来宾中没有人知道何礼的真实身份是:中共云南省工委青委书记和组织部长。</p> <p class="ql-block">皖南事变发生后,郑延掩护何礼去重庆红岩向南方局汇报工作。根据南方局指示,何礼撤回延安,郑延隐蔽在云南永善县(何礼父母为不影响地下党工作而迁居至此),並生下儿子乾隽(文儿)。期间她深入了解到基层社会的落后愚昧和黑暗,更坚定了她跟着共产党改造旧社会、建立新中国、为广大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决心。1944年底郑延与组织取得联系,南方局同意送她去延安。为了实现建立新中国的革命理想,郑延毅然告别双亲和幼子,奔赴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其后组织同意送孩子去延安,却不幸中途染病夭亡,为革命付出了牺牲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母亲腹中怀着我,跟随中央青委五四工作队,从延安长途行军到东北,行程达两千公里。渡过黄河天险,穿越敌人的封锁线,黑夜徒步翻过北岳恒山,冒着严寒在冰天雪地中走到吉林市生下我。我一直非常钦佩母亲当年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勇气,感恩母亲孕育着我这个小生命所历尽的艰辛。这是我刚满月和一岁时的照片,感谢延安来的摄影家吴印咸给我留下“人之初”的照片。漂亮妈妈怀抱着婴儿的温馨画面,背景却是一排步枪,摄影师的构图创意令人遐想。</p> 注意到我的衣服和帽子了吗?那可是母亲亲手给我做的,动乱的战争年代,哪有今天那么漂亮保暖的婴幼儿服装可买。母亲没有学过针线活儿,可是她心灵手巧,只是看过我奶奶和外婆做衣服,自己琢磨着就做出来了,连蒋南翔伯伯的儿子蒋延东的棉衣裤都是我妈妈帮助做的。还有我穿的毛线袜子,是母亲在延安学会纺毛线,把劳动成果带到东北给我织的。慈母手中线,幼子身上衣,母亲的养育之恩,没齿难忘。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郑延曾担任哈尔滨青干校三期五队指导员。学员中大多数都成了东北三省党政军各级领导。</p> <p class="ql-block">郑延担任哈尔滨道里区委宣传部长时,深入军服厂采访,写出《絮行战线的妇女》长篇报道,热情讴歌翻身解放的妇女崭新的精神面貌,哈尔滨日报选载了部分内容。后来东北日报全文刊登,东北局党报委员会秘书长蒋南翔亲自写了按语。哈尔滨市委书记张平化在全市干部大会上表扬了这篇文章,哈尔滨日报再次全文刊登。</p> 1949年5月何礼夫妇与清华同学、一二九运动和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友,宋平夫妇及薛公绰夫妇在沈阳合影。<br> 1949年何礼郑延夫妇调团中央工作。这是与团中央书记冯文彬、廖承志等同志的合影。<br> 郑延在团中央少儿部负责《中国儿童》杂志工作<br> <p class="ql-block">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应《中国儿童》杂志社请求,毛主席亲笔题词“好好学习”</p> 1951年团中央派出第一个少先队辅导员代表队访问苏联,郑延担任副队长。<br> <p class="ql-block">团中央少儿部创办了《中国少年报》,何礼是团中央第一任少儿部部长兼任中国少年报第一任社长,郑延担任编委。他们是新中国少年儿童工作的开拓者。五、六十年代,《中国少年报》由于受到全国少年儿童的欢迎,发行量位居全国报刊第一,赢得“全国第一大报“的美誉。</p> 郑延主编的少年儿童活动丛书<br> 1951年人民日报刊登郑延《介绍北京市少年儿童队的时事教育活动》文章 <p class="ql-block">苏联英雄卓娅和舒拉的母亲访问中国少年报社</p> 1960年,郑延由于敏锐地发现大跃进和反右倾运动中的问题,并直言不讳指出,被下放山东农村一年。 1962年,郑延被借调回团中央少儿部,准备第五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会议。她帮助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刘靖慧总结工作经验,《人民日报》全文刊载了介绍刘靖慧工作经验的文章,在会议上刘靖慧受到周总理的接见。<br> 何礼郑延夫妇是新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的奠基者。1963年他们的小女儿加入了少先队,全家佩戴红领巾合影以志纪念。<br> 1970年,何礼郑延夫妇下放到吉林省左家五七干校,历时5年。下图是何礼指挥老干部连合唱。<br> <p class="ql-block">“文革”后郑延担任吉林大学文科学报副主任,这是吉林大学文、理科学报同事合影。</p> 1983至1985年,郑延陪同何礼参加中央党校一二九研究班,参与编写《一二九运动史要》工作。<br> 1983年,郑延与中国少年报社老同志合影<br> 1985年,蒋南翔、何礼和郑延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哈尔滨青干校一期学员合影<br> 何礼和郑延与清华大学一二九运动的老战友蒋南翔(上图)、韦君宜(下图)的合影<br> 1991年,郑延与团中央老领导荣高棠、王伟参加中国少年报创刊40周年活动。<br> <p class="ql-block">1999年,原哈尔滨青干校学员为郑延祝贺八十寿辰</p>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吉林大学离休老干部合影(郑延坐第1排中间位置)<br> 何礼、郑延晚年合影<br> 郑延晚年笔耕不辍,不仅协助何礼撰写了关于一二九运动等革命回忆录,还撰写出版了自传体回忆录《人生之曲——我和我的一家》<br> 何礼夫妇携长孙看望姐姐何素行 郑延与小叔郑鹤声(山东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一家,及姐姐郑蔚青、妹妹郑秀青在济南聚会。<br> 郑延和长弟郑伊雍(西南联大毕业后留学美国,1950年第2批归国的留美学生。曾在广州外国语学院英美问题研究室工作,担任联合国文件翻译总审校。其后曾任中信集团业务部和海外投资部副总经理等职务)<br> <p class="ql-block">郑延和小妹郑薇青(退休前任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p> <p class="ql-block">何礼夫妇与郑延小弟郑一奇(退休前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p> <p class="ql-block">1949年,我和父母及姑姑在团中央。</p> 1953年母亲与孩子们在团中央大院<br> 1957年,郑延与何礼三嫂钟伯安带孩子们在颐和园干休所(何礼因肺病恢复期在此休养)。 1958年母亲与孩子们在颐和园<br> 母亲与长子何吉林和儿媳张晓侠<br> <p class="ql-block">奶奶和长孙元元</p> 母亲与次子何晓新和儿媳沙玉梅<br> 母亲与三子何坚和儿媳梁家玲<br> 奶奶和小孙子朋朋<br> 母亲与女儿何盼盼在左家干校<br> 母亲88岁时在家中 2009年庆贺母亲90大寿全家福合影<br> 2015年母亲去世前,获得国家为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br> 2015年10月3日,母亲平静地走完了96年不平凡的人生。宋平、陈舜瑶夫妇为共同工作过的老战友敬献了花圈。<br> <p class="ql-block">亲爱的妈妈,儿女们永远崇敬和怀念着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