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跨进种普洱茶的古茶林

尹新中

<p class="ql-block">  今年春节前的腊月天气里,正当有着“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之称的古城一一济宁市城乡天寒地冻、朔风潇潇的时节,我们一帮子老家伙们象似一群躲避严寒的侯鸟,乘飞机一翅飞到春城一一昆明。并乘车赶赴一年四季春意盎然、山青水秀、花香果鲜的腾冲、沧源、普洱、景洪等地转游了一大圈。特别是在进入普洱景迈山区后,专门踏进云南省普洱市历史上栽植普洱茶,著名的五大茶园之一的古茶园一一大平掌古茶园,拜访探查了一番呢!</p> <p class="ql-block">  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可谓是一种家喻户晓的饮品。无论是现代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历史上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乃至文人墨客生活中的“琴棋书画酒诗茶”,茶早已积淀、凝炼成一种民族文化的符号。</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栽培中国茶树、利用中国茶叶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并独立形成了系统、独特的茶文明、茶文化。在中国茶被发现和利用的时间,据说要追溯到炎帝神农时代,至今已经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仅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面世后,在历史上更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而茶之精神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茶的精神文化,由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茶文化。</p> <p class="ql-block">  普洱茶,是中国茶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洱是哈尼族语音,明、清年代开始,普洱一带及周边地区自产的茶叶就有了外运的格局,形成了“茶马古道”,远销至四川、西藏、新疆等,直至京城进贡于朝廷。云南省内外皆称呼来自于这一地区的茶叶为“普茶”,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现在仍然把产自于云南澜沧江周边,大叶种晒青茶原料,按一定特定工艺制成的茶叶叫作普洱茶。</p><p class="ql-block"> 我平时对茶没有什么嗜好,当然没有什么资格评论茶之品位,特别是对普洱茶知之甚少,真的不敢妄加评论。但听懂行的人们对上好的普洱茶品鉴时,常常讲:什么条索紧结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较强,苦涩较显,汤中带甜,回甘较快较好,茶香纯正等等。</p> <p class="ql-block">  景迈山,位于云南省的西南边陲,具体位置在普洱市澜沧拉祜自治县惠民乡境内。这里的古树茶属于乔木型,有着独特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一行正式跨入整个景迈山山门后,才领略到大山的高耸、连绵、巍峨。整个群山之峰似乎都被云雾拥偎着。高高低低、曲折蜿蜒的盘山道路面都是用小石块铺砌的,中巴车行驶在上面一直有叮叮当当的响声。看着那远山近峰处山连山、坡拥坡,层层叠叠、茁壮浓密、相互缠绕的乔、灌木,感觉车子是穿行在由树木组成的天然隧道里。景迈山,东邻西双版纳的勐海县,西面毗邻缅甸。它处于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地。整个景迈山以盛产普洱茶著称,共有14个传统村落,分属景迈村(8个自然村)、芒景村(6个自然村)两个行政村,组成了占地面积2.8万亩的景迈山万亩古茶园。各村的茶叶,都以“景迈山普洱茶”的名义对外销售。现今还是著名的旅游之地,早己成为冬季里国內外游客趋之若鹜的“网红”了。</p> <p class="ql-block">  说到大平掌古茶林可是有来头的哟!它属于景迈山现有五片栽培型古茶林中较大的一片,其主要分布在海拔1140~1600米之间,面积共计约1180公顷。景迈山世居民族智慧地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为茶树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形成的传统林下茶种植的方式延续至今。据估算,目前古茶林中茶树超过120万株,其中树龄100年以下的占大多数,100-150年的占9.8%,150年以上的0.7%。大平掌古茶林总面积310.98公顷,以白象山为中心,位于景迈村景迈大寨,是景迈村唯一开放展示的古茶林。 </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绕过那座雕刻着“景迈山古茶林”的独立巨石后,便算是跨进以前外人“禁止入内”的古茶园了。沿着古茶林中一直处于上坡的专用道路,边走边观边拍,走走停停,也不知道走了多少路程,经过了多长时间,总之一门心思全融入这古茶园了。古茶园内一条窄窄的石头主路,弯曲的伸向远方,一路两旁的花儿如朱缨花、三角梅、巴西野牡丹等正争奇斗艳的盛开着。我抬头瞧着那一棵连着一棵高大、粗壮的且不知名字的乔木,感觉有些晕眼。浓密的树冠中传出一声声此起彼伏的鸟鸣声。空宇中偶尔划过几只大大小小叫不出名字的鸟儿来。司机兼导游的串晓东师傅不停的指着那些大树旁边长的虽然不甚高,但树干粗壮且斑驳、扭曲、苍劲,枝枝杈杈长短不齐、叶子浓密不等的矮树,说到那些才是珍贵的普洱古茶树。您别看它们其貌不扬,但的确都是些几十年、上百年、乃至几百年的老茶树呢。有的茶树旁还绑扎着一些钢木架子,据说这是茶农们爬树采茶叶的专用架梯。俗话讲“人在人下能生活,树在树下难生存”呀!疑问来了,这些散布开来,傍依着大树生长的古茶树为什么不躲的远些,或者专门找地方种植呢?哈哈,茶农们说这可是普洱茶树生长的秘诀哟。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一伙人先后走到那座用大石块砌垒并刻有“景迈山古茶林”的石头墙时,实在是累的不轻,于是便坐下来休息。这地方可能正处在古茶园的深处,四周山上的树木似乎更加稠密、粗壮。或许便于茶园内茶农们存放收获的茶叶、劳作的工具及车辆吧,特意将此地的面积拓宽了。现在也是供游人小憩、休息之处,咦,这里还有几位售卖普洱茶的小摊点。摊位处除了摆放着古茶园内自产的普洱茶成品外,还专门免费喝茶和提供品尝、鉴赏茶叶呢!这真的是“因地种茶,茶游相融,种茶生财,财源广进”呀! </p><p class="ql-block"> 眼看着太阳西下,哟,该返程了,此时才感觉进园后一路上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观赏、拍摄上了。归途时才了解到达古茶园大门口还有好几公里的路程。同行中的几位女士和体力不逮者,只好因地制宜,自掏腰包坐上茶林內用于生产、运输用的“三蹦子”。山路上一阵子“突突、嘣嘣”之声,混合着乘车者的欢声笑语声,一时打破了古茶园的幽静。(部分文字资料来源于景区、网络、串晓东先生,在此一并致谢!)</p> <p class="ql-block">  谢谢欣赏和鼓励!</p><p class="ql-block"> 文字编写: 尹新中</p><p class="ql-block"> 摄 影: 尹新中</p><p class="ql-block"> 配 乐: 高山流水--古筝独奏曲</p><p class="ql-block"> 拍摄地点: 云南省普洱景迈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