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志丹路、延长西路交界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2001年5月,在盖大楼挖地基时被发现的。</p><p class="ql-block">经历将近十年的考古发掘,在距今700多年的元代水闸上建成一座现代化的遗址博物馆,总面积达2300平方米。进入博物馆,沿着旋梯走入地下,幽暗的灯光中,遗址在眼前展现。博物馆的大部分空间潜于地下,这是上海市区唯一的遗址类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元代水闸遗址,八字形的外立面,似一座水闸。波浪起伏的屋顶,似行进中的波涛,高高耸立的闸门,诉说着700年前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整座博物馆位于地下7米,有近1500平方米展示区。馆内地板采用钢化玻璃,参观者只要低头便可看到遗址的全貌:闸门、闸墙、底石、夯土、石板、木桩秩序井然分布。</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闸门内宽6.8米,由两根近长方体石柱门板、门栏等组成。石驳岸墙47米,以闸门石柱为中心向两端延伸并逐渐放宽。过水石面位于闸门底部,由长方形青石板铺成,长32米,最宽处30米。</p> <p class="ql-block">石板与石板之间铁锭榫嵌合,下面铺有衬石木板,板下有木梁,木梁下有木桩支撑。水闸南北两侧保存有高2.1米、宽60厘米的石墙驳岸,长47米。</p> <p class="ql-block">水闸的入口似元宝,两根悬挂闸门的梁柱,在遗址内屹立不倒。参观时引起我注意的是,遗址中有许许多多一个个高矮不一的木桩,据介绍这样的木桩在整个遗址区共1万多根,裸露出来2000多根,而且<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个上面都有标号。</span>它们的作用是加固水闸,用木桩顶起木梁,上面垫木板和石板,这样建造水闸固若金汤,志丹苑元代水闸是同类遗址中规模最大,做工最精的一处了。如此的建造技术,放在现在也是首屈一指。</p> <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时,挖到陶罐、瓷器、瓦当、铁钩、铁钉、钱币。<span style="font-size:18px;">博物馆地下空间陈列了原址考古发掘的这些文物。它</span>勾画出了那时的上海有着烟火气的生活场景。水闸遗址的现场,让人们仿佛穿越回了手工铸造业发达、通商繁忙的吴淞江港口。</p> <p class="ql-block">主持水利的任仁发还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得到皇帝的赏识。</p> <p class="ql-block">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是所见同类遗址中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这项伟大工程,如放在现在,一定能得到鲁班奖。</p><p class="ql-block">700年前的伟大工程,证明了上海不是一个没有根基的城市,而是拥有历史底蕴和内涵丰富的伟大城市。元代水闸遗址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价值,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滴水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等待着更多的人去参观,了解它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