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故乡行

刘凤鸣

<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故乡行</p> <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31日暮春,黎明五点多,天已经大亮,这是我与哥哥嫂子商定启程回老家为父母扫墓的日子。一早我与哥嫂就打点行装。回老家难免要带上一点天津特产,天津卫除了知名的大麻花、狗不理包子外在津的特产无非就是海鲜,大麻花之类的特产已经不新鲜了,相对当地的皮皮虾、螃蟹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哥哥嫂子带我一早开车前往早市,顺路接上早已渴望回老家追寻童年梦的侄女,早市人头攒动,各式的叫卖声已在街道两旁响起,蔬菜、水果品种齐全,鱼市海鲜琳琅满目,淡水的,海水的应有尽有,我们毕竟是早行人,更有提前预约,在鱼市没费多大周折,包括螃蟹、鲈鱼、皮皮虾等1000余元的购物加上刘宇所带礼品竟把小车QQ装了个严严实实。计划早行的我们,从购买海货再返回我们居住地小区再换车装车,一番折腾,时间已指向了七点,迎着晨起的阳光,车子按计划缓慢地驶出小区,右转,驶上了京津塘高速公路。</p> <p class="ql-block">滨海新区早市</p><p class="ql-block">今年故乡行,乘坐的是哥家新购买的大众宝来车,哥哥嫂子一家颇有点衣锦还乡的感觉。汽车穿行在初醒的津城,窗外已有泛着青光的白杨与新柳,高速两旁各宽数十米的绿化带,彰显着大都市的经济实力,掩映在绿化带后的座座新楼,替代了昔日片片农田,远望滨海开发西区,隆隆的机器声由远而近、缕缕的青烟迎着晨光飘向远方,紧张的节奏告诉人们津城忙碌的一天早已开始。望着窗外日新月异变化了的津城滨海新区,由衷感叹的我又被迎面飘来浓云般的雾霾引出了丝丝忧虑,今年雾霾屡屡覆盖京津二市,再次勾起我重返故乡,落叶归根的情思:“去看那青青的草,去看那蓝蓝的天,看那白云轻轻地飘,带着我的思念……”一曲悠扬的牧歌让我慢慢的陷入沉思……!</p> <p class="ql-block">鸟瞰滨海新区</p> <p class="ql-block">雾霾中的京城</p><p class="ql-block">突然放慢的车速唤醒了我的神思,汽车已经驶入了首都圈,汽车随着进京车流缓缓地驶进了北京检查站,该办理进京证了,一路行来,也该休息片刻,乘着哥嫂他们上洗手间空隙,我在服务大厅很快办齐了进京手续,汽车正式驶向了京城高速。天公不作美,是阴云还是雾霾压得让人抬不起头来,车水马龙的京城高速,时快时慢,充其量也就是普通车道,路两旁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遮天蔽日,儿时向往的首都北京,此时怎么也勾不起我对她点点的留恋,如果车辆有飞行功能,我恨不能高速穿越!雾霾夹杂着泥雨,时而淅淅沥沥,时而点点滴滴,八达岭壮观的景色,经雾霾的黑爪涂抹很难让人看到她瑰丽的真面容,侄女曾向往的长城景观,时隐时现,雄伟的万里长城无奈只能让她在时隐时现中遐想。车子艰难的行进在北上的车流中,拥挤的车流,走走停停,几经周折,总算走出了京城。进入京张高速,横行京津二市的雾霾,在塞外高原强劲的风力吹佛下,不甘心地收起了它灰暗的尾翼,阳光透过棉絮般的云层,不时地露出了它顽皮的笑脸,此时的我心里略略有些激动。这在少年放牧时习焉不察的景色,而今成了一种奢侈!在几年前,我每每驾车返乡,路程再远,总有男儿四海为家无所无谓,心中有着天下乃吾乡的狂野,离乡或归乡,对情绪几乎没有影响。而今人到花甲,方才悟出:故乡,永远只有一个!</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p><p class="ql-block">经过6小时的车程,到达了清明祭扫的第一站:山西大同南郊恒泰陵园,这里安葬着我嫂子的父母双亲。大同曾是我嫂子父母亲生活的地方,嫂子的父亲按照我们当地俗称叫姨夫,曾就职于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原为华北建筑第二工程局,简称华建),回想这位故去的老人,为国家建设常年南来北往四海为家,一年四季不计饮食好坏,无谓寒暑秋凉,为国家建设鞠躬尽瘁,在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年年先进岁岁劳模,在中建六局工业设备安装公司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时过境迁,曾经的这位国家劳模,如今静静地躺在了冰冷的另一个世界,不经意间,热泪在我的眼眶中打转,哎!时势造英雄,毛泽东时代的劳模就这样随着历史的变迁远去了,远去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这里,慰籍你的只有你的亲人——你唯一的女儿,而我们哥俩仅能为你擦去覆在碑文上的灰尘,虔诚地敬上一杯酒,略尽晚辈的一点敬意。整理墓碑,打胶镶缝、供祭品、烧纸、跪拜,一番忙碌之后,时针已指向了下午2:00多,目睹墓区南苑北苑来自五湖四海长眠于此的亡者,感叹中华儿女志在四方,有道是“那里黄土不埋人”自古至今,谁能避之?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p> <p class="ql-block">车子进入大同市,哥哥嫂子不忘旧情带着浓浓的谢意,再次回访看望了老父亲曾经的邻居们。“衣服新的好,朋友还是老的亲”!毛泽东时代的左邻右舍,堪比亲人,一家有难,八方支援。嫂子是独生女,工作在天津,当年她老父亲过世,后事安排多亏了这些老邻居,不是曾经的邻里相助,真难为了未经世事的哥哥嫂子,可惜如今的老邻居也都已进入晚年,看一回少一回,唯愿他们长寿健康!时间飞快,大家饥肠辘辘,不堪忍耐饥饿的侄女近乎祈求,希望赶快吃饭,而我的愿望最好来一碗山西削面,无奈大同市比起开放的天津还真存在一定的差距,时间还不到下午三点,沿街饭馆十有九家都已经熄火休息,开饭店还有如此安排居然还有几个小时停业休息时间真不可思议!还好沿街扫听到一家手擀面馆正常营业,点餐过后,店家为我们端出了香喷喷的面条,饥肠辘辘的我们早已没有了平日的斯文,看着香气四溢的面条,喉咙中似乎伸出一只手,诺大的一碗面,经不得几下扒拉就稀里哗啦倒入了几个人的腹中,用风卷残云形容毫不夸张,直到盘碗见底才慢慢回味饭菜的余香,吃下这一碗大同人独到的手擀面也真正让我们领略了山西面食无论如何制作都能称得上甲天下之美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同市既是个古老的城市,也极具现代化气息,说它古老,早在拾万年前,在大同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疆拓土,设置云中、雁门、代郡时算起,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建城史。北魏京师、辽金陪都、明清重镇的荣耀和辉煌,成为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大发展的舞台,现存的大同古城历史风貌和街巷格局,基本保持着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特征,可以说传统风貌浓郁,是国内极少数仍存有城墙等众多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且古城风貌犹存的城市之一。近年全面恢复的大同古城,让大同再现了古城雄姿;说它现代,改革开放大同煤矿不停息的为祖国建设输送着能源,充足的建设资金也为大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宽敞的公路,拥堵的高级轿车,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净显现代化气息,大同,正以她古朴于新颖的面孔迎接四方来客。</p> <p class="ql-block">丰镇地标建筑</p><p class="ql-block">离开大同,汽车驶上“得胜堡——大同”的高速后大约不到一个小时,翻过一座丘陵,一个类似地标建筑跃入眼帘,丰镇电厂高耸的大烟筒就在眼前,这里就是家乡隆盛庄镇的归宿地内蒙古丰镇市。丰镇也有着古远的文化历史.清雍正十三年始设行政建制,乾隆十五年设丰镇厅,民国三年改厅建县。解放初期,一度为绥远省政府所在地,后又恢复为县建制。一九九零年十一月十五日,,经国务院批准,丰镇撤县设市,一九九八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然而我此行最终的目的地,是生我养我的丰镇市隆盛庄镇......。下高速汽车驶进了县城极具现代化双向八车道。丰镇经过几年的建设,虽还赶不上大都市的气势与繁华,却也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新区宽阔的街道车水马龙,道路一侧一字排开的政府机关,对面是宽阔的绿化广场,呵呵,初来者若不进老城区转转还真以为进了现代化大城市,新区凭借一幢幢高层建筑和宽阔的街道说明丰镇已经步入了改革的快车道,昔日的老县城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变化让多年未回丰镇的侄女发出连声赞叹!汽车径直开到了姐家的楼下。家中为我们的到来早已忙碌开来。姐姐、姐夫均已古稀之年,岁月的记忆深深刻在他们的脸上,每次见面,总能泛起丝丝涟漪,早年苦难的经历,铸就了我们姐弟间的难以言表的情感,我的两位姐夫、姐姐,若父、若母,沉淀的情感是寻常姐弟间无法理解更难于言表的,那份情只能深埋在我们的心底…..!</p> <p class="ql-block">阴历的四月初三一早,我与哥哥嫂子及姐夫姐姐一大家老少拾几口人携带着准备好的酒、肉、香烛、纸钱、等各色冥间用品踏上了隆盛庄为逝去的亲人扫墓的路,姐夫特意叮咛要开上我哥新买的轿车,让在阴间的父母看看过去的放牛娃,如今开着轿车荣归故里。呵呵,至少可以告慰在天的父母,你的儿女们再也不是从前吃穿困难的放牛娃,他(她)们已经摆脱了贫困,过上了至少不缺吃穿的相对富足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现在扫墓已非过去,奢侈程度是我小时候难以想象得到的,六十年代初,国家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贫困无论南北方农村无处不在,那个年代,在老家上坟能买的起时令水果、糕点的基本都是有城镇户口或个别经济不错的人家,至于农业社的人们,特别是隆庄人熟悉的团结三队又称“烂三队”的社员家庭,赶上好的时候家中蒸个馍馍,拿上点家常菜也就算不错的祭品,其次在马桥街上或三岔口小卖部,花上几毛钱,买上一两张极便宜廉仕纸,裁成大约为三十二开书本大小的纸张,再与邻居间借上一方木刻的钱垛版(一种专为阴间亡人印制纸钱的工具),研上墨汁印刷一些当地俗称的“钱垛”祭奠品也就如此而已,古老的地方延续了男尊女卑旧习俗,据说男孩子印刷钱阴间可用,女孩子是不允许插手的,大意是女子印刷的钱垛在阴间是不能被认可的意思,说穿了古老的习俗宣扬的除了封建迷信就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小时候的我曾经为此多少还有些自豪,甚感这种老的习俗赋予了男子汉的优越感!印好的钱垛,还需画上红绿几道色彩,自然增加了些许艳丽,这些就是当年祭祖的奢侈品了。如今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祭品花样繁新,现代家电,欧元美钞,再不似从前。远在包头的大姐也惦记着父母的祭日,再三叮嘱购买祭品不能少了她那一份,说实话市场祭品尽管品种繁多其实用不了几个钱,但为表示子女孝心当地习俗还不允许某一人承担花费,必须由所有子孙分摊,姐弟四家包括孙男嫡女各家几十元,粗略估算也是几百元,供品可谓玲琅满目,酱货、水果、糕点,自然还少不了烟酒之类,一行十几人,大小两辆车,驶向了生我养我的老家“隆盛庄”。</p> <p class="ql-block">“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塞外高原,碧海蓝天晴空万里,抬头远望,恰如无际的大海,湛蓝的天空,蓝的那么透彻,绝非大都市人想象得到的,偶有团团白云,犹如海中竞技的白帆,瞬间飘过,初春的草地,虽仍处在荒芜期,但远处不时掠过的羊群,虽不能再现“草地现牛羊”的美景,但沁入肺腑的新鲜空气,也足以勾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宁静的新丰公路,再没有城市的喧哗、拥堵!乡村是现代人追寻的梦。直到“隆盛庄镇”路牌映入我的眼帘我由衷的喊一声,隆盛庄,我的故乡,我们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隆盛庄三字,给我联想颇多:兴隆昌盛,应该是他的本意。隆盛庄镇位于蒙晋交界地,处在乌兰察布市政府所在地集宁区与内蒙古南大门丰镇市之间,北距集宁区约一百二十公里,南距丰镇市约八十公里,距山西省边陲重地大同市约一百四十公里。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乌兰察布地区最早的集镇之一。历史上隆盛庄地区曾是明长城三道边上的重要关口,在清乾隆时期经济发展达到顶峰。隆盛庄,东面是山西边是梁,南北贯通,中心城区开阔而平坦,城东城西各有一条小河,一东一南向北缓缓流过,河两边水草肥美天然是一处绝好的放牧场,老人们都说隆盛庄是一个养穷人的地方,早年隆庄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特别在依靠骡马车运输的年代,这里是南北买卖客商们首选的落脚之地。曾经的隆盛庄一带沃土广衍,河泽相通,极易耕牧,农业连年丰收,农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工商业者,四处商贾不远千里涌来,形成了以隆盛庄为中心的蒙汉商贾交易集散地,光绪年间,隆庄的人口已达两万之多,工商业开创了一条通向蒙古草地、乌兰巴托、恰克图、库伦的通商网络,曾经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商业重镇。</p> <p class="ql-block">一九四八年九月至一九四九年六月,绥远省政府曾在隆盛庄设立市的建制。一九四九年底,改成镇后设公社。小镇人口最多时也达二万多人,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频繁,随着经贸发展,外出谋生打工的年轻人逐年移民大中城市,镇里人们口逐年下降,竟管人口流动比较大,隆盛庄仍不失古风犹存的古镇,据知情者透露隆庄户籍人口仍保持在三万左右!</p> <p class="ql-block">隆盛庄,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一方文化,当地每年的六月二十四庙会享誉晋冀蒙,幼年时的我每逢此时,总会早早挤入街心看红火,届时,几声炮响,马队,双双对对,浩浩荡荡绕南北街一周,俗称踩街,其后便是穿心官,五鬼闹判扮演者依次出场,身着戏装的武侠手持刀枪剑戟金瓜银槌,边走边演,煞是威风,最后重头戏便是脑阁,台阁。我的女儿、侄儿、侄女幼年时曾有幸登上台阁、脑阁,这在他们的幼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六月二十四庙会也定让她们终身记忆犹新;六月二十四既是旧时祈雨庙会更是南来北往商贾交易盛会,延续至今,它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p> <p class="ql-block">西北地区特色月饼</p><p class="ql-block">在内蒙西部地区,还有一种叫得最响的糕点则是丰镇月饼,而隆盛庄月饼则是丰镇月饼的发源地。据考证乾隆年间,清政府招民垦荒在此设庄,引来山西、河北等各地工商农户聚集此地。到嘉庆年间,当地已形成规模较大的食品加工业,特别是负有盛名的隆盛庄月饼随着四海创业的年轻一代香飘千里之外,其制作技艺已被收录在“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公示名单中。现在许多年轻人都不知道隆盛庄是丰镇月饼的源头,南来北往的客商,常以丰镇月饼为正宗,如此只能说广告之效应而已!</p> <p class="ql-block">隆盛庄地区虽小,人杰地灵,历史上有反清斗士人称小状元的张占奎,近代,包头市委秘书长、中国冶金行业专家刘耀宗,曾任葛洲坝工程总指挥现任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的中国水电专家贺恭等,都从这片土地中走出,隆盛庄虽小同样群星闪烁,从这里走出的一代更胜一代,近年来,从隆盛庄走出的有志青年,分赴在祖国的各行各业,他们永远是隆盛庄的荣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扫墓,有来自天津的我们哥俩以及丰镇姐夫一家众人,届时还有从集宁赶到的大外甥一家,扫墓的顺序由集丰公路边上我姐夫父母墓地始依次其继父墓地再到我家的祖坟。姐夫家的祖坟在公路旁,墓地地处西山坡向阳之处,春风送暖,和风习习,石家后代儿孙满堂人丁兴旺,其时墓地早有石家长门儿孙祭拜,大家忙着上祭品的功夫,大外甥一家从集宁如期赶到,现今各家生活都有了改善,出门都有私家轿车就是一个例证。烧纸、填土、祭拜、叩头,包括整理碑石等,大家人人动手。我基本算一个不信神鬼的唯物论者,毕竟还是共产党员,面对石家老人坟墓,每每说来似有一段让人解不开的谜:据说我姐夫的父亲早年走西口由山西来到内蒙,白手起家,为养育一家老小,不计辛苦,拼死拼活,日夜操劳不幸突发疾病英年早逝,嗣后被葬在西山坡,当年孩子们年幼不记事,其后几十年风沙不断的侵袭,加上过去农业社对土地过度开垦,坟墓逐年缩小,时间一久曾经的坟墓便与社对的耕地融为一片,近些年家人们也曾使用罗盘定位、探铲及现代仪器测定,最终也无法坟墓的准确位置。时间荏苒,一晃就是几十年,每逢祭祀之日,后辈儿孙也只是凭借大概印象遥祭一番!当年我姐夫的母亲为养育三个子女,含辛茹苦,也尝尽了人间艰辛,苍天不负有心人,儿女们都争气,都成为了社会有用人才,老母亲的晚年,子孙们孝顺有加,即使老人卧病在床,儿子、儿媳妇均能日复一日,不厌其烦为其端屎送尿,老人直至耄耋之年安详过世。让人解不开的是在老母亲临终的那一年年初,老母亲就曾明确表示,死后期望能与其夫合葬,这对多年来已经找寻不见坟墓的儿孙们要想实现老人唯一愿望实在是难以想象,看似难以实现的心愿,现实就有让人不得不感叹且不可思议事情发生,在老人提出想法的那年春季,近似神话的现实发生了,一场春雨过后,寻找多年未果的一座老坟在早已是生产队的庄稼地里竟然塌陷出一个洞口,好奇心让来此上坟的外甥们大胆地走进洞开的墓室,翻起棺盖上摆放的扣瓦三个朱砂写就得大字赫然在目,“石润元”多年费尽周折难以寻找的爷爷的墓室竟然在奶奶期望与其合葬的临终前洞开,是迷信还是天意,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这不能不算一个奇迹,自然间确实有太多的不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从姨夫墓地驱车往东,道路崎岖,颠簸不堪,车辆穿越新丰公路,经过一片沙棘丛来到了我父母的墓地。饱受了生活折磨,尝尽了人间疾苦长眠于此地的父亲、母亲,你的俩个儿子和你的女儿一家看你们来啦,我低声呼唤着!此时我的哥哥,早已声泪俱下,我的心跳不自主的在加速,遇事容易复发的喉疾,瞬间让我呼吸急促,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双手提着准备为墓地填土的铁锹竟无力地提不起来,悲痛的情感让我力不从心,往日贫穷的家境,父母病痛的画面,电影般一幕一幕从我眼前闪过:</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六年,七月流火,时间已进入炎热的夏季,天上滚动着大片乌云,沉闷的雷声在远处隐隐作响,热风不时卷起地面上的枯叶和尘埃,仿佛是大地的脉搏在加速跳动。黑云压城气压低沉,几天来受疾病折磨的父亲昏睡在炕上,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家既无钱求医更无钱问药,连日来水米未进的他气息奄奄,尚存一息游离于阴阳间,无奈的母亲,望着喉咙中不时发出几声呼噜的父亲,只有以泪洗面。而我与我的哥哥,两个还未成年的孩子,只能陪伴着母亲守在父亲的身边。是日,生命对我的父亲来讲已进入倒计时,临近中午父亲蜡黄的脸上泛起了少许红光,尚不懂事的我只以为父亲病情好转,如今回想起来那就是老年人常说的回光返照,此时唯一不想让我父亲饿着肚子的母亲,起身为父亲赶做午饭,其时家中从父亲躺倒那天起,就已断粮数日,当时也记不清是从谁家借得少许莜面,上笼的莜面还未蒸熟,昏睡中的父亲咽喉中突然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他是对生活的哀怨还是对自己清贫一生的无奈,或许还有对这个家庭未尽责任的歉疚?再也说不出话的父亲,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我们母子三人哭作一团,哥哥一个劲的爹、爹……的喊着!然而父亲一切的不放心,凝聚在了他滚落的两行热泪中,带着他对生活的不甘与无奈,四十五岁的父亲临终没有留下一个字伴随着窗外一阵狂风暴雨他静静地走了,母亲心中的天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爹走了,那年的秋天来得特别快,母亲自打我爹走后,便一病不起,睹物思人,母亲再不愿在父亲去世时的房中居住,坚持搬家。要房租的房子我们住不起,家族中年迈的四奶奶(我父亲的四婶)收留了我们母子三人。我们家原有两套被褥,父亲去世,棺木中带走一套,父亲走后,家中无力购买,全家只盖着一套薄薄的被褥,一个水缸,两件破木柜,老少三口搬进了四奶奶提供的小屋,病重的母亲自打搬入小屋后就再没起身。无钱、无粮,三张嘴要吃要喝,生活的重担硬生生地压在了年仅十五岁的哥哥肩上,那年月的哥哥,本应是在校学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可家里上有病重的母亲下还有一个十二岁不懂事的弟弟张着嘴要饭吃,尽管他在校学习不错,但辍学务农是他唯一的选择。深秋的北方,初霜覆盖了整个大地,哥哥在生产队的照顾安排下,加入到了秋耕的行列(耕地可以多挣工分),在北方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深秋的早晚,穿着棉衣都不觉暖和,而我的家,已无能力给我的哥哥缝制棉衣棉裤,仅有的单衣单裤,还是四处漏风,为多挣工分,耕地必须早起,稍好一点的家庭,都还是吃过早饭下地,而早饭与我家无缘。清早,哥哥空着肚子下地,北方早晚刀割一样的寒风,瞬间打透了我哥哥单薄的衣裤,每每赶到地头,我哥的两条腿冻得早已麻木,双脚不能自主地站立,同去耕地的大爷叔叔们帮忙把他从牛背上抱下,两条腿经过几双大手按摩,哥哥才能站立起身,看着尚在幼年的哥哥,就得承担家庭的重担,叔叔大爷们都留下同情的泪水。扶犁,本是一个成年人都困难的劳作,我年幼的的哥哥,只能双手抱着犁把,颤颤巍巍开始了他一天的劳作,一根小小的鞭杆,在他稚嫩的手上磨起了个个血泡,摸一把脸,是汗还是泪说不清,痛苦只有他自己承受,可怜他人小力薄,每天繁重的苦力让他早早品尝了生活的艰辛,童年该有的笑声,再没出现在他的脸上。</p> <p class="ql-block">爹走了,当年的冬季是那么漫长,气候似乎比任何一年都冷,数九寒天,淘气不知愁的我拖着前露脚趾头,后露脚后跟的一双单鞋,不时跑向街头与邻家的孩子嬉戏打闹,受冷冻开裂的脚后跟,如同小孩子的嘴,普通胶布家里也没有,老化的裂口边缘即便用针线缝合也没有了疼的感觉,寒冷不过的我一回家便不顾母亲病痛畏寒的身躯,直接就把冰冷的双脚伸进了母亲唯一一床单薄的被窝,此时已无力责打我的母亲,只能对我发出无奈的“怨恨”,母亲在弥留间曾把这种“怨恨与无奈”说给我的四奶奶听:“四婶,我走后你一定要照顾一下玉柱”,(玉柱是我哥的乳名)言下之意流露出了对我这个不懂事孩子的“埋怨”,遗憾的是当年的我一个年仅十一二岁的孩子确实不能理解母亲的痛苦,为此悔恨至今!</p> <p class="ql-block">爹走了,家中的天塌了,病重的母亲卧床不起,挨到年底,无钱医治加重了她的病情,孱弱的身子已是一天不如一天,本已严重缺乏营养的身躯加上大量的失血,曾经坚实的她虚弱的骨瘦如材,一贫如洗的家庭,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母亲生命的烛光一点一滴的慢慢耗尽,此时照顾母亲的重担,全落在了我二姐的身上,屋楼偏遇连阴雨,那年月我的二姐正赶上生我的二外甥石强,处在月子里的她按常理应该得到他人伺候在家安静休养,然而面对病入膏肓的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弟弟,她无法顾及自己产后虚弱的身子,也谈不上照顾嗷嗷待哺的婴儿,寒冬腊月,她冒着北方冬季刺骨的寒风,头顶着一件破棉衣,穿梭于巷头巷尾,照顾着病危的母亲,遮护着两个年幼的弟弟,尽力支撑着一个临近破碎的家庭,为此也给月子里的她留下了一身的病痛。进入腊月,虽是贫困年代,但国人最看重的节日春节总是要过的,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都已忙碌开来,而我的家却没有半点年的气息,家中米面全无,只有冰封的水缸,袭人的寒气化作数不清如利刃般的冰柱爬满小屋的墙面。寒冷、饥饿,加上失血过度,虚弱的母亲唯一的愿望就是能有口热水。夜里失血过多口渴的母亲一声声喊着:玉柱——给妈倒口水,玉柱……,声声呼唤,唤不醒年幼贪睡的哥哥和我,母亲人生最低的要求,我们竟不能给以满足,无助的母亲只能无奈的呻吟着,呻吟着……!</p> <p class="ql-block">爹走了,母亲倒下了,阴历二十三,俗称小年,邻居们都在忙碌着过年,而躺在炕上尚有一丝气息的母亲已处于昏迷中,过大年的喜庆与我家无关!冒着严寒赶过来伺候母亲的二姐,看到呼吸急促的昏迷中的母亲早已泣不成声,妈……,妈……,妈你睁开眼看看我,妈你不能走啊,喜柱、玉柱交给谁......?姐姐一阵紧似一阵的呼叫,母亲再也无力睁开她那早已疲惫的双眼……!姐姐虽比我们哥俩年长,其时也仅为二十岁出头,手足无措的她,慌乱中让我快去找我的二姨,傻傻的我趿拉着一双烂鞋朝着我的二姨家跑去,等我与二姨赶回家时,母亲已带着长长的无奈静静地停放在了炕上……!母亲生前已无力置办像样的装老衣服(寿衣),来不及拆洗的破衣烂衫裹着我母亲干枯的躯体,四十三岁的她就这样永远离开了我们......。 记不得如何出殡,只记得棺木是由生产大队购买,送葬没有任何仪式,姐夫 与家 族中的几位叔叔大爷,冒着北方的严寒,草草地把我的母亲掩埋……!一个家就这样永远分散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父亲,早年受祖父的亲传,应该算是个不错的乡间中医,小镇四周小有声望。日常生活中的他,学会了诸如涂装、绘画、屠宰等手艺,终因重病缠身,自己却无钱自救,曾挽救过无数生命的他,生命之门却吝啬地不为他敞开;母亲,做保姆,当奶妈,为养家糊口,也曾用她那甘醇的乳汁哺育了数个他姓子女,而命运不为她的无私打开绿灯,却让她早早离开人间……。去了,父亲去了,母亲去了,一幕一幕,不堪回首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有德的人家出好人,儿孙个个是能人,出进都坐小轿车,官至中央办公厅……”,一曲并不押韵的唱腔加上快板与唢呐的伴奏把我拉回到了现实。抬眼望去,竟是几个借清明扫墓赶到墓地要钱的“乞丐”,所谓要饭者,说穿了都是身体强壮的闲散懒汉,谁见过骑着摩托要饭?闻所未闻!开放的年代啥事都有,要饭也花样百出,清明时节,骑着摩托车逐个墓地要钱我还是第一次见,说几句恭维话、来一段顺口溜,一番近似“脱口秀”的表演让处在悲痛中的我哭笑不得!赞美话,吉祥话,禁不得你不掏钱,一家人给个三块他五块都不能满足他们贪婪的胃口,开口就要几百元,好在当地的亲属们见怪不怪,零零整整给了他们七八十元,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姐夫是个喜欢开玩笑的人,一是打趣二来也为调解现场过度悲痛的气氛,指着正给父母叩头的我说“这位是局长”,一句话给我引来了两个要钱人的围堵,处在悲痛中的我不得已,为尽早打发这些懒汉不情愿抠出二十元狠狠地砸在对方的手中方算脱身。过后算来,片刻之余,俩个“要饭”的依靠近似敲诈般的方式竟要去了大家百元之多,盖所谓货币贬值,但再不值钱,那也是百元人民币,想来如今的要饭人,竟比当初我父母生活的时代不知要强过多少倍,时过境迁,我只能说苦命的父亲母亲生不逢时!倘若能有来世,我还愿做你们的儿子,决不让苦难的日子在你们身上再现!</p> <p class="ql-block">从父母坟向右,那里过去是个乱坟岗,埋着我小学同窗学友银贵,想来已近五十余年,当年按照现代人生活,放学应该正常回家吃饭午休,只因家贫,回家没有午饭的他,期望耍水度过难熬的午间,可惜,体力不支,进入水塘便一沉到底,一个本该健康成长的孩子,夭折在贫困年代,给其父母带去终身的悲痛,适逢清明,远望四下皆有扫墓人,不知银贵可有亲人为其扫墓……!</p> <p class="ql-block">从父母的坟地回到马桥街,已是上午十二点钟左右,环顾马桥街,再无当年之景观,好在隆盛庄已进入全国六百四十六个可恢复传统村落名录,也是内蒙古仅有的三个可恢复的古集镇之一。想未来,有国家、地方的共同支助,又有隆盛庄全体父老乡亲的努力,重建四城门、建北庙、修南庙,整合四合院、恢复各街巷,到那时北方古集镇,“塞外旱码头”名至如归,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我期盼着,期盼着……。</p> <p class="ql-block">归乡来回上千里,上下惊动几家人,老少都忙碌,一切不为别,只为在父母坟前尽尽孝,但我感觉到很幸运。在这片广袤的国土上,无数人像我一样,或客居他乡、或四海为家,为生计一生奔忙,但并非所有的这类游子都像我这样,有一处方位明确的故乡,那里有留下让我终生心酸的印痕,同样也是我童年梦幻般的乐园,远离了,我的故乡,告别了,远在天堂的父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