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小桥流水人家</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0292030</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乡的阴雨天气暂告一个段落,窗外的阳光格外明媚,诱惑着我与春天约会的冲动。走出户外,汉丰湖已经有些春意了,地里的小草冒出嫩绿的头,仿佛在打探春的消息,柳树也在悄悄地抽出新枝,桃梅正怒放枝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在湖边的步道上,沐浴着阳光,自己被俗事缠绕的身心也在复苏。坐在湖边的长椅上,一边听着手机里的音乐,一边浏览自己在美篇的文章,不经意间发现自己已进入美篇两年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也是早春二月,一篇《竹林听雨》的散文开启了美篇文字之旅,相继《胡同听雨》投稿《我们都是60后》获得“精选”。不久,此文的前面又出现了“美篇精选”的红色字样,当时还不知道它的份量,请教邻居小弟,才知道“美篇精选”是话题组和美篇平台的双重认可,又叫“双精”,不禁喜出望外,倍受鼓舞。尤其是主持人妥帅和管理员老师在文后的评论仿佛给我注入了强心剂,写作的欲望和灵感也随之而来。那个时候,便对这个话题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不时向《我们都是60后》栏目投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后,妥帅老师又邀请我加入了《我们都是60后》微信群,《胡同听雨》应该是进入60后的敲门砖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本,一群天南地北爱好写作的六十年代人聚在一起,特别亲切,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样温馨。但是,入群的当天却有一个小插曲,让我在60后有了不一样的记忆。是因为有位微友开了一个在我看来不能接受的玩笑,当时心里有些阴影和芥蒂,差点就想退出。但群里60后老师们共同的经历,同频的话题,活跃的氛围,精彩的文章,实在令人无法抗拒,一股强大的吸力,最终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都是60后”,是我因为写美篇加入的第一个微信群,由于自己谨小慎微的性格,加之初来乍到,有些“羞涩”,除开对大家的热情欢迎表示感谢以外,通常都是“潜水”状态,“猫”在群里不大发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静静地呆在群里,观望了好些时日,慢慢地被大家的友爱互助、坦诚相处感染了,封闭的心也渐渐被打开。尤其是读了一些美友的文章,让我热爱上了这个话题组和这群人,他们文章中的故事情节仿佛就是我曾经过往的复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庐州老金老师的《母亲做鞋》,我一口气读了两遍。因为文中“笸箩、顶针(我们当时叫抵抵儿)、剪鞋样、搓鞋绳、纳鞋底”,那些细节与自己记忆中“奶奶做鞋”印在脑海里的情节高度吻合;快乐老家老师的文章《滑杆人生》深深地感动了我,文中记录的平凡人的生活,十分励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那样,因为“60”的缘分,跟大家“混”熟了,偶尔也敢在群里说些俏皮话了,还记得有趣的灵魂和庐州老金二位老师,常常会在群里互掐调侃,那份幽默与轻松给群里添了不少乐趣;在群里还结识了几个投缘的妹妹:与病魔抗争的张杨妹妹,秀外慧中,宽容大度,她的那些感人的故事以及与人为善的生活态度,令人折服;活泼可爱的曾金美小妹妹,人美歌甜;还有善解人意的英子妹妹,温婉可人……彼此的阅读和鼓励,如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还有陈智明老师杂交水稻的故事,竹园之子老师的特色诗评,那情那景,如今还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忐忑不安到如鱼得水,一切就在不知不觉间悄然变化,如沐春风般的环境给人一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在与惬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微信网名是“小桥流水”,进群后才知道,群里还有一位美友也是“小桥流水”,是《我们都是60后》的管理员。便于区别,妥帅老师建议我在群里的昵称改用美篇昵称“小桥流水人家”,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们两个“小桥流水”彼此互称“家人老师”。有时候,有新人进群,还是会弄不清状况,张冠李戴闹个小笑话也不奇怪,即便是老成员蓝天老师,有一次在点评我的文章时,竟然把我当成小桥流水老师了,我只有抿嘴窃笑了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这位管理员加“家人老师”,在群里是绝对的活跃份子,给人的感觉是精力充沛、平易近人、乐观豁达。他不但文章写得好,还是一位长跑达人,经常在群里分享他的运动赛事和参赛成果,给群里平添几分青春活力。同时,他的评语总是洋洋洒洒,既有肯定和鼓励,又有对文章写作技巧的分析和解读,充分展示了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字功底,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蓝天老师同样是良师益友,我的许多文章得到了他的评论和指导,不光是评论我的文章,还有其他美友的,都十分中恳,评语中该赞赏时不吝笔墨,该指瑕时也不会笔下留情,直白的文字虽然当时略显犀利,让人面子上有些过不去,但认真阅读后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进而欣然接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对60后这个话题组的进一步认识,投稿的文章也多了起来,截至目前,在此话题组已投稿30篇,全部加精,美篇精选若干。相继得到了许多老师的点评和指导,包括马上听风、马长鹏二位老师的不吝赐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我“斗胆”参加了“我们都是60后”的《我们都是追梦人》年庆征文大赛,出乎意料,承蒙主持人和评委的抬爱,征文《初遇生命中的红黄蓝》获特等奖,这是我在美篇的第一次获奖,还拿了个大奖,无疑给了我一份意外的惊喜,有些不敢相信那是真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年,60后的征文比赛,记忆中从没缺席,先后获奖了。2023年7月被授予“积极参与评论奖”;2024年1月,收到美篇平台颁发的2023年度“最美60后”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遗憾的是2024年,因为九旬的父母需要照料,加上家里房屋装修,耽误了写作,几近缀笔,去群里打卡的时间也少了。直到2025年1月的一天,打开峡江甜歌老师分享的《围炉夜话》第十三期的链接,是关于《万家灯火庆丰年》征文的,当时距离截稿时间只有五天了。想参赛,但时间紧,心里有点着急,请教主持人蒋老师吧,但又不忍心打扰。硬着头皮利用碎片时间提笔,自我感觉状态不佳,力不从心怕文不达意,不知所措,有点想打退堂鼓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犹豫不决纠结中,最终还是给主持人鹰击长空(蒋继雄老师)发了一个信息,说明了自己的顾虑,没曾想老师很快就回复了,鼓励我积极参赛,并给出了专业的指导意见。就那样,我义无反顾地投稿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蒋继雄和陈小悦二位老师及时在文章后面给出了精彩点评,令我重拾信心。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截稿的第二天,获奖名单就出来了,堪称神速,我的文章荣获了“华彩灯火丰年奖”;今年2月份的征文“味蕾乡愁”,我的《餐中绿花》获“金味乡情奖”,2025年喜上加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隔一年,回到群里的我,像一只归队的燕子,每天都要去打个卡,东瞅瞅,西望望,读到了许多老师的优秀作品,知道了60后的管理团队又有新成员了,群里的新面孔也越来越多,哈哈,又认识了才华横溢的陈小悦、廖晓老师,多才多艺的宋毓老师……60后家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的,重回60后感触颇多,感佩主持人和管理团队的认真负责、雷厉风行,正是他们严谨而不呆板的工作作风,对投稿文章严格而不苛求的工作态度,让人看得见希望,够得着天花板,接得了地气,每个人都可以找准自己的位置,写出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正是他们的包容大度,允许大家各抒己见、百花齐放,达到了“和而不同”的境界。尤其是蒋继雄老师在群里对文章的解析和写作技巧的指导,每一次我都会认真体会,深感这是一个来了就挪不开脚步的集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学习,每一次动笔,都有一轮深情的回眸,每一次获奖,都收获一份鼓励与感动。在我进入60后的第三个春天里,迎来2025年第三次征文大赛,期待老师们妙笔生花的文字,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跟上大家的步伐,再创辉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春二月,回眸在60后走过的足迹,坚实而充盈,有收获也有失落,但心中装满的却是憧憬与希望。有幸成为60后的一员,愿60后的天空群星璀璨,愿60后的山林鸟语花香,愿60后的舞台精彩纷呈!</p> <p class="ql-block">文字——小桥流水人家</p><p class="ql-block">图片——小桥流水人家</p><p class="ql-block">音乐——《小桥水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