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进入六月份,高校校园里的毕业季又要陆续拉开帷幕!依依惜别的画画、万般不舍的心情又要充斥于留下过年轻学子们青春足迹的母校校园。三十年前的毕业季,我也是在这样的情境中与自己的母校河北师大以及朝夕相伴的学友们挥手相别。按照当年那种落后的通讯技术和交通条件,毕业一别就是一生的诀别,昔日同窗间的牵挂与祝福从此只能埋藏于心底,无处倾诉的知心话语也只能在梦幻中相互交流。有谁能够预想过,互联网技术的横空出世,又能让差点永久失联的同窗学友们齐聚于老班长费尽心思组建起来的微信群里隔空对话,一起表白积蓄已久的往日情怀,分享毕业离校后各自的风雨历程。此时此刻,我也在借助高科技的平台跟阔别已久的老同学们讲一讲自己离开母校后的经历与感受,汇总一下这始终镌刻着母校情结的苦乐三十年!</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一天,收拾好行囊的我也是眼含热泪缓步走出校门,然后无可奈何的向熟悉而亲切的校园挥手道别。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逢总有分手时,——别了,朝夕相处的校园!别了,相濡以沫的学友!带不走菁菁校园内的一草一木,带不走优雅校舍里的一桌一凳,带走的是良师益友间的深情厚谊,带走的是高等学府里的精神传承。作为两年制的专科生,却在短暂的时光里充分感受到母校校园里的浓重文化,也真实体验到年轻学子们的昂扬奋进。此后征途漫漫,牢记恩师殷切的嘱托,珍存学友真诚的鼓励,坚守一往无前的意志,所有的坎坷都可以勇敢踏越,所有的重围都可以奋力突破,所有的苦涩都可以酿作甘甜美酒,所有的迷雾都可以化作阳光明媚! </p><p class="ql-block"> 回归故里的我,也曾一度成为街坊邻里和亲朋好友们眼中的红人——年复一年的寒窗苦读终于修成正果,换来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从此不用再遭受田间地头的风吹日晒和辛苦劳作,自然会赢得不少人的羡慕和称道。曾经为了支持我的学业而含辛茹苦半辈子的父母更是喜不自禁,孩子的学有所成让他们在众人面前挺直了腰杆抬起了头。新的人生节点也的确给自己的内心平添了一份荣光与自豪,离校后的那份失落与惆怅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化解——按照上级的分配方案,作为师范毕业生的我被分配乡间的一所初级中学;从一处校园走进另一处校园,但身份已经截然不同,昔日读书求知的学子化身教书育人的老师,为学生们解疑释惑;昔日向父母伸手要钱的孩子终于开始自食其力,还可以用自己的工资收入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过,得意一时的我很快又要面临现实的冷遇,刚刚习惯了城里生活的舒适,又不得不重新面对乡下条件的落后与艰难。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还只是初见成效,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而农村地区各方面的基础建设无法大规模展开。就拿交通状况来说,跟城里相比,差异十分悬殊,从我的老家出发到达工作单位,硬化的路面不到三分之一,甚至临近学校的一公里还是晴天坑洼连串、雨天泥泞不堪的粘土路!好几次上下班,路面被雨水浇透,自行车根本无法骑行,甚至车轮被泥土箍得推都推不动,只能将车子扛上肩头,人骑车竟然变成了车骑人。再说说校园内的屋舍,只有新近落成的一排新教室还算是比较像样的建筑,墙体坚固结实,内壁洁白平滑,为孩子们提供了较为舒适的读书求学环境。可供我们栖身休憩的宿舍,则恰恰是由原本的老教室改装而成,已是二十多年前的老旧房屋,四壁门窗千隙百孔,其遮风挡雨和驱寒保暖的功能大打折扣。中学课本里那篇《陋室铭》,其陋室之陋作者并无太多描述,估计和我们容身之所也差不太多吧!如此说来,我也可以仿作一篇自己的《陋室铭》:“屋不在阔,能住就行;教书育人,使命光荣;书香为伴,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话说回来,出生于农民家庭的我,从小跟随父母稼穑耕耘、栉风沐雨,早已品尝过各种各样的艰难苦涩,对于眼前的这点困难也不会太过发怵,咬咬牙也就挺过来了。况且,作为一名每天都在关注时事政策的文化人,更应该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这种不尽人意的现状很快就能得到改善。果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投入的加大,几年后我们的生活和教学条件都得到了明显的改观。一段水泥路面的铺就结束了师生员工们的行路难,几栋设备齐全的教学楼和宿舍楼的交工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四季如春的舒适安逸!对于我而言,相比于战胜现实生活中的艰辛,难度更大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离开母校,进入了真正的成人社会,书生气未脱的我,天真的认为身边的同事也和昔日的学友一样,可以一起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可事实上,几乎没有人对我饱含激情的话题感兴趣,甚至受到过不少的冷嘲热讽。时过境迁的现实终于让我幡然醒悟,从深谙事故的人群里寻找学生时代的纯真与浪漫,该有多么幼稚可笑!从早到晚,双耳听到的几乎都是实用主义的诉求,两眼看到的也几乎都是利益对等的交易。所有的诗情画意、所有的理想憧憬,基本上都被认定为不识时务;话不投机,多说无益,只好三缄其口,做个沉默寡言人。</p> <p class="ql-block"> 人海茫茫,知音难觅,千言万语,谁来听取!多想重回母校校园,学友们一起聆听启迪心智的课程,一起辩论富含哲理的话题,一起敲响生命的节拍,一起感受心灵的共鸣。终于等来夜幕降临,一天的工作宣告结束,终于可以走进属于自己的空间,可以无所提防尽情回顾当年一幕幕青春的精彩、一段段情感的真诚。原本安排了两个人的宿舍,同事因为离家很近,晚上一般不会住校,这间小屋便成了专属于我的自由天地。白天里无法表达的思绪此时可以在脑海中自由驰骋,白天里不能吐露的观点此刻可以尽情的诉诸笔端。无人相伴的夜晚,感觉到的不是形单影只的凄楚,而是无人打扰的静谧与踏实:打开一张张毕业合影,昔日的同窗学友来到身旁;翻开一页页临别留言,温暖的知心话语响在耳边。现实中无法得到的温馨和生动,可以从记忆的宝库中找回;白天里遭受到的纷扰和冷落,也可以让曾经的激昂慷慨予以冲散。庆幸自己拥有这样出色的心理调试能力,更庆幸自己积累了那么丰富多彩的诗意青春,确保自己没有在孤立无助中随波逐流、迷失自我!</p><p class="ql-block"> 白天里体验着传道受业的快乐,夜间回味着往昔岁月的峥嵘,每天的日子也算得上舒心安定。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人生中躲不过去的重大课题又摆在了面前: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得不应对的婚恋问题又要搅扰心情的宁静。起初,我简单的以为谈婚论嫁就是有情人之间的缘分注定,严重忽视了婚姻的现实性,又一次暴露出自己的幼稚天真。回想身在母校的日子里,自己并没有因为出身的贫寒而被女同学们轻蔑和疏远,反而凭借着朴实的品格和出色的才情赢得了不少的赞誉和钦敬。而身边的女同事们早已不是纯情浪漫的天真少女,深知雄厚的经济基础才是未来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贵重的彩礼、高档的家居,豪华的坐骑,都是谈婚论嫁的先决条件;而我全部的财富就是我每个月的固定工资,根本达不到女同胞们的高贵身价。父母从小到大把我供应出来,已经付出太多,而且年势已高,我没有理由再向他们伸手要一分钱了。双脚踏入了现实社会,一颗心却没有被现实世界真诚接纳;一次次失意过后,我不得不躲入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里,自我疗救心灵的创伤。</p> <p class="ql-block"> 情绪再次跌入更深的低谷,差一点就要到达崩溃的边缘,又是青春往事的记忆帮我找回了曾经的快乐与勇气,找到了未来的路径与方向!当年,我们穿梭于母校的校园里,一条"学博为师,德高为范"的标语,每天激励着同学们走进教室,走进图书馆,感悟仁人志士的宽广胸襟,体味中外文化的丰厚内涵。离开母校的我,同样可以用求学上进的方式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充实与自信,所有的失落和忧伤都可以变得不屑一顾!参加工作两年后,我经过充分准备后参加了成人高考,被录取为函授学院的专升本学员;平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暑假和寒假去城里的高校接受集中面授辅导,三年后就可以拿到本科毕业证书。明知道这种非全日制学历跟升职加薪没有多大关系,但我却因为能有这样的求学机会甚感欣慰。全年最热和最冷的季节里,同事们都可以放假休息了,而我却要不远数百里,进城接受专业课程的培训,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跟当年在母校读书时别无二致。三年里一共六次城乡间的往返,每天如一日的专心听讲,无畏严寒,不惧酷暑,没有缺过一节课,最终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课堂上老师们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思维以及字斟句酌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我深刻感悟什么叫学无止境,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此番求学历程,真正的成果并非培训结业后得到的一纸学历证书,而是培训过程中得到的知识营养和思想启迪,精神世界的丰富成功的弥补上了我在物质层面的缺失,乐观向上的自我重新回归到现实中。</p><p class="ql-block"> "学成归来"的我,依然不能停下继续努力的脚步,否则又会在无所事事中陷入低迷和苦闷,于是我又有了下一个近乎狂妄的目标——考研。考研的难度之大,不言而喻,而我更是难上加难,作为最关键考试科目的英语,恰恰是我的软肋。中学期间自己英语的成绩本来不错,可自从高考结束那天起,这门学科就被我打入了冷宫:大学期间我们的专科班不设外语课,目光短浅的我当初竟然还为少了一门功课而暗自庆幸。扔掉五年之久的学科又要重新拾回来,就连曾经最基础的东西,都要从头学起,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呀!明知成功的几率甚微,还是要硬着头皮试上一把 ,应了古人的那句话,“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从此,我没有了所谓的业余时间,节假日反而成了我最得力的“学习日”,尤其是暑假和寒假,人去校空,整个校园成为我读书解题的私人学堂。当然,最终的结果也不出所料,连续三次的冲击,都因为英语成绩的不合格而榜上无名。事后想想,以这种半工半读的方式去应对如此高难度的考试,既没有充足的时间,又得不到专业老师的辅导 ,还要跟千百万的高材生们同台竞技,自己真的有点不自量力。 不过,梦想没能成真,但追求梦想的过程同样值得回味;能够以求学上进的方式度过三年的时光,本身就是一段积极向上的健康人生,比起无所事事的混日子来要有意义得多!</p><p class="ql-block"> 潜心备考的过程中,自己又捎带着添了一样自鸣得意的本事——生活中最常见而又最实用的厨艺!节假日和双休日,单位食堂的师傅们也要歇业放假,如果不想顿顿吃泡面,就得学会自己动手,开锅造饭!二十多年了,在家靠父母,离家吃食堂,都能保证我饭来张口。靠吃现成饭长大的我一直以为炒菜做饭只是一项没有多少科技含量的简单技艺;真的动起手来,才明白了什么叫“看事容易做事难”。光是准备工作就足以让初上灶台的我忙得手忙脚乱,锅碗瓢盆勺,米面粮油菜,哪一样都不可缺少。倒是有一样东西没让我费过太多的心,得来顺手而且从来不用花钱,那就是做饭炒菜时需要的燃料。那个年代,乡下还没有时兴暖气,校园里原本用来取暖的煤炉恰好也能充当我的炉灶。即使过了取暖期,全校各个教室和宿舍都止火了,我的煤炉依然还能够熊熊燃烧——全校没有烧完的煤球纷纷运进我宿舍里的煤池,足以烧上一整年。当然,冬去春来之后,室内不能容纳过多的热量,我会将炉子封好口搬到室外,上面蹲上一口盛满水的铝壶,同事和同学们每天都能从我这里喝到免费的开水。万事齐备之后,我的炊事工作也便进入实际操作过程,切菜、和面、炝锅、烹炸、炒炖等各项技术在反复不断的演练中,从笨拙到娴熟,水平与日俱进!一开始只会煮挂面,到后来,包饺子,烙大饼,各种炒菜,我的厨艺越来越齐全。忘了从哪天开始,我跟单位食堂渐渐疏远,吃惯了小灶的我,不光是懒得排队打饭,更是觉得食堂的大锅饭越来越不合自己的口味!单身一人,也能过得这样有滋有味,有模有样,有家有口的同事们反而羡慕起了我这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模式!</p> <p class="ql-block"> 十年的岁月沧桑,从对婚姻家庭的热切向往到对独身一人的习以为常,我已经不再有曾经有过的低人一头的感觉。然而,为了去除年迈父母的一块心病,自己还是得想方设法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整整十年的独孤日月,好像命运之神也看不下去我的凄惨现状了。那年夏天,趁着暑假去县城探亲,恰遇亲戚家的街坊也来串门,闲聊间了解到我这么大了还依然没有着落,当场表示要愿意为我的终身大事费费心。作为三十好几的未婚剩男,想要碰上与我同龄的未婚剩女,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当我听说对方曾经有过的一段婚史,一点也没有感到意外,也就没有计较和挑剔。而经历过一次婚姻挫败的她,也有了更成熟更理性的婚姻观,清楚的认识到人品才是婚姻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加上我稳定的职业作保证,没有再对我提出更多物质方面的要求。这应该算是上天赐给我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再不抓住就会落得真正的百年孤独,尤其会给自己的父母留下终生的遗憾!这门亲事对我还有一项最大的利好,就是对方前些年在家人们的帮助下买到了住房,这也就无形中解除了我最棘手的一道难题;作为回应,我毫不犹豫的将自己上班十年来的全部积蓄拿过来充当彩礼。一开始,她心里也曾对这一次的婚姻忐忑不安,担心我会让她经历又一次的打击,而事实让她认定,这一次没有选错人。婚后二十年,我的忠诚淳朴,我的宽容大度,我的善解人意,我的勤俭持家,足以让她感觉到踏实和放心;心情的安稳和惬意对于家庭的幸福来说似乎比豪车美墅和锦衣玉食更为必要!</p><p class="ql-block"> 婚后二十年,我终于步入了和同龄人一样的生活节奏,上班完成本职工作,下班经营婚姻家庭,多了一处休整身心的港湾,少了几分业余时间的自由自在。当然,面对我们这种先结婚后恋爱的婚恋模式,期待年轻时候憧憬过的心心相印肯定是一种奢求,所以,同一屋檐下的宽容忍让对于家庭的和谐稳固就显得格外重要。接受过母校高等教育的我,最不缺少的便是厚德载物的素养和海纳百川的心胸,大腹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家庭内部的分歧,更是在我的豁达宽谅中一次次得到化解。每次发生争执,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是我主动示弱,明知自己占理,也不会像小孩子一样追究谁错谁对,谁是谁非。哪怕是对方有时莫名其妙的大发雷霆,我也不会做出对等的反攻,而是先推测她一定是碰到了什么烦心的事,索性让她把不良情绪发泄出来,等到她心平气和了再去慢慢开导。日常家务中的体力活,作为男人的我当然要义不容辞的承担下来,但你可能想不到,一日三餐这样的细致活也是由我负责的。当年独身一人时学到的厨艺又可以用来满足婚后全家人的口福,又给我的内心平添了一份成就感。不过,迟到的婚姻到底还是产生了它的滞后作用——眼见得同龄的夫妻们都已为儿女组建起了家庭,甚至有了自己的第三代,而我们两个依然还在为自己孩子学业的完成而操心期盼。当然,如今早已不是从前那个“早得儿孙早得济”的时代了,姑且慢慢享受一对夫妻一个孩儿的简约式家庭带来的快乐吧!遥想当年,每天一个人独来独往,不曾奢望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巢穴,而今,能够尽情享受三口之家的其乐融融,上天待我不薄!</p> <p class="ql-block"> 离开母校三十年,和同学们一道,毕业就业、上班挣钱、成家立业、养育子女、孝敬老人,基本上完成了我们一生中最关键的人生课题。三十年里,同学们一定也和我一样经历过曲折蜿蜒,品味过苦涩辛酸,展示出一代人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绘就出一幅幅劈风斩浪、勇闯天涯的人生画卷!长路漫漫,风景在身边,命运多舛,激情在心间;当年母校校园里良师益友送上的温暖祝福和真诚鼓舞,引领着我们一次次踏平坎坷,一次次突出重围!三十年后的我们,一定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包括岁月给我们染上的两鬓银霜,时光给我们刻上的道道额痕,更有骨感任性的现实一天天磨平着我们性格的棱角。的确,自己也不再像三十年前那样事事都较真,句句辩正误,非原则性的问题上还学会了不置可否甚至巧意迎合。然而,看似圆滑世故的我并无丝毫恶意,只不过就是为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争执,或是预防各种尴尬局面的出现,跟那种别有用心的阿谀谄媚完全是两码事。时光飞逝,岁月更替,容颜虽老,初心未变,三十年前确立起来的正直和真诚依然被牢牢的坚守!三十年里不曾虚头巴脑,更无阳奉阴违,今生如若有幸同窗聚首,大家一定会欣喜发现,眼前站立的依然还是三十年前那个襟怀坦荡、心底纯诚的同学少年!</p> <p class="ql-block"> 三十年里,我们一起跨越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生命步骤,终于到达晓悟天命的人生环节。往后余生,我们的容颜当然会慢慢衰老,所幸的是,我们都懂得,一个人有两种年龄,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气质风度完全可以堪比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儿。保持年轻的心态,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让青春的激情永驻心间,让青春的旋律每天唱响耳边,让青春的火焰时时在眼前闪现!岁月的流淌可以将我们的头顶染成银白,可以将我们的额头刻出沟痕,但不能轻易驱散我们头脑中的青春激昂。当年短短两年的青春岁月,三十年后依然还能历历在目,甚至还会成为一生的精神支撑!过不了多久,我们又要进入下一个人生拐点,离开忙碌几十年的工作岗位,闲下来的日子里,不光是如释重负的轻松,还会有远离人群后的心无所寄。幸运的是,有那段充满诗意的青春记忆珍藏,我们的眼前总能浮现出霞光万道,我们的耳边也会时常响起掌声阵阵,我们的晚年不会孤独,我们的一生都能充满阳光!亲朋好友们不可能天天欢聚一堂,儿女子孙们也不可能天天绕膝身旁,而当年课堂上一起听讲时的神情专注,节日里一起联欢时的欢声笑语,却可以召之即来,浇灌心中的荒凉!时光的飞逝,必然会带走老同学们不少的清秀帅气,也会磨平老同学们不少的性格棱角,然而,那群莘莘学子曾经的意气风发和坦荡无私已然锁定存储到了我们记忆的宝库中,永远不会漂流离散。此外,母校里养成的读书求知的习惯依然没有丢掉,每天可以汲取字里行间的精神营养,通透大千世界的条条事理,可以有效的延缓脑力的衰减和思想的滞后。更觉欣慰的是,同学群里时常传来老同学平安健康、事业有成的消息,朋友圈里也经常收到老同学的深情关切、真诚祝福,我们的内心永不寂寞空虚!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下一个三十年,我们还能够唱响那首不老的旋律——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