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风一树万千枝,金黄浅绿柔丝。嫩芽惊艳柳莺奇,偷看芳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碧玉含娇绽蕊,宛如梦醉瑶池。暮烟荡漾不知归,静觅新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在如诗如画的初春时节,我来到了五泄风景区内的戴家村,寻访金萧支队侦查员戴谷文的亲侄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听了戴老师的讲述,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我五叔戴谷文解放后在萧山工作,解放前与同村的张月珍(革命烈士朱学勉的妻子)一起参加革命工作。张月珍是戴招朵老师丈夫的亲姑姑,老家就在前面的这幢房屋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解放前,张月珍和我五叔是参加金萧支队地下革命工作的。这儿一带是他们经常革命活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我五叔是张月珍带出去的,我们戴家村她带出去参加革命的还有好几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张月珍竟然是朱学勉妻子,而且还把自己村里很多热血青年带出去闹革命,这是多么的可敬可佩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戴老师接下来的讲述,我再次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戴谷文在金萧支队开展革命斗争时,经常到金家山的三位教育前辈家里食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解放前的革命者不但生活十分艰苦,一日三餐都保证不了,而且时时刻刻都有生命危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有一次,张月珍和戴谷文在桐庐被捕坐牢,后来他们把窗门挖掉逃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回家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寻觅前辈们惊心动魄的革命历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瞬间映入我眼帘的是<span style="color:rgb(24, 24, 24);">《宁海应桂馨一门四子:朱学勉和张月珍成为革命夫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24, 24, 24);">一九三九年夏天,二十七岁的朱学勉已经是余姚县委书记,由于工作上的关系,他认识了张月珍。张月珍是宁绍特委政治交通员兼特委妇委书记,承担特委与朱学勉之间的联络员。她是一个有理想、倔强又富有献身精神的女青年,在敌对斗争中非常顽强勇敢。他们在工作上常常接触,这样日长月久,你来我往,彼此产生了感情,终于在1942年春天结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24, 24, 24);">朱学勉和张月珍结婚之后几年里,为了共同的理想,一心扑在事业上,夫妻俩生活在一起的机会很少,都在各自岗位上工作,真正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仅仅只有几个月。他们虽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但是,他们为着共同的目标和信仰,感情反而日益加深。张月珍非常支持丈夫全心投入革命事业,朱学勉也同样关爱张月珍的工作,可谓是一对革命夫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24, 24, 24);">朱学勉婚后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他在处理家庭生活方面,足以为人表率。他非常爱家,夫妻关系一直都很好。但他认为夫妻之间的关系,必须服从一个前提:决不能影响工作和革命事业。在家里,他常常暗地里给妻子洗衣服,他不肯拿到外面去洗,他认为,这样的夫妻关系太新式了,会不利于掩护。有一次在豆糕店,妻子怀孕反应得很厉害,有十来天没起床,可是他仍旧忙他的工作,只是叫妻子自己去问问隔壁如坤嫂(上期讲到的木匠金如坤的妻子),听听有什么怀孕的经验。他还笑笑说:“医生我是不去请的呀,你真的死了,我也没有办法。”这几句活,乍听起来,似乎有点冷酷,但是,妻子张月珍能够谅解。她知道,在当时,一则,经济实在困难,无力请医;再则,党的机关设在这里,请来医生,万一出了事情,损失就大了。这不是朱学勉不爱自己的妻子,而是他热爱党的事业,关心党的事业的高度表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4, 24, 24);">朱学勉到部队以后,正常四处流动,不能回家照顾妻子,有时连信也很少,老是让妻子担心,就是写信来也是简单地说明一下不回家的原因。有一次他到四明地区后,写信给妻子只有这样一句:“因为工作忙,把你也忘记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4, 24, 24);">妻子怀孕时,他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有了自己的孩子,担忧是来得不是时候,对孩子的抚养成为难题。因在当时的情况下,要妻子或自己带孩子都不现实。所以在生产前,朱学勉同妻子商量,打算孩子生下后就送给别人养。根据当时的处境,妻子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同意了他意见。孩子刚生下十天时,风云突变,形势紧急,不得不转移,在逃难途中,这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仅仅一个月就夭亡了。这个朱学勉唯一的孩子,他只是匆匆地见过一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4, 24, 24);">读到这儿,我的眼泪簌簌往下掉,强忍悲痛寻觅他俩之后的战斗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学勉(1912-1944)原名应端贤,化名应启、杨寿明,笔名叶峰、杨明、秋悲。宁海县城关镇耶苏堂西侧应家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14岁高小毕业,因父去世,家庭经济拮据而辍学,在宁海海林及城内同慰春药店当学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9年到上海中药店当店员,开始接触进步书刊,尤其爱读鲁迅作品,并用笔名"秋悲"发表文章。九一八事变后,激于爱国热情,笔触所至,直指社会种种黑暗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7年抗战爆发,朱学勉爱国热情更加高涨,8月写《有感》 。10月,一心向往革命的他在哥哥应野萍和李守先、王任叔等资助下只身奔赴延安,进陕北公学学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本人有诗作流传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陕北公学毕业后,于1938年2月到西安,派往南京、浙江松阳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浙东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朱学勉于1938年四五月间到了宁波。不久,他任中共鄞县县委书记、中共宁波中心县委组织部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9年9月,朱学勉化名杨寿明、肖杨,调任中共余姚中心县委书记。"皖南事变"后,他任中共诸暨县委书记。为保存党的力量,解决活动经费,他建议党员干部"职业化",带头在浬浦附近的陈家坞开设豆糕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2年5月,日军发动"浙赣战役",诸暨沦陷,党的工作重心转入领导抗日游击战争。朱学勉遵照上级党的指示,通过诸北泌湖乡乡长、中共党员何文隆,组建诸北泌湖乡抗日自卫队,后又发展为诸北四乡、八乡抗日自卫队,朱学勉兼任一中队指导员。同年11月底,朱学勉率"八乡联队"去四明山参加浙东第一次反顽自卫战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3年12月,朱学勉离开诸暨县委,从事抗日武装斗争,任金萧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带领部队斗顽敌、肃汉奸、缴枪械,威震诸北诸南。其时,朱学勉经常到办在枫桥魏家坞的忠义中学,向师生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深受师生欢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1944年5月27日,朱学勉在诸暨北乡墨城坞与日伪军作战时牺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读到这儿,我的眼泪又一次簌簌往下掉。革命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生死拼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我随即拨通杭州市胜蓝实验小学潘燕莉副校长的电话,了解张月珍前辈的革命历程。她是我八十年代的学生,是张月珍的侄孙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潘燕莉校长告诉我,她对前辈情况不太熟悉,张少飞与姑婆接触甚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于是,我立刻联系张月珍的侄孙张少飞。他自豪地说:“张月珍与我爷爷是嫡亲兄妹。我姑丈朱学勉壮烈牺牲后,我姑婆张月珍回过老家戴家村一趟。这时候,家人才知道她参加金萧支队干革命的事情。紧接着,她又急匆匆地返回湄池一带继续革命。家人们不放心,就派我大伯带点东西去探望她。我姑婆就趁机动员我大伯‘你不要走了,回家会被国民党抓壮丁抓去的。你就留下来,跟着我干革命吧!’那时候,我大伯刚好高小毕业,是一个有文化的青年。当年,我姑婆还把村子里很多人带出去干革命了。那时候,我姑婆在老家的老房子里建立了一个革命交通站,动员全家参加革命。戴谷文他们就是在这个地方传递情报开展活动的。1945年,我姑婆回到家乡马剑这边,担任诸暨路西县委委员、平湖区委书记。当时马剑金竹坑就是平湖区委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听到这儿,我眼前瞬间浮现出在离我们金家山三四里路的金竹坑,这位女中豪杰那霸气指挥、浴血奋战的惊天动地场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少飞还告诉我:“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上大学时经常去看望姑婆。但是,她只字不提自己参加革命工作的事情。我想,当年她刚满月的儿子在转移路上夭折,不久丈夫朱学勉英勇牺牲,不知多少革命者在她身边倒下,回忆过去那是多么心酸呀!前几年我又去了一趟北京,找到了姑婆的一份手稿,里面详细地记录了她当年被捕和越狱的整个过程。”</p><p class="ql-block"> 1945年7月18日,为迎接新四军二渡富春江与金萧支队并肩作战,开创浙东浙西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新局面,平湖区民运队一行十余人在区委书记兼民运队长张月珍的率领下,从浦江马剑前往桐庐四管乡,广泛发动群众,建立革命群众组织,以策应新四军十一支队过江。</p><p class="ql-block"> 7月28日,天刚蒙蒙亮,国民党桐庐县自卫大队趁黑夜赶到民运队驻扎地四管乡的里松山村,张月珍及3名年轻的民运队员戴谷文、陈友堂、杨又新被捕。由于民运队都是轻装便服,身上没有任何共产党的标志,而且四管乡远离桐庐县城,敌人很难作出判定。于是,在押往桐庐县城的途中,张月珍看准时机,与同志们统一了口径:“都说是老百姓,互相不认识,各自编造假口供,绝不出卖组织和同志。”</p><p class="ql-block"> 暮色降临,西渡富春江,张月珍等4人先被押进县城的国民党桐庐县政府大礼堂,天黑后移入牢笼。男牢仅10平方米大,阴暗潮湿,里面已关了9人,新来的3名“男犯”挤入其中,连落脚都困难。夜间大家挤成一堆,翻个身都不容易。蚊子成群叮咬,跳蚤臭虫乱爬,再加上人的汗酸气混合着笼角粪桶散发出的臭气,熏得人几乎透不过气来。女牢与男牢紧邻,中间仅木栅相隔。</p><p class="ql-block"> 从次日下午起,敌人陆续进行了3次庭审,但4人机智应对,敌人一无所获。在8月1日第三次审讯的后半夜,狱卒指名道姓将张月珍等4人提出囚笼,带到监外广场。那里早有一班全副武装的士兵在等候,他们立即用绳索将每个人反手捆绑,押解出县府大门,穿过街道,径直走向郊外。难道敌人真要下毒手?黑暗中,4人仿佛听见各自的心跳,但脚步依然沉稳。然而一直走到天色微明,路上偶有人影,敌人也无异常举动,只顾押着“犯人”傍山沿溪继续西行,直到下午2时左右,押进吴宅镇警察所。</p><p class="ql-block"> 警察所设在经堂内,没有牢房,只得把所长办公室临时作为牢房,门口昼夜双岗严密戒备。次日,新四军要过江劫狱的风声接踵传来,夜间对面山上又发现电筒光,弄得警察所警员惶惶不安。总算挨到第三天黄昏,他们接到上司命令,把张月珍等4人转移到紧靠建德县偏僻的大寺村。此后,大概是害怕共产党营救,每隔几天换一个地方。这期间,4人日夜被关在密室里,除了能隐约听见隔壁屋里敌人的麻将赌博和喝酒猜拳声,仿佛与世隔绝,双手也被日夜反绑,两手腕被绳索勒得发肿腐烂。敌人只是严密看守,一不审问二不发落,一天供给两碗无菜的糙米饭。</p><p class="ql-block"> 8月18日,4人又被押回吴宅警察所。此时,所内经堂的右角落多了一个特别的牢笼以关押4人。笼顶是楼,两面靠墙,另两面是粗壮的杉木栅子。男女混合关进木笼里,双手松了绑,总算有了点笼内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由于木笼设在警察所内,又是拜佛的经堂,来往人员不少,消息颇为灵通。渐渐地,4人了解到,就在这迁移关押的近两个月中,先是我新四军四纵十一支队再次东渡富春江与金萧支队会师,国民党桐庐县政府害怕我军要进攻桐庐县城,故押着“政治犯”仓促逃到桐庐、建德边界的山里。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桐庐县政府全班人马回迁桐庐县城,对张月珍等4人,因无上司命令不敢随便放行,又因无确凿证据不敢马上处理,就把这个“包袱”丢在了吴宅警察所。</p><p class="ql-block"> 不久,4人又听说毛泽东到了重庆,国共重新开始和谈。3名年轻“男犯”因此一度放松了对敌斗争的意志。政治上比较成熟的张月珍冷静分析,告诫同志们:对敌人不能抱侥幸,唯一的出路是利用当前派出所内出现的涣散状况,麻痹敌人,设法越狱。在张月珍的引导下,大家统一认识,丢掉幻想,开始积极创造条件,伺机越狱。</p><p class="ql-block"> 抗战的胜利,并没有给桐建山区的吴宅警察所带来欢乐。四十开外的派出所所长闷闷不乐,不时在经堂外徘徊,低头沉思。4人听其口音,好似诸暨人,就利用他踱到笼边时向他诉说:“我们都是老百姓,也是诸暨人,是被抓错了。家有二老,请帮忙向上司反映,放我们回家。”经多次诉说,不知是出于同乡之谊,或是为了卸掉身上的“包袱”,他表示愿向上反映,帮助尽早释放。所里的10多个巡察,随着时间延长也与4人混熟了,平时放松了管束,白天根本不站岗,夜间虽轮流站岗也是有名无实,轮到后半夜的岗哨,干脆拼凑起几条长板凳,在微弱的青油灯下睡起大觉。住在经堂里的两个老年信女有时还偷偷地给4人送进“芝麻炒盐”配糙米饭吃。</p><p class="ql-block"> 吴宅警察所的氛围虽然给越狱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如何越狱呢?每个同志从白天到黑夜都在反复推敲,拟订各种方案。挖墙打洞吧,一无工具,二易暴露;笼内有只粪桶,隔几天要往外抬,趁开门自抬粪便之际一齐冲出牢笼吧,光天化日之下,又有士兵看押,危险太大。偶然间,戴谷文发现一根柱栅的上端与楼板相连处一只长铁钉没有与木桁条钉实,铁钉的一半露出在外,木柱中档连接处还没有钉上铁钉。如果梁栋上端的铁钉能拔出,挖空下端的柱心眼,柱心就能拔出。这根足有三寸多粗的柱子就能靠边移,人就可能通过木柱间的间隙往外钻。经过同志们反复思考,认为这是越狱的最优之计。</p><p class="ql-block"> 但是,要挖空笼子下面的一根柱心眼,却又手无寸铁,谈何容易。有一天正巧念经的老婆婆偷偷送“芝麻炒盐”来,张月珍灵机一动,向她借把剪刀剪指甲。于是,这位善良的老人趁周围无人之际送来了一把大剪刀。同志们手中有了武器,增强了越狱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4个“犯人”开始了紧张的越狱准备。夜间紧靠着柱子睡,闭目养神挨到后半夜。当那个习惯在站岗时休息的巡察值班时,就用剪刀轻而有力地把笼子下端的柱心眼一块一块挖下来,天亮前又一块一块补回缺口,上面敷上泥灰,使敌人不易发现。经过几个不眠之夜,柱心眼被挖空了。因为上端的铁钉半根还钉在此楼板横料上,柱心还是受阻拔不出来。戴谷文趁雨夜站岗的巡察又睡大觉时,由陈友堂作人梯,敏捷地爬到柱子上端,两手用力摇动柱子。又经过几个紧张的深夜,钉子被摇松动了,整个大亢钉终于被拔了出来。只要将下端的柱心拔离柱眼,移向一边,人就可以钻出去了。只要选择好时机,越狱就有了希望。陈友堂与杨又新二人白天趁往外抬粪桶的机会,偷偷地观察外界地形。吴宅镇群山围绕,地形复杂,西北与建德相连,是越狱后最好的去路。可是,时不凑巧,这几天巡察抓紧捉赌,抓来的赌徒都关进了这个笼子。笼内添“新客”,给同志们行动增加了困难。但这些赌徒也进一步提供了外面的形势和笼外的地形,为越狱后的去向提供了方便。</p><p class="ql-block"> 真是老天相助,连日大雨,笼外的天井积满了水。由于屋檐水的冲击力,天井里爆发出哗哗的水击声,淹没了其他声音。同时由于连日下雨,影响了巡察抓赌积极性,笼子里又只剩下张月珍等4人。</p><p class="ql-block"> 9月13日雨夜,笼外青油灯下放哨的巡察照常拼凳而睡。戴谷文自告奋勇开始拔笼子的柱心,其他3人都屏住气息,准备着越狱。不料,戴谷文双手紧捧柱子,用力往上一拔时,出力过猛,虽然拔出了柱子,但柱顶端猛撞了楼板,惊醒了睡在楼上的巡察。紧要关头,戴国文头脑清醒,立即将柱心插回柱眼。4人迅速原地睡下,佯装熟睡。巡察兵下楼检查,哨兵也起来了,他们用电筒向笼子内外乱照。笼子好好的,“犯人”睡得熟熟的,周围一片寂静。其中一个巡察兵说“是猫捉老鼠,何必大惊小怪“,随后巡察们走了。</p><p class="ql-block"> 次日深夜,雨继续下,笼外天井的积水照样哗哗地响,站哨的巡察照样熟睡了,越狱的时机不能再失。这次由杨又新拔柱子。柱子被顺利地拔了出来,并移靠左边。由于柱子粗,一靠边,人就能往外钻。戴谷文第一,张月珍第二,杨又新第三,陈友堂最后,迅速钻出笼子。笼外左边还有一扇门,用一根竹杠横挡着。戴谷文眼明手快,轻轻取下竹杠,并把竹杠放到一边,打开了门,一个紧接着一个跃门而出。最后一个同志不小心撞倒竹杠,惊醒了巡察兵。</p><p class="ql-block"> 4人钻出笼子,跨出警察所大门大概凌晨两点,大家跌跌撞撞越过吴宅街往建德方向跑。由于天黑,心慌,互不相顾,4人竟跑散了。不一会,有巡察提灯来追捕。4人借助地形掩护,躲过了巡察追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9月20日,张月珍、戴谷文、陈友堂、杨又新经过几天的跋涉,战胜体虚、饥饿等困难,东渡富春江,翻过大马岭,先后回到了路西县平湖区自己的队伍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这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谱写了一曲巾帼不让须眉的壮丽篇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试问,她柔软的肩膀为国家挑起了多少重担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张月珍,一九一八年六月六日出生于诸暨市马剑镇戴家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张月珍自幼家境清贫,受封建社会的种种压迫,衣食无着,只得早早离家去上海谋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一九三六年,她在上海保华丝织厂当工人时就参与领导丝织工人大罢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一九三七年,她正式参加革命,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先后当任总罢工委员会组织委员、赴南京请愿代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八一三】事件后,党组织安排她回原籍诸暨开展革命工作,一九三八年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先后担任浙江宁绍特委、绍属特委妇委书记、嵊县县委委员、诸暨县委委员、金萧支队诸北办事处民运队长、金萧支队路西县委委员、民运科长、平湖区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一九四二年,她曾与诸暨中心县委书记、金萧支队一大队大队长朱学勉结婚,一九四四年朱学勉不幸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一九四五年九月至一九四九年初,她任三野一纵政治处保卫股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解放之后,她先后任无锡总工会常委兼缫丝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华东办事处组织部干部科长、全国总工会华东电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电业委员会副主席、上海电业局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交通部京杭运河局组织部部长、交通部政治部调配副组长、九江港务局政治处副主任、交通部政治部干部组四组组长、交通部政治部调配处处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一九八三年,她光荣离休,享受正部级待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二零一一年八月十四日,她卒于北京,享年九十三岁,安葬在北京八宝山红军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张月珍女士冲破封建思想,和英雄豪杰一起,冲锋陷阵,奋不顾身,意志坚强,勇往直前,把毕生奉献给了共产党和人民大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上午,我们祖孙仨翻山越岭,来到了石门村金萧支队根据地,追觅先辈浴血足迹 ,抚摸艰险岁月印记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那个风云跌宕的年代,正是这样一群有责任、有担当、有信仰的革命者,为了民族独立,为了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抛头颅洒热血,捐身躯照汗青。他们平凡又伟大的一生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最好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我们祖孙仨又来到了依山傍水的戴家村。老爷子指着不远处激动地说:“那个四合院就是张月珍家。”</p><p class="ql-block"> 今天早上,戴仁民老师发来了照片,还详细地作了介绍。张家老宅叫“新张”,后辈们都出去了,已经没有人居住了。抗战时期,张月珍曾在这里建立情报站。</p><p class="ql-block"> 瞻望威严矗立的百年老宅,跨越时空感受烽火岁月。历史是民族的记忆,虽然在时间上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在分量上却越来越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瞻仰先辈的音容笑貌,凝望先辈的坚定目光,铭记先辈的辉煌历程,谨献一曲巾帼英雄赞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解开桎梏显神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强国追求後杰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勇救中华身不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为民谋福力无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 晚辈龚美华敬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2025年三八国际妇女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