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我们(三)

凌云

<p class="ql-block"> 写在前面的话</p><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距我上次做的《曾经的我们》美篇第一、二集已过去五年了。</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春天,我们江西农建师九团十连的知青战友将迎来下放鲤鱼洲55周年纪念日,而我们也迈入了七十古稀之年。人生是这么短暂,青春更是如白驹过隙,但那些刻在骨子里的记忆,无论经历了什么样的浸泡,印痕始终如一……</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上海、南昌两地战友往来亲如兄弟姐妹,大家多次组团回农场,寻战友忆旧时光,黄浦江畔赣水边,友谊之花谱新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影像,续写着不服老的一代人继续努力的篇章,特做《曾经的我们》第三集,将这些年来我们的活动归纳一下,为我们下放55周年的纪念活动画上完美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连队调皮俩小伙,退休重逢你找我。</p> <p class="ql-block">一排53周年活动,南京路上沐春风。</p> <p class="ql-block">人民公园大团聚,赏花唱歌做游戏。</p> <p class="ql-block">半个世纪风和雨,姐妹情深重相聚。</p> <p class="ql-block">  陈卓英是连队里“五七”大军中的一员,从复旦大学退休后他重拾画笔,挥毫泼墨,书画作品高雅闲淡,意境深远,请欣赏以下几幅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为战友们的新年活动画的画,并配了一首诗。</p> <p class="ql-block">  我以在鲤鱼洲劳动的场景创作了《农场系列》的一组油粉画(12幅)也放在这个集子里,虽然是小品,但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我们生活和劳动的情景,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插秧》油粉画</p><p class="ql-block">面朝土,背朝天,人均日插一亩田。</p> <p class="ql-block">  “春”是个充满希望的时节,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留下了多少赞美春的诗句。春暖花开,春风十里,春光明媚,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这一届知青就是在55年前的春天走向那片广阔且未知的天地,但那时并不觉得春天有多美好,因为春耕时的拔秧插秧实在是太苦了。如今半个多世纪倏忽而过,不要问我们“时间都去哪儿了?”在我看来这就是个伪命题,因为只要你努力过就会有回忆,只要你奋斗过就会留痕迹。我们亲身经历了从“农耕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变迁,亲眼见证了祖国从贫穷落后、文革浩劫到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如今我们正走在复兴之路上,看祖国日益繁荣昌盛、逐步实现着军事强国,科技兴国的中国梦……</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难道不需要时间?试问谁有我们这样丰富的经历?可以说我们这代人每个人都多少有些不一样的“神话”,纵然青丝变白发却是“宝藏”老人。又到了万物复苏的季节,春播秋收,和合向生,美美与共,愿所有的期许都得愿以偿,祝曾经的知青战友们幸福快乐,身体健康,巳巳如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准备做这个《美篇》之前,我们向连队战友广泛征集意见和照片,得到大家的热心关注和大力支持。但因为篇幅关系,本集所用的照片有限,如果没有采用或遗漏,敬请谅解。</p><p class="ql-block"> 我和倪建平战友合作三次,做了“曾经的我们”1、2、3集《美篇》。这次倪建平用近两个月的时间收集资料、照片,感谢他策划并做了大量的采信和电脑案头工作,感谢所有支持和参与活动的战友,感谢微信加持,让我和倪建平靠手机联系也能隔空对话,完成制作。感谢我们一路走过的历程。</p><p class="ql-block">(美篇以时间先后为序,几乎每张照片下方都有具体时间,如有个别不符,也请谅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凌云 写于上海 </p><p class="ql-block"> 2025.3.8</p> <p class="ql-block">策划、电脑:倪建平</p> <p class="ql-block">文案制作、编辑校对:王凌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