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年代的人性之光与历史镜鉴 一一评于艾平《原谅,但不能忘记》

作家于艾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严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说实在的,我好久没有这样认真的读书了,每天更多的时候,只是玩玩手机,浏览一下各个平台而已。无意中打开长篇小说连载《原谅,但不能忘记》,每一次阅读都是精神大餐,它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记录,更是一部民族的精神史诗,通过文学的真实挑战历史的虚无主义,以“不忘记”的姿态捍卫了记忆的尊严。</p><p class="ql-block"> 我又重温一遍那段难忘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于艾平也是我在自媒体上唯一关注的作家,他经历了什么,才能写得如此真实?</p><p class="ql-block"> 毋庸置疑,在一片颂圣和媚俗的文化喧嚣中,这是近些年难得一见的好作品,一部非虚构的小说,具有文学与历史的双重价值。相较于《芙蓉镇》《伤痕》等作品,本书更注重对历史细节的还原,被媒体和评论界誉为“文革题材史诗级的经典”。</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原谅,但不能忘记》以130万字的鸿篇巨制重构了文革十年的历史图景。作者于艾平以亲历者身份,通过“小反革命”视角展开叙事,将家庭破碎、校园暴力、流亡荒野等个体创伤编织进时代集体记忆的经纬中。这种第一人称叙事策略,既继承了鲁迅《狂人日记》的“吃人”控诉传统,又创新性地在革命叙事框架下注入孩童视角的天真与荒诞对比。作品中“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等细节描写,与《古拉格群岛》形成跨时空对话,印证了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本质相通”的论断。</p><p class="ql-block"> 有朋友说,这是中国版的《悲惨世界》,质朴,真实,感人,震撼灵魂,苍天厚土中一曲泣血的悲歌。</p><p class="ql-block"> 多少人屈服于那个疯狂的年代,历史的长河里奔涌的全是血泪啊!同时我也看到了那个艰辛年代的自我拯救,只有切身感受的人才能写得如此动情。</p><p class="ql-block">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p><p class="ql-block"> 苦难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作者就是这样生活的,也是这样写作的。</p><p class="ql-block"> 小说从一个城市的普通家庭展开,真实地记述了中国60年代末的那一场疯狂的运动——“文化大革命”。主人公于艾平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他原本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但运动伊始,他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上的早请示,晚汇报,市场里的背语录,跳忠字舞,以及虔诚的愚昧,庄严的荒诞,含泪的惨笑——人造的神像愚弄着芸芸众生,芸芸众生也嘲讽着人造的神像……</p><p class="ql-block"> 随着那场荒唐运动的深入,于艾平的父母被打成走资派,他自己也成为了狗崽子和现行反革命分子,遭受了批斗、关押、流放等种种苦难。在极端困境中,于艾平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人性的信任。当他被迫逃亡到大荒原上,在那里结识了病叔、绝爷、狗剩子、漂姐、妮儿等一群盲流,和他们一起经历了洪灾、暴风、私刑、被扫荡等惊心动魄的生活。他与一群同样命运的北大荒流放者一起,在艰苦的环境中寻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人性的温暖。虽然,这段特殊的经历给于艾平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创伤,作者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曾不断质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劫难,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原谅,但不是忘记”。</p><p class="ql-block"> 作者的经历让人不寒而栗,如同一鞭戒尺,警醒后人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我是不是可以说,于艾平写的就是我家乡的事,我就住在嫩江边,看到知识分子病叔去世,我泪流满面,也跟着融入江神庙这个大家庭了。为什么心地善良的人,总是多灾多难呢? 但作者并未局限于控诉,而是通过苦难中的温情(如底层的互助,自然之美)消除悲剧的压抑感,使作品兼具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性的光辉。</p><p class="ql-block"> 同时,这部作品在文学结构与叙事艺术上也有所突破,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之一是时空折叠的史诗结构:四卷本分别对应《白土地》《在特殊监狱里》《车前草》《大荒原》,以地理空间迁移映射精神流亡历程。嫩江冰面的“抽冰猴”游戏与大荒原的暴风雪形成生命张力的复调。</p><p class="ql-block"> 之二是疼痛美学的修辞创新:将“扇啪唧”“弹玻璃球”等童年游戏嵌入批斗场景,用黑色幽默解构政治暴力。这种“含泪的微笑”叙事策略,与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笔法形成跨文化呼应。</p><p class="ql-block"> 之三是暴力美学下的异化群像:造反派、红卫兵的集体癫狂与“杨八角游街”等场景,构成福柯式的规训剧场。当革命口号沦为施暴者的遮羞布,人性之恶在权力庇护下肆意滋长。</p><p class="ql-block"> 之四是边缘群体的救赎力量:老绝户、病叔、漂姐等江湖人物组成的地下乌托邦,在体制缝隙中构建起另类伦理秩序。他们的生存智慧——如北大荒有福同享的江湖规矩——成为对抗政治异化的解药。</p><p class="ql-block"> 之五是提高家族记忆的传承困境:父亲“保住脑袋”的临终嘱托与母亲隐忍的园田耕作,构成知识分子精神坚守的隐喻。菜园里腐烂的白菜籽与顽强生长的大葱,暗示着文明基因在荒漠中的存续可能。</p><p class="ql-block"> 我们说,小说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平白质朴是至高境界,不等于平铺直叙,必须经过华丽的转身,才能达到无技巧的技巧。这种境界是急不得的,得慢慢悟和慢慢磨练,起码得有20年功夫!作者关于描写初雪的段落!有读者说可以进初中语文课本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已是黎明时分,我揉着惺忪的睡眼,披着大衣出去撒尿。飞雪蓦然而至,我又闻到了那熟悉的、沁人心肺的清冽气味。一夜之间,嫩江江心窄窄的水流,已完全被大雪从江面上抹掉。夏天是绿色的,秋天是金黄色的大草甸子不见了,山岗、草原、江汊子全披上一层初雪,显得洁白无瑕,浓淡有致。雪在下着,积雪还不深,大地明亮起来了,人的心也明亮起来。我仰头向天,伸出手去迎接荒野上的第一场落雪,稀疏的六角形的雪片非常柔软,一落到手心就变成点点水迹。尽管北风刮起冰冷的雪花直往脖子里钻,仍旧感到一种难得的惬意,仿佛那清冽的空气已在我的内心深处扩散开来,与宁静的天空、漫舞的雪花融为一体了。我略微弯曲着身体,掏出小鸡鸡撒出一泡长长的尿,打了一串痛快的寒颤,在雪地上画出一个大大的惊叹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以平白质朴的语言还原历史场景, 致使作品的语言艺术兼具历史真实性与文学审美性,通过多层次的叙事技巧和情感表达,将个人创伤转化为民族反思的载体。其语言风格不仅是艺术成就的体现,更承担了“铭记历史”的社会责任。 如“夏天是绿色的,秋天是金黄色的大草甸子”“山岗、草原、江汊子全披上一层初雪,显得洁白无瑕”。 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理,“积雪还不深,大地明亮起来了,人的心也明亮起来”,将自然景象与人物内心的希望隐喻结合,赋予环境以象征意义。这种白描手法不刻意渲染,却通过细节传递出强烈的画面感,突显了语言的叙事张力。</p><p class="ql-block"> 你看于艾平运用娴熟的写作技巧,洗练的语言,塑造出母亲、小疙瘩、看鱼人、病叔、妮儿、老绝户、绝奶、狗剩子、漂姐、老头鱼等一系列性格迥异,有血有肉的小人物。通过他们的不同命运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折射那个特殊时代对于普通人的深刻影响,並融合了嫩江大荒原的自然意象与残酷的政治迫害造成的现状,把精神的追求与人性的坚守融合在一起,既充满野性的生命力,又透出沉重的历史质感,使书中众多的人物成为“纸面上能呼吸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书中病叔对孩子的关怀启蒙,临终的超然;老绝户严厉背后的睿智与温情;狗剩子自私却未泯灭的善良与人性;漂姐于绝境中的乐观与坚守,甚至连秃头和大下巴这两个反面角色,都栩栩如生,丰满充实……尽管小说中的主人公遭遇了种种不幸,但他并没有失去对人性的信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善良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人与自然、生存与命运、人性与社会规则,是作者多年来苦苦思考的问题,也是他力图通过这部作品来反映和探讨的人生命题。</p><p class="ql-block"> 原谅,但不能忘记。是的,历史可以被原谅,但决不能忘记。</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应该记住,让人们都记住,让孩子们记住,让历史记住——愿历史不再重演,幼小的生命也不再承受这过于沉重的苦难和曲折!于艾平耗时多年完成此书,写作过程中常“夜不能寐,以泪洗面”,甚至因重现创伤而身心俱疲,他坦言创作初衷是为后代留存真实的记忆:“让我的孩子犹如身临其境,感受什么是民族大灾难。”</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说,这是我读过的一部最接地气的伤痕文学,以至于读到结尾时不由发出感叹:怎么就结局了呢,好像失去了什么?因为包括我在内的所有读者,都非常想知道其他几个主人公后来怎么样了啊?</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遗憾是受出版审查的制约,删节的段落太多,导致有些地方颇显支离破碎了!</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原谅,但不能忘记》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那段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更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了人性、历史和成长等深刻的问题。我相信,每一个认真阅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会从中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评论家刘喜录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写道:“于艾平先生的四卷自传体长篇小说《原谅,但不能忘记》的出版,是我国文学界的一件大事,对当代读者来说,这本书既是历史的教科书,也是人性在极端境遇中的见证。尽管到目前为止,其意义和重要性还远远没有被人认识到,甚至是严重低估!”</p><p class="ql-block"> 笔者亦有同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