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阳春三月,在刺猬河边,与八旬老人杨宝晶相遇,畅谈读书心得。这位昔日老矿工,感到书香润心,因读书让心情愉悦。</p><p class="ql-block">跟杨宝晶聊天时,我曾送给他一本书,他细心拜读。在交谈过程中,杨宝晶却说:“多亏你送给那本书,有篇“上善若水”,让我认识读书的重要”。</p><p class="ql-block">这是位八旬老人,还是建国初期,从农村步入了国营煤矿,成为新中国矿工。虽然没去采煤一线,被分配在机电科,仍然为恶劣环境。杨宝晶却拜师学艺,跟着师傅一起,奔走在百里煤海,维护修理机电设备。</p><p class="ql-block">师傅没文化,也是学徒出身。杨宝晶算是高小文化,毕竟能读书识字,在当时的煤矿,还算有文化的人。</p><p class="ql-block">杨宝晶喜欢看小说,也是图个热闹,参加工作后,面对煤矿机器设备,虽然靠经验,还得要理论,俗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胜任工作,承担责任。</p><p class="ql-block">杨宝晶要深耕文化,去矿图书馆借了《机器原理》,工作之余,细心拜读,虽然有师傅带着,实践出真知,可书本知识不可少,杨宝晶要深耕细读。</p><p class="ql-block">矿工生涯,走在百米巷道,进了幽黑的洞室。休息时,杨宝晶借助于矿灯,观看机械维修手册,长期摸索,那本机修手册,翻腾的都带有煤的光泽。</p><p class="ql-block">退休后,杨宝晶仍然把有关机器设备维修的书,还有一摞被井下潮气侵得发软维修手册,都带回了家,珍藏为宝。</p><p class="ql-block">离开了矿山,杨宝晶回到了家乡,却不甘寂寞,因为喜好。于是,杨宝晶找到养蜂户,分出几窝蜂,让杨宝晶经营,也是为了排除寂寞。</p><p class="ql-block">杨宝晶去了新华书店,寻找养蜂的书籍,并购买回家,坐在桌前孜孜不倦拜读。虽然他是养蜂新手,通过读书学习,了解蜜蜂的性质,采蜜的经过,蜂王的活动,还有蜂蜜的酿成,都是通过读书实践,掌握了养蜂规律,并成为养蜂高手。</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杨宝晶刚从山里回来,一位好友送来一本《金色年华》这是一本精神世界的散文集。书里的文章,都很精彩,由浅入深,讲了一些道理,特别书里有一篇“上善若水”,这篇文章,杨宝晶阅读欣赏,受益匪浅,增强了他读书的兴趣。</p><p class="ql-block">杨宝晶文化不高,上学时曾读过三字经,百家姓,还有千字文。对于上善若水,虽然已知道,认为水是净洁之物,可以洗去污浊,这简单的理解,总在心中存留,并与“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相题并论。</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推移,杨宝晶经过几次阅读,忽然心中开化,感觉人生大喜大悲,坎坎坷坷,需要人的修养。</p><p class="ql-block">望着人来人往的人群,瞧着刺猬河水,感觉到这水,凝聚着人的修养。</p><p class="ql-block">这河水总是不平静,春夏秋冬四季都有不同的感觉,从中释放不同的含义。上善若水却出自老子一文,水善利物而不争,除众人之恶,水的变化,百折不挠、聚气生财、包容接纳、能屈能伸、周济天下、功成身退。人之所有各有悬殊,善恶不同,生死之誉,皆因各有自己的境界不等罢了。</p><p class="ql-block">杨宝晶通过读此文,深知感叹,人生无非遇见谁?都是生命中注定要出现。这就意味着,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生命中。每个周围的亲戚、朋友、家人和我们互动都会协助改善眼前好一切,也许要给我们人生一个转折,唯一的处理方法,运用“上善若水”。对待敌人,必须坚硬无比,对待朋友要包容接纳,对待生意要聚气生财,对待事情要能屈能伸,对待贫穷要周济天下,对待地位要功成身退,这就是上善若水。</p><p class="ql-block">杨宝晶边养蜂边读书,从中感觉醒悟,这书读起来,让人眼界开扩,解除自己的忙然,如同蜜蜂终其一生,都在酿造甘甜。人又何不该在暮年酿造智慧。在养蜂场地书桌上,不但有养蜂专业书,杨宝晶还购买了《增广贤文》读后受益。</p><p class="ql-block">当在读书中,杨宝晶发现在《蜜蜂管理》中,存在着优化,效果极佳,这样一来,增强了读书的瘾,可到了痴迷程度。从摇蜜机快速运转,蜜蜂嗡嗡的声,杨宝晶背诵着《诗经》并对照《自然辨证法》细心观察蜂群,甚至用曾当矿工练就的机械工艺,来制作优美书架,购买喜欢的书籍,读出了精彩。读书让他心境开扩,家庭和睦,儿孙成长。</p><p class="ql-block">杨宝晶曾说:“本身就是山里人,脸朝黑煤,背靠大山,封闭型环境,没有追求,再不去读书,了解世界,了解未来”?如书中所讲:“读书的话,眼前是世界,不读书的话,世界就在眼前”。这话让人听起来,非常有哲理性。</p><p class="ql-block">通过读书,在社区活动,杨宝晶总坐在第一排,掏出笔记本,精心记录读书心得。通过读书,在党员爱心活动捐款中,慷慨捐款500元,让人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去年秋天,杨宝晶在阅读时间的简史扉页上写:“矿井的灯灭了,眼里的光亮了,如今的生活,离不开书的伴随,书是永不结晶的蜜,读每一个字,都在给生命保鲜。蜂群振翅声里,八旬老人用读书丈量着比矿井更加辽阔的天地。</p><p class="ql-block">在杨宝晶记录中,曾有这样一段话:“读史使人明智”。看到这句话,感觉这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而唐太宗李世民在其著名谏臣宰相魏征死后曾多次对大臣说:“以史的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比培根早了近一千年,仅此言出现,足以证明中华优秀文化不仅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博大精深,而且,是中华民族承前启后、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p><p class="ql-block">在中华这座丰富的文化宝库中,蕴藏着每一部历史典籍,这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我们要熟读中华传统经典,不只是熟知和传承,更是为了能从她的优秀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p><p class="ql-block">传统文化中,有精典名句,杨宝晶深入领悟,句句上心。如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日久见人心,隔墙有耳慎言语,心孙贤良,夫妻和美,退一步海阔天空,三思而行少祸患,都是精典,语言巧妙,道理深刻,而且存在着智慧。</p><p class="ql-block">夏天回村养蜂,空闲时常去村里的益民书屋,看一下有喜爱的书,寻找生活的养份。进入冬季,寒风凛冽,蜜蜂已入蛰。杨宝晶回到社区,住进了高楼,仍然习惯不改,静静坐下来读书,导找力量的源泉。</p><p class="ql-block">杨宝晶患有二期尘肺病,也经常住院治疗,在住院期间,不忘带上两本书,闲时不忘读书。护士问他:“杨大爷,住院还不忘读书,他却说:“读书让人心宽,也是战胜病痛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岁月的时光,这位八旬老人,虽然脸上刻满了岁月痕迹,可那双眼睛却依旧明亮,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充满了爱。</p><p class="ql-block">杨宝晶爱读书人,一生与书为伴,无论是青涩的少年时光,成熟的中年岁月,还是现在的晚年生活,书本始终是他最忠实的伴侣。</p><p class="ql-block">杨宝晶的家中,摆着各式各样的书籍,从古典文学到现代小说,从哲学论著到自然科学,每一本书都承载着他的记忆和情感。</p><p class="ql-block">每当晨光熹微,杨宝晶便起床坐下,拿起一本书,轻轻地翻开,让那些跳跃的文字带着他,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p><p class="ql-block">读书对于杨宝晶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他相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心灵的慰藉,还是智慧的源泉。</p><p class="ql-block">在杨宝晶的眼中,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他常说:“读书,能改变世界,不读书,总被世界改变”。看来这读书,让杨宝晶懂得了哲学。在聊天中他常说:“都是读书,悟出的道理”。</p><p class="ql-block">尽管年岁已高,杨宝晶的思维依然敏捷,在他的谈吐中,常常透露出深邃的智慧,还有独到的见解。他喜欢与人分享他的读书心得,无论是和邻居闲聊,还是在社区读书会上,他的话语,总能引起人们共鸣。</p><p class="ql-block">杨宝晶的生活简单而又充实,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一位读书人的坚持和执着。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读书永远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如今,杨宝晶依然每天坚持阅读,他的屋里成了他最温暖的避风港。在他生活的空间里,继续地探索和思考,用一颗不老的心,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体验生命的深度。</p><p class="ql-block">杨宝晶,这位八旬的老人,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读书,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不老的梦想。</p><p class="ql-block">在书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位真正的读书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