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广东行 蛇行伶仃洋

LHT

<p class="ql-block">我用手机在美篇应用上敲击出“蛇行”二字作为本篇的题目,一是今年欣逢蛇年,“蛇行千里”,寄托着中国人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二是本文所记述的海上桥梁蜿蜒如蛇形;同时自今日起以“蛇行伶仃洋”开篇,续写本人去年所撰的闲文系列《自驾广东行》。</p> <p class="ql-block">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两制”条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它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横跨伶仃洋,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大桥的开通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特殊意义。</p><p class="ql-block">港珠澳大桥为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的南环段,东起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伶仃洋水域连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立交。桥隧全长55公里,其中主桥29.6公里;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工程项目总投资额1269亿元。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 ,2018年10月24日开通运营 。</p><p class="ql-block">港珠澳大桥从项目的提出和论证立项、施工建设,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而备受瞩目。历时9年的施工建设,被全球媒体不间断地报道。西方媒体曾惊呼为“现代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港珠澳大桥的前身为伶仃洋大桥。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澳门与中国内地之间的陆地运输通道虽不断完善,但香港与珠三角西岸地区因伶仃洋的阻隔而受到限制。一些有识之士建议尽快建设连接港珠澳三地的跨海通道,以发挥港澳优势加快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1983年,香港实业家胡应湘提出兴建连接香港与珠海的伶仃洋大桥(其后他于1992年投资兴建了东莞虎门大桥)。</p><p class="ql-block">1992年,中国高速公路网的规划制定,沿海高速公路衔接伶仃洋大桥。</p><p class="ql-block">1998年,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伶仃洋跨海大桥工程项目。其后几年间工程一度搁浅。</p><p class="ql-block">2003年,伶仃洋大桥项目被港珠澳大桥项目取代,确定采用Y型线路,大桥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在经过一系列可行性评审后。2009年,国务院批准建设港珠澳大桥并于同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9年之后,港珠澳大桥如长虹卧波,横贯于伶仃洋的海面上,惊艳了全世界。</p> <p class="ql-block">港珠澳大桥建成开通,珠海公路口岸不仅荣获中国建筑业的最高奖项“中国鲁班奖”,而且成为往来珠海游客们的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2019年12月19日,我从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一侧拍下这张照片。那日天阴,壮观的港珠澳大桥出入口被一层薄雾笼罩着,画面不甚清晰,但是当时的真实纪录。</p><p class="ql-block">那时便有一种亲自一走港珠澳大桥的冲动,渴望亲身体验这一伟大工程。但由于“一国两制”的特殊国情,对于多数的游客、特别是大陆游客而言,可远观而不便亲往,加上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的这一愿望直到5年之后才得以实现。</p>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18日晨7时,我所乘坐的国泰航空公司的航班经过16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从洛杉矶跨过浩瀚的太平洋,顺利抵达香港国际机场,踏上祖国的土地。我们从这里转乘前往珠海的大巴,开启我们期待已久的港珠澳大桥之旅。</p> <p class="ql-block">这次绕道香港回国,特为港珠澳大桥而来。</p><p class="ql-block">按照相关规定,往来于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大陆旅行者,需持有香港通行证或经由香港转机的出国护照方可。乘车穿行港珠澳大桥亦遵此规。</p><p class="ql-block">这次出行之前,已从网上预订港珠澳大桥的穿梭巴士“金巴”。票价还算亲民,每人58元,60岁以上老人还可享受半价优惠。乘客需自提行李从香港先入关再出关,再乘车入境珠海海关。而当天一出香港机场,即为海天中转客运大楼。到服务窗口询问,被告知金巴不在这里,需从这里另外购票改乘机场专线巴士。这样不用重复出入海关,且不用自提行李走很远的路。</p><p class="ql-block">于是用手机先退票金巴(退票费50/%),再购票改乘这里的机场专线巴士。首班9点发车,一小时一班。车费稍贵,为港币每人200元,折合人民币180元。票价比原定穿梭金巴贵一些,但提取行李等则由这家客运公司负责。</p><p class="ql-block">8:30,客运公司闸口开放,我们按照指引乘专线列车到达码头专线乘车点。此处还有赴澳门、珠海青州港的班轮。</p> <p class="ql-block">登上专线巴士,包括我们两人在内,只有4名乘客,相当于一辆包车。许是因为非旅游旺季,也许是航班到达得太早,抑或是其它原因,专线大巴显得更为宽敞、舒适、安静。</p><p class="ql-block">在港珠澳之间驾车旅行,很能体现“一国两制”的特色。在港、澳两地,车上和陆地所用中文都采用繁体字,而内地则采用简体字;香港驾车多为右舵左行,而内地则是左舵右行。港珠澳大桥上实行内地交通规则靠右行驶。为我们驾车的驾驶员采取了右舵右行的特殊处理。</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港珠澳大桥之旅开启。</p><p class="ql-block">8.45分,大巴车提前5分钟启动。首先经过一段从上到下的盘旋路面,车窗两侧是水中的码头、机场和港珠澳大桥的连接线,仅7分钟后即进入大桥东人工岛的隧道。9.07分,我们乘坐的大巴穿过这段6.7公里的水下钻出隧道,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伶仃洋的浩瀚海面。</p> <p class="ql-block">那天一路上往来车辆很少。偶尔看见几辆旅游大巴和运载货物的大货车,桥面上极为安静顺畅,全无平时在内地所看到的那种车水马龙。后来和当地的司机攀谈,他们说,除了节假日期间,会有一些小客车通过大桥来内地旅游探亲,平时这座大桥车辆不多,很少堵车,自然也少有交通事故发生。</p> <p class="ql-block">“中国结”,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具有美好的寓意。港珠澳大桥上的“中国结·三地同心”主题的斜拉索塔,很好地表达了香港、澳门、珠海三地乃至整个中国大家庭共同的美好心愿。</p> <p class="ql-block">港珠澳大桥被誉为"超级工程"“世界级工程”。</p><p class="ql-block">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齐心协力攻难关,为这一“超级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在工程的背后,无数的建设者为此奉献了中国科技、中国创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在建设过程中,新时代的中国人广泛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400多项专利应运而生,许多技术创新在多个领域填补了国际桥梁史的空白,成功打造了世界上最困难、最长以及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还创下了世界最大规模钢桥段建造、世界最长海底隧道生产浮运安装,以及两大人工岛快速成岛等多项世界纪录。</p> <p class="ql-block">长虹卧波,一桥飞架,伶仃洋天堑变通途。</p><p class="ql-block">9.26,我们用时41分钟穿越伶仃洋,提前4分钟抵达珠海口岸,完成了这次向往已久的港珠澳大桥之行。</p><p class="ql-block">穿行于港珠澳大桥,两地间过去需要几个小时的行程如今在40多分钟之内完成。除了行程中的安静、舒适、快捷之外, 自己心中竟有些淡淡的遗憾,似乎缺少雄伟壮观的那种强烈感觉。</p><p class="ql-block">好多天后才慢慢回过味来。其实人类所有的发明创新,就是将艰难变得方便,把复杂变得简单。而我之所以产生那种感觉,是因为我们只是在其中的一辆车、一个点上行进于大桥之上,而缺乏从空中俯瞰全貌的整体感和局部放大的细腻感。而只有借助飞行器或其它专用设备的观察、拍摄,才能更丰富地去体验这一工程的伟大。而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个愿望,珠海还特地开辟了直升机航空旅游,可以让人们更直观的去感受零丁洋和南海的宽阔浩瀚,感受港珠澳大桥的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落地广东,有车可以自驾出行。与同乡吴大哥议及春节期间的出行计划,不约而同的首选线路,便是走一趟深中通道,很快达成共识。</p><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建成开通,无论是在广东、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桥梁史上,和港珠澳大桥一样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事件,其设计功能和施工的复杂难度,同样也为世界级的伟大工程。</p><p class="ql-block">深中通道与港珠澳大桥跨越的水域同属伶仃洋洋面,位于深圳市和中山市之间,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它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的交通"脊梁",也是连通粤东粤西经济走廊的纽带,对于完善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和珠三角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深中通道自2016年12月28日动工兴建,全长约24公里,设计为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2024年6月深中通道通车后,使得珠江口东西两岸进入"半小时生活圈",极大地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p> <p class="ql-block">伶仃洋寄托着中国人一份特殊的情感。</p><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是中国南大门上保家卫国、抗击外来侵略的的一道防线,在南沙及东莞等地至今仍保留有多处炮台遗址,也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p><p class="ql-block">南宋著名爱国将领文天祥奋力抗元,却不幸被俘。他在被押解途中,满腔悲愤,挥笔写下著名的爱国诗篇《过零丁洋》。其中写道:</p><p class="ql-block">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p><p class="ql-block">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p><p class="ql-block">我最早对“伶仃洋”的认知,就来自于文天祥的这首诗作,更记住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p><p class="ql-block">1839年6月,面对着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民族英雄林则徐在伶仃洋边虎门销烟,火烧鸦片,奋力抗英,救亡图存,后遭诬陷发配新疆。他满腔悲愤,初心不改,挥笔抒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p><p class="ql-block">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伶仃洋沿岸城市敢为天下先,奋力改革开放,涌现出深圳、广州、珠海、佛山、东莞等最具活力的城市集群并催生出粤港澳大湾区。</p> <p class="ql-block">粤 港 澳 大 湾 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p><p class="ql-block">粤港澳大湾区地理条件优越,"三面环山,三江汇聚",具有漫长海岸线、良好港口群、广阔海域面,经济腹地广阔。泛珠三角区域拥有全国约1/5的国土面积、1/3的人口和1/3的经济总量。</p><p class="ql-block">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截至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达8600万,所创造的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92万亿美元),超过了世界上著名的纽约、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并肩而立,登顶全球湾区第一梯队。</p> <p class="ql-block">在交通网络建设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拥有4894公里的高速公路,超过2500公里的铁路里程,4座跨江、跨海大桥,5座国际机场,3个货运量排入全球前10的港口,但仍然无法满足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于是,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现代化交通网络,成为新时代的选择。深中通道,在隔海相望的两个城市间,开辟一条长达24公里、双向8车道的高速公路跨海通道,使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与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门等两大城市群拥有一条直连的跨海通道,深圳到中山两地间的车程由一个半小时压缩为30分钟。</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为改变珠江东、西岸交通不便的现状,当地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在伶仃洋上分别建成虎门大桥、黄埔大桥、南沙大桥、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桥等大型过江通道,打破两岸陆路交通须向北从内湾顶端绕行的格局。</p><p class="ql-block">与港珠澳大桥上的安静截然不同,这几座跨越伶仃洋的大桥车水马龙,异常繁忙。2024年国庆期间,仅深中通道单日车流量就达15.5万辆次,而连接广州市区的南沙大桥最高日通车量曾超过20万辆。</p> <p class="ql-block">虎门大桥位于珠江狮子洋之上,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部联络线(莞佛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特大型悬索桥,也是珠江口的首座跨江大桥。</p><p class="ql-block">虎门大桥由香港实业家胡应湘投资兴建,他也是最早的建设伶仃洋大桥的提议者。虎门大桥于1992年10月28日动工建设,东起东莞市太平立交,连接广深高速 ,上跨狮子洋入海口,西至广州市南沙立交,接广澳高速;线路全长15.76公里,主桥全长4.6公里;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工程项目总投资30.2亿元人民币。</p><p class="ql-block">工程建设历时近5年,于1997年6月9日建成通车,大大提高了广深之间的通行效率,成为最为繁忙的交通大动脉,给当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献上一份特殊的厚礼。</p> <p class="ql-block">南沙大桥位于珠江口狮子洋入海口,连接广州市南沙区和东莞市沙田镇,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大桥于2013年12月28日动工建设,2019年4月2日建成通车。大桥长度12.89公里,桥面为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100公里每小时。通车后极大地缩短了广州和东莞两地的距离和时间,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南沙大桥的投资总额为111.8亿元,出资者是广东省交通投资集团而不再是外资。这也反映出地方政府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对基础建设投资行为的成熟自信。</p> <p class="ql-block">说来也巧,当自己着手本篇小文时,2月下旬,央视在经济生活频道重播了电视专题片《深中通道》的精编版,让我们更为详尽地了解了深中通道的前世今生,重温了那一段令人热血沸腾、波澜壮阔的建设场面,从更广阔的视野和背景下,丰富、深化了自己对这一伟大工程的认知。</p><p class="ql-block">借助央视的航拍镜头,从空中俯瞰,从中山到深圳的这个珠江口的位置,是一个标准的 “A”字型内湾。而深中通道则是在 “A”字型内弯的轴心位置画上一“横”,裁弯取直,让深圳与中山直接连通,开辟出一条高速公路跨海通道。深圳到中山的车程压缩为半个小时,同时带动了珠江东岸的深、莞、惠与西岸的珠、中、江两大城市群跨海直连。</p><p class="ql-block">工程东起深圳宝安机场,西至中山市的马鞍岛,全长24公里,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p> <p class="ql-block">自2016年12月28日项目开工以来,各路英豪汇聚于深中之间的伶仃洋洋面水下,15,000多名建设者在这里挥洒青春汗水,创造出新的世界奇迹。</p><p class="ql-block">面对着地质构造复杂、机场空限高度、海洋气候、生态环境保护、通航安全等诸多难题,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中国的工程师、能工巧匠攻坚克难,科学施工,创造了无数个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历经近8年的千辛万苦,在宽阔而凶险的的伶仃洋海面上,深中通道横空出世,打造出一个超越极限的全新地标,成为史无前例的百年门户工程。</p> <p class="ql-block">与港珠澳大桥相比,深中通道从双向6车道增加为双向8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受空限高度、海洋环境、航行安全等多方面因素限制,采取“西桥东隧”的设计。</p><p class="ql-block">“东遂”——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是我国最为繁忙的四大机场之一,每年有超过5,000万旅客来往于此,平均每分钟就有一架飞机在此起落;距机场跑道不足3公里,便是车水马龙的广深沿江高速公路,日均车流量超过11万辆次。鉴于此,空中架桥被排除,只能采取水下隧道通行并实现水下互通,分别通向深圳机场、深圳市区和沿江高速的虎门方向,创造了当今桥梁史上的世界之最。</p><p class="ql-block">“西桥”——体现在通道的另一端。两座超高、超大型桥梁——中山大桥、深中大桥,通过升高桥面高度和跨度,方便来往穿梭的大型船只的水上通航。</p> <p class="ql-block">深中大桥是其关键控制性工程。全桥上跨伶仃洋海域,总长2826米。建设者根据未来50年船舶的发展趋势,预留出足够的通航高度,桥面与水面的净空高度为76.5米,相当于在海面之上建起了26层楼,这一高度可容纳两艘上下叠置的泰坦尼克号。它也同时创造了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离岸海中悬索桥跨径最大、通航净空最高等五项世界纪录。</p> <p class="ql-block">一座90层楼高的大桥主塔拔“地”而起。在极为复杂的地质构造条件下,施工人员用7400吨预制成型的钢筋、5万平方米的混凝土,在一年之内完成了建塔任务。其中的工程之巨大、技术难度之高可想而知,更何况这还是在风雨气温变幻不定的茫茫大海之上。</p> <p class="ql-block">在水下沉管管节安装对接时,施工人员高度负责,精心操控,运用多种先进技术,各项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安装精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0.8毫米,创造了深中通道沉管管节安装对接精度的最高纪录</p> <p class="ql-block">出于过去的职业习惯,本人对于深中通道这一世纪工程关注久矣。2024年2月10日,本人曾驾车前往深中通道中山一侧的施工工地。由于现场封闭,我们无法靠近,但那时连接深岑高速和深中大桥的另一座桥梁已轮廓初现,昂然矗立在一片浅海之上,公路路面已经完工,各种交通标识也安装完毕。于是就选择尽可能靠近的距离,在工地旁边的草丛中拍下了这幅照片。这就是今日深中通道其中的一座重要桥梁——中山大桥。4个月后,深中通道全线开通。</p> <p class="ql-block">从2025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四)开始,本人先后3次穿行于深中通道。为了真实记录穿越零丁洋海面的这种现实感受,自己提前备好手机的遥控自拍装置,记录下沿途景色。</p><p class="ql-block">2月1日出行时是一个阴天,车窗外的景物不甚清晰,但后两次的出行天气较好,弥补了首次出行所拍摄的缺憾。</p><p class="ql-block">从中山出发前往深圳,一进入深岑高速的连接线,迎面便是深中通道的中山大桥。桥体高大挺拔,位于中山市濒临伶仃洋面的浅海区,也正是一年前自己从草丛中拍摄的那座大桥。</p><p class="ql-block">几年前,自己也曾驾车从珠海去深圳,经中山、广州、东莞绕行沿江高速,历时3个多小时。而今从中山走深中通道进入深圳市区,用时还不到一个小时。而穿越深中通道的过程更是不足半小时。其方便快捷,令人难以想象。</p> <p class="ql-block">观看大桥的夜色,让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感受到更加立体、丰富的大桥之美。晚间驾车通过深中大桥,但见灯火璀璨,无数灯光组成的曲线造型,如同巨大的五线谱,又如中国古代的传统乐器箜篌、竖琴,在浩瀚的大海上演奏着美妙的音乐。</p><p class="ql-block">借助航拍镜头从高空看大桥夜景,更是美不胜收。相当于19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西人工岛,如同一只五彩的“海上风筝”在宽阔的海面上展翅飞翔。那种美丽,那种震撼,纵是神笔马良、五彩颜料也难以描画。</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许多老百姓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交通事业的渴望,“要致富,先修路”;而如今则更让人们体会到桥路通、百业兴,交通强国建设的巨大成就惠及万千百姓。</p><p class="ql-block">透过伶仃洋上通江跨海的一座座桥梁,我们看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国经济的缩影。</p><p class="ql-block">从1997年虎门大桥建成通车之后,伶仃洋上又陆续开建了南沙大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黄茅海大桥等跨海工程。这些通江跨海桥梁交通的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强势发展,中国经济、科技、新基建的巨大进步。车道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在即将实施的深珠通道上,还要在深圳和珠海之间建成公铁两用的跨海大桥并由此延伸到广大的粤西腹地。透过这些桥梁的建设,一张色彩斑斓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壮美图景展现在我们的面前。</p> <p class="ql-block">继深中通道之后,连接珠海和江门的黄茅海大桥于2024年12月11日通车试运营,自2025年2月28日起进入正式运营。</p><p class="ql-block">黄茅海大桥全长2200米,宽50.4米,路面设计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这一工程的开通,为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交通网络再添关键的一“横",大湾区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织密。</p><p class="ql-block">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的又一标志性工程,它将进一步改善粤西沿海地区与湾区核心区域的交通现状,大幅缩短珠海到江门乃至粤西其它城市的交通时间;珠海国际机场也将借此巩固强化其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促进广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高栏港经济区与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之间的紧密联动发展,同时充分激活港珠澳大桥西延线的重要功能,与虎门大桥、南沙大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共同组成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通道群,开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全新时代。</p> <p class="ql-block">在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之间再建一条深珠通道,近期又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大湾区将又添一条跨海新通道。</p><p class="ql-block">深圳到珠海直线距离不到50公里,因无陆路直连,驾车绕行需要两三个小时。深珠通道建成后,两地间车程有望缩短至30分钟。无疑又将成为一项世纪工程。</p><p class="ql-block">这一议题,已在2022年列入国家公路网络建设规划。规划中的深珠通道是深圳至南宁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址于港珠澳大桥与深中通道之间,功能为公铁两用桥。起于深圳前海,贯穿深圳东西,跨越伶仃洋至珠海,向西延伸至江门和阳江,将形成一条串联深圳东西并延伸到珠海的发展轴,对完善其区域路网结构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深中通道是珠江口跨海的"内环通道",港珠澳大桥是珠江两岸的"外环通道",那么未来的深珠通道则成为其中的“中环通道”。而公铁两用的设计,使得这一通道功能进一步加强,形成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区域交通圈,将大湾区的辐射带动扩展至粤西乃至广西等西部广大地区。</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桥梁建造闪耀着中华民族的光辉。从古老的赵州桥、广济桥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无不凝聚着中国人的勤劳与智慧。而在伶仃洋上的一座座跨海通道,更彰显了中国人的新时代风采。被外国人称之为“基建狂魔”的中国建设者,在融合了现代科技之后,“中国桥”也正在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名片。这些镌刻在祖国江河湖海上的时代丰碑,正在助力伟大民族复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描绘出无比精彩的时代画卷。</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5日,当日开幕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举行集中采访活动。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第一个走上"部长通道",如数家珍地介绍了交通强国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特意谈道,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去年刚刚通车的深中通道是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言语间充满了自信和自豪。</p><p class="ql-block">在此之前的3月3日,全国两会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刘结一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谈及“中国桥”的建设,"港珠澳大桥客流车流再创新高,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大湾区城市群'硬联通'进一步完善”。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路相通、城相融、心相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新活力、新气象。</p><p class="ql-block">可以预见,在春回大地的2025年,“中国桥”将会更多地出现在中国的江河湖海之上,交通强国建设将会更加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造福于更为广大的中国百姓。</p><p class="ql-block">我们期待着。</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采自网络,致谢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