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蛇影耀金山

老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月的江南,春意盎然。我和老伴到镇江,首先浏览了金山寺。进入园区,面对花红柳绿,我想起了白蛇的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传说,白素贞是一条修炼了千年的白蛇妖,在山间游荡时遇险,被转世之前的小牧童许仙救下。白素贞与妹妹小青,找到了转世之后的许仙,变化为人,同他结为伉俪。 法海为戳穿白蛇真相,怂恿许仙让白素贞喝下雄黄酒,使她现了原型,吓晕许仙。 许仙吃下她从灵山夺来的仙草,慢慢睁开了眼睛。法海见许仙不惧怕白蛇,就设计把许仙关进了金山寺。白素贞和小青一起上金山寺搭救许仙。法海手持金钵,与二蛇激战。白素贞、小青合力将大水聚集在金山寺外,施展法术水漫金山,只见她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晃,一时间金山寺外水浪滔天,滔天洪流直冲金山寺。法海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长堤就加高。波浪再大,也漫不过长提。白蛇失败后许仙逃出,到杭州与白蛇相会。但是白素贞却因伤及无辜、触犯天条,被法海镇压在了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到塔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一路向东绕山转向北面,在后山西北山脚下见一个洞口,这就是著名的白龙洞,俗称白蛇洞。洞口怪石林立、地面却光滑如镜,仿佛真有一条巨蛇曾在此出没。洞内深邃幽暗,人身无法挤进,相传直通杭州西湖。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传说白娘子水漫金山斗法失败,无奈返回杭州。金山寺看守庙门的小和尚同情许仙的遭遇,将他私放并指点从白龙洞逃走。许仙就是通过这个洞与白娘子在断桥重逢。白龙洞洞口狭窄,洞内最深处有只容一人侧身而入的石缝,且越来越狭窄,直至不能前行。而目光所及,深不可测,似乎此洞真的通往杭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龙洞还有蛇的另一个版本的传说 ,可见金山这地方与蛇的渊源真够深的。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条白蛇(龙)在长江里兴风作浪,搞得两岸百姓苦不堪言。白蛇本是东海龙王的小儿子,生性调皮捣蛋,成天就知道玩耍,不时残害和骚扰百姓 。一天,一位路过的神仙施展法术,把它困在了镇江的金山脚下。它反思自己的过错,发誓要改过自新,白蛇用自己的神力在金山脚下挖出了一个洞,这就是后来的白龙洞。 以后,它就住在白龙洞里,每当长江发水的时候,它出来帮忙疏导水流,保护两岸的百姓免受水灾之苦。百姓们感激小白龙,经常会到白龙洞前祭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洞外徘徊,直感到这些传说就是历史,那动人的情节真正发生过,特别对白蛇、青蛇的事儿,更是深信不疑,看洞外矗立的白娘子与小青雕像,相信洞外的江水一定是奔腾着漫上金山来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白龙洞转南山西,就是金山寺巍峨的山门,四柱三门的高大牌楼,在牌楼后面的天王殿外墙上,镶刻着赵朴初先生题款“东晋古刹”。东晋明帝时期(公元322年—325年)金山寺始建,距今已经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初叫泽心寺,后名称不断更改。 金山寺是中国四大名寺之一,还是水陆法会的祖庭,水陆法会在南朝梁时由梁武帝发起,随着时代演变,已经成为我国佛教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重要佛事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门,屹立着大雄宝殿。大殿为正方形,歇山重檐,雕梁画栋,黄墙红柱,金色琉璃屋面,白石柱础栏杆,显得格外庄严。大殿内正中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尊金身巍然屹立,两旁站立着十八罗汉,左右阁楼上坐着56天尊,都栩栩如生。传说中,没涉及白蛇与法海纠葛时这些神祇持什么态度,我想如果佛陀参与的话,一定是规劝许仙不要执着于不必要的欲望和执念,安守本分,与白蛇绝缘。我不及多想,只关注宝殿盛况,见大雄宝殿的正中上方是八角形藻井,四周天花上绘有两条彩龙,其张虬圆目的神态似乎对水漫金山失败还愤恨不已。大殿后檐上有“度一切苦厄</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殿外墙上书</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字,并镶六扇檀香木扇,其画面诉说着佛教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 在屋脊上,排列着一些神兽似乎在聆听着。穿过大雄宝殿,我们沿山路盘旋而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山寺历史上曾经七毁七建。唐宣宗时,迎来了一位高僧,即大名鼎鼎的法海和尚。他是唐代宰相的裴休的儿子,禅门沩仰宗创始人、密印寺主持灵佑禅师的足下弟子。 后法海禅师游历天下,在镇江氏俘山的一片荒林中禅修,发愿修复泽心寺。 法海开山挖田时意外掘出一批黄金,皇帝将黄金直接拨发给法海,修建寺院,并敕令将泽心寺更名为“金山寺”。法海被尊为金山寺的“开山裴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法海禅师禅修洞,位于金山塔西面下侧的悬崖上,洞内有法海禅师塑像。相传在金山寺完工前后,法海禅师一直在山洞中禅修,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禅窟。据说那时山上荆棘丛生、蟒蛇为害,一条大蟒蛇在附近作恶,吞食了很多百姓的牲畜。法海得知后,毫不畏惧地前去收服大蟒蛇。经过一番激烈的斗法,终于将大蟒蛇制服,驱蟒入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仅据白蛇传的传说,我们的印象是,源自中国古代传说的神秘生物白蛇,不仅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和坚韧,更代表着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命运的挑战。她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正面文化形象。而她的对立面法海则是专制、邪恶的文化符号。这实在是让历史人物蒙受不白之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按照佛教的观念,在《白蛇传》中,法海作为佛教的代表,坚持“人妖殊途”的原则,认为人妖有别,妖邪可能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因此,在面对白素贞等妖类时,坚持要将其收服或驱离,以维护世间的秩序和正道。这体现了佛教中的善恶、正邪观念。白素贞虽修炼千年,有了人的形貌和情感,但她终究未能完全摆脱妖性,多次与许仙纠缠,甚至水漫金山寺,给百姓带来灾难。这启示我们,人妖之间的界限不可逾越,妖邪若不能恪守本分,终将给世间带来祸患。 故事中法海代表了正义和秩序的力量,致力于维护世间的和平与安宁。我在法海洞,再次思索白蛇传,看到它的复杂意义,对这个传说有了新一层的认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代康熙皇帝在百年之内各自六次南巡,每次都在金山寺古码头上岸,驻跸金山行宫。康熙二十三年( 1684 ),康熙皇帝首次南巡,登金山寺妙高台,见长江滚滚东去,江山如画,手书“江天一览”四字。康熙还将龙游寺改名为“江天寺”,亲书“敕建江天寺”匾额。此后南巡,康熙皇帝都把金山寺作为进入江南的第一站。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站在山顶留云亭中“江天一览”石碑前,见山下清水绿树,不远处西津渡古码头清晰可见,浩瀚的长江如蜿蜒的长蛇,北固山、焦山依稀可辨,再远杭州的雷峰塔、断桥就看不见了。不知康熙大帝站在这里头脑里是否也有白蛇、法海的纠葛,是否也瞭望过西子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曾经十八次往返于镇江。 一天,在金山寺远眺长江,江中百舸争流,一派繁荣景象。乾隆问主持可答禅师:“法师可知道江中来来往往到底有多少船只”? 可答和尚答道:“依贫僧看来,江面上来往的无非就是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 乾隆皇帝出了一道数学题,高僧改成了哲学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先秦的《六韬引谚》到司马迁的《史记》,道出了人间最朴实的一条定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待名利,人们往往持贬斥态度,硬充高雅的人更是不齿于争名夺利。其实,名和利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我们厌恶的是无妄之名和无理之利,即德行和能力无法承担之名及与付出和法理不协之利。那白蛇大战法海,在我们世俗的眼光中是维护自身人的身份之名声和婚姻幸福之利益,而法海的所作所为也是为其信仰与秩序之名利,所以双方都竭尽全力去战斗,都无可厚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寿塔矗立于金山的西北峰,塔高30米,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齐梁时期。宋哲宗元符末年,宰相曾布在金山寺超荐其母,在南北半山各建一塔,名“荐慈塔”和“荐寿塔”。 明初,双塔倒坍,在光绪年间重建现塔,适逢慈禧60寿辰,取名慈寿塔。此塔玲珑、秀丽、挺拔,为砖木结构,八面七级,内有旋式木梯,外有栏杆相倚,面面有景,层层风光各异。若游人登塔凭栏眺望,江天市廛,尽收眼底。 慈寿塔外花墙上,刻有“天地同庚”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清代光绪年间湖南一位八岁儿童李远安所拟。 传说,当时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两江总督刘坤一特地进京朝见慈禧,道:“老佛爷六十大寿,卑官没有什么厚礼,在江南镇江金山造了一座宝塔,取名慈寿塔,祝您长寿万岁。” 慈禧脸露喜色,问刘坤一:“你祝我长寿,看我能活多大?”刘坤张口结舌,一时无言以对 。左右为难之际,群臣百官之中,有一小孩从身后递给他一张小纸条,他看后迅速呈上,慈禧看到是“天地同庚”四个大字,便喜笑颜开,大大奖赏了刘坤一。后来这四字便被刻于慈寿塔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四字,怎么看都有献媚的意味,透着言者的心机。由此我大大怀疑此说的真实性。按说,一个幼童正处天真状态,不会有那么敏锐的机心,而久经官场的刘坤一倒与此般配。呵呵,皇权社会,这倒是家常便饭,无可厚非。其实,人类生活中,少不了必要的盘算,这种情况褒义的是智慧,贬义的是阴谋。那白素贞本是蛇身蛇灵,为取得许仙认可,伪装成人;那法海为揭穿真相,诱使白蛇喝雄黄酒使其露出原形,又哄骗许仙入寺囚之。白蛇不仅形态像人,也有人的小算盘,法海不仅是佛陀,也有市井的小手段——这样的亦妖亦人、亦佛亦俗,非常接地气,怪不得这传说被人们津津乐道并演化成戏剧等多种形式,流传甚广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国人的心灵上,总有一些精怪意识体现在神话和传说中。人们集神、人、妖于一体,赋予其法术和奇功,阐发自己的道德追求和生活祈望。蛇在国人的想象和创造中,占有一席之地。人们还把蛇与龙联系起来,或混淆起来,给予它神秘、神奇的力量。我们家乡的人都管蛇叫“小龙”。从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到烛龙、画蛇添足、杯弓蛇影、五丁力士、蛇衔草、灵蛇献瑞和当今葫芦娃斗蛇精等故事和成语中,透着我们祖先蛇文化的情愫。而白蛇、青蛇的故事,是流传最广、印象最深的,镇江金山及其古寺又是与蛇的联系最密切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山下浏览了湖泊,从芙蓉楼、“第一泉”回到了文化广场,回头看去,金山寺五彩斑斓,显得格外美丽。它依山而建,从山脚到山顶,殿宇楼堂幢幢相衔,阶梯成叠,亭台相连,长廊蜿蜒,台阁相接,气势恢宏。金山寺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也是一处充满历史传说与神话故事的地方。除《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和各种蛇缘、还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出家之地、苏东坡妙高台赏月起舞和与佛印禅师的交往、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岳飞和方丈道悦的情谊等等,都为金山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在金山寺的游览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佛教文化的深厚。这次旅行不仅让我领略了金山寺的自然美景,更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