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海昏侯为西汉所封爵位,后世代承袭,共传4代,一直延续到东汉。本次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院出展的文物是第一代海昏侯为故昌邑王,即汉废帝刘贺。</p><p class="ql-block">刘贺(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他一生历经王、帝、侯三种身份的转换,6岁做昌邑王,18岁被拥立为皇帝,27天后被废黜,29岁被封为海昏侯,33岁郁郁而逝。</p> <p class="ql-block">刘贺逝后,封国被除,未列入西汉帝王谱系。本次展览以:少年行、浮生梦、逍遥醉、世人语四个篇章诉说着海昏侯刘贺不平凡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玉舞人(复制件)</p><p class="ql-block">战国至西汉(公元前476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白玉,双面透雕一位身着右衽曳地长袍、跳长袖舞的女子形象。舞女脸部饱满,长直鼻,丹凤眼,腰间束带,左臂上举,扬袂于头上作舞,右臂置腹前,抛袖折腰。此类玉舞人的形象流行于战国,可能是墓主人收藏的旧玉。</p> <p class="ql-block">麟趾金、褭蹏金始作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是汉武帝为神化"获白麟""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三个祥瑞事件而铸造的黄金纪念币。其形状仿自白麟、天马的蹄趾,仅用于赏赐诸侯,目的是彰显祥瑞。</p><p class="ql-block">海昏侯刘贺墓园共出土25枚麟趾金、50枚褭蹏金,数量之多前所未见。刘贺之父刘静作为李夫人的儿子,深受汉武帝喜爱,应获得不少赏赐。这些麟趾金、褭蹏金可能是刘贺从其父亲处继承而来。</p> <p class="ql-block">刘贺,生活在大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其祖父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祖母是倾国倾城的李夫人,父亲是第一代昌邑王刘博。生于帝王之家的刘贺,不但拥有尊贵的身份,而且享有无尽的财富。少年刘贺生活在富足的昌邑国,自由地挥霍着时光、财富和荣耀。然而,在风起云涌的西汉宫廷政治中,生而为王的刘贺,注定一生难以平凡。</p> <p class="ql-block">褭蹏金【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刘贺墓出土大号裹金17枚,含金量约为99%,重量不一,多为240克~250克。褭蹏金顶部镶嵌琉璃或玉石,底部或铸有或贴有"上""中"或"下"字。裹金始造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是汉武帝为神化"天马""白麟"和"黄金"三样祥瑞事件而铸造的黄金纪念币是对天马足蹄形状的模仿,用于对诸侯王的赏赐。</p> <p class="ql-block">西汉褭蹏金【河北省定州市八角廊40号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麟趾金和褭蹏金目前仅见于刘贺墓、刘贺长子刘充国墓及河北省定州市八角廊40号汉墓中。八角廊40号汉墓墓主人可能为中山怀王刘修。刘贺、刘修均为诸侯王,其墓中出土麟趾金、裹蹶金,与史籍记载的汉武帝铸造麟趾金、褭蹏金并赏赐给诸侯王的史实相吻合。</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敦煌进贡良马,汉武帝为此作《太一天马之歌》。次年冬至,汉武帝在甘泉宫祭祀神灵后下诏称"渥洼水出马,朕其御焉",又引《诗》"四牡翼翼,以征不服"来表达自己想要骑着天马征讨四夷,踏碎匈奴的雄伟之志。故而,汉武帝仿天马之铸造裹金意欲彰显这一雄伟事业。</p> <p class="ql-block">褭蹏金【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刘贺墓出土小号裹金31枚,含金量约为98.6%,铸有或贴有“上”“中”或“下”字。小号褭蹏金多为28克~38克,仅1枚无字的重约51克。褭蹏金因形似马蹄,俗称马蹄金。"褭"为汉代良马的专用名,"蹏"是"蹄"的异体字,所以"褭蹏"即"天马蹄"。在唐代,颜师古为《汉书·武帝纪》作注时将"褭蹏"改为"马蹄",后世沿用,于是就有了马蹄金的称呼。</p> <p class="ql-block">"昌邑"铭文青铜豆形灯【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豆形灯为汉代灯具常见样式,上有盘,中有柱,下有底座。部分灯盘有支钉用来插烛。此灯盘刻有"昌邑"铭文,说明这铜灯是刘贺在昌邑国时已经开始使用的器具,后带至海昏侯国。</p> <p class="ql-block">“李姬家”铭文青铜豆形灯【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灯上有"李姬家"铭文。推测是刘贺的祖母李夫人使用之器,后传给刘贺父子。</p> <p class="ql-block">作为昌邑王的刘贺,按照当时诸侯王的风气,开始在封国营建墓地。金山汉墓群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独山镇,是刘贺在做昌邑王时营而未用的废弃墓地。</p> <p class="ql-block">该墓地南北长约90米,东西宽70米,面积约6300平方米,由一号墓和二号墓两座崖墓构成。它由人工劈山、凿洞而成,工程浩大,凿制工整,符合西汉诸侯王夫妻同荧异穴合葬的葬制。</p> <p class="ql-block">铺首衔环耳青铜鋗</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建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刘贺墓出土有数十件此类器,自名为"鋗""盘",可作为洗盥器、盛食器使用。</p> <p class="ql-block">铺首衔环耳青铜鋗【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刘贺墓出土有数十件此类器,自名为"鋗""盘",可作为盥洗器、盛食器使用。</p> <p class="ql-block">西汉中期"昌邑九年""昌邑七年""昌邑十一年"漆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诸侯王国可自命年号。公元前97年,刘贺父亲刘髆被封为昌邑王,是为昌邑元年。刘髆任昌邑王11年后去世。刘贺继位为昌邑王12年后被立为皇帝。这些漆器应是刘贺从山东昌邑王府带到江西南昌来的器具。</p> <p class="ql-block">自汉武帝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成为正统思想,受到统治阶层的极大推崇。刘贺继任昌邑王后,朝廷任命《诗经》与《春秋》谷梁学大师鲁申公的再传弟子王式为太傅,教导刘贺。</p><p class="ql-block">在刘贺墓主椁室文书档室库内有五个漆箱,出土了各类竹商和木,主要包含《诗经)《礼记》(论语》(春秋》《奉经》和﹣六艺等相关的文献,展现了汉代王侯藏书丰富,对研究西汉政治、历史、艺术、科技、思想等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墓出土《论语》竹简500余枚,每简容24字,通篇抄写严整,不用重文、合文符号,也未见句读。书风总体庄重典丽,但存在变化,似非出于同一书手。</p><p class="ql-block">各篇首简凡保存较为完整者,背面皆有篇题,目前可见"雍也""子路""尧"和"智道",均在背面靠近上端的位置刮去一段竹青后题写。</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墓出土《易占》类竹简180余枚,简文,多残断,两道编绳,约容35字。简文并不直接抄引《易经》卦爻辞,而是利用《易经》作日常吉凶杂占的数术书,似应题为《易占》,而非《易经》。</p> <p class="ql-block">青铜削【西汉(公元的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削,可作为书刀使用。汉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简牍,并配备削用以修改简牍上的笔误。颜师古对《汉书.礼乐志》作注:"削者,谓有所删去,以刀削筒牍也。"</p> <p class="ql-block">矩形青铜镜(复制件)</p><p class="ql-block">【原件为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原件为孔子像漆衣镜的一部分。汉代1尺的等于今天23.1厘米,此青铜镜的尺寸在汉代约为长3尺,宽2尺。</p><p class="ql-block">"孔子像漆衣镜"及(衣镜赋)是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东王公图像和文字资料,证明东王公,西王母的组合模式在西汉中期已经定型,为可究汉代神仙图像提供了珍贵的新线索。</p> <p class="ql-block">孔子像漆衣镜(复制件)</p><p class="ql-block">【原件为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由镜匣、镜座、青铜镜三部分组成,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由铜、漆板构成面板的衣镜。根据伴随出土的《衣镜赋》漆板的文字记载及衣镜背板上有孔子及其弟子的画像和传记,故被定名为"孔子衣镜",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孔子形像。这件器物出土于刘贺墓主椁室西室,体现了汉代"崇儒"的文化风尚,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文化转折的印证。</p> <p class="ql-block">由于镜匣背面空间有限,只能安排孔子及其五名弟子的画像和评传。在与衣镜伴随出土的《衣镜赋》漆板背面上还绘制了孔子后期两名贤能弟子:曾子和子张。</p> <p class="ql-block">无风不起波澜的一天,刘贺的命运悄然改写了。公元前74年,昭帝崩逝,一册玺书传召昌邑王入京。为继续把持朝政,专权擅势,霍光力排众议,从刘氏宗室中,选中了年轻势弱且无外家倚仗的昌邑王刘贺继位,18岁的刘贺纵银鞍白马奔赴长安,登基为新帝,仅27天后便被废黜并遣回。这27天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在故昌邑王府幽居十载后,29岁的刘贺南下为海昏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勾连纹玉环</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韘形玉佩【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和田白玉,有灰沁。片状,镂空浅浮雕。韘体中孔圆大,中间再起一棱并于顶部出尖,两削斜肩,刻卷云纹。边缘出廓,右侧为直贯而上的螭虎和凤鸟,左侧是蜿蜒的神龙,张口含珠,上额向后微卷。左右两侧相互配合,形成一种动感美。</p> <p class="ql-block">荣登帝位27天后,刘贺旋即被废黜。</p><p class="ql-block">霍光派张安世率领羽林军将200余名昌邑旧臣下狱,并联合百官在上官太后面前陈列罪状,弹劾刘贺。刘贺被废之时,以儒家经典《孝经》反驳:"闻天子有争(诤)臣七人,虽亡(无)道不失天下。"霍光词穷,只能夺过他佩带的印绶,亲自将他送到京城的昌邑邸,并诛杀昌邑群臣。</p><p class="ql-block">《汉书》记载,刘贺在位27天下达了1127条政令,"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这是传世文献中留下的刘贺被废黜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从皇位上被废黜的刘贺仍保留皇室宗亲的身份,既没有被封新的爵位,也没有被贬为庶人或判为罪人。《汉书》称其为"故王""废王贺"。相较于其他被废黜的皇帝,这是很特殊的处理方式。</p> <p class="ql-block">被废黜的刘贺,回到昌邑王宫中。虽无官无爵,但凭着从父辈继承下来的财产以及太后所赐汤沐邑收入,也算衣食无忧。自此,刘贺开始了长达十年深居简出、被软禁监视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安置回原昌邑国王宫,但取消昌邑国,改为山阳郡。赐回原昌邑王的财产及2000户汤沐邑。深居简出,有妻妾16人,生儿女22人。</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74年,汉宣帝即位。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霍家以谋反罪被诛。亲政后的汉宣帝,对刘贺仍心存忌惮。公元前64年,汉宣帝收到山阳郡太守张敞的奏报,称: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张敞曾入故昌邑王宫,见到了已被软禁八年、年仅二十六七岁的刘贺,他身患疾病,行动不便,穿短衣大裤,戴惠文冠,将笔插在头上,手持木牍趋前谒见,言行荒诞。汉宣帝由此而知,刘贺不足为惧。</p> <p class="ql-block">青铜杀格【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凹形格,上端为椭圆銎( 安柄的孔),便于穿柲( 长兵器的柄),下端从釜两侧分出弧形。锐与被均是西汉时期流行的兵器,外形似剑,有茎无首,长刃,不起中脊。有格者为钱,无格者为。海昏侯墓共出土8件青铜格构件,包括凹形格与"一"字形格各4件。</p> <p class="ql-block">雁鱼青铜红灯【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外形呈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衔鱼管、雁体、灯盘组合而成。鱼身及雁颈、雁体中空相通。使用时灯火点燃,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被其中贮存的清水吸收溶解,达到环保无污染效果。两片弧形灯罩可左右转动,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亮度。此灯将科技、审美融于一体,兼具实用与艺术双重功能,是一件极为环保的实用器具。</p><p class="ql-block">雁自古被视为"仁、义、礼、智、信"俱全灵物,其嘴中鱼亦具多子多福、夫妻恩爱、金玉满堂等吉祥寓意。</p> <p class="ql-block">玉具剑在汉代泛指用玉、玛瑙、琉璃、水晶等玉石装饰剑体和剑鞘的剑。这些玉石配饰,称为玉剑饰。西汉是玉具剑发展的极盛时期。刘贺墓出土了3把金丝缠绕的玉具剑和90余件玉剑饰。玉剑饰材质包括和田玉、玛瑙、琉璃、辉岩石等,纹饰包括柿蒂纹、谷纹、螭纹等,雕刻技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剑各部位分为七个部分首、箍、茎、格、脊、刃、锋;玉具剑分为剑首、剑格、剑璏、剑珌。</p> <p class="ql-block">刘贺墓园出土的褭蹏金、麟趾金、饼金、钣金,共4类480件,包括文献记载的所有汉代金币品种,这是汉代考古出土金币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一次,总重约115公斤,超过了此前历次出土汉代金币的总和。</p> <p class="ql-block">西汉中期"海昏侯家钱五千"封泥匣【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匣呈长方形,出土时系在捆绑五铢钱的绳索上,上书"海昏侯家钱五千"。木匣上部封泥印有"昌邑令印"字样。这表明相当一部分五铢钱是从原昌邑王国带入海昏侯国的。</p><p class="ql-block">刘贺墓共出土五铢钱10余吨,约300万枚。五铢钱可能是刘贺准备的献费。献费作为郡国给皇帝的货币奉献,具有臣属向君主贡献的性质。按规定献费"人岁六十三钱",刘贺食邑四千户应为一百多万钱。这批随葬的五铢钱大概相当于三年应缴的献费。</p> <p class="ql-block">五铢钱</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饼形金</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刘贺墓出土饼形金共385件,每枚重约250克,纯度极高,经检测达99%,甚为罕见,是汉代黄金冶炼技术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西汉中期墨书饼形金【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金饼上的墨书,目前可以释读出"南藩海昏侯臣贺所奉元康三年酎金一斤"等字。"海昏侯臣贺",即该金饼所有者的自称:臣海昏侯刘贺;"元康三年",是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即公元前63年。这年春天,29岁的刘贺受封为海昏侯</p> <p class="ql-block">从出土奏牍中可以看出,刘贺在海昏侯国期间,多次向汉宣帝和皇太后上奏,希望能够朝觐天子、参与"秋请"祭祀等,为此还准备了丰富的助祭"酎金"。</p> <p class="ql-block">青铜砝码</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砝码又称"权",是与天平配合使用的称重工具。海昏侯墓出土一套砝码共12枚,此次展出其中6枚,该套砝码重量从3.5克到245.8克不等,约合汉制五铢、一两、二两、四两、半斤、一斤,推测为称量黄金、贵重药材、进口香料等贵重物品所用。</p> <p class="ql-block">大刘记印"龟钮白玉印(复制件)</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件玉印由和田白玉制成。圆雕龟形印钮,龟首上扬,圆眼,龟背拱起,以脊棱为界,左右满饰阴线龟背纹,扁平四肢,两爪,龟腹下方为多次钻孔形成的扁椭圆形穿孔。方形印身,光素无纹。印面无边栏,阴刻篆书"大刘记印"四字。</p><p class="ql-block">玉印上方圆雕龟形印钮,底部阴刻"大刘记印"四字,"刘"为汉代的国姓,这枚"大刘记印"是刘贺皇室身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六博棋谱竹简(复制件)</p><p class="ql-block">【原件为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释文:"下道下張青高歸曷·白不勝"。</p><p class="ql-block">竹质墨书。六博是古代的一种博戏,共十二棋,六黑六白,两人相博,每人六棋。"海昏简"有"六博"棋谱竹简1000余枚。以"青""白"指双方棋子,依序落在相应棋道上,根据不同棋局走势,末尾圆点后均有"青不胜"或"白不胜"的判定。简文所记棋道名称,可与《西京杂记》"行棋口诀"、尹湾汉简《博局占》等文献基本对应。</p> <p class="ql-block">汉代人多席地而坐。《论语》有"席不正,不坐"之说。为避免席子卷起,需在四角置镇。汉代席镇多为人形、动物形。刘贺墓动物形席镇有鹿、雁、鱼、凫、龟、虎等多种造型,既实用又美观。</p> <p class="ql-block">鹿镇</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汉代器皿强调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典雅厚重的青铜器,炫耀夺目的铜器与金器,古朴淡雅的釉陶器,色彩艳丽的漆木器,常见于那个时代的贵族生活中。榻、床、案、几、席、屏风等家具,构成了汉代皇室贵族的居室空间;灯具、熏炉、席镇、铜镜、耳杯等器皿,则是这个居室空间生活哲学的具体体现。</p> <p class="ql-block">青铜鼎</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刘贺墓共出土20多件青铜鼎,其中主椁室10件,大部分为生活实用器。</p> <p class="ql-block">西汉各种灯具种类繁多,设计精巧,有放置在低矮的家具上使用盘形灯、耳杯形灯,立在地面上使用的大型豆形灯、连枝灯,还有可挡风调光,消除烟尘的缸形灯等。</p> <p class="ql-block">青铜连枝灯【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连枝灯即多枝灯,又称树形灯,呈树形立置,灯柱上分层伸出多个灯盏。其造型取材扶桑神话。一件出土于主椁室西室南部,与博山炉配套使用,蕴含汉代盛行的"升仙"思想。连枝灯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至汉代极为流行。</p> <p class="ql-block">刘贺墓有较多熏香用具,应是墓主闲情阅读、挥毫泼墨、弈棋演奏时焚香而用。博山炉造型取自于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使用时,缕缕清香散发,既可熏香衣物,又能祛除秽气,杀菌消毒,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而当香焚起,又似仙烟袅袅,也反映出汉代人追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观念。</p> <p class="ql-block">神龟载鹤形座青铜炉</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炉子口,承接炉盖,炉盖不存,器略变形。腹弧形内收成近平底。底座为一昂首趴伏状龟,上承一衔珠曲身展翅的鹤。炉腹饰一周宽凸带,带中间有一道弦纹,龟背中间有多个由两道弦纹构成的菱形图案。龟与鹤在我国古代皆喻意长寿,仙鹤踏龟的造型寄予了对于长寿福禄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青铜博山炉</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厨具库位于刘贺墓外藏椁的东侧,出土各类饮食用具。此库占据刘贺墓的整个东藏椁,说明在其生前逝后,饮食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青铜量</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度量衡器。</p> <p class="ql-block">平底青铜盆</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汉代盆形制多样,有大小之分,用途十分广泛,既可作盥洗器,也作盛酒、盛食器。</p> <p class="ql-block">平底青铜盆</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汉代盆形制多样,有大小之分,用途十分广泛,既可作盥洗器,也作盛酒、盛食器。</p> <p class="ql-block">青铜盆</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汉代,酒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饮品。《汉书·食货志》记载:"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政,享祀祈福,扶衰养疾,有礼之会,非酒不行。"刘贺墓中出土了大量西汉时期流行的盛酒器,如壶、、尊、锺等,饮酒器有耳杯、厄等,挹酒器有勺等。此外,还出土了具有蒸馏功用的蒸馏器。</p> <p class="ql-block">青铜鋞【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保温的食器。《说文》记载:"鋞,温器也,圆而直上。"刘贺墓铜鋞,出土时内盛鸡骨和汤羹。铜经体量小且带提梁便于提拿移动,小口径、深筒利于保温。</p> <p class="ql-block">带盖青铜樽【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盛酒器。樽是盛放温酒的酒器,常附承盘。"温"通"酝",酝酒是一种反复酝酿</p><p class="ql-block">的酒,酒色清醇,为上等酒,故盛放酝酒的樽制作上乘。</p> <p class="ql-block">刘贺墓中设有专门的酒具库,位于外藏椁的东北角,其中出土了各类酒器,包括制酒器、存酒器、饮酒器、温酒器等,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铺首衔环耳青铜壶</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的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青铜鐎</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温酒器。三足有柄,用以煮物。鸟喙状壶嘴可活动,倒酒时鸟喙张开,放平时鸟喙盖上。</p> <p class="ql-block">鎏金青铜壶</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酒水器。出土于酒具库,该壶表面鎏金。</p> <p class="ql-block">筒形青铜器</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兽面铺首环青铜钫【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盛酒器。为方形壶(锤)。《说文.金部》云:“钫”,方锤也。"铜钹,战国中晚期开始流行,西汉晚期中原地区墓葬已较少出现,东汉中期以后趋于消失。</p> <p class="ql-block">宴饮是一个涵盖了社交、身份、饮食、礼仪、娱乐等方面的复杂体系。在汉代,无论是帝王公侯的祭祀、庆功、巡视、待宾、礼臣,还是各地官吏、世族豪强、富商大贾的迎来送往,宴饮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海昏侯的宴会上,应该也有着精致的饮食器皿、丰富的美味佳肴、美妙的音乐舞蹈、多彩的娱乐活动。</p> <p class="ql-block">西汉宴乐图【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墓室西壁】</p><p class="ql-block">民以食为天,随着国力增强以及西域作物的传入,汉代食材、食法、食器等都比前代丰富。食材方面,汉代人以稻、黍、稷、麦等谷物类为主食,以韭、葱、瓜等蔬菜,鸡、猪、牛、羊等肉类,鱼、蟹、螺等水产和梅、杏、桃等果类为副食。虽然同是食物,但皇室贵族的饮食与寻常百姓家有着天壤之别。比如牛、羊、猪、鸡等肉食往往只出现在贵族的餐桌上。</p><p class="ql-block">海昏侯刘贺的餐桌非常丰富。主食有稻、粟、麻,肉食有鸡肉、猪肉,果品有甜瓜、梅子等。</p> <p class="ql-block">33岁,卧病在床、虚弱不堪的刘贺,恍惚间好似回到了他的故土﹣﹣昌邑国。无数的美好瞬间,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朝歌暮宴,觥筹交错;钟磬齐鸣,琴瑟相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六博弈棋,方寸珍珑;焚香避秽,祛病延年;粉黛锦容,罗绮丽裳;莺歌燕语,夜夜笙歌。</p><p class="ql-block">他毫不犹豫地走入了宴会,豪言要大醉三千场。</p> <p class="ql-block">宴饮场合需要遵循严格的礼仪制度。从座次安排到敬酒礼节,从食物摆放到酒器使用,都有相应的规范。座次安排上,东向为尊,北向为卑。进食实行"左肴右胾"的分餐制,以及男女不同席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刘贺墓"礼仪简"上记录了仪式参与者站立的位置、进退仪节以及主持者的号令等内容。此外,在宴饮仪式的不同阶段,昌邑王站立的位置也有所不同,或西向,或南向。</p> <p class="ql-block">漆木屏风(复制件)【原件为西汉南越国时期(公元的203年﹣公元前111年)南越王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屏风是汉代流行的室内陈设。南越王墓的这座漆木屏风,出土时漆木板朽烂,铜构件散落。经复原,这座漆木屏风宽约3米,侧屏深约1米,高约1.8米。中间的屏门可以开启,两侧的侧屏可以折叠展开。整座屏风由2件鎏金蟠龙托座、2件鎏金人操蛇托座2件要金蛇纹托座托举,顶部装饰有2件墨金朱雀顶饰和3件要金双面兽首顶饰,顶饰顶部的铜管可插入羽毛作为装饰。</p><p class="ql-block">南越王墓出土的屏风不仅规模大,而且结构奇巧,装饰华丽。</p> <p class="ql-block">汉代宴饮的场所多为宽敞的大厅或庭院。人们席地而坐,使用的家具多为低矮型,如席子、案、几等。宴饮时会在地上铺筵和席。筵大而粗糙,席小而细腻。身份地位越高贵的人所加的席数越多。宴会场合的布置也很讲究,有精美的连枝灯、香炉、席镇,还有种类繁多的饮食器具,如染炉、烤炉、耳杯等,显示着汉代贵族宴饮文化的奢华与精致。</p> <p class="ql-block">宴会上还伴有动听的音乐、美妙的舞蹈以及行酒令、六博棋等娱乐活动。西汉时已有专为音乐而设的机构﹣-"太乐"和"乐府"。太乐府掌管雅乐,即庄严肃穆、宁静和谐的宫廷音乐;乐府掌管民间俗乐,如《佳人曲》《天马歌》等。在舞蹈方面,宫廷宴会中不但有"雅舞",而且有民间的"杂舞"且配有乐曲。</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宴席上也伴随着乐舞表演。海昏侯墓乐库中出土了一整套乐器,有纽钟14件、甬钟10件、编磬14件、古琴5件、古瑟3件,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笙、排箫等,它们与36件伎乐俑组成了大型歌舞管弦乐队,再现了西汉列侯的用乐制度。</p> <p class="ql-block">鎏金神兽形青铜虡【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编甬钟架支撑,底座为神兽形,下有长方形钢板贴地,以达稳定作用。</p> <p class="ql-block">神兽形青铜虡【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编钮钟架支撑。底座为龙首辟邪形神兽,前胸和尾贴地以达到稳定作用。</p> <p class="ql-block">编磬(复制件)</p><p class="ql-block">【原件为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在刘贺墓中发现了1套编磬,磐体内空,靠填充物来调节音高,与一般大小相次的石制编馨相比,极具个性。</p> <p class="ql-block">编甬钟【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刘贺墓北回廊的乐器库出土了一整套乐器,包括编钟2套(钮钟1套14件,甬钟1套10件)、琉璃编磬1组14件,还有琴、瑟、排箫、笙等乐器,另有木质伎乐俑36尊。这2套编钟、1套编磬与《周礼》"诸侯轩悬"(除北面外,诸侯在三面悬挂钟)的礼制规定相呼应,符合刘贺昌邑王的身份和礼仪规范。甬钟5件,大小相次,出土于钟架垮塌范围内。钟身装饰纹样分为几何纹与蟠纹,均刻有铭文,标注重量以及"宫、商、角、徵、羽"传统五音音阶。</p> <p class="ql-block">经过考古工作者多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紫金城城址、历代海昏侯墓园、贵族和平民墓地等一系列重要遗存逐渐呈现在今人眼前。</p><p class="ql-block">海昏侯刘贺墓园,一个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好、布局最清晰、结构最完整的西汉列侯墓园。</p> <p class="ql-block">"刘贺"螭钮白玉印(复制件)</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件玉印由和田白玉制成,局部有浅褐色沁。螭钮,为汉代常见的"方寸之印"。印文"刘贺"二字为阴刻篆书,左右等分,字迹线条粗细一致,分割匀适,方朴端重。该印为揭示墓主身份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琥珀辟邪形珠</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形似辟邪,体型小巧,体态饱满。腰间有一左右横穿孔。工艺简洁,有"汉八刀"之风,寥寥几笔就将辟邪的造型刻画出来,栩栩如生。这是典型的汉代艺术,"古拙"的外貌之下有着狂放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玛瑙珠【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天然玛瑙制成,有受沁现象。纯天然纹饰,形状酷似西域早期推崇的天珠,呈不规则圆柱体,半透明,主体淡褐至褐色。中间有一穿孔,应是与其它珠子串成一串珠饰,起装饰作用。</p> <p class="ql-block">山形玉片嵌饰</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据《汉书》记载刘贸有妻16人,在史书留下姓名的却只有严罗紨。子女有22人,但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却仅有三子一女,即儿子刘充国、刘奉亲、刘代宗和女儿刘持售。</p> <p class="ql-block">作为继承人的刘充国、刘奉亲相继去世,这成为朝廷除国废侯的理由。时移世易,公元前46年,也即海昏侯国被废的13年后,刘贺之子刘代宗被复封为海昏侯。此后一直到东汉中期班固的时代,海昏侯的嫡系一直在延续传承,史科记载名字、封号清楚的海昏侯爵位传承至少4代。</p> <p class="ql-block">青铜鼎</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刘贺墓共出土20多件青铜鼎,其中主椁室10件,大部分为生活实用器。</p> <p class="ql-block">纹玉璧【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玉璧殓葬的现象广泛出现在汉代的贵族墓葬中。刘贺墓葬中的玉璧数量多于普通的列侯墓,但其形制仍然是列侯墓葬的标准,可见刘贺跌宕的政治生涯所致用玉制度之复杂。</p> <p class="ql-block">在刘贺墓万余件随葬品中,制作考究的三千余件车马器备受关注。这些车马相关的器物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出土于墓内车马库的明器偶车马;二是出土于墓外车马坑的真车马,共有高等级安车5辆、马匹20匹。</p> <p class="ql-block">刘贺墓使用多辆大型真车马进行陪葬,车马器物的精美程度和品级之高,可能已超出了通常列侯所能拥有的范围,甚至与一般的诸侯王相比,精美程度也有过之而无不及。</p> <p class="ql-block">鎏金花瓣形青铜盖弓帽【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盖弓帽安装于伞盖弓最外端,上有倒钩,谓"棘爪",用来钩住伞盖帷,使椎平整不回缩。盖弓帽顶端一般作圆形,讲究的作花瓣形,名"金华"。东汉蔡邕《独断》云:"凡乘舆皆羽盖金华爪。"</p> <p class="ql-block">青铜泡饰、青铜节约、鎏金青铜环、鎏金青铜带扣</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西汉错金青铜当卢</p><p class="ql-block">当卢是系于马头颅正当中的装饰器,因"卢"通"颅"而得名。刘贺墓园出土的这套错金青铜当卢正面以双龙为界,饰3组错金纹饰,工艺精美,画面层次清晰。顶端与中部图像元素均包含奔跑的虎、口衔珠的凤鸟,有的还饰金乌、玉兔、蟾蜍等。末端则饰扬首驻足、尾翎张开的鸟。纹饰之间饰以细腻精致、流转自然的云气纹。</p> <p class="ql-block">刘贺,一位历经王、帝、侯三种身份,命运多舛的人物,海昏侯国,一个被历史尘封的汉代侯国,随着考古的发现,重现在世人的视线。</p><p class="ql-block">刘贺,在文献中被塑造成一个劣迹斑斑的纨绔子弟。随着海昏侯墓的发掘,大量出土资料显示,刘贺可能是一位受过系统儒家文化教育、兴趣高雅、遵守礼法的宗室贵胃。在《东坡志林》中记载:“著此吝,意欲后人澈,见其意也……先等数,贺之恶可尽信哉?”足见此事有待考证。所以历史既让我们警醒同时也让我们深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 Dan Tang</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日期:2025.2.22拍摄于南越王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文字资料参考: 场内展馆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