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老宅

灿若阳光

<p class="ql-block">  自打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以来,农村住宅又霸屏上了热搜。原来想极力挣脱的农村户口如今却成了香饽饽,农村宅基地也一下成了稀有资源。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我家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立院落。虽说大学开始就驻扎在了城市,并且已生活了近30年,但对于农村,对于我家的老宅,有着深刻的记忆和难忘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我家的第一院宅子是窑洞(那时全村人都住的窑洞),我们姊妹几个都是出生在那里,并一直生活到我14岁,关于它的建立史我不清楚,只知道那三孔土窑一口水井是爷爷留给父亲唯一的资产。后来由于土窑年份过久,时有坍塌事故发生,村民们就陆续搬迁到了上面的平地,这就有了我家的第二院宅子。对于这座浸透着父母和我汗水的宅子,我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由于经济所限(那时父母供养我们姊妹四个上学,大姐大学,哥哥高中,二姐和我上初中),我家是村里最后一户搬迁的人家。为了减少开支,节约成本,父母早出晚归、不分昼夜的用架子车拉土垫院子。暑假里我和父亲一起拉土干活,父亲拉车时我在后面帮着推车,我拉车时父亲又在后面帮我推车,就这样我俩换着拉车,轮流歇息。豆大的汗珠顺着前额的发丝流到眼睛里,蜇的人生疼。我抹了把混合着汗水的泪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走出这苦难的农村。父亲虽瘦弱不堪但从不叫苦喊累,也很少见他休息,有时实在太累了就泡壶酽茶喝喝,提提神接着干活。当时我们在距离宅基地直线距离百米开外的场地取土,中间隔着好几户别人家的农田,所以拉土车不能直接穿过,只能绕田而行,父亲一边要用撅头、铁锨挖土,一边还要用架子车拉土,实实辛苦。后来那五分场地(半亩地)生生被父亲一锨一锨开出了一条宽约3米深约1.5米的深沟。院子垫好取土完成后为不影响种地,父亲又把那条深沟一锨土一锨土的合拢,这中间的辛苦不言而喻,可以说老父亲用命换了一院庄基。对于当年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父亲也成了我心中神一样的存在,当时我甚至天真的认为,父亲是神,是超人,他不会生病,不会老去,不会离开,他会一直陪伴着我,陪伴着我们这个家。</p><p class="ql-block"> 后来当地基打好再盖房子时又遭遇连阴雨,断断续续持续了近小半年才最终将房子盖好。但也因经济原因,只盖了三间偏厦,上房中位空虚。从拉土垫院子开始到我们搬进新家前后经历了近两年时间,这期间父亲受尽了无尽的艰辛和苦楚。1994年在我们搬进新家的第五年,父亲不幸病倒了,而且病得很严重,虽经全力治疗但终究无果,未能挽回性命,他带着对妻子儿女的深切不舍,带着对他一手缔造的新家的无限眷恋,在那个淫雨霏霏的深秋离我们而去了。当时感觉天都塌了,心中的精神支柱倒了,我们家的主心骨没了。</p><p class="ql-block">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日子终需还得过下去。擦干眼泪,抚平伤痛继续前行。1997年我考上大学离开了家,留下母亲守护家院,再后来大姐将母亲接去了她身边照顾(自打父亲离世后,母亲因悲伤过度再加之早年间操劳过多而身体不好了)。日子如流水般静静地淌着,时间来到了2010年(也就是父亲去世的第16个年头),随着日子日益好转,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也为了弥补父亲的缺憾,在姐姐哥哥们的齐心协力下,我们家又重新拉土垫了院子,盖了漂亮的大瓦房作为上房(正屋),屋内一周分布四个房间,全是四方块瓷砖铺地,红漆透亮的木门,全新的家具,明亮的大玻璃窗,屋内宽敞明亮,一切看着都是那么美好、舒心。</p><p class="ql-block"> 看着如今的宅子有时我在想,天下的父母就像那宅子下的地基,孩子恰似那地基上的房屋,地基(父母)默默地、无私地支撑、托举着房屋(孩子),让它得以站稳,屹立不倒。世人只看到房子的高大、宏伟,可谁又会想到房屋下那经年累月、无私负重的地基?若无地基的全力支撑、托举,又怎能有雄伟壮观的房子的存在?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不坚是枉然。是哦,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我们只是踩在父辈的肩头才会站的更高,看的更远而已。</p><p class="ql-block">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生活的拓荒者。苦难磋磨了我们,也成就了我们,它培养了你坚强的意志,铸就了你坚韧的性格,经历过苦难的洗礼,我们已然成熟,不再惧怕艰难困苦,不再抱怨生活不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遇到困难想法解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你读过的书,流过的泪,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都最终会融入你的骨血成为你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家的宅子也已35岁了,它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它宛如一位历史的见证者,亦如时间精灵般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壮大,我们这个家庭的变迁。它曾经听过我们哭,如今也见过我们笑,岁月流转,日月恒昇,无论城市多么繁华,家永远是我们的根之所在,魂之所在,是我们最温暖的归处。变得是时间,不变的是我们对家一往情深的情怀和爱恋!</p><p class="ql-block">注:虽然父母都已不在,老家已无人居住,但两个姐姐还是隔三差五会开车回家看看,打扫打扫房屋,拾掇拾掇院子,所以我们家无论何时回去都是窗明几净,干净卫生。这都得益于两个姐姐的尽心打理和照拂。家在仿佛父母还在,父母的温暖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