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终究是要去一趟的

gogo8815

<p class="ql-block">拥有六千多年历史的埃及,是一个充满神秘气息的国度,金字塔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奇迹。1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95%都是沙漠,恶劣的环境却孕育出灿烂的文明。5000年前,中华文明刚刚苏醒,古埃及已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最早的文字符号,及沿用至今的一年365天公历。</p> 人类最早的祖先诞生于非洲,第一个封建帝国建立在非洲,非洲最值得骄傲的掌上明珠叫埃及。埃及作为非洲的门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举世闻名的大金字塔、生命之源尼罗河,写满古文明符号的神庙,沙漠里的宝石蓝红海,让人沉醉的果冻蓝地中海,还有热情的气候与埃及人。。。 我们为什么要去埃及?因为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法老、木乃伊,因为尼罗河、红海、神庙,因为文明古国的历史与神秘,因为埃及古谚语中的那句:喝过尼罗河水的人,不管离开埃及多远,都会再次回到埃及。 <p class="ql-block">川航直飞开罗,走南线从开罗➠赫尔格达➠卢克索➠赫尔格达➠开罗➠亚历山大➠开罗,开罗停留三天、红海三天、卢克索一天、亚历山大一天,去埃及赴一场穿越千年的文明之旅!</p> 川航直飞九个小时,机场专人接送,落地签丝滑入境。埃及地接优秀导游伟大的王刚哈比比,曾经给王岐山副主席做导游,专业水平在境外导游中算是很优秀的了,司机、导游、助理加安保,奔驰大巴全程不换车,好的开端预示着我们行程一切顺利。走出课本来到现实,埃及之旅拉开序幕,第一站<font color="#ed2308">金字塔。</font> 金字塔毫无疑问已经成了埃及的代名词,你可以不知道埃及有尼罗河,不知道埃及有神庙,不知道埃及有红海,但没人不知道埃及有金字塔!因为那五千年的厚重面纱、因为它高大雄立的不可思议、因为有太多惊异的数字之谜,金字塔那神秘的外衣从未脱落过。人说:时间能改变一切,但法老说:人类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 埃及有百余座金字塔,最知名的当属“吉萨金字塔”群。当真实的金字塔全景地展现在眼前,没有超出预期的惊喜,而是及早计划,被想象、被期待无数次的双向奔赴。来到金字塔,就像穆斯林终于到达麦加,高考的学生走出考场,旅行的清单被重重的打上了一个勾。 游览金字塔景区,自由行的游客只能靠双腿或者租骆驼马车参观景点。金字塔最佳游览线路:景区北门入口→胡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三塔观景点→六塔观景点→九塔观景点→狮身人面像→景区东门出口 团队大巴允许进入金字塔景区,大巴车总共停靠三个站点,第一个停靠点只能拍一个金字塔、第二个停靠点能够拍三个金字塔、第三个拍照点可以拍到六个金字塔,要想拍九个金字塔,大车去不了,需要乘马车或者骆驼爬上山丘。 从GOOGLEEARTH的视角看东北到西南依次为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拉金字塔,这三座金字塔分别由祖孙三代国王所建。胡夫金字塔最高,哈夫拉金字塔的顶部,还残存着曾经完全覆盖金字塔的光滑花岗岩,南侧的孟卡拉金字塔较矮。 金字塔是早王朝时期的法老陵墓。随着象形文字文献的破译,考古学家们发现,4000年前的遥远年代,金字塔是法老下令征调数万农民修建的。在尼罗河泛滥的季节,农民们无法耕种,便为法老修建陵墓以换取收入,妥妥的国家资本主义,政府调控就业的理念! <div>哈夫拉金字塔,虽在规模上稍逊于胡夫金字塔,却丝毫没有被掩盖光芒,反而以一种独特的王者风范傲然屹立。最初铺盖金字塔的外层磨光的灰白色石灰石块几乎全部消失。如今只能看见塔尖的石灰石残留,塔下淡黄色的巨大石块,显露出其内部结构。哈夫拉金字塔位置地势稍高,从远处望去,更显得巍峨壮观,仿佛是这片古老土地上永恒的守护者,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变迁。<br></div> 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金字塔中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座,世界七大奇迹之首。这座金字塔埋葬的是埃及第四王朝时期的法老胡夫,它的四个边分别对应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它不仅是法老胡夫的陵墓,更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站在它的脚下,仰望着那近乎与天空相接的塔尖,才真正体会到人类智慧与力量在数千年前能达到怎样令人惊叹的高度。 胡夫金字塔是一座几乎实心的巨石体,用200多万块巨石砌成。塔高146.6m,底边长230.35m。建造它的第四王朝的伟大法老一共动用了10万劳工、花了30年时间、用230万块巨石才完成了这座人类的奇迹,直到1889年,埃菲尔铁塔建成以前,胡夫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人为修建的最高建筑。 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旁还有三座属于皇后的小型金字塔。<br> 古代埃及人对神的虔诚信仰,使其很早就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来世观念”,他们甚至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居留,而死后才是永久的享受”。因而,古埃及人活着的时候,就诚心备至、充满信心地为死后做准备。每一个有钱的埃及人都要忙着为自己准备坟墓,并用各种物品去装饰这些坟墓,以求死后获得永生。 为什么这种金字形的坟墓会大肆流行起来,因为古埃及人有神权天授的思想,觉得法老就是太阳神拉在人间的代言人,死后将会沿着金字塔的梯步返回天堂,不仅如此,金字塔在孟菲斯地区更被视作视作是拉神的象征,是对他的一种致敬,就像底比斯地区的方尖碑对另一个太阳神拉蒙的致敬一样。 吉萨金字塔群是整个世界都为之瞩目的古代奇迹汇聚之地,三座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排列有序,如同守护神般矗立在沙漠之上。在金字塔脚下,骆驼队的身影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如今,这座人类最伟大的古代建筑还被赋予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比如塔高乘上10亿就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以2倍的塔高去除塔的底面积,恰好等于圆周率3.14159;把肉、蛋和鲜奶等食品长时间贮存于塔内,没有腐烂、变质现象,其保鲜度胜过现代的冰箱;用塔内放置过的水冲洗伤口,伤口愈合很快,胜过当今最好的抗生素等等。。。 为了能观看全景,景区入口处,官方标价外国人乘马车一小时、骆驼两小时500埃镑。看攻略,大部分游客是会砍价的!我们由地接导游帮忙联系马车,以免掉进讲价的坑引起不快。 ‍令人难忘的大小九座金字塔同框,依次是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拉金字塔,在胡夫金字塔和门卡拉金字塔旁边各有3个座小金字塔。 金字塔巨大的规模,完美的几何建造结构,在4000多年后的今天,依旧存在太多未解之谜。因为吉萨周边并不出产建造金字塔所需的石材,石材的来源是几百公里开外的阿斯旺,阿斯旺出产埃及最好的花岗岩。难以想象,4000年前的古埃及,从石材开采,打磨,运输到建造,如此浩瀚的工程,全都仰仗尼罗河的馈赠!当你亲身站在金字塔下,身处其中时,感到震撼和不可思议。 在哈夫拉金字塔的不远处,那尊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映入了我的眼帘。这座巨大的雕像,有着狮子的身体和人类的头颅,据说代表着法老哈夫拉的威严与智慧。 狮身人面像的入口在旁边的哈夫拉河谷神庙边上。 河谷神庙位于金字塔建筑群的最东侧,是用来清洗法老尸体和制作木乃伊的神庙。 古埃及人为啥要做木乃伊呢?这跟古埃及的一个神话传说有关。很久以前,古埃及有一个法老,叫俄西里斯,这个法老有个弟弟,他非常嫉妒他哥哥,想害死哥哥夺走王位。有一天,俄西里斯的弟弟摆了一个酒宴,他弟弟引诱他躺进了一个箱子,然后锁上了箱子,把箱子扔到了尼罗河里。俄西里斯的儿子长大了以后,把俄西里斯的尸体找了回来,做成了木乃伊,在神的帮助下复活了俄西里斯。复活之后的俄西里斯,就成了古埃及的冥界之王。 从此之后,每一个埃及的法老死后,都会让人把自己做成木乃伊,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就可以像俄西里斯一样,重新复活了。 从河谷神庙一个小门穿过之后就是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这个名字源自于希腊。坐落在吉萨的这座狮身人面是以哈夫拉的肖像为原型塑造的,高度约20米,长度有70米。这座石灰岩雕像爪子的长度和头极为不协调,相比它的身体头略显小些,它的后背用块石护坡,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身上的膏药。 作为法老陵墓的守卫者数千年来,斯芬克斯一直被黄沙掩埋,在撒哈拉沙漠的地平线上露出一个奇异的头颅孤零零的望着东方,后来挖掘出黄沙下的完整身体,当时这个庞然大物震惊了世界。 据说,考古学家在附近发现了很多有颜料痕迹的石头,推断狮身人面像曾经是彩色的。而经过四千多年的风雨侵蚀颜色早已消散,头顶的圣蛇和胡须也不见踪影,最严重的损坏在鼻子,而关于损坏的原因有多种说法。有说是拿破仑来到吉萨看见狮身人面像威风凛凛仿佛在向他示威,拿破仑很生气,于是令手下把鼻子炸掉。 还有人说在拿破仑之前就损坏了,是被突厥人当靶子射箭导致的。不管怎么解释都是个谜,就像狮身人面像本身就是个谜一样。 狮身人面像有着守护法老陵墓等诸多象征意义,历经了无数的风吹雨打、战争硝烟,身上虽然留下了些许岁月侵蚀的痕迹,但依然无损它那摄人心魄的魅力。无论是守护法老陵墓,还是代表着神权与王权的结合,都让这尊雕像蒙上了一层更为神秘的面纱。 远眺吉萨高地,金字塔安静的俯瞰着大地,君临天下,极目八荒,骆驼成了金字塔最温暖的陪伴。 开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城市之一。开罗的伊斯兰老城,是开罗的历史文化中心,‌由于众多的清真寺宣礼塔,也被称为“千塔之城”。‌开罗伊斯兰老城以哈利利市场为中心,向南北两方扩展,包括爱兹哈尔清真寺、萨拉丁城堡等著名伊斯兰古迹。 公元前3100年前后,古埃及王国统一,经历了早王国、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王朝时期。古埃及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形成了世界上最早和最辉煌的文明。不幸的是,它独特的战略位置被列强觊觎,随着他们的入侵,埃及的历史被一次次改写。公元前525年,埃及成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此后的一千多年间,相继被希腊和罗马征服。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入侵,埃及逐渐阿拉伯化,成为伊斯兰教重要中心。 宣礼塔的左手面就是著名的哈利利市场,直行就会进入老城区。老城区的入口就有警察值守,给进入老城的人一种安全感! 最先营建开罗伊斯兰老城的是信奉什叶派伊斯兰的法蒂玛王朝,969年法蒂玛王朝占领埃及,在弗斯塔特的北部高地营造新城开罗,并迁都于此。老街的名字取自于征服埃及的哈里发-穆仪兹。 <div>正如非斯之于摩洛哥,伊斯法罕之于伊朗,开罗伊斯兰老城是埃及人引以为傲的历史建筑群,浓缩了中世纪以来埃及人市井生活的风情和风貌,而穆仪兹大街,是串起这座老城千年历史记忆的灵魂所在。<br></div> ‌开罗老城区的城墙被称为阿兹拉克城墙(Azraq Walls)‌‌。城墙始建于969年,最初由砖砌成,后在法蒂玛王朝哈里发穆斯坦绥尔的时期用石块扩建,并在1087年正式完工‌。<br> 阿兹拉克城墙共有八个城门,东南西北各两个城门。我们从南门进入,穿城而过直到城墙的北门胜利门。<div><br></div> 穆仪兹大街是南北向的,纵贯老城中央,以其地理坐标和历史地位而言,堪称中世纪开罗的城市“中轴线”。凝聚了开罗伊斯兰艺术的精华。 老街不大,却是开罗市井天堂,遍布着各色手工艺作坊,散发出这座阿拉伯世界最大城市的异彩流光。数十座数百年历史的老建筑诉说着沧桑与时光。 下午的老街一派安详,小孩在城墙下嬉闹,情侣在树荫下私语。在他们身后,矗立着哈基姆清真寺(1013年建)高耸的外墙。 中世纪末期,富商巨贾、达官显贵的宅邸便多坐落在老街两侧。随着时光荏苒,多数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作不为人知的回忆。只留下无数的旧宅成为窥视那个时代生活的标本。 大街上,能够看到几处精美的水泉。埃及天气炎热,所以富人有修建水泉将水免费分发给路人的传统,时至今日,开罗的许多地方仍可以见到各式的水泉,只不过与过去相比,现在的水泉更加实用而缺乏美感了。 在穆仪兹大街上,这些伟大的建筑遗迹依次排开、栋栋相连、蔚为壮观,纵贯千余年。 这条大街,有着诉说不完的故事与传说,人们在数个王朝间游走,透过一座座古建筑,洞悉老城的肌理,在一个有着“历史无穷大”底蕴的城市,不禁让人感叹:光荣归于这里! 爱资哈尔清真寺是埃及开罗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它始建于公元970年,由法蒂玛王朝的大将昭海尔在建造开罗城的同时开始动工。这座清真寺不仅是一个宗教活动的场所,自公元975年起便开始讲授经课,到了13世纪更是成为伊斯兰教高级学府,即著名的爱资哈尔大学。 爱资哈尔大学被誉为“伊斯兰文化灯塔”,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多座穿云插天的宣礼塔,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千百年来一直是爱资哈尔大学的象征。爱资哈尔大学1000多年以来培养、造就了一批批研究伊斯兰文化的天才这些学生活跃在亚非数十个国家,成为保护、传播和发展伊斯兰文化的中坚力量。 北门胜利门采用了方形塔楼,城墙也是重要的防御工事,拱门两侧各有一座凸出于城墙墙面的圆柱状哨戒塔。每座塔上都有射击孔,拱门上方有孔道,守城将士可透过孔道向外攻击。这些城门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还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走出北门,石板街巷被一条柏油马路截断,老街成了断头路。老街怀古之旅到此结束。 参观这条老街,仿佛是在翻阅一部老城发展的编年史。在触摸历史的旅途中,我们也为存留的古迹而感到欣慰。这些不朽的建筑遗迹,是人类灿烂文明史的永恒注脚! 马穆鲁克时期开罗正处于从印度洋延伸到地中海贸易路线的十字路口!哈利利市场由埃米尔·贾哈尔克斯·哈利利于1382年创立,当时埃及的统治者下令拆毁这里附近的墓地,把埃及的民间艺人和各类工匠都集中在这里,并且按照各行各业一街一巷的划分,建起了日后驰名中东乃至世界闻名的这个埃及传统工艺市场。时至今日,汗·哈利利的小巷胡同仍然保留当初的名字。 走进市场,两边街道狭窄挤满了小店铺,塑料的蓬蓬、高高的商品架上各类物品大部分都产自义乌,这里主要出售金银首饰、铜盘、石雕、皮货及其他埃及传统手工艺品,店面古朴、货物齐全,各种小商品成堆,特别有生活气息。 现在有数百家甚至上千家店铺在此营业。主要经营铜器、纸草艺术、雕刻等各色物品,绝大多数旅游者都来此购买旅游纪念品,也有开罗市民来此购买日常用品。 哈利利市场更吸引人的是依旧保留着浓郁的中世纪阿拉伯风情。这里还散布着水烟店和咖啡馆,适宜小憩,美金和埃磅都可以用。 狭窄而蜿蜒的街道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这里的小巷错综复杂,店铺鳞次栉比,地摊和车摊琳琅满目。纸草画、铜盘、石雕、T恤衫、皮革制品、金银首饰……各种商品应有尽有,还有那散发着神秘香气的香料铺子,各种香料散发着浓郁且独特的香气,那属于阿拉伯世界的味道。 这些店铺是庞大的汗·哈利利集市的组成部分,水烟壶、灯具、铜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埃及工艺纯铜手工或者制品的铜盘子是哈利利市场的一大亮点。这些铜盘上雕刻有古埃及国王、贵族的日常生活以及埃及的历史名人,如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等,‌价格大约在10-15美元,游客们砍价都是毫不手软的打对折。 人群中,商贩们热情吆喝着,China、I love China声不断。在这里,讨价还价是一种乐趣,你可以和商贩们你来我往,为心仪的物品争取一个满意的价格。这里更是体验埃及传统工艺文化的绝佳场所。 行走或行驶在开罗,总是不经意间看到有高高宣礼塔的清真寺,千塔之城名不虚传。 埃及人口结构相当年轻,超过一半的人口年龄在30岁以下,但过度依赖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型行业,有限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导致大量年轻人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形成较高的失业率。埃及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的道路还很远很重。 与哈利利相距几公里,走过古罗马时期的围墙,就到了悬空教堂。悬空教堂是埃及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位于开罗科普特老城中巴比伦要塞入口的上方,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 之所以称为悬空教堂,因为教堂是盖在以前的城墙南门上,地基是空的,教堂并不是真的悬吊在半空中。 埃及,这个穆斯林集中的国家,至今仍有5%的左右的人信奉基督教。埃及老城有几座承载着科普特人的信仰与历史的教堂。相较于埃及其他著名景点,悬空教堂有着属于自己的宁静与神秘,也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埃及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游客来此欣赏悬空教堂,不仅因为这是一座美丽的建筑,还因为据《圣经》记载,耶稣一家曾来此栖身避难。 在阳光映衬下的白色塔楼和十字架散发着基督教堂独有的圣洁。 教堂里面的规模不大,里面有圣母玛利亚等的画像,教堂里的各种桌椅用具虽旧,但光洁、整齐。 这些石柱共13根,分为两行,把教堂分为三部分。这一行的第七个石柱是黑色的,据说象征着背叛耶稣的犹大。 巧遇教堂举行仪式,教民的虔诚与庄重,让人肃然起敬! 斜阳毫无保留地洒在教堂的外墙,温暖与宁静让周围的空气凝固,愿生活永远静止在这样祥和的状态。 从吉萨金字塔到萨拉丁城堡,十几公里的路程却跨越了三千多年。公元10世纪,在埃及伊斯兰法蒂玛王朝统治期间,国势强盛,疆域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及小亚细亚的部分地区,影响了罗马教皇的东扩计划,甚至连基督教教徒到“圣城”耶路撒冷的朝圣都遇到了困难。1095年罗马教皇鼓动基督教徒消灭东方穆斯林,夺回“圣地”耶路撒冷。教皇总共发起八次十字军“圣战”。1169年埃及被十字军占领,法蒂玛王朝灭亡。 法蒂玛王朝灭亡后,萨拉丁崛起,建立了阿尤布王朝‌。城堡位于开罗东郊的穆盖塔姆山上,始建于1176年萨拉丁统治时期,最初是抵御十字军的要塞,在此后的700年中,这里一直是埃及统治者的居所。他们留下的遗产包括三座截然不同的清真寺、宫殿和观景露台。 萨拉丁城堡,也叫开罗城堡,登上城堡就会看到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清真寺外还有一处观景台,可俯瞰开罗的景色,甚至能望到金字塔。 <div>在萨拉丁去世600年后,另一个伊斯兰埃及的传奇人物默罕默德·阿里诞生。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仿照土耳其传统清真寺而建。清真寺墙外层全部敷以黄色雪花石膏。寺院正面刻有铭文、《古兰经》经文。寺的大型圆屋顶高52米,直径长21米。两个尖塔直插云霄,塔尖距地面85米,为开罗的地标之一。</div> 清真寺建筑整体有四个半圆殿与正殿相应,还有四根宣礼塔居其中。宽广的圆顶覆上了一层锡,使得它在阳光下显得醒目耀眼。白色的大理石外墙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洁白的光芒,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开罗的大地上。 整幢建筑是乳白色的,又称“雪花膏清真寺”。清真寺内部极尽华丽,巨大的吊灯和半圆形穹顶富丽堂皇的,每当做礼拜的时候,当地教徒就会集中在两边进行礼拜,场面非常壮观。 城堡自建成到19世纪下叶,一直都是埃及的“权力中心”,时间跨度绵延700年。直到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击退了拿破仑在埃及的军队,创立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穆罕默德·阿里被视为现代埃及的创立者,他于1848年病故后安葬于此。 1836年,穆罕默德•阿里‌为了感谢法国古文字学家对象形文字的破译,将卢克索神庙的一根方尖碑送给了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如今,这根卢克索方尖碑就立在巴黎协和广场之上。作为交换,穆罕默德•阿里为开罗的一座清真寺获得了一座钟塔。据说这个钟只走了两天之后就罢工了,而且一直没有再开工。 走进清真寺内部,抬头仰望那穹顶上精美的几何图案,精美的吊灯从高高的穹顶垂下,柔和的灯光洒下,营造出一种空灵且静谧的氛围。 在这里,人们脱鞋进入,安静地祈祷或参观,感受着那浓郁的宗教氛围。 有人将开罗老城定义为:"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遗迹露天博物馆"。从城堡的高处俯瞰下去,近千年的房屋、建筑、道路,沙漠城市特有的朦胧天际线出现在眼前。 开罗,这座承载着数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古老城市,大街小巷中都藏匿着无数令人惊叹的宝藏,它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将古老的历史与现代的生活融合,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领略到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以及这座城市不断发展的希望。 埃及博物馆位于开罗的解放广场附近,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砖红色石质建筑。巨大的拱门便是入口,两旁的壁龛里雕刻着两位法老,一个手里拿着古埃及著名的纸莎草,另一个手里拈着埃及的“国花”莲花,分别代表着古代的上埃及和下埃及。 ‌埃及博物馆是由法国著名考古学家玛利埃特设计的‌。他被誉为“埃及博物馆之父”,他于1858年在开罗北部设计建造了这座埃及5000年文明的遗物宝库。虽说场馆规模无法和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相比,但埃及博物馆仍是世界上藏品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有两层楼50多个展厅,一层展厅是按古埃及历史顺序排列的,二层则是一些专题展厅,比如图坦卡蒙展厅和木乃伊展厅。珍藏着古埃及法老时代到公元五至六世纪的展品共30万件。埃博就像一个大仓库,文物像货物一样到处摆放着,并且很多文物没有标识牌和介绍,石棺雕塑基本都没有外部保护,可以随意触摸。 埃及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数不胜数,任何一件放在其他国家的博物馆都可以占据C位。馆内的无价之宝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刻有古埃及文献的石板‌纳尔迈调色板、作为“埃及的武则天”‌哈特谢普苏特雕像‌、与黄金面具相映成趣雪花石膏器官箱‌等等,数不胜数。 古埃及的故事开始于纳尔迈调色板。这块来自公元前31世纪的石板,描绘着那尔迈法老统一上下埃及的场景,也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象形文字铭文。调色板两面的法老,一面头戴上埃及王冠,一面头戴下埃及王冠,从此,尼罗河从第一瀑布直到三角洲的漫长区域,被纳入大一统的王朝里。你在埃及博物馆里看到的所有文物和故事,都将沿着这条创造着绿色和生命的长河展开。 一楼大厅的穹顶下一位法老的巨型雕像旁边有一个不起眼的石板拓印件,这是世界顶级文物罗塞塔石碑,真迹目前在大英博物馆。这块石碑是一座通向古埃及文明的桥梁,当年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焚烧之后,东罗马帝国遣散了通晓古埃及文字的祭司,关闭了神庙,象形文字读法与写法也彻底失传。直到罗塞塔石碑的出现,这座石碑分别用古希腊文、古埃及世俗体、古埃及圣书体“象形文字”雕刻而成。发现它的时代古希腊文是可读的,所以人们便有了参照,法国人商博良通过对古科普特语的研究,破译了困扰人类千年的天书。埃及为了感谢商博良这一伟大成就将卢克索神庙门前一对方尖碑的其中一尊赠予了法国,目前这尊方尖碑在巴黎协和广场上矗立着。 埃及博物馆的精品众多,由于时间原因,只能匆匆一瞥。下图为阿蒙霍特普三世夫妻雕像‌,是博物馆中最大的两尊雕像,展现了古埃及的皇家生活。 右上为哈夫拉雕像,闪绿岩,第四王朝,哈夫拉王时期(前2520-前2494)。哈夫拉是吉萨第二大金字塔的主人,包括狮身人面像。这尊雕像毫无疑问是古埃及早期雕塑艺术风格的典范之作。这尊雕像是在哈夫拉河谷神庙发掘的。左上斯尼布侏儒雕像群,彩绘石灰岩,第五王朝末-第六王朝初(前24世纪-前23世纪)。雕像刻画了斯尼布侏儒一家。根据雕像上象形文字记载,斯尼布是王室戏装保管的负责人,还是主持法老胡夫和杰德夫拉的祭祀仪式的牧师,身旁是他的女祭司妻子。下方是他们的一双儿女。左下书吏员(埃镑最高面值200元的纸币上印的是这尊无名雕像),彩绘石灰岩,第五王朝前期(前25世纪中期)。在古埃及,书吏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br><br> 左上柯阿彼尔雕像,埃及榕,第五王朝,乌瑟卡夫王时期(前2465-前2458)。这尊雕像是古埃及木制艺术品中的一个巅峰之作。左下哈特谢普苏特巨型头像,彩绘石灰岩,第十八王朝,哈特谢普苏特女王时期(前1479-前1458)。唯一一位选择以男性法老形象示人的女王。右上哈夫拉雕像(10埃镑像),闪绿岩,第四王朝,哈夫拉王时期(前2520-前2494)。哈夫拉是吉萨第二大金字塔的主人,包括狮身人面像。这尊雕像毫无疑问是古埃及早期雕塑艺术风格的典范之作。这尊雕像是在哈夫拉河谷神庙发掘的。右下拉胡泰普(Rahotep)和奈费尔特(Nofret)双人雕像,彩绘石灰岩,第四王朝,斯奈夫鲁王时期(前2575-前2551)。左边是王子,胡夫法老的兄弟,担任太阳神祭司和大将军。两人的眼睛是由不透明的石英和天然水晶镶嵌而成。<br><br> 孟卡拉王三人组雕像,灰绿岩,第四王朝孟卡拉王时期(前2490-前2472)。吉萨孟卡拉金字塔的主人。孟卡拉右手边是古埃及神话中地位很高的哈托尔女神,左手边是推断是上埃及第十七诺姆的拟人化。 一楼古王国展厅里陈列着一尊胡夫国王的牙雕,高度只有大概7.5cm左右,它被淹没在千万件展品的海洋之中,讽刺的是胡夫拥有世界最大的金字塔,他的雕像却是所有统治者中最小的。 古埃及的莎草纸诞生于6000年前,延续了3000年之久,时间上早于中国纸张的发明(约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人利用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沼泽中的纸莎草,通过各种工序将其做成纸张使用,埃及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纸莎草画。 博物馆的最为珍贵的展品存放于二楼,最有看点的是图坦卡蒙展厅和埃及法老木乃伊展厅。图坦卡蒙墓中出土的珍宝如:金面具、金棺、金樽、金御座、王后金冠等,每一样都能堪称艺术极品。遗憾的是室内禁止拍照! 博物馆有不少学生在临摹,像是学校统一组织的,人少的时候倒是不影响正常参观,人多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影响,之前去过的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等都允许学生临摹。 匆匆的两个半小时,埃及博物馆,一场穿越五千年的凝视到此结束。这一瞥需要我们用余生慢慢的咀嚼与回味! 中国神话中黄帝大战蚩尤发生在距今约4600年前,同时期的古埃及,胡夫大金字塔正在如火如荼地修建。公元前300年左右,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刚被扶上王座,古埃及已经步入了最后一个王朝托勒密王朝。从第一位法老美尼斯登基,到埃及艳后自尽经历了三千多年,辉煌的古埃及文明随着托勒密王朝的覆灭而沉寂。。。 埃及人常说:“没有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卢克索位于埃及首都开罗以南670公里处,古埃及中王国和新王国的都城,底比斯曾经是世界最大的城市的。这个有着“世界最大的露天博物馆”之称的城市,它是最能代表古埃及文明的文物古迹荟萃之地。尼罗河穿城而过,将卢克索一分为二。由于古埃及人认为人的生命同太阳一样,自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因而在尼罗河的东岸是壮丽的神庙和充满活力的居民区,尼罗河的西岸则是法老、王后和贵族的陵墓。“生者之城”与“死者之城”隔河相望,它最重要的建筑遗址是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哈布城和帝王谷。 尼罗河东岸最著名的两座神庙,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之间是一条2.7公里的1057座狮身人面像及狮身公羊像‌大道。两座神庙都是阿蒙神或阿蒙·拉神的祭庙,同样建于古埃及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卡纳克神庙是现存最大的古老宗教场所,以宏伟的多柱厅闻名,卢克索神庙位于底比斯的最南端,以其精美的雕刻和建筑细节著称。 如果你在卢克索只准备看一座神庙,那必然是卡纳克。这是卢克索最早的神庙。这座献给阿蒙神的神庙始建于中王国时期,新王国时期开始大规模建筑,至希腊人统治结束。它代表着几代法老的共同成就,‌塞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建造了列柱大厅,其中的石柱高达23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敬畏感‌;‌阿蒙霍特普三世‌建造了第三道塔门,虽然现在毁坏严重‌;‌图特摩斯一世‌和‌哈特谢普苏特分别竖立了两座方尖碑;‌拉美西斯二世‌还在神庙内建造了庆典厅和其他建筑‌。神庙内有大小20余座神殿、134根巨型石柱、狮身公羊石像等古迹,历经上千年的多次扩建和改建,让这里成为了全埃及规模最大,艺术成就也最高的一座神庙。这里还保存了众多一手历史记录,记载古埃及法老统治年代的图特摩斯三世年表、拉美西斯二世有关卡迭什战役的铭文,都刻在神庙的柱子或墙壁上,是埃及学考古研究的宝藏。 这些羊头狮身的公羊就是拉蒙神的化身,两爪之间站着的是拉美西斯二世,象征着法老受阿蒙神的庇佑。沿着“公羊大道”前行,第一道门墙出现在眼前。门墙南侧的庭院里有一座拉美西斯三世的小神庙。 卡尔纳克神庙,尤其是阿蒙神庙的建造遵循定制,整体以矩形呈现,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序排列,无论是斯芬克斯像、塔门及两侧的雕像,还是巨大的圆柱、方尖碑,都相对对称,而对称的本质即是平衡与稳定。 拉美西斯二世巨像站立在第二塔门前,虽然面部已经损毁,但依旧能显现出这位伟大君王的威严。站在他身下的是他的妻子,也是他最爱的女人奈菲尔塔利,为了凸显王权的伟大,这个比例大小是古埃及雕塑艺术中的传统方式。 通过第二塔门就是气势恢弘的多柱大厅,始建于塞提一世时期,很多人在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知道了这个地方。该大厅面积约5000平米,134根巨型石柱分成16排矗立在此,中央两排巨柱高度达21米,直径接近4米,5人都不能合抱。 有人说底比斯的神庙更像是一本书,不是用来观赏而是用来阅读的。神庙的柱身和墙壁上满是象形文字,著名的图特摩斯三世年代记和拉美西斯二世有关卡迭什战役的记录就雕刻在多柱厅的墙壁上,拉美西斯大帝挥舞武器只身一人击溃敌军的场景至今还清晰可见。 两侧的小型石柱也有12米之高,这种柱型的名称叫纸莎草柱。柱子上方承托着大梁,在柱顶的柱帽处,据说可以站立近百人。 卡纳克神庙内最具盛名的是134根巨型石柱组成的多柱大厅。大厅的建造历经拉美西斯一世、塞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三代法老,为了表示对阿蒙神的尊崇,每次征战回来的法老们,不惜重金扩建神庙,借此彰显自己的功绩,是古埃及强盛时期举全国之力的顶峰之作。 立柱顶呈莲花状,在圆柱和注定都有着丰富的浮雕和彩绘,多是表现法老的功绩,以及供奉阿蒙神和其他神祇的内容。 浮雕附有铭文,考古意义也非常重大。可惜由于尼罗河泛滥,柱子底部的浮雕基本都被侵蚀了。 只有亲历现场才能体会到这种极致的震撼,抬头仰望,柱身满是浮雕和法老的王名圈,如森林般的巨柱直冲天际,光影交错,柱体上的雕刻历经沧桑一如昨日,横梁的色彩依稀可见当年的宏伟壮丽,让人不禁怀疑绘制的工匠是否刚刚离去。 穿梭在石柱之间,阳光透过石柱的间隙洒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线,仿佛是众神洒下的光辉,整个空间都笼罩在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之中。 围墙将城市的拥挤喧嚣和神庙的纯净圣洁分隔开来,站在空无一人的多柱厅内接受神的馈赠。 穿过第三塔门,图特摩斯一世方尖碑矗立于此,原本此处有四座方尖碑,东侧的2座属于图特摩斯一世,被掠夺运往了君士坦丁堡和罗马,现在分别矗立在伊斯坦布尔的艾哈迈德广场和罗马的圣约翰广场上。 方尖碑是古埃及除金字塔外最有象征意义的建筑,它是用完整花岗岩雕刻而成,塔尖镀有金银,阳光掠过光芒万丈,神圣而威严。 古埃及是个多神崇拜的国家。且多半都可以用动物来作为其象征。古埃及人对圣甲虫的崇拜源自于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他们注意到,圣甲虫在滚动粪球并埋入地下后,经过月余的时间,又会从地下破土而出,开始新的生活。这一过程与日落日出、生死轮回的神话故事高度契合。因此,圣甲虫成为了古埃及人心中日出的化身,象征着希望与重生。这是甲壳虫雕像,传说,围着它转三圈会顺水顺风,围着转七圈可以发财。 在小神庙里,可以看到阿蒙神的祭祀场景,壁画中人们把公羊头的阿蒙神像抬出神龛献礼祭祀。公羊头上顶着的圆盘清楚地表明了它和太阳的关系。 沿着神庙的中轴线缓缓前行,仿佛是在穿越一条时光隧道,两侧的建筑和雕刻依次展现。 在神庙的各个角落,还能看到许多供奉着不同神祇的神殿和祭坛,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有些已经略显破败,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这里祭祀活动的盛大与虔诚。 卡纳克神庙像一本读不完的史书。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游客来说,除了新奇更多的是茫然。时光转换千年,这里虽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但不可否认它曾见证过一段辉煌的历史。 <div>卢克索神庙,是古埃及的宗教中心之一,也是卢克索的标志性建筑。埃及新王国时期的主要建筑,多以石块砌筑。分带有柱廊的内院、大柱厅和神堂。大门前有方尖碑或法老雕像。正面墙上刻有着色浅浮雕。大柱厅内柱直径巨大,借以强化圣庙的气氛。</div> 埃及神庙的布局通常以一条纵轴线为中心,从入口开始,依次排列高大门、围柱式院落、大殿和密室,空间逐层缩小,屋顶逐渐降低,地面逐渐升高,侧墙逐渐内收,形成独特的空间感。 步入神庙前的广场,深深震撼于眼前的宏大与超脱。拉姆西斯二世修建的神庙大门与方尖塔拔地而起,近二十米高的建筑雄踞在尼罗河岸。四座二层楼高的拉姆西斯二世雕像分列在大门前,庄严威武如守卫的巨人。 方尖碑是献给众神的重要礼物,刻有铭文的华丽纪念碑,阿蒙神是太阳神,为阿蒙神修建的神庙,第一缕阳光照射的地方以及最后一缕阳光消失的地方,都集中在顶部镀金的小金字塔上。方尖碑是一个帝国权威强有力的象征,由于西方人对文物的掠夺,今天我们漫步在罗马、巴黎、伦敦、纽约、伊斯坦布尔等地,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英国是掠夺埃及金字塔文物的主要国家之一。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埃及金字塔塔尖和其他文物。拿破仑在18世纪占领埃及期间,发现了金字塔并进行了掠夺。一些金字塔的塔尖和其他部分被带到法国,并在卢浮宫等博物馆展出‌。 卢克索神庙前只有一根方尖碑。是纪念拉美西斯登基三十周年制作的,碑上的铭文说:“一个令人生畏伟大无穷的君主,他的声望使所有的土地在他面前颤栗。”,门楼之上也雕刻着众多神态各异的神像和各种神秘的符号。而另一根方尖碑不见了?原来是被当时的当权者当礼物给送掉了。 <div>而和神庙的门墙相比,入口则显得细长又狭小,步入其中便踏入了一片幽暗。古埃及人每日面对神化的法老巨像,他们从亮光中走来,步入黑暗,在生活的仪式感中,现实与神话便融为了一体。</div> 傍晚时分是参观卢克索神庙的黄金时间,夕阳透过石柱洒向神庙,浮雕与石柱的光影构建成一幅美丽的景象,落日后神庙会打开照明灯,又是一番美景。 卢克索神庙,巨大的塔门,塔门的两侧是拉美西斯二世征集军队御驾亲征卡迭石的场景,上面的象形文字记载他出征卡迭石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事迹。 日落低沉,金色的阳光从尼罗河的西岸撒入,将石柱染成了金黄色。 纸莎草状石柱在卢克索神庙遗迹中,是非常醒目显眼的建筑。这些巨大的石柱托举着巨大的石梁,仿佛是告诉后人,这里过去的高大、雄伟。 在强烈的光影对比中,神庙散发出更浓郁的神秘氛围。在被阳光照亮的区域,都布满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画工与建筑师将毕生的技巧与精力倾注在石柱上。 这些具象的图案每个均可猜测其含义,对于本就笼罩在神秘面纱中的古埃及文化而言,世人的无解或许才更符合它本身的魅力。 托勒密王朝时期希腊和埃及的风格融合进了神庙独特的艺术形式,神庙内部的宏大的多柱厅被18根纸莎草柱主宰着,棕榈柱和莲花柱从形式上能明显看出和卡纳克石柱的区别。 我们走过这里,似乎进入了时光隧道,欣赏几千年前古埃及人的盛世和辉煌。 进入塔门后的有一座叫“阿布艾尔哈嘎”的清真寺,它建造在一座拜占庭教堂的基座上,这就是时代的变迁在卢克索神庙所留下的痕迹,代表了埃及不同的三个时期,三个不同宗教。 ‌卢克索神庙内的基督形象出现在后殿的墙壁上,这些壁画是罗马时期绘制的,展示了基督教图案与古埃及文化的融合‌‌。后殿的柱子也被改造成了罗马风格,这些壁画和柱子展示了基督教与古埃及文化的交融‌<br> 夜幕降临时,灯光照亮了神庙,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div>哈布城,是古埃及二十王朝的拉美西斯三世所建造的。是拉美西斯三世的陵庙,位于帝王谷、王后谷南边的农田中。在新王国时期,这里是底比斯的经济中心,如今虽然多柱厅已经坍塌,但由于第一、第二前厅被科普特人改建为教堂,一直有人使用。也正因如此,哈布城被附近的居民称为一座”城市”,直到近代的考古发掘才明确了它作为神庙的过去。</div> 哈布城第一进院落是举行仪式和娱乐的场所,第二进院落在托勒密和罗马时代被教堂所占据;这里还有三座多柱厅,第二座大厅的外左侧就是拉美西斯三世的墓室。 哈布城是法老时代的最后一座大建筑,神庙中无论色彩还是壁画都是保留得最为完整的一座,它同时还是“埃及十大著名神庙之一”。 走进哈布城,映入眼帘的是四周坍塌的建筑以及神庙,而其中唯一保存完好的便是极为雄伟的第一塔门。塔门两侧的浮雕是一大看点,左侧是拉美西斯三世将抓到的俘虏敬献给阿蒙神,右侧则是拉美西斯三世在太阳神拉的庇护下西征叙利亚,都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武功。 由于一直没有被荒废,哈布城除了大部分法老雕像的头部都被基督徒砍去外,规模庞大的壁画、雕刻保存相对完好,游人稀少,体验上佳,是卢克索西岸除了帝王谷之外的必去体验。 走进城内,城门上有着精美的雕刻装饰,神庙、宫殿等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虽然岁月已经让它们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依然能从那残垣断壁中看出当年的繁华与壮观。 在最为鼎盛之时,哈布城乃是一处集神庙、储藏室、作坊、行政大楼以及住所于一体的庞大建筑群,正因如此才被称作“城”。 虽然岁月已经让它们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依然能从那残垣断壁中看出当年的繁华与壮观。 哈布城的建筑布局严谨,城墙高大坚固,城墙上还残留着一些防御设施的痕迹,让人联想到当年这里戒备森严的场景。 无论是哪一代法老,继位后的第一件事都是修建自己的陵墓和神庙,壁画上雕刻关于自己的伟大事迹,塔门前或神庙内树立起法老化的神像,法老死后制作而成的木乃伊,以及诸多关于法老与神祗合二为一的神话故事,最终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实现永生。 神庙内的浮雕和壁画还记录了古埃及的宗教仪式、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在主神殿里,墙壁上的浮雕讲述着古埃及最后时期的历史故事,这些浮雕就像是一本本史书,记录着那个时代的变迁与兴衰。 城门上精美的雕刻装饰,虽然岁月已经让它们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依然能从那残垣断壁中看出当年的繁华与壮观。 这是卢克索多数大型神庙中,色彩、壁画都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座。 阿蒙霍特普三世所建的部分是最漂亮的,他的雕刻具有极强的美感,阿蒙霍特普三世和拉美西斯二世一样,既是军事家,也是一个建筑爱好者,在历史上有着“法老艺术家”的称号,但他的代表作被后人给拆掉了。 哈布城并不大,你需要很耐心地去了解在哈布城的壁画上所讲述的历史事件和有意思的神祗故事。 哈布城是震撼人的,从正门进入到后方一共有三进的深度,每一进墙面上的壁画都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门农巨像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神庙前的两座雕像,是法老本人坐在王座上的形象造型。原先的神庙早已消失,只剩下两尊有些残破的坐像。 门农是希腊的神,在托勒密王朝时期,神庙建筑物已经被破坏,当时人们认为这两座高达20米的雕像就是希腊神话中的门农。公元前27年,一场地震让雕像碎裂到腰部,此后由于早晨阳光加热了石头缝隙中潮湿的空气,受热膨胀后会产生一些声响,被当时人们解释为门农向他母亲EOS女神发出的清晨问候,因此吸引了不少游客,罗马皇帝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在其任上对雕像进行了修复,自此以后雕像不再发出声响。 如今的卢克索完全没有了过去的盛况,远离政治经济中心,是一个严重依赖旅游业的城市,小贩沿街兜售、马车夫和帆船夫不断招揽着游客。卢克索的马车形状犹如十八世纪英国的敞篷四轮马车,乘坐比较舒适。 三桅帆船,是古代努比亚人的运输工具,现今也是卢克索观光客游河的主要船只。帆船不大,可容纳二十多个人。 赫尔格达在卢克索以北400公里,坐落在红海海滨,被誉为欧洲人的后花园,是世界级的潜水胜地。驶出卢克索不久就进入了火焰般的沙漠中,红海海岸线慢慢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一侧是红海,一侧是黄沙,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红海是全球盐度最高、水温最高的海域之一,因海水呈现蓝绿色而被称为“红”海。 红海从西北到东南长约1900公里,最大宽度约306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海之一。红海的形状狭长,西北面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南面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连,是连接印度洋和大西洋的重要交通要道。 当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那一刻,整个世界都被染成了金色,那种美让人无法用言语形容。被金色阳光包裹的我感觉自己的心都被温暖了。 赫尔格达是红海边缘的度假小镇,它是埃及访问量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众多海滩和温暖的海水,休闲和放松令人不忍离开。 赫尔格达是俄罗斯人钟爱的度假圣地,阳光,海浪,沙滩,当然少不了美女。 红海,四周被热带沙漠环绕,气候炎热干燥,降水量稀少,使得海面温度偏高,以其极高的海水温度闻名于世。 被红海的日出和海水温暖过的人,一生都是美好的。 赫尔格达早年只是一个小渔村,因为附近的海岸有许多美丽的珊瑚礁,在潜水运动的带动下被欧美游客热捧,于是从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为了度假胜地。 ‌赫尔格达AlMinaMosque清真寺,坐落在赫尔格达海滨,不仅是当地的地标建筑,也是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br> 它的外观洁白无瑕,高耸的宣礼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周围的碧海蓝天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清真寺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 传说埃及的导游无所不能,斋月期间清真寺only man,在导游的协调下,Woman也允许入内了,但Only ten minutes. 清真寺旁边的海鲜市场,每天从海上归来的渔船会将新鲜的海鲜运送到这个鱼市场进行交易。 市场内每个档位上的海鲜都摆放得井井有条,顾客走过时可以一览无余。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理想的海鲜。 有点遗憾的是在这里,只看见死海鲜,没有看见活海鲜,市场里会有点腥臭,尤其是地上,湿漉漉的。 开罗至亚历山大直线距离200多公里,驶出开罗后不久就进入了火焰般的沙漠中。埃及大部分都是黄沙滚滚的沙漠,只有尼罗河冲刷而过的地方有孕育埃及的绿带,埃及5%的面积聚集了90%以上的埃及人。 亚历山大是古代欧洲与东方贸易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迅速,现为著名的棉花市场,也是埃及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前往亚历山大的路上,大车明显的多了起来,因为亚历山大港是埃及最大海港,运输则是经济的动脉! <div>亚历山大城是由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32年建立,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将军托勒密一世仿照埃及模式建立了政府机构,定都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是埃及第二大城市,这里有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遗址,主要景点有盖贝依城堡、亚历山大图书馆、庞贝柱、古罗马圆形剧场等等。</div> 亚历山大作为一个海港城市,托勒密一世曾邀请著名的建筑师和数学家索斯特拉托斯设计了一座非常宏伟的灯塔。这座灯塔是古代奇迹之一,它坐落于法罗斯岛上,为来往亚历山大里亚进行贸易的商船照明。根据12世纪的描述,法罗斯灯塔分为三层:底层是四角柱,中间层为八角柱,而最高层则由八根圆柱支撑着一个圆顶。 法罗斯灯塔经历了1586年的风暴和数不清的潮汐,但是,1303年的一场强烈的地震将它毁于一旦。 公元1480年,为防止土耳其入侵,埃及国王凯特贝命令用灯塔遗址的石料在灯塔原址修筑城堡,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就是现存完整的凯特贝城堡。 城堡是一座长方形阿拉伯式建筑,三面为高大的城墙,造型优美,气势巍峨。 凯特贝城堡是亚历山大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现在城堡的房屋已经成为一个清真寺和博物馆。 庞贝柱是为了纪念罗马皇帝戴克里先而建造的,最初被称为“为战无不胜的亚历山大监护神,公正的戴克里先皇帝,波思吐莫斯谨立此柱”。 庞贝柱是一根高22米的巨大圆柱,用红色的阿斯旺花岗岩砍凿而成。耸立在塞拉比尤姆神庙的废墟上,需要攀登上100级台阶才能抵达。 亚历山大城在两千多年间,经历了三次大地震和多次战争,使这里的古建筑荡然无存。残存的古迹,只剩下一个剧场遗址和一根孤零零的庞贝石柱。 今天,石柱矗立在光秃秃的塞拉比尤姆神庙遗址之上,而这个神庙在埃及的希腊时代曾是一座宏伟的建筑。 古罗马剧场,是埃及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一座罗马剧场。剧场规模不大,兴建于公元2世纪,有14排白色大理石的座位,约能容纳800名观众。 <div>托勒密王朝的建立者,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最盛时藏书约70万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它的建成吸引了当时大量的学者,阿基米德、欧几里德等著名学者都来此从事研究,促使古代西方的文学、数学、力学、地理学、天文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然而,在公元前48年的法萨罗战役中,凯撒大帝追击庞培进入埃及,并下令放火烧毁停靠在港口的战船,战火从港口蔓延到亚历山大图书馆,导致大量书籍被毁。这座地中海文明的瑰宝最终在历史的硝烟中陨落。</div> 1974年,有人提出了重建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构想。新亚历山大图书馆由挪威的Snøhetta建筑事务所设计,并于2002年建成。新图书馆呈倾斜的圆盘状,矗立在托勒密王朝时期图书馆的旧址上,俯瞰着地中海的海斯尔赛湾。建筑师以纯粹的圆形布局图书馆,象征着“知识无限循环,并贯穿整个时间的本质”。 现代重建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拥有约800万册图书,世界排名第八。这座现代化的图书馆位于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遗址附近。馆内收藏了公元前400-300年时期的手稿,包括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的全部诗稿,以及欧几里德、阿里斯塔克、希波克拉底等大师的著作。‌ 亚历山大比开罗更欧范儿、更洋气、更混搭、更开放,老式有轨电车慢吞吞地在城市中穿行,路上跑的汽车和市民的穿着打扮明显比开罗时髦得多。妇女包的头巾也是五颜六色,整个城市斑斓了许多。 亚历山大清凉、湿润,是埃及的避暑胜地。蒙塔扎宫是埃及末代国王法鲁克的行宫,宫殿俯瞰着幽静的海滩,周围被枣椰树林和花园环绕,建筑融合了佛罗伦萨与土耳其风格。 尼罗河与古埃及文化一样出名。尼罗河长6670公里,起源东非布隆迪高原,注入地中海,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更是孕育古埃及文化的母亲河。古埃及人认为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定期的洪水泛滥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在这片沙漠之地,给予农作物的滋养,给予生命。从埃及的地图上就可以看到,尼罗河贯穿整个东部,埃及的重要城市都沿着尼罗河而建。 四五千年前,埃及人就知道了如何掌握洪水的规律和利用两岸肥沃的土地。很久以来,尼罗河河谷一直是棉田连绵、稻花飘香。 尼罗河两岸有着非常多的村落,千百年来养育着两岸的人们。有水就有生机,碧绿的农田后面就是一望无际的荒漠了。 埃及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旅游业是埃及的支柱产业之一,约占GDP的12%,吸纳国内约300万人就业。 尼罗河的夜游,即带动了运输、餐饮,还带动了表演业,埃及要想实现经济的转型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 尼罗河,孕育出埃及这个古老而伟大文明,盛开在两方土地上的纸莎草和睡莲,都是来自尼罗河水的馈赠;泛滥的河水将来自阿斯旺的巨石运抵吉萨,于是王权才得以彰显;而河水的涨落规律最终被古埃及人参透,才有了太阳历的诞生。 时至今日,从阿斯旺水坝源源不断的电力到贯穿全境的灌溉系统,从川流不息的游轮到惊涛骇浪中的商贩,两岸绿洲中的生命都得到了属于他们的恩赐。 <div>这人神共居的尼罗河,亘古不变的河水此时正平静的流向远方,她还将继续滋养这片土地,源远流长。<br></div> 旅游已经接近尾声,入住的三个酒店各具特色。开罗托利普埃尔纳尔吉斯水疗酒店(Tolip El Narges),位于开罗新区,距离90 点购物中心只有 5 分钟车程。为了解决老开罗的交通堵塞和城市污染,埃及政府在紧邻老开罗的东面沙漠上建起一座新城“新开罗”,新开罗的基建如火如荼,中国在新开罗的建设项目中主要负责埃及商务中心的建设。。 红海海星美岸酒店(Sea Star Beau Rivage Hotel),酒店有专用沙滩,可以全天候晒太阳,酒店的一日三餐还算过得去,性价比还算可以。 卢克索索尼斯塔圣乔治酒店(Sonesta St. George Hotel - Convention Center),酒店就在尼罗河旁边,可以在酒店旁边坐帆船游尼罗河,接待过我国重要的领导人,非常不错!酒店前面可以躺看尼罗河日落。 照例,一日三餐的感受,赫尔哥达的付费海鲜餐可以说是一路上最干净的餐,海鲜汤非常可口,烤鱼就差一点了,有点咸了! 酒店的早餐各具特色,还有中国式的稀饭,埃及人对中国的友好,都表现在了这一碗稀饭里面了! 当地的特色餐,焖牛肉还算不错,烤鸡有些柴烤牛肉肠有些膻,即使是当地人交口称赞的烤鸽子也让我们提不起兴趣,中国胃也更倾向于中国餐。 往返路上的服务区,饮料50-70埃镑,人民币不到十块,快餐500埃镑左右,也就是十美元,看见有团队在服务区用餐,这样的价格想必是专门服务游客的,当地人绝对不是消费的主体。 埃及之旅,从吉萨的金字塔群开始,那古老而神秘的建筑仿佛在低语,讲述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卢克索,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用它那壮观的神庙,让我仿佛穿越到了古埃及的法老时代,每一步都踏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上;赫尔格达那湛蓝的海边,我们体验了埃及热情似火的另一面,享受阳光沙滩带来的惬意,感受这座城市独特的海洋魅力。最后,我们回到开罗,从汗·哈利利市场的热闹喧嚣,到埃及国家博物馆内的文物宝藏;从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的庄严肃穆,再到尼罗河夜游时的浪漫惬意,开罗就像一本厚重的书籍,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值得我细细品味、反复翻阅。 古埃及文明简略的说就是一条大河、一个灵魂。一条大河指的是古埃及的食物、制度、建筑、信仰等都与尼罗河息息相关。没有尼罗河,古埃及文明就不会存在。一个灵魂指的是古埃及人信仰灵魂不灭,特别注重死亡和复活。他们信奉人死后会重生,古埃及神庙里的壁画、木乃伊外部的绘画等等,都是以死后去往来世为主题。 纵观整个埃及的历史,就是一部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从古早的法老,到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以至于近代的殖民与反殖民斗争,文明在这片土地上定格在了伊斯兰文明上。 <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 华夏文明经历五千年依然代代相传,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也只有中国没有被称为古中国,埃及和印度如今的文明已与古时完全割裂了,古巴比伦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华夏文明也同样经历战火侵略半殖民,却顽强的继承下来,感恩我们的先辈,此生无悔入华夏! <p class="ql-block">不管在旅行前我们对埃及了解多少,只有当我们走上这块土地,我们才会真正的对这个国家有心灵的感触。这种感触超越书本、超越语言,我试图将感受变为文字,写给自己也写给有缘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感谢一路陪伴的朋友们,有了你们我才能走的更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3月8日<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