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湖赏秋之旅(5)环湖篇

鸳鸯马

第九天 9月27日早餐后赏秋团告别贝加尔庄园,乘船横渡安加拉河,来到位于安加拉河西岸的贝加尔站,我们将从这里乘坐观光列车,开启期待已久的环湖观光之旅。<div>张海鹰女士在贝加尔站简陋的木制站台上留影。</div> 面积3.15万平方千米的贝加尔湖(其面积超过昆明市五区八县总面积一万多平方千米)南北向长约636 km,最宽处为71 km,环湖一周距离超过2000 km,耗时至少需要三天三夜。<div>肖洁女士观光列车旁留影。</div> 贝湖观光火车行驶的路线是原西伯利亚大铁路位于贝湖南端西北岸的一段铁道,全长只有80余km。<div>李恒女士在始发站铁道间留影。</div> 在这段铁道上行驶的观光列车有两种——分别由老式的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牵引,两种机车隔日对开。<div>朱琼女士攀上火车头留影。</div> 观光火车预定上午11点50分发车,导游亚历山大与笔者即将登车。 两种机车牵引的列车车厢存在差别。<div>蒸汽机车牵引着陈旧的老式车厢,车厢内放置木制长凳供旅客乘坐;内燃机车牵引的车厢近几年更新过,旅客乘坐的是高靠沙发座椅,乘坐感觉更为舒适。<div>龚学敏、戴廓伉俪在由内燃机牵引的车厢内留影。</div></div> 观光列车是观赏贝湖最直观的游览方式,以缓慢的速度沿湖岸行驶,在地势相对平缓的位置停车让乘客下次观赏湖畔风光,是前往贝加尔湖旅游不可或缺的一环。<div>一声长鸣后火车驶离贝加尔站,赵声辉先生在车厢内留影。</div> 俄罗斯国土幅员辽阔,西伯利亚地广人稀,贝加尔湖北岸铁道沿线更是人迹罕见,在未曾开通观光列车之前,这段八十多公里的铁道之间是没有车站停靠的。<div>观光火车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向西行驶,朱琼、吴厂林伉俪在车厢内留影。</div> <div><br><div>观光火车左侧是宁静的贝湖,天空中漂浮着雨云,一丛丛金黄色的小树在车窗外一闪而过。<br></div></div> <div>乘观光火车游览贝湖有正反两条线路。<br>A线‌:从伊尔库茨克出发,快速抵达贝湖南端的斯柳江卡站,之后沿湖向东慢速行驶82公里,全程停车4-5站,让乘客下车游览,到达贝加尔港后结束行程。<br></div><div>刘卫女士在车厢留影。</div> B线‌:从贝加尔港乘火车向西行驶,沿路同样停靠4-5次让乘客下车游览,抵达斯柳江卡站后快速驶往伊尔库茨克火车站,晚上22:00结束‌行程。<div>因赏秋团在利斯特维扬卡小镇游览和住宿,选择乘坐B线‌观光列车是最合理的安排。<br><div>肖婉萍、肖洁两姐妹在车厢内留影。</div></div> 观光列车行驶在这条20世纪初期由沙皇时期修建的、超过百年历史(1912年建成通车)的铁路线上,让人产生穿越时空的感觉。<div>陈卫华、刘琼芬女士在车厢内闲聊。</div> 张海鹰女士用手机拍摄车窗外不断变幻的深秋美景。 时至中午,列车员为团友们送上赏秋团预订的中餐,几位女团友围着俄罗斯美女合影留念。 13点30分,观光列车在第一个停靠点停下来。<div>贝加尔湖铁路工程复杂性和价值性在俄罗斯铁路建筑史上举世无双,湖边山体土质非常疏松,多处路段四季中均会发生山体坍塌灾害,必须修筑坚固的挡土墙防止土石坍塌。<br>这段挡土墙和隧道是意大利和俄罗斯工程师合作设计并监督施工,被命名为“意大利挡土墙”。由此,这个停靠点也得名“意大利挡土墙”站。<br>刘卫女士在意大利挡土墙隧道前留影。<br></div> 挡土墙在贝湖铁道沿线共有280座,而这一段被设计得颇具匠心——挡土墙外墙上修建了七道半园形拱门,让挡土墙在拥有足够强度的前提下节省了石料消耗,既增加了美感,还可作为巡道工遮风避雨的临时歇脚点。<div>朱琼、吴厂林伉俪在意大利挡土墙前留影。</div>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岁月沧桑,这段挡土墙依然保存得非常完整,可见当年的施工质量确实过硬。<div>几位女团友攀上内燃机车留影。</div> 铁道线沿着贝湖岸边延申,肖洁女士列车尾部留影。 在这里逗留15分钟后火车继续穿行在色彩斑斓的山野中。 刘琼芬等五位团友是生活在云南省曲靖市的好朋友,他们相约同游贝加尔湖,在车厢内愉快地合影留念。 下午两点观光列车来到了第二个停靠点,这里名为“一半村”。<div>肖婉萍女士在用俄文标注的站牌前留影。</div> ”一半村“的含义是:从贝加尔港到斯柳江卡站铁路里程82千米,火车到此处行驶了大约二分之一,也就是一半的路程。<div>戴廓女士颤颤巍巍的行走在狭窄而湿滑的铁轨上。</div> <p class="ql-block">笔者与妻子朱琼在隧道前留影。</p><p class="ql-block">这段铁道线一共修建了34座隧道,这些隧道长度都不算太长,最长的只有九百多米。</p> 铁道右侧层林浸染,深秋的贝湖之滨色彩斑斓。 观光列车在这里停车半小时,李婷女士步入铁道旁的丛林,在高大的白桦树下留影。 <p class="ql-block">现在是前往贝加尔湖观赏秋景最佳的窗口期,漫山遍野的树木以金黄色为主色调,呈现着五彩缤纷的醉人景象,我们仿佛进入了巨幅油画中。</p> <p class="ql-block">临湖一侧铁道旁竖立着块蓝色的标识牌,上面用艺术体俄文书写着“贝加尔湖”字样。</p> 标识牌背后是一泓宁静的湖湾,湖水中倒映着密密层层的丛林。 生长在山峦上的丛林用梦幻般的色彩描述着西伯利亚别致的秋景,华学芳女士在贝湖畔留影。 贝加尔湖畔的树林在秋风中变得黄中透红,金黄色的山林倒映在碧水中美不胜收。<div>古德娅女士在贝湖畔留影。</div> 李宜男女士沿便道来到湖畔,清澈的湖水微波粼粼。 团友们陆续来到湖畔游览,张海鹰女士在贝湖畔留影。 一半村是个很小的村落,数十名村民居住在简陋的木制小屋中。 我们走进一半村,几间破旧的木屋四周杂草丛生。<div>李恒女士在一半村留影。</div> 一位年近花甲的妇女推着独轮车走过洒满秋叶的小路,严冬到来之际,她(他)们还会住在这里吗? 一半村西侧有片水潭,水潭尽头的山林秋意正浓,笔者在水潭边驻足眺望。 这张照片拍摄于2017年9月21日,那是我第一次游览贝湖乘观光列车来到一半村时看到的景象。<div>除天象略有不同之外,其它一切依然如旧。</div> 七年过去了,同样的金色白桦林,同样的木屋,同样的湖水,一半村依然寂静而迷人,时间仿佛在这里定格了。<div>朱琼女士在一半村留影。</div> <p class="ql-block">15点正,观光列车停靠在“山间流水和隧道站”,乘客在这里可游览半小时。</p> 顾名思义,这个停靠点的主要景观就是铁路隧道和从山峦上常年往下流淌的溪水。<div>何云女士在隧道前留影。</div> <div>不知是停靠点空间不足还是火车司机刻意为之,观光列车的几节车厢停在隧道内。<div>刘卫女士在车门口留影。</div></div> 贝湖沿岸植被茂密,除了成片的白桦树和落叶松,还生长着高度超过成人的灌木丛。<div>李恒女士在贝湖之滨留影。</div> 列车停靠的隧道上方树木已全部黄透,黄色的树木与蓝色的车厢色彩对比鲜明。<div>徐滔先生在列车前留影,画面唯美。</div> 山麓上的树林已被秋色覆盖,地上的野草却绿色依旧。<div>华学芳女士在列车前留影。</div> 列车尾部停在贝湖畔,陈卫华女士在湖畔留影。 贝加尔湖一年中有夏秋冬三季适合旅游,每个季节可观赏到不同的景致。<div>李婷女士在列车前留影。</div> 夏天的贝湖气温最高,游客可以轻衣出行,草木青翠,生机盎然。<div>肖洁女士在列车前留影。</div> 冬天的贝湖气温保持在零下四十度左右,放眼之处白雪皑皑,湖水结冰厚度超过一米。<div>贝加尔湖蓝冰是一大奇观,遗憾的是这里的酷寒让南方人噤若寒蝉。<div>张海鹰女士在车箱门口留影。</div></div> 贝加尔湖的春天姗姗来迟且十分短暂,漫长的冬季延续到四月底,冰封的贝湖需到五月份才完全解冻,枯萎的树木渐渐苏醒,草地开始萌芽,道路泥泞,极少有人前往游览。<div>华学平等五位女团友在列车前合影留念。</div> 喜欢自然景观的旅者往往会选择在秋季出行,无论在国内还是境外,秋天的景观色彩更为丰富,伊尔库茨克地区也是这样。<div>朱琼女士在一树红叶下留影。</div> 何云女士留影的小桥旁竖着一段倾斜度超过60°的混泥土水槽,水槽将山坡上流下的溪水导入渠道,以免夏季泛滥的水流冲毁铁道。<div>它是“山上流水和隧道站”这个停靠点名字的构成要素之一。</div> 站在这里可以同时拍摄到隧道和水槽,还有这座简短的小桥。<div>李恒女士在小桥上留影。</div> 车厢两端的显示屏告知:16点46分~17点46分,列车将在安加索卡站停车一小时,这里有着与前面几站不同的看点。 安加索卡常住人口超过一百人——在西伯利亚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div>这个小村庄的几十幢木刻楞屋零零散散的分布在铁道两侧,与四周的山峦、树林和灌木结合得十分融洽。</div><div>张海鹰女士在小雨中漫步在安加索卡村,路旁的鲜花没错过最后的机会在秋色中绽放。</div> <div>西伯利亚的秋天说来就来,九月上旬还郁郁青青的白桦树,在中旬的某一天清晨,你会发现树叶一夜之间忽然被涂上几缕黄色。</div><div>顾忠生先生在机车前面留影。</div> 当你还在思索这是不是秋天来临的先兆,短短数天白桦树叶已黄了一半。<br>戴廓女士在列车旁留影。<br> <p class="ql-block">秋天的脚步太匆匆。</p><p class="ql-block">从发现几缕黄叶到满山遍野被黄色覆盖,只需一周时间。</p><p class="ql-block">陈卫华、刘琼芬两位女士在车头前合影。</p> <div>西伯利亚的秋天来的快去得也快。</div><div>这幅由秋风描绘的迷幻油画只在九月下旬到十月初才能进入幸运者的眼帘;倘如再晚几天,醉人的贝湖秋景将伴被凄厉的秋风带走。<br></div> 相比其它著名的赏秋胜地,贝加尔湖畔的秋色更为珍贵,毕竟这里的秋景只能维持半个月左右。<div>白桦林前的这幢木刻楞屋造型精美。<br></div> <div><div><div>贝湖观光列车行驶的这段铁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改线后被遗弃的一段。<br>西伯利亚大铁路全长928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铁道线,连接着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至太平洋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br>这条铁路不仅是俄罗斯的交通大动脉,也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纽带,具有深远的历史、经济和文化意义。‌<br></div></div></div><div>徐建蓉女士行走在铁道上。</div> <div><div>上世纪五十年代,伊尔库茨克地区修建水库淹没了一段铁路,导致西伯利亚大铁路改线,贝湖北岸这段铁道因此被遗弃,荒废了很多年。<br>上世纪80年代初期,贝加尔站到库尔图克的环湖铁路被苏联政府认定为历史文化以及科技的遗址加以保护。<br></div></div>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段铁路确认为历史文化遗产,成为贝加尔湖国家公园的一部分。<div>戴廓、龚学敏伉俪漫步在环湖铁路上。</div> 直至本世纪初,一家旅游公司承租这段荒废多年的铁路,开发了乘列车游览贝湖的旅游项目,贝湖畔的山林间又鸣响起火车悠远的汽笛声。<div>李婷女士在贝湖畔留影。</div> 这两座紧挨着的桥梁一座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另一座是石拱桥。附近小山上的树林色彩斑斓,火红、金黄、碧绿,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美得让人心醉。 陈卫华女士在石拱桥上留影,在这里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让人爱不释手。 <div>由于每天只开两趟列车,缺少车轮摩擦的铁轨看上去锈迹斑斑,穿过前方的隧道,伸向迷雾遮盖着的远方。</div><div>徐滔先生行走在铁道上。</div> 我们乘坐的列车静卧在铁道上,它是这幅《贝加尔湖秋色赋》画卷中的主角。 陈卫华女士攀上车头留影。 李宜男女士在车头前留影。 刘卫女士在石拱桥上留影,这段铁道线上类似的桥梁一共有47座。 马敏莉女士行走在石拱桥上。 赵声辉、张海鹰伉俪在石拱桥上合影留念。 铁道右侧的的树林中的木屋冒起了炊烟,在这幅醉人画卷中点缀了一缕人间烟火。 戴廓、龚学敏伉俪在石拱桥上合影留念。 俄罗斯以斯拉夫民族为主体,绝大部分斯拉夫人信封东正教,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教堂。<div>伫立在贝湖之滨的小教堂造型别致。</div> 这座小巧玲珑的东正教堂上自然顶着个“洋葱头”,古德娅女士在教堂木制台阶上留影。 在小教堂这里向前眺望,一座形似“窝窝头”的小山峦倒扣在贝湖畔,蓝色的观光列车前就是前面描述过的两座桥梁,天空中的雨云让我们的照片失去艳丽的光彩。 陈金国、刘琼芬伉俪在贝湖之滨合影留念。 顾忠生先生在贝湖之滨留影。 铁道旁的这间木屋围着一圈木栅栏,黄色的树叶后露出的蓝色窗户,彰显着它的异国风情。 安加索卡村的一座尖顶小教堂。 列车驶离安加索卡站,已是晚餐时间,肖婉萍、肖洁姐妹俩打开方便食品打尖。 18点17分,列车停靠在斯柳江卡火车站,将在这里停留33分钟。<div>朱琼、吴厂林伉俪行走在斯柳江卡站台上。</div> 斯柳江卡是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南部的一个小城市,位于贝加尔湖最南端。面积约为38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8000人(2018年数据)。 <div>斯柳江卡是俄语译音,其含义为“云母”,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建筑而闻名,尤其是其用大理石建造的火车站,这座火车站建成于1904年,是世界上唯一一座石头车站,至今仍保留着原貌‌。</div><div>赵声辉先生在车站前留影。</div> 斯柳江卡是西伯利亚铁路线上一个重要的枢纽站,从北京经乌兰巴托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会在这里停车,车上的乘客距贝加尔湖只有几百米远。 <div>车站外竖立着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希尔科夫的半身雕像,他于1895-1905年任俄国交通部长,曾监督中亚铁路和西伯利亚铁路的建设。<br>这座百年火车站,就是一座贝加尔大理石建筑物的标本。<br></div> 斯柳江卡是环湖列车最后一个停靠点,在这里列车将更换为电力机车牵引,以60公里的时速开往伊尔库茨克。<div>李婷和惠丹两位女士在站台上溜达。</div> <div>史料记载,西伯利亚铁路改线前是从斯柳江卡向东行驶至贝加尔港车站(就是我们今天乘坐的环湖观光铁路),夏天用渡轮将火车车厢送到贝湖南岸,冬天湖面结冰后将木排铺在冰面上,再将铁轨固定在木排上铺设为临时铁路,火车直接从贝湖北岸横穿到南岸!</div><div>徐滔先生在站台留影。</div> <div><div>现在看来这样的通行方式效率非常低,安全系数也令人堪忧,似乎根本不可行。</div><div>但在一个世纪以前,人类修建铁路的技术和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选择上述方式也属无奈之举,古老的贝加尔湖铁路线,记载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div></div><div>古德娅女士在站台留影。</div> 电力机车牵引着列车快速向伊尔库茨克奔驰,我们今天的行程即将结束。<div>伴随着王葆新先生欢快的口琴声,团友们唱起了难忘的苏联老歌,不亦乐乎。</div> 这段视频记录了赏秋团乘观光列车游览贝加尔湖的过程。 这张图片是9月27日赏秋团从利斯特维扬卡小镇到贝加尔港,乘列车沿贝湖北岸游览至斯柳江卡,从斯柳江卡前往伊尔库茨克的交通示意图。<div>蓝色箭头代表乘渡轮跨安加拉河抵达贝加尔港路线;</div><div>棕色箭头代表乘坐观光列车沿贝湖北岸西行路线;</div><div>黑色箭头代表从斯柳江卡前往伊尔库茨克段路线。</div> <p class="ql-block">乘坐环湖观光列车沿贝加尔湖北岸一路向西,82公里的铁道线左侧是水天一色的贝加尔湖,右侧平缓的山峦上植被密布,漫山遍野的白桦树和落叶松黄里透红,秋天的贝湖美得让人窒息。</p><p class="ql-block">行驶在超过百年历史的西伯利亚铁道线上,沿途停车五次让乘客下车观赏贝湖之滨让人迷醉的梦幻秋景,是贝加尔湖观光之旅不可或缺的一环。</p><p class="ql-block">我们选择的出行时间非常合适,正好赶上贝湖秋意最浓的时间,虽然乘坐环湖火车这天天气变阴光线不好,但贝加尔湖沿岸的迤逦风光依然让团友们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行程最后一天我们将在伊尔库茨克游览,晚上乘航班飞回北京。</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