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铁路建设纪实铁道兵篇第十六集两代女兵紧紧依偎队列向前

梁宝平

<p class="ql-block">作者:李春芝</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梁宝平</p><p class="ql-block">背景歌曲:铁道兵志在四方</p><p class="ql-block">演唱:郁钧剑</p> <p class="ql-block">  回眸芳华</p> <p class="ql-block">两代女兵紧紧依偎,队列向前……</p><p class="ql-block"> 2017年8月1日,我从安康坐上重庆到西安的K8676火车,应邀前往西安参加铁2师女兵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聚会。</p><p class="ql-block"> 西安持续高温,9点左右的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一阵风刮来,从地上卷起了一股热浪,火烧火燎,使人窒息。一下火车,我便直奔省政府招待所,见到了正在忙着登记报道人数的查新年大哥。查大哥一边登记,一边给我介绍女兵们聚会的情况,他说,与往年不同的是,好多男战友今年也都积极报名参加女兵们的聚会,有十几位山西的男兵还专门乘高铁赶来。46年过去了,不少老兵还是首次相见,一位叫裴光琪的原铁2师9团宣传队老兵,专程带着老伴赶来为女兵们表演节目。裴光琪67岁,多才多艺,不仅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摄影书法也很在行。这位老兵当年参加过援越抗美,回国后在9团宣传队下基层体验生活期间,曾创造出《欢呼铁龙进巴山》等曲子,当年在5852部队会演的时候,得过优秀创作奖……</p><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一缕金灿灿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大厅,我和查新年大哥还在大厅里说着话,突然,听见女兵们一阵欢呼:洪灵妈妈来了。就在那天,我意外地见到了德高望重的原铁道兵女兵85岁的洪灵女士,当时,她被女儿搀扶着走进来,老兵们纷纷起身,微笑着迎接她的到来。查新年大哥告诉我,洪灵女士的丈夫就是当年创建回民支队的铁2师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吴庆云,他们一家四位都是原铁2师老兵,都曾参与过新中国的铁路建设。</p><p class="ql-block"> "就是赫赫有名的渤海回民支队吗?”见查新年大哥使劲地点头,我心中立刻升起无比的崇敬之情。</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在铁道兵网上也曾浏览过吴庆云的许多英雄事迹。这位革命前辈出生于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15岁就参加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保家卫国,攻碉堡,打据点,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搏斗。1948年7月5日,吴庆云所在的东北回民支队扩编为铁道纵队二支队,后改为铁道兵2师。1951年5月21日,刘震寰带领着这支由渤海回民支队发展起来的5000多人的队伍,跨过鸭绿江,奔赴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那一年,26岁的吳庆云就已经担任了铁2师22 团的政委、党委书记,也就是他带领的这支队伍,不断修复被美军炸断的铁路,保证前线的物资运输,被誉为“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当时22 团负责修复的是317 地段,是京义线上的咽喉要道,敌人向317 地段发起疯狂的绞杀战,每天出动3至12架次飞机轮番轰炸。但是,敌人白天炸,他们晚上修,刚炸过,立马修。就这样,一批一批的战士,冒着炮火轮番上阵,彻夜修复保证了物资的及时运输。</p><p class="ql-block"> 洪灵女士,这位随着丈夫经历无数风雨的革命老前辈,也是在50年代参加了那场令世界瞩目的卫国战争,舍生忘死地与男兵们一起,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1950年3月,刚刚入伍不久的洪灵还是一个黄毛丫头,就和战友们背着沉重的背包,怀着一种雄壮豪迈的心情,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来到朝鲜。那时,头顶上有飞机轰炸,作为唯一的一名女兵,她和众多的志愿军战士们在隆隆的炮火声中,每天急行军几十公里,脚上打起了水泡,她学老同志将水泡挑破,擦点汽油,再拔根头发丝穿上引流。尽管水泡变成了紫血泡,脚一挨地很疼,可她在心里给自己暗暗鼓着劲: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这点小疼又算得了什么呢?就这样,一瘸一拐地跟着大部队完成了行军任务。</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只是她生平中艰难历程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期间,中央领导发出了指示,全面提高军队文化,特别是对于铁道兵这样一个技术兵种尤为重要。过去行军打仗没有时间和条件学习文化,现在祖国解放了,部队抗美援朝凯旋回国后都要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文化知识怎么行呢?1952年,洪灵、耿瑞云、张御琪、郝静、周莲英、咸玉娥、刘秀霞等一批年轻的女兵被派往铁22团担任文化教员,教战士们识字。</p><p class="ql-block"> 当时,战士们虽然作战勇敢,不怕任何困难,更不怕流血牺牲,但就是缺少文化知识。而且很大一部分战士入伍前因家庭困难,没钱上学,大字不识一个,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他们个人的发展和部队政治、军事、技 术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一些战士因为文化基础差,抢修任务又重,所以对学习缺乏信心,产生了畏难情绪。为此,洪灵和女教员们便琢磨出一套提高战士们学习兴趣的方法,她们将好多简单的字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比如“从前是字认人,今天是人认字……”寓教于乐,在她们的鼓励和耐心教授下,战士们也坚定了学习文化的激情和信心。</p><p class="ql-block"> 当然,在手把手教学员们认真学习的同时,女兵们也是飒爽英姿的钢铁战士。在朝鲜战场上抢修铁路,敌机天天在头顶盘旋,像老鹰一样,这群走了,下一群又来,见到桥就炸,见到志愿军就炸。她们就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背草袋,运土填弹坑。填坑很困难,需要很多土石方。一个弹坑,差不多需要百十号人,而且填很长时间,常常是这边还没填好,那边又出现了新的大坑。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女兵们累了困了,就住在冷冰冰的房子里,睡的是土炕,盖的是薄被子,铺的是稻草……</p><p class="ql-block"> 那天,在8月这个温馨而激情的下午,我不自觉地就被这阳光一样的光亮吸引着,不仅仅是舞蹈、独唱、演讲等文艺节目给人的视觉冲击,还有她们之间的那种浓浓的母女情、战友情,使我受到极大的震动。</p><p class="ql-block"> 洪灵妈妈的女儿吴蓝,是原铁2师10团卫生队的一名女兵,父母的一切,都几乎潜移默化地溶在了她的血液里。在襄渝铁路建设中,吴蓝从事的是医护工作,当时,部队施工任务重,工期要求快,一般伤病员的治疗都需要快速救治。部队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根本就没有节假日,常年生活在山沟里,紫阳不通公路,一些基本物资运不进来,全靠水路运输,一日三餐吃的是馒头,就着压缩蔬菜,喝的水是浑浊的,有时早上起来用一盆水洗脸,还要留到晚上洗脚……工作环境和医疗设备也都很简陋,在没有电的情况下,她们就提着马灯去查房、打针、清创缝合、换药,甚至要给伤员们做手术,同时还要随着医疗队步行十几里山路,到海拔1000多米的深山送医送药,为群众防病治病。艰苦的环境,恶劣的气候,没有豪言壮 语,只有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也许父母给了她生命的同时,也传递给了她一种精神,在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的革命峥嵘岁月里,无数的共产党人一起抛头颅、洒热血,以赤子之心、赤诚之心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而生于和平年代的她们,以父辈们为榜样,一茬接着一茬干,发扬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敢于奉献、勇于献身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之魂,且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女兵们簇拥着精神矍铄的洪灵妈妈,纷纷与她合影留念。 两代铁道兵女兵紧紧依偎,似乎又回到了她们朝气蓬勃步调一致的队列里,回到了她们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集体中。尽管她们的脸上都布满沧桑,但目光依然坚毅。 她们在花季的年龄,都曾经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并且在不同的战场上共同走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艰难历程。如今,花甲古稀举杯回顾,她们的青春年华从未虚度……</p> <p class="ql-block">  图为:德高望重的铁道兵女战士洪灵同志。</p> <p class="ql-block">  不同的年代,不一样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  远去的军营,不朽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  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铁道兵女兵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最美铁道兵女兵,祖国没有忘记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p><p class="ql-block"> 祝全体铁道兵女兵及学兵女战士们,三.八妇女节日快乐!</p> <p class="ql-block">  铁道兵精神,是一座无形的丰碑,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  图为:作者李春芝</p> <p class="ql-block">  梁宝平小传:男性,拥有大专学历,生肖属马,是个性情中人。曾在襄渝铁路建设中工作三年(隶属于旬阳县5847部队3中队学兵11连,驻扎于陈家老庄,负责罗家岭隧道掘进作业。其间,连队荣获集体三等功一次),并随后在人民公仆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四十二年。</p><p class="ql-block"> 兴趣:收集书籍、品读书卷、文学创作、游历四方、捕捉镜头、探究中医药学,以太极柔力球修身养性。性格:温和、顺应自然、不拘小节。品德:为生之所爱、爱我之人及需要我者而活。座右铭:事业越忙碌愈充实,日子越简单愈惬意,心灵愈丰富愈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