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18年后才迟迟到手的毕业证

亮堂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张18年后才迟迟到手的毕业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谨以此文纪念赵武唐先生诞辰120周年、南通大学学习100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尚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按说毕业后三月五月乃至一年半载毕业证到学生手中,也在常理情理之中。如果正常毕业后18年毕业证才迟迟到手,就属稀奇甚至意外了。还真有此事,就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吕梁地区名老中医、国家中医学会理事”赵武唐先生身上。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探寻百多年前赵武唐先生立志学医、历经磨难、医者仁心的心路历程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武唐,姓赵,名继尧,字武唐,人们称武唐,尊称武唐先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生在文水县西城村一个农民家庭。武唐兄妹四人他为长,弟叫继舜,还有两个妹妹。他天资聪颖,智敏过人。幼年私塾于本村王其宽先生,不久就读于本村初级小学,1919年考入文水城内高级小学,1921年考入太原阳兴中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1年秋至1924年夏在太原阳兴中学学习的三年,是武唐走向成熟的主要时期,立志学医的信念就是在此期间油然萌发的。时值五四运动后,新文化兴起,现代文学与西方科学对青年人具有很大吸引力,武唐不仅重视书本知识,对国内大事、社会状况也非常关注,特别是列强瓜分中国,北洋军阀混战等。让他迷惑不解的是,已是民国了但人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但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榨和剥削,而且受生活条件限制,经济窘迫,缺医少药,身体遭受着极大的摧残。外国人视中国人为“东亚病夫”,天津法国公园门口竟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这些积贫积弱的惨景深深地触动刺痛了武唐清纯的心灵。这年夏天假期回村后,他对村民疾病健康进行了一番考察。时西城村已经是文水县境东北的大村了,五百六十多户人家,两千五百多人,七千多亩土地,土地肥沃,人们勤劳。怎奈村里流行有致人生命的三种疾病:小儿天花肆虐、妇女产后风、青年肺结核。每年有不少人死于非命而导致家破人亡。其实,由于疾病和战争的因素,当时国人的寿命仅仅才35岁。他还听说本村人李效育曾在太原教会学校学习,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法国做护理工作,把西医带回了家乡,效果很好。武唐心情很复杂:选入仕途,看不惯贪官污吏的朱门酒肉;选入实业,家资瘠薄哪来资本。而农村残酷的现实在他心中已留有深深的伤痕,心中一度迷惘后,为了人民的健康,为消除民族的耻辱“东亚病夫”,遂产生了医药救人的想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光荏苒,不觉三年中学学习生活已满。1924年夏,武唐毕业回到家乡文水县西城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武唐的祖父赵世卿、父亲赵玺璧都属吃苦耐劳、勤耕细作、勤俭持家的农民。在当时的西城村,虽算不上富裕,但也属较殷实之家。看看20岁的儿子毕业回家,首先想到的是给他成家。于是,武唐听从父母亲的安排,与邻村方元村成家女结婚了,其岳父是方圆二十里很有名气的中医成敦川。有此岳父,经一段时间的耳濡目染,更坚定了他学医的信念。不过,在阳兴中学期间,受近代西方思潮影响,青年学子大多片面热衷于追求科学和民主。在他们看来,西医是真科学,中医是土科学,故而热衷于西医,武唐也是如此。这种错误的认知,直到后来大学毕业时,他才有所觉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在阳兴中学读书的后期,有一个人就走进了武唐的世界。经一段时间了解后,这个人告诉他,要想真正学医,最好上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这个人就是太原著名医师孙达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孙达生(1894一1961),字其湛,江苏扬州人,长武唐11岁。孙氏师范毕业后改学医,并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回国后于1918年到太原任教于山西医学传习所、川至医专等校。他于1919年开设了达生医院,院址就在桥头街,距阳兴中学只隔数十米。其实,达生医院就是一个诊所,武唐休息日便去达生医院,听孙达生讲很多有关医学的故事,从中了解到当时中国医学高等教育的一些情况。赵武唐当时朴素的想法,就是成为像孙达生那样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孙达生告诉武唐:“北有协和,南有通州”。这是当时中国医学教育最先进的学府。协和就是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后改为北京协和医学院;通州就是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后改为南通大学医科。北京协和医学院由美英基督教会于1906年创办,是中国最早的医学高等教育院校;南通大学由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于1912年创办,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医学高等学府之一。孙达生是江苏人,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在江苏,所以,他对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推崇备至。就这样,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深深地印刻在青年武唐的脑海中。对于他来说,南通就是他魂牵梦萦通往梦想的地方。也因此,他的人生经历包括医学梦就与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武唐想踏上学医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知道,当时封建礼教还很严重,子女要做什么,比如要外出,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出去上学需要资金,离不开父母亲的支持,况且自己已成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务农。当他跟父亲说起要去学医时,父亲不但没有赞同,还严厉反对。在他父亲看来,成家立业是男儿本分,既然已经成家,就应该以立业为本。客观地讲,当时的中学毕业生已是凤毛麟角,就以阳兴中学为例,每年在太原府12个县范围内招收1个班40人左右,而培养出来的这40多人,分散到各县也就几个人。当时读了中学就可以去教书,在庄稼人看来教书就是一个崇高的职业,稍作努力就可以当校长,就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机会。所以,在家里的一再催促下,武唐去了邻村——东城村教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次,家里负担不起他出去上大学的一切费用。教书虽好,但这不是武唐的理想。教了多半年,他跟父亲商量,想考医科大学。面对儿子的想法,父亲一筹莫展。上大学和上中学,对于一个农民家庭的负担完全是两回事。阳兴中学是太原府十二县联办,费用由十二县根据各县的财政情况分摊,学生不但学费很低,而且还有补助,家庭只需负担生活费即可。而读大学完全不一样,高额的学费,加上生活费,这不是一个农民家庭能够承担的。而且父亲心里还打着个小算盘,上大学的几年间,家里就少了一个男劳力赚钱,实在不划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有一天,父亲终于同意武唐可以考大学,但不是学医,而是学习政法。那段时间父亲多方打听后认为,学习政法可以当官,也可以当律师,这是要面子有面子,要钱有钱的职业,比当医生风光多了。有人告诉他父亲,山西政法专门学校办的不错,也出了一些官员,在太原就能上,然后进入政界,这是一种很理想的选择。武唐一边感念父亲态度的转变,一边伤感父亲观念的执拗。好在家里已经同意考大学,至于其它慢慢再做父亲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段时间武唐也在暗暗打听,太原就有一所名为山西医学专门学校的高等院校,但学制只有一年半,显然不能使自己满意。于是,他想到了南通医学专门学校,那学制是五年,是名副其实的大学本科教育,而且授予学位。经过几个月的酝酿,武唐决心去南通闯闯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实际上,武唐在打听医学专门学校的同时,也在积极做准备工作。首先,他请教于时任文水开栅四高校长、本家堂叔赵璋璧(字玉章)。堂叔很支持作为有志向年轻人的这种想法,答应做他父亲思想工作的同时,还透露给他一个重要信息,学费、生活费可以申请贷款。其次,他把出去学医的想法及父亲不同意的情况跟二弟继舜商量。二弟也很支持他。二弟一方面努力劝说祖父和父亲同意,另一方面承诺承担家务。二弟属信实人,过后在家相当勤劳,农田勤耕细作,种棉花、花生经济作物(农业社时期,他是一把种田的好手),发展了一大群羊,培植枣树,各方筹集款项,供兄上学。第三,武唐早认识了一个商人叫张益民。通过长时间了解,张益民认为武唐是个人才,之后必定会有出息,愿意借给他100个大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另外,他专程去了趟县衙看地图,了解南通究竟在什么方位。那时候的地图没如今的形象直观入眼,武唐看了半天还是不大懂。好在他问了几个见过世面的人,弄清了南通距太原有3000多里,是在江苏省东部的一个海滨县级城市。还打听到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是实业家、政治家张謇创办的西医学校,很有名气,且有一所附属医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中国成立前,考大学与现在高考不同,考哪所大学要去所在地考,考完后在当地等待发榜看是否录取。看看时间已经是1925年夏了,如果再不行动,一年一度的高校招生就要结束。不能等待了,武唐下定决心,远赴南通求学,但他没有把要出发的真实目的跟家里人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天早晨,武唐告别了妻子,并对父亲说要去太原办事。父亲觉得儿子曾在太原念了三年中学,有些事要去办实属正常。于是,将家里唯一的一头毛驴套上车,让本家的一位长辈赶车送他去太原。这一走,武唐已经踏上了南通之路,当他再回到家乡时,已经是五年以后学成归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辆毛驴车从文水西城老家到太原要走十几个小时,从清晨走到天黑。好在夏天的白天比较长,并且有官道,一路上走的快,也算是顺利,天还没黑就已经到了太原。武唐安排赶车的长辈在太原住了一夜,并告诉他次日先回老家不必等他,他可能要晚几天搭车回去。这样,本家长辈第二天赶着车回村里了,武唐也算成功摆脱了家庭的阻止,要只身远赴南通了(后武唐的好友王正卿说他是私奔南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怎么去南通?在老家已经问好了,坐火车前往,但很笼统,武唐心里不踏实。他早早来到太原火车站,向工作人员详细打听前往路线:太原——正定(石家庄)——北平(北京)——天津——南京浦口——(轮渡)——南京下关火车站——上海——(轮渡)——南通码头——(步行30里)南通县城。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等着武唐去跋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国年间坐火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火车有三等座,武唐坐的是最低等的座位,从太原到正定还得5块。在文水老家,5块钱可以买5袋50斤的面粉,够一个5口之家很体面地过一个月。武唐明白,开弓没有回头箭,已没有了退路,这条学医之路必须硬生生勇往直前地走下去。经10多个小时的行车,到达正定时所带的干粮已吃完。他清楚,每天得吃饭,路还得继续赶下去,行程才刚刚开始,拮据的日子也才刚刚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晨8点多到达北平,北平去天津的火车是下午5点,武唐在北平站附近的前门大街转了一圈,有处岔出来的热闹街市叫大栅栏,店铺林立,其中有不少文水人在此经商,掌柜、伙计也大多是文水人,乡音乡亲倍感亲切。他找到了电报局,给家里发了一封电报,告知了自己的行动,好让家里人知道自己的情况,免得替自己担忧。他还找到了人们常说的“同仁堂”,进去看了看。那是中国最著名的药铺,他被里边的陈设和药铺伙计的规范举止所吸引,所震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十天水陆两路的艰苦跋涉颠簸,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虽一路上反复倒车,又是火车,又是轮船,又是步行,已筋疲力尽,但丝毫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尽管吃喝住店那100元几乎殆尽,更艰苦的日子正等着自己,但他知道,这是自己为了圆医学梦矢志不渝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况且“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武唐首先向学校说明来意,稍作安顿便开始了报考与复习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为大学本科学制,属私立学校,1927年改为南通医科大学,1928年与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南通师范学校合并为南通大学。按照医科排序,武唐是第十三届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想考入南通大学并非易事,绝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考试和保举两个程序。考试是学校专门组织的录取考试,具有中学学历的均可报考,武唐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按照学制,每年招收一个班,他们这个班招了25人。考试通过后还得找保人。对于学校来说,保人很重要,若学生在校发生斗殴或其他违法事件、欠缴学费等,就需保人负责,故而保人一般都是地方绅商政工各界有名望的人。去南通的学生大多是南方的学生,北方的很少,武唐单枪匹马南下,3000里迢迢,哪认识什么有名望的人?这件事让他苦恼不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至于谁给他担保的,老先生本人没传下来,有关资料也已无从查起,永远是个谜了。但有一种情况很具有可能性:千里迢迢只身来到南通,成绩优秀,虔诚学医,让他自己保自己亦无不可,一旦发现劣迹,即可开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开学了。放眼全校,医科在校的五届学生尽管总共人数才82名,可来自全国十几个省份,武唐感到很欣喜。可欣喜之余,面临的困难接踵而至。首先面临交学费、自己的生活费;进入冬季了,虽南通沿海没有老家那样寒冷刺骨,但在没有像北方那样取暖的状况下,潮湿寒冷是阴森森的那种冷,很受不了。他把这两种情况写信告诉远在张家口学徒做生意的好友、西城村人王谊民(字正卿),让其帮助解决困难。王谊民先后给武唐邮来一件狗皮袄,一件狗皮褥子,并给其担保贷款,使他完成学业。五年间,家里也给他邮过几次款,但对于他在大学期间的费用,无异于杯水车薪。其次,课业繁重、对自然环境的不适应,也时时刻刻在考验着他的身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学五年间,他必须面对承受五种压力。从种种迹象表明,武唐无疑承受了这五种压力,也通过了这五种压力的考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是理论枯燥又要精读细研。合格的医学生要求自己每一门课程都不能局限于及格,要勇于追求优秀,在实践之前应对理论烂熟于心。枯燥的医学理论是他所预想到的,浓厚的兴趣与不懈的追求一致,他并没有觉得如何枯燥。倒是没有教材才是最大的问题,整整五年没有一本教材,只有个别老师有讲义,听课只能靠笔记,课后复习也只能看课堂笔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是接触尸体。能够解剖尸体是最好的实践,当时的尸体源虽然很少,但是每一名学生都必须亲自上手解剖,这是做医生必须过的关。武唐很胆小,当医生一辈子很谨慎,开方子很少用重剂,生怕贻误患者。对于解剖尸体,起初是不敢下手的。然而,作为一名医学生,他必须克服这一心理障碍,从容地走向解剖室,开展解剖尸体的实验。事实上他也做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是学习外语。中国学生在中学教育中,大多没有进行深入的学习外语,而进入南通大学后要学习日语、英语、德语、拉丁语,因为绝大多数参考资料都是这些国家的原版文献。外语学习很重要。当时南通大学有留德、留日的教授,他们有着扎实的外语基础,武唐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专业外语的基本知识,受益匪浅。当时的西医书,基本上都是外文书,所以必须过外语这一关。毕业后,他可以无障碍读日文版的原版书,直到晚年,他仍能用拉丁文写药名,可见当时学外文的功底很深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是重理轻文。医学生们大多接受的是中学教育,而当时中国的中学教育是重文科轻理科的,如今接受西医教育,理科的成分要远远大于文科,所以对于能够出口成章的中医学生们学习西医并非易事。客观讲,医学属于理科的成份多,主要表现在生物、化学方面,这是中国传统学生的弱项,武唐最初读私塾,中学又是文科教学为主,所以学西医吃尽了苦头。因而,他在这方面格外下功夫。他把那些涉及生物、化学等理科的公式和概念都记得牢牢靠靠。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仍能利用药物反应过程原理来解释新药并付诸实践,后来他学习中医,也将中医的很多概念公式化,这些都来源于南通大学求学时的积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攻取理科所取得的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是语言不通。学生来自天南海北,方言交流似听外语,学生之间有时候尚可迁就,如果老师稍稍用方言讲课则无法入耳成为难事。武唐不知下了多大功夫,也肯定攻克了这个难关,不然他就无法学习。不过,因语言有障碍,所以课堂笔记尤为重要,抄讲义是学习主要手段,做作业是复习巩固的有效方法,老师批改作业成为了师生交流的主要渠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得益于南通医院正规管理、一流的教授授课和先进设备,大学五年的学习,让武唐包括所有医学生学到了领先于其他大学的一技之长。首先是医院医德医风的塑造,使这些学子成为了德才兼备的一流人才。其次是先进设备的引进,比如当时就有了德国进口的x光机等大小仪器,因而武唐是文水乃至山西早期深入了解x光机的人、最早接受放射医学的人。第三是让医学生实习搞科研,当时学校有一项内容,针对国人吸食鸦片自毁身体,研制戒烟丸,很多人因此收益。毕业后,武唐回到老家,看到不少乡人抽鸦片,他很快就拟出戒烟法子;1935年他受聘山西晋华纱厂职工医院(今晋华医院)时,曾研制出治疗工人烂腿的专门药膏。这些都得益于他在南通医院实习时的经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身在异乡,五年时间一直是在学校度过的。给你说起来,你很可能不信,甚至有些匪夷所思,但武唐做到了,确实如此。五年间他没回过一次家,除临近毕业去了一趟日本外,其余时间均在学校度过。枯燥吗?枯燥,但又新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通大学是一个大院,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分院。他们平时上课在东院或西院,后来实习的南通医院与南通大学几乎在一处,不需要走太远的路就可以到达。整个大学的所有活动就是围绕校园进行。因假期不回老家,所以,校园中的一草一木都在武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记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宿舍和食堂都在南院。图书馆位于北院,是他经常去的地方,他如饥似渴的读书。当时医科的参考书绝大多数是外文书,在那里武唐留下了很多读书笔记。通过大量阅读,他对医学现代化的感悟颇深,时常留心当时医药界权威人士发表的文章,并大段抄录。当时,南通大学就已形成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师生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武唐一生的学术气质离不开这种环境的浸染。他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也勇于接受不同意见,是他行医生涯中难得的品质,也是当时浓郁学术氛围浸染熏陶的结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毕竟是背井离乡,他时常思念祖父、父母亲、妻子、弟弟、妹妹,当时从南通到文水的一封家书要一个多月才能寄到。所以,他很少能听到家里的消息,这也加剧了他对故土的思念。当初只身南通时,没有完全征得父母亲的同意,也没有与妻子进行深入的交流。他此时在南通相对安稳,父母亲可能已经理解,妻子也许已经释怀吧,他常常这样想。唯有盼望着家里一切安好,才是他刻苦求学的最大后盾。南通大学的五年,也成为他一生离家出门时间最长的一次经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觉已到1930年春,是南通大学最后一段时间了,各项功课都已修业结束。在毕业会考前,学校组织他们这一届医学生赴日本参观学习3个月,这也是实习的一部分。之前学校也曾选派过毕业生去日本实习,而这一届是全班都去,可见学校的重视程度。学生只需付一少部分个人费用,大部分费用由学校承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一年学校争取到了日本利用庚子赔款补助中国学生赴日留学的费用,学校遂把这笔费用补给本届毕业生作为他们赴日的旅资,这才使他们全部赴日留学成为现实。于是,全班学生由4名教授带领,由上海统一乘船赴日本。之所以选择去日本,一是不需要签证,二是离中国比较近,三是科技程度相对发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紧张,南通大学也许是考虑到社会影响,所以没有再派遣赴日留学的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学校安排,武唐跟随参访团考察了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京都帝大医学院、大阪医科大学、神户医科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著名医学高等学府。东京帝大和京都帝大是日本最好的两所大学,参观学习后,武唐眼界大开,因为那是当时国内医学高等学校所不能企及的一种教育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日本之行,对武唐最大的意义有二:其一是对祖国传统医学正确认识;其二是惊叹于日本当时的现代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文已述,受西方思潮影响,武唐对中医也持怀疑态度。即使在大学的五年间,社会对中国传统的中医药也是持这种态度,直至政府荒谬地提出“废医存药”。而把中医作为传统医学的日本,虽明治维新刚刚开始时也实行了废止中医的政策,但有识之士暗地里保护中医,他们认为用不了多长时间,被称为“皇汉医学”的中医定会重见天日大放异彩的。果不其然。过了一段时间后,中医又被推崇备至。回国后的1936年到1937年间,武唐拜岳父成敦川为师,专门住在成家研读中医经典名著,成为文水县乃至吕梁地区中西医结合的早期实践者,进而成为吕梁乃至山西中西医结合的先驱者,被吕梁地区授予“名老中医”称号,且后半生也以中医为主,说明日本之行对他之后的从医生涯确实影响深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武唐看到日本制药厂先进的生产设备,以及精美的药品包装,联想到国内的医药手工作坊过于落后了。看到日本快餐业发达,一次性餐具已经到处是,觉得国内的饮食卫生确实应该尽快改进。看到了日本的公共交通很方便,感到国内城市的市政建设跟人家差距很大,加紧建设已迫在眉睫。在他看来,这些都是日本引进工业现代比中国稍早的结果,所以显得相对发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日本回国,结束了南通大学的求医生涯,准备办理毕业手续。武唐南通大学五年间,生活相当拮据,囊中羞涩身无余钱,长期贷款以供学业,负债累累。由于他成绩优秀,学医虔诚,也给学校说了很多好话,所以学校答应他可欠学费。但因欠学费,毕业时学校扣留了他的毕业证,只给他一张毕业证副本的照片,以供求职之用。而毕业证原件扣留在学校,什么时候补交齐学费,什么时候发放原件。某种程度上说,作为一个私立学校,也做到仁至义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毕业了,按原路返回。阔别五年,武唐见到了父母亲、妻子时,家里人没有责怪他,而对他有了更多的担忧,因为在战乱不已、动荡不安的局势下,工作好不好找,以后的路怎么走,仍是个未知数。当得知祖父已经去世时,他悲恸不已,只身来到祖父母坟前,静伫了很久很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此,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武唐,更多了一份担当和责任,他要把大学所学付诸实践。从1930年起到新中国成立前,他曾在南京、太原、西安、榆次、北平等地工作,也曾在文水县城开办过“慎术医院”,在老家西城开办过“德善诊所”。从医期间,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都得到了单位和人们的好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武唐是从旧时代一步步走过来的人,风风雨雨经历了很多。他不止对人和蔼可亲,不论邻里亲朋还是陌路生人,不论是干部还是群众,在他眼里,只要是病人都是他的诊治对象,而且很具有家国情怀。在家乡西城村开办诊所的那几年正是抗战初期,我文水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人员常在西城活动,诸如吕雪梅、秦承德、李生华、赵唐封、王智、刘守仁等,他们常常跟武唐倾心交流征求意见。我方工作人员偶有病恙,他总是不遗余力免费精心治疗。他对牺盟会、工卫旅、战动总会受伤队员也同样是免费精心治疗,直至痊愈归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尽其所能地努力奉献着。他很同情深受铁蹄蹂躏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乡亲父老,对乡民病人收费相当低廉,偶有家境困难者还赠予药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武唐毕业时,那种春风得意与债台高筑是同时萦绕他心间的。过后有人给他捋了一次大学五年的开支情况。一学年的学费是25元左右,加上文具、教具等杂费,固定支出是30元,五年要交150元。生活费主要是食宿费,单吃大食堂一年要40元左右,加上宿舍费用,最少50元,五年就是250元。除此之外,旅日费加上其他支出估计最少要100元。这样,总计就是500元,还是最保守的估算。按当时银元(大洋)计算,500银元相当于一个五口农民之家10年收入的总和。这也是父亲当时反对他外出考大学的主要原因,因为家里拿不出这笔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好在武唐以过硬的医术本领,不论在哪个单位任职,薪水都不低,特别是毕业后第三年他谋得了一个少校军医职务,薪水高,近一年时间居然把贷款的400个大洋还清了。跟着打仗部队很危险,时刻有牺牲的可能,家人百般反对,所以还清贷款他就离开了部队。贷款及利息、借他人的、包括欠缴南通大学的学费,武唐整整奋斗了十年才还清、补交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待学费补交齐后,想要取回扣留在学校的毕业证,怎奈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学校颠沛流离,辗转不已,武唐这个小小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7年,抗战爆发,南通大学医科(1930年改为南通学院医科)和南通医院一度迁往江苏扬州。1938年2月,学校和医院又被国民政府命名为第七重伤医院,迁到湖南衡阳,后又迁到湖南源陵。之后,根据时局的需要,与江苏省立医政学校合并组建国立江苏医学院。同年底迁到贵州贵阳借地办学。1939年,又迁到重庆北碚。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南通学院(大学)医科迁回南通重建,1946年恢复招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身在北平行医的武唐得知南通学院(大学)医科迁回南通重建的消息,致信给母校,要求寄发当年扣发的毕业证。学校很快回信说经查验无误,并寄发了毕业证。这张代表着武唐一段求学经历的证书,在他毕业18年后,终于到了他自己的手里。此时已年过不惑的他,虽早已医术精湛,已不需要毕业证充当门面求职了,但他还是百感交集,五味杂陈,感慨万千。毕业证虽然就是一张纸,但凝聚着他和南通大学的一段往事,这是一位医学人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心灵慰藉,因为他为此付出的太多太多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中国成立前后,赵武唐蛰居文水西城村老家5年。1953年夏,受时任文水县人民政府县长刘守仁之聘到文水县人民医院工作。因为有大学学历、留学经历、行医阅历,政府给了他相应的待遇。他参加了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组织的医师资格考试,成绩斐然,并且第一批取得到了新中国的医师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土改时,西城老家的家族被划成了富农,结果在混沌初期,武唐一方面是当地旧知识分子的代表,被视为反动学术权威;一方面还头戴着富农的帽子,被视为阶级斗争的对象。时他们全家在县城居住,面对具有抄家、批斗的可能,为稳妥起见,武唐把讲义、书信、笔记等物品放到老家。但也没能逃过厄运。经过几次抄家,他的书籍、书信、笔记等一些物品被抄去后下落不明。抄家中将南通大学时的大部分笔记本、讲义、照片撕毁或焚烧。这些让武唐视为珍宝的东西在抄家过程中被当做牛鬼蛇神对待处理。有一次抄家后的第二天孙子回了一趟村里,他们家的屋门大开,遍地狼藉,院子里纸片碎屑到处都是,檐下台阶上简易台台火口还有未烧尽的硬纸、塑料皮。回去后,孙子把此情况告诉了爷爷。武唐轻轻地摇了摇头,半天没有说一句话。如今,武唐在南通大学的所有物品中,只留下5本讲义、2个杂录薄和1个试题本,另外还有一张毕业合影和毕业证。毕业合影是侥幸未被抄去,毕业证则是本生产队的一位贫下中农看到后,认出照片是武唐,冒险从撕毁将要被烧掉的纸堆里捡出来的。捡出来时,毕业证已经被撕成了多片,至今还是一件残件,保存在他孙子那里。想想这张毕业证,是武唐在大学苦读5年,又苦等了18年才到手的一张凭证,居然还要经受如此肮脏的经历。而那5本讲义、2个杂录簿和1个试题本就成了他在南通大学求学时的珍贵纪念品,也成为后人了解他南通大学那段经历的重要材料。晚年的赵武唐把这几个本子保存的很好,在外人看来,这些东西就是几个旧本子,但对于武唐,那是他青春岁月的痕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5年的一天,已经81岁的武唐先生突然接到一封信,是他的母校南通医学院寄来的。这是时隔55年第一次知道母校的消息。学校要编写校友录,从建校伊始开始编,根据学生籍贯向全国发信征集信息。这封信是寄到老家西城乡政府的,信封上写的是“赵继尧”收。由于是挂号信,西城乡政府的人几经问询,才知道赵继尧就是赵武唐。于是这封信才辗转到了武唐先生手里。看到母校来信,他激动不已,很快给母校回信,详述这些年的经历,重点汇报了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服务文水老家卫生事业的一些情况。之后,他与南通医学院时有书信往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7年3月,《南通医学院校友录(1912—1958)》编完后,学校寄来清样请他看样稿时,他已于年初不幸去世了,未能看到校友录的刊行。他的孙子给学校回信,报告了赵武唐逝世的消息。后来,校友录正式刊行,学校寄给他的孙子一本,以示纪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7年,老先生不幸病逝,享年83岁。时老友、西城教育先贤王正卿为其赋诗一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拯疫疠学医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岂求功名去南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肝胆照人如雪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处方掷地有金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们为了怀念这位一生奉献于卫生事业的著名医师,还是由王正卿执笔拟定挽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十年前军阀混战瘟疫厉行私奔南通学医大医国救民心何切志何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半世纪来人民当家化日光天走向社会献热光回生起死志既遂魂亦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充分说明了武唐先生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奋斗拼搏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0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附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 ,参考资料为肖一山的《赵武唐先生与南通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本篇成文时想用一张毕业证照片,武唐先生的孙子说毕业证碎成多片,过些天去太原找专人修复后再给笔者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