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红色家风③丨袁联光:赓续红色血脉 要从娃娃抓起】

袁联光

<p class="ql-block"><b>新黄河 2022年10月3日 16:59</b></p><p class="ql-block"><b>新黄河记者:任晓斐</b></p> <p class="ql-block">“我叫袁联光,苏联的联,光明的光,名字象征中苏友谊的名字。我的名字是父亲在抗美援朝时取的,那时候苏联是我们的老大哥,我父亲就给我取了这个名字。”</p><p class="ql-block">袁联光,战斗英雄、“济南道德模范”袁永福之子,中共山东省委党校退休工作人员。袁联光出生百日就被父亲接到了朝鲜,从小长在军营,军人情结、好人情结始终伴随着他。如今退休后的他接过父亲未完成的红色事业,要把红色基因在家里、社会上一直延续下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红色基因,传承五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袁联光出生于一个红色家庭,他的父亲袁永福是备受济南人爱戴的红色英雄,他的姥爷、二姨姥爷也都在抗战时期为国奉献,他们都是党和国家最忠诚的儿子。到他刚出生的孙女这一辈,红色基因已经传承到了第五代。</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即墨县兰村有一个胶东革命根据地秘密情报站,老板叫姜宝方,主要任务就是收集日伪军情报,向胶东革命根据地提供医疗、军事、通讯、照相等器材。姜宝方通过老乡关系认识了青岛万年青照相馆的老板姜渭周,买到了一批照相器材,通过地下党安插在日伪军运输队的司机姜天顺(姜宝方的连襟),将器材运到根据地,不料姜天顺被捕并被杀害,而姜渭周因涉嫌“通共”,妻子也被迫害致死。暴露后,姜宝方和姜渭周被迫转移,姜渭周去东北挖了二年煤,姜宝方转移到胶南深山老林之中开展地下党工作二年。1957年8月5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青岛与青岛市各界干部、驻青部队官兵合影,这三张珍贵的照片就出自姜渭周。</p> <p class="ql-block">类似的传奇故事,现在的人只能在谍战片中看到,而这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袁联光家里。姜宝方,原名姜正义,就是袁联光的姥爷,牺牲的姜天顺是袁联光的二姨姥爷。姜正义后来把失去丈夫的小姨子(姜天顺遗孀)和姜渭周撮合到了一起,两个为革命同生共死过的战友又成了一家人。婚后两人没有孩子,姜正义还做主,忍痛把袁联光的大哥送给了他们夫妇养育。“1954年底有了我大哥,大哥还没满月,我二姨姥姥回胶州喝满月酒,就提出来说把这个孩子给她,我姥爷当时很为难,我爸当时还在朝鲜战场,九死一生,就这一个儿子,但我姥爷欠人家一条人命,人家也是为了抗日的胜利走的,我姥爷就跟我妈说‘你就给了吧,你还年轻还能再生,你二姨受过敌人的酷刑迫害生不了了’,就这样就把我哥送人了。”说到这里的时候,袁联光忍不住哽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小就梦想成为英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袁联光的父亲袁永福,是济南人耳熟能详的战斗英雄、好人模范。1927年出生于济宁市鱼台县,1945年参军加入山东八路军鲁中四师十团九连,1946年入党,1976年转业。历任军中技术处正副处长、团政委等职。曾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先后获战斗英模6次,一等功5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4次,被授予华东野战军二级人民英雄称号。当选战斗英雄1次,当选战斗模范4次,被首长和战友们称为济南战役“八纵立功第一人”。袁永福一生低调,直到晚年他的传奇经历才被人传颂,多次登上央视。</p> <p class="ql-block">父亲虽然走了,但有关父亲的故事,袁联光总也听不够,讲不够。“父亲三四岁的时候,有一年赶上发大水,门口停了一艘船,下来几个人到了父亲家里,打开锅看到里面只有麦子皮和麦苗拌着吃,临走给我爷爷留下了两块大洋,让买点粮食吃,恩人走了以后,家人都在门口磕头感谢,买了好多粮食,后来才知道给钱的可能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父亲六七岁又赶上天灾,一家人在去济南要饭的路上,走到肥城,父亲得了严重的风寒,一个星期什么都不吃,我爷爷就说拿席子卷上扔了吧,奶奶就把他放在了路边,却舍不得儿子,迟迟不肯离去。恰巧碰到一位郎中,免费给了三服药,父亲就这样奇迹般地活过来了。”袁联光感叹,父亲的一生,经历了灾荒、战争,多次身处九死一生的危急时刻,也正因此,他常怀感恩之心,常把“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对得起牺牲的战友,对得起亲人和朋友”挂在嘴边。</p> <p class="ql-block">袁联光出生于1956年11月,是在军营长大的孩子,从小就有军人情结。出生时,父亲就已经身在朝鲜,过了百日他和母亲就被接到朝鲜。当时到了丹东火车站,袁联光还闹了个笑话,“有个解放军阿姨留了个大辫子,在检票过程中,我一上去就抓了她的头发,我父亲当时笑着说,这小子专找解放军。”在朝鲜军营生活了两年,袁联光一直是战士中的开心果。回国后袁联光一家到了安阳市,到了年龄就进入了军队幼儿园,“我们在幼儿园就是统一着装,军队化管理,墙上挂着董存瑞、刘胡兰、黄继光这些英雄的画像。”回忆起幼儿园的时光,一位军长说过的一句话至今让他难忘:“他说‘把我们的后代好好培养,培养起来接过手中枪,继续保家卫国’。我们那些一起长大的孩子,从小就以成为英雄为目标,上的幼儿园是八一幼儿园,读的小学是八一小学,身边的人也都是军人,爱国主义就是在无形中培养起来的。”</p><p class="ql-block">袁联光清晰地记得,6岁那年父亲教他学会了游泳,稍大一点后学射击,在他年少的时光里,长大以后当兵,努力成为英雄,似乎是一条命中注定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不了军人,也要做个好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因为客观原因,袁联光没有实现儿时的军营梦,但他总是在潜意识里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个好人,更是他刻在骨子里的行事准则,是不需要思考就行动的本能。</p><p class="ql-block">少年时期,在一个天热的中午,袁联光与同伴瞒着家人去大沙河游泳,刚走到桥中间就听到有人喊救命,袁联光顺着声音发现有同伴掉水里了,没作思考就扎了一个猛子下去救人,因为个头小,体力不支,被救的人也惊慌失措,搂着他的脖子让他无力伸展动作,硬是靠踩水游了十米,在距离岸边一米多时几乎耗尽全力,终于在同伴的帮助下上了岸。紧急时刻,年少的袁联光救了同伴一条命,回到家却因为担心暴露游野泳的事被揭穿,就把这件事埋在了心里。直到日后被救孩子的父母知晓,这段经历才传到了父母耳朵里。多年后,袁联光在北京又救过一个溺水的小女孩,逢年过节小女孩一家人还会给袁联光发祝福信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p> <p class="ql-block">1978年的一天,袁联光接到任务要给车加电瓶水,路过医院门口时乌云密布,他看到一位抱着孩子的解放军在马路上,袁联光二话没说就把车开了过去。经过一番询问,了解到孩子刚刚看完病准备回家,袁联光担心孩子刚退烧再淋雨,就把这对父子扶上车,刚上车便下起了瓢泼大雨。本以为这就是段助人为乐的小插曲,袁联光根本没往心里去,两年过后,突然有陌生人给他送了两箱苹果放到了厂里,那时候水果不常见,两箱苹果好比奢侈品。就在他纳闷是不是送错的时候,苹果的主人出现了,袁联光才知道这个人就是当年他在大雨中帮助的那位解放军。</p> <p class="ql-block">袁联光夫妇今年刚升级当了爷爷奶奶,每每聊起孙女都喜不自胜,很多人不知道,如果没有三十二年前的那场意外,这一天应该会来得更早一些。1990年的一个星期天,袁联光负责的工厂出了技术故障,他赶去维修,但因为周末没人带孩子,便把8岁的大儿子带了去,正好司机那天也带了孩子,他们去工作,两个孩子就玩去了。工作结束后,两个小孩却失踪了。“一共六亩地的大院,平常喊两声就能听见,但那天不管怎么喊,两个小孩都不出来。”后来,袁联光在一个墙角里找到了司机的孩子,那个孩子吓得直抖,说着“我不是故意的”。袁联光最后在沉淀池里找到了儿子,送到医院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悲剧无法挽回,袁联光强忍悲痛等待父亲到来,“父亲说,孩子已经走了,救不过来了,但这个小孩才七岁,传出去他的一生就毁了,咱们遇到了就认了吧。”这件事情在袁联光夫妇的心里一放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多年里,夫妻俩与单位领导、同事和那个孩子的父母都没再谈过这个话题,也没有索取任何的抚恤金。</p><p class="ql-block">退休后的袁联光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他所热爱的红色事业中,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济南战役胜利70周年等重要纪念日,他给阅兵部队、军营官兵、学校、街道办事处、工厂等单位,作了四十多场次红色报告。父亲生前曾经在公交车投放广告寻找战友,父亲走后袁联光接过了这一重任。9月17日那天,他激动地告诉新黄河记者,“最近这段时间,我帮助父亲又找到了26军76师226团在‘上海战役’中牺牲的战友62人。”英雄父亲走了,但他的红色精神遗产还在延续。在袁联光看来,红色教育一定要从小养成,“‘系好第一粒扣子’不能只喊口号,而是要落细、落小、落实。好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少成多就成了红色海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摄像:徐超 剪辑:徐超 校对:汤琪 实习生:李佳璇 编辑:臧文涛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