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无雪

李正桓

<p class="ql-block">  在时光的长河里回溯,我的青春岁月有整整十三年的军旅生涯是在北京通州度过的。1988 年,我转业回到安徽老家工作,直至 2005 年退休后,又再次回到北京定居,算起来,在北京前后生活已有 33 个年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北京的冬季,相较于安徽老家,寒意总是来得更为浓烈。在过去那些年,每至冬日,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似乎成为了季节更替间理所当然的景致。每当看到那漫天飞雪,毛主席笔下《沁园春·雪》的壮丽诗境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脑海:“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那磅礴的气势,那银装素裹的世界,仿佛让我置身于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之中,感受到这片土地的雄浑与壮丽。</p> <p class="ql-block">  然而,自去年入冬以来,直至今日农历二月初八止,北京通州却打破了这份惯常的景象。今冬无雪,这一异常的天文现象,着实引人深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雪,对于北京这座城市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它承载着太多的文化与情感意义。从民俗角度看,瑞雪兆丰年,一场雪,似乎预示着来年的风调雨顺,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从气候角度分析,降雪是大气环流、水汽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州区今冬无雪,或许暗示着气候正在悄然发生变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气温的波动,使得原本相对稳定的气候模式被打破。水汽的输送路径可能发生改变,导致北京地区无法获得充足的水汽来形成降雪。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热岛效应加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局地气候,使得雪花难以在城市中落下。</p> <p class="ql-block">  今冬无雪,更像是大自然发出的一声警示。它提醒着我们,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珍视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每一份馈赠。否则,或许未来会有更多的 “今冬无雪” 出现,那些曾经熟悉的冬日雪景,可能只能在记忆与诗词中找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冬无雪,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气候现象,实则引发了我们对于自然、对于生活、对于未来的诸多思考。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以更加敬畏之心对待自然,让雪花再次如期飘落,让那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的壮美画卷,继续装点我们的冬日。</p>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二0二五年三月七日于通州 <p class="ql-block">  李正桓,字敬德,号桓庐居士、敬瓛斋主人。1956 年生于安徽太和,大专文化,长期居北京。现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通州区老年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协会会员、北京石齐画院画家、中国徽派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先后就学于北京画院石齐新中国画画家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理论研究与山水画创作高研班,师承北京画院石齐老师、清华美院山水画高研班张培武老师、现拜师于著名山水画家韩绍先老师,作品先后被《中国书画报》等刊物选登,其山水画并多次在全国美展中入围或入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