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那个交通尚不便捷的六十年代,历经十多个小时小火车的漫长旅途,于黄昏的余晖中,我终于抵达了距离出发地九十七公里的目的地——我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苏格河。</p><p class="ql-block"> 苏格河车站静静坐南朝北,那候车室不过是一座不大的土木房。外墙涂抹着一层泛黄的土粉,这颜色,或许是当年铁路系统统一标识的独特印记,即便时光流转,如今仍有部分车站保留着这般质朴的色调。这座车站规模着实不大,也不见规整的站台,与声名远扬的博克图车站相比,简直有着云泥之别。然而,可别小瞧了这座小站,它可是博林线举足轻重的政治、文化与金融中心。苏格河人民公社扎根于此,辖区内五个生产大队与一个林业局各司其职,商业局、粮食局、银行、税务、气象站,以及小学、中学、林业经营所等社办企业如繁星般点缀着这片土地。在这里,我度过了人生中最为纯真美好的十年少年时光,岁月在此留下了无数难以磨灭的珍贵回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下车,跨过铁路,便踏入了一个储木场。刹那间,眼前堆积如山的木材令我深深震撼。那一堆堆整齐分类的木材,仿若连绵起伏的小山包,向远方无尽延伸,望不到边际。红色的落叶松,恰似天边的晚霞,散发着温暖而热烈的气息;白色的桦木,犹如冬日初雪,纯净而素雅;绿色的杨树,仿佛春天的使者,充满生机与活力;黑色的柞木,好似沉稳的大地,厚重而坚实;还有那黄色的黑桦,宛如秋日暖阳,温馨而明亮。五彩斑斓的木楞,交织成一道伸向天空的绚丽彩虹,引得人思绪万千,遐想连连。</p> <p class="ql-block"> 储木场内,一片热气腾腾的繁忙景象,那是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蓬勃生机。伴随着清脆悦耳、节奏明快的马铃声与响亮干脆的马鞭声,满载木材的马爬犁如一条条灵动的游鱼,接连不断地从远处赶来。因长时间在冰道上不知疲倦地奔跑,马身上已然结了一层薄薄的冰霜,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或许是感受到归家的喜悦,马儿们个个精神抖擞,欢快地嘶鸣着、奔跑着,仿佛在诉说着一路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马爬犁的主人们,宛如从冰天雪地中走来的侠义之士。他们头戴厚实的狗皮帽,那帽子的绒毛在风中微微颤动,似在抵御着冬日的严寒;身着厚重的羊皮袄,质朴的羊皮散发着独属于这片土地的气息;脚蹬沾嘎大,坚实的靴子踏在冰面上,发出沉稳的声响。他们手中挥舞着长鞭,鞭梢上的柳红缨在空中肆意飞舞,恰似一团燃烧的火焰。长鞭在空中抽打出如鞭炮般清脆响亮的声响,在空旷的储木场回荡。见到我们这些刚下车的行人,他们纷纷扬起长鞭,这边鞭声刚落,那边又起,此起彼伏,或许这便是林区人热情豪爽、独具特色的欢迎方式,从他们身上,我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朴实与纯真,那是一种未经雕琢的真诚与善良。</p> <p class="ql-block"> 这边马爬犁川流不息,如同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那边劳动号子又如激昂的战歌般响彻耳畔。一伙伙抬木工人迈着整齐而坚定的步伐,唱着自编的号子,从远方缓缓走来。那歌声饱含着力量,铿锵有力,落地有声,仿佛能穿透云霄。直至今日,那些劳工号子似乎仍在耳边回荡,诉说着那个时代奋斗者的故事:“伙计们呀,咳;弯下腰呀,咳;把钩放呀,咳;掌起腰呀,咳;别留神呀,咳;向前走呀,咳;走高坡呀,咳;加把劲呀,咳;团结紧呀,咳;奔前方呀,咳。”抬木工人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首歌,用他们坚实如铁的肩膀,将粗大的原木一根根装上火车,送往祖国各地,送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他们的汗水,挥洒在这片土地上,浇灌着国家发展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初次见识到马爬犁,那是林区人智慧与勤劳的结晶,承载着岁月的痕迹;第一次聆听劳动号子,那激昂的旋律,是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许;第一次目睹冰道与冰车,感受着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巧妙融合;第一次瞧见那漫无边际的木材垛,惊叹于大自然的馈赠以及人们辛勤劳作的成果。美丽富饶的家乡,淳朴可亲的老乡,为我留下了数不尽的美好回忆,那是我生命中最为珍贵的宝藏,深深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p> <p class="ql-block"> 走出储木场,父亲单位派来的大马车已在场外静静等候。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等级观念尚存的年代,这可是局级干部才能享受的最高待遇。说起来,用马车接站,既有些奢侈,又透着几分寒酸。父母皆是普普通通的无产者,家中最值钱的物件,不过是一台永久牌自行车,那是父亲上下班的得力伙伴,承载着家庭的生计奔波;一台红灯牌收音机,在闲暇时光里,为一家人带来外面世界的多彩声音;一台缝纫机这是妈妈给缝补衣裳最佳工具, 另外还有一对手工制作的紫色木箱家具,那精美的纹理与古朴的样式,凝聚着老一辈手艺人的匠心;外加些盆盆罐罐,虽朴实无华,却也是生活必不可少的点缀。统共不超过五六件,可即便如此,在那个大多数家庭都一贫如洗的年代,当时仍引来了不少羡慕的目光。这目光中,有对物质的渴望,更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