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东方红教育的九连冠

刘玉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照片是我刚从群里下载的,是群友李钟林2016年五一期间,在故乡东方红林业局奇源林场的花砬子山拍摄的。很震撼,很美的。正好想回忆一下东方红教育的往事,就借用一下故乡的达子香(映山红)花来作我的题头和插页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方红教育的九连冠 ,曾经是林区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是林区人民的骄傲。东方红教育的辉煌是全局人民的福祉,是全局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心血的凝结。这篇文章本不该由我来写,因为我只在东方红中学工作了15年,根基浅,了解的不多,更无大的格局。好在我不是撰写教育史,只想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巧的是从1985年——1993年,九连冠的这段时间我都在东方红中学,而且有6年都是教高三,也算是有一点发言权。写出来算是对往事的回顾,也是对自己一个交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方红中学和林业局是同一年成立的,那是1963年,校址在现在的东林林场,刚建校只有11个学生,3个老师。随着林业局规模的扩大,1965年搬迁到局址所在地,就在现在一小的位置。1970年开始有了高中班,73年开工建设新教学楼,74年到76年逐步搬进现在的校址。从63年到85年,用了22年时间,东方红中学不断发展壮大,终于在省森工系统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攀上高校录取第一名的位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2年的历程是漫长而艰辛的,东方红中学的成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林业局的创业者主要来源于王震将军麾下的十万转业官兵。其中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被选拔为教师,再加上接收了文革前和文革后期分配来的大学生,组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奠定了林区教育发展的良好基础。可是林区人口日益壮大,学生越来越多,原有的师资捉禁见肘,大学停招,教师从何而来?林业局下文从社会和职工中招考老师,笔者就是1979年从贮木工人考到一中的。教师队伍来源这么庞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怎么办?林业局党委下了一招高棋,同北京师范学院建立关系单位。根据需要向学院提供木材,学院每年接受林业局进修的老师。从1979年到1985年先后有42名各科教师到北师院进修,最短的学习两年,也有三四年的。到北体院进修的有8人,到黑大、哈师专进修的有5人,到省林业教育师院进修的有12人。陆陆续续有这么多教师脱产进修,林业局出着培训经费及教师工资、补贴等,能不说是大手笔吗?虽然我没有外出进修的机会,但是我特别赞赏这种决策,对刘子平、王海滨局长等局领导感到特别钦佩。也许他们的文凭不一定很高,但他们的眼界是很高的,走在了中央要求一把手必须亲自抓教育之前,受到国家林业部的高度重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经过进修和培训的老师,回校后基本都成了教学骨干,有的直接被提拔到领导岗位。这一步我们就走在其他林业局的前头。不仅如此,培训提高老师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更大量的是在职函授学习。本人就是在哈师大函授5年本科毕业,每年寒暑假最冷和最热的时候都要跑到哈尔滨学习20多天。先要考查上学期学习的课程,然后讲新课,每次都要张榜公布考试分数,成绩不及格者必须参加下一次补考。我非常感谢5年的函授学习,很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可以说是一丝不苟。无论考试还是邮寄作业,都是自己独立完成,没有半点投机取巧。虽然很累,很苦,但收获是极大的。函授学习的知识和我高中教学几乎同步,都用的上。如果没有函授学习,我教学中的困难会很大的。除此以外,还有的老师是通过参加局教师进修学校的脱产培训来提高知识和业务素质的,短短几年东方红中学的师资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教学质量自然水涨船高,九连冠也就顺理成章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如此,九连冠的辉煌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局领导、校领导到每个老师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杜业伟局长亲自担任中学的名誉校长,每到高考前关键时刻,都要到学校做动员报告,给老师们鼓劲。高考取得好成绩,也会摆庆功宴,亲自为老师们祝酒。校领导千方百计调动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性,想办法收集各地高考信息和资料。积极让老师参加高考研讨会,以提高老师备考的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还为每个高考班单独配备了篮球、足球,羽毛球全套,拉力器等。局领导、校领导和老师们团结一心,劲往一处使,决心打好高考的攻坚战。家长们也积极配合,呈现出紧张繁忙的高考冲刺状态。局、校领导想方设法保正老师们的生活待遇,使我们无后顾之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了各方面的保障,老师们更是拼足了劲头,现在想想都不知道哪来的那么大的干劲。白天忙一天,吃口饭又来进行晚自习辅导,学校要求模拟试卷进行面批,也就是一个一个学生当面讲评,指出试卷中错误之处,并找出错误根源。一般我们每个老师要教两个班,每个班有五六十个学生,这任务量不是一般的大,几乎是黑天白天地讲。像我教政治的要教三四个班,单独面批根本做不到,于是我就采取群批,将水平相当的同学聚拢在一块,一般是七八个人,先讲共性的问题,再分析个性问题。这种面批学生受益是大的,老师付出的代价也是大的,我的咽喉炎就在这个时候坐下了病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有一次模拟考试后,我把卷子带回了家,在灯下抓紧时间批改,一会停电了,那时候停电是常事,点上蜡烛继续批,快到下半夜一点时,终于批完了。第二天老师们听说我把卷子批完了,都特别惊讶,政治试卷,当天批完简直不可思议。回想起来,我是怎么做到的?如果换成现在,打死我也批不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此表是全省森工系统高考状元,不是学校状元。其中86届翟胜军的班主任是夏德久老师,特此更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光老师们用劲,学生们也分外努力要强。有的男同学,学的太晚了,就在教室椅子上睡一觉,早上醒来到外面买点吃的,回来继续学。经过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终于结出硕果,上图列表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最出色的是89届的陈霞同学,以627分的高考成绩位列全省理科第三名,被清华大学录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东方红中学的高考成绩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注,牡丹江林管局和省森工总局的干部子女,不怕路途遥远,也想办法塞进我校就读。周边的林业局、农场、县城的学生也慕名来补习,一时东方红教育风光无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经常有来参观、学习、取经的,给我的印象较深的有两次。一次是大海林林业局中学派了一个人数众多的队伍,说是来学习经验,其实是不服的。政治学科女教导主任带来一男一女两个兵,上午第二节就听我的课,那是一节高三复习课,让同学们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题目给出后我找了一名男生来回答,他边答我边板书要点。答完后我问同学们他分析的全面吗?谁有补充?有几人举手,我让一名女生来补充。然后我又叫起那名男生,问他这个补充需不需要。男生点头承认需要,我告诫他想问题分析问题一定要全面,不能遗漏知识点。这时我看到听课的女老师和学生说着什么。下课后听课老师先离开教室,等我到办公室时,看到一位女老师正在墙上查课表。坐下后这位女老师说,我查了课表,节数和班级都没变,这不是作秀课。我还问了学生,你们平时就这么上课吗?学生说我们都是这么上课。我说你们考的那么好,这课堂质量也太高了。男老师问我,你会打桥牌吗?我说不会。他又说你打桥牌也是个高手,什么脑袋,一边听还有一边写,学生说完你就写完了,太神了。我笑了笑说,那名男同学能答出什么我心里有数,所以板书要点时就能快一些。我知道他答不全,所以才锻炼他,让他吸取教训。其实这位男老师不了解我,我是个反应很慢的人,只不过是经常这样授课,把自己锻炼出来了。至于作秀摆花架子更是我深恶痛绝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海林一行人把各科各年级的课听了个遍,几天后这三位老师来和我辞行。男老师说,我正在闹点情绪,你给我触动很大,向你学习。教导主任说,说实话,我们很不服气,一个新建局的学校,凭什么比我们考得好,以前都是我们坐管理局高考头把交椅。这回我们服气了,你们确实搞得好。没想到山沟里还有这么优秀的政治课老师,回去后我要向管理局反映。因为他们林业局离牡丹江林管局近,说的上话。我绝不是要在这里彰显自己,因为别的科情况我不了解,我不像领导能掌握全面,只能就自己身边的事来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件事可能是88年秋季开学不久,虎林县教师进修学校宫主任率领一个庞大的教师队伍来我校观摩。来的即有县城中学的老师,也有各乡镇的中学老师。那时到东方红的火车有两列,一列是哈尔滨发车早上五六点钟到东方红,一列是牡丹江发车,中午一点多钟到。大队人马是坐早车来的,安顿后下午第一节课就听我的政治课,那是在中楼一层最西面的一间教室,是文科班的课。教室本来就小,加上第一节课没安排听别的课,所有的人都挤进了这一间教室,两排过道坐的满满的,前面也坐上了人。上课有十来分钟时,王克诗校长领着县一中邵济阳校长走进教室。那是因为邵校长是坐中午车到的,晚了点,他们只得依门而坐。那节是高三新授课,我按以往的授课方式,在黑板上列了几道思考题。第一道题是香港回归后,要不要执行国家宪法?课堂讨论的挺活跃。课后所有老师都参加了评课,记得一位女老师说,我是教外语的,因为没安排我们外语课,都去听政治课了。没想到政治课可以这么上,第一个思考题就把我们吸引住了,别说学生们感兴趣了。主听政治课的也是一位女教导主任,还兼着高三政治课,她同样表示了没想到,很是钦佩。也许这是听课老师们的恭维之言吧,我没太当回事。我这个人就这样平常随便上一节课还可以,你要我准备准备单独上一节领导检查的课,反而不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庞大的团队,在我校听了几天的课,具体情况虽然我不是很清楚。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他们要搞清楚一个小小的林业局中学,为什么比我们堂堂的县级中学高考还要好?他们要弄个明白。那时虎林独高还没独立,还在现在一中的位置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使我想到了我局招生办主任张子华说的一段话:省招办高考招生设在双城,是有解放军站岗的地方,随便什么人能进吗?至少是县招办主任可以进入。我一个小小的林业局招办主任怎么能堂而皇之地出出进进,是因为你们教得好,咱们孩子考得好。每天晚上省招办主任公布录取学校名单时,是我最自豪的时候。主任念完考生学校后,补充了一句,你们东方红的考生真敢报,一个县进京的才有几个,你们天天都有进京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1985年第一次夺冠,到今年整整过了40年,回忆起往事,虽然断断续续,却也历历在目,思绪万千啊。由于林业资源的枯竭,林业经济的不景气等原因,东方红教育也随之出现了滑坡。表面上看,这是不可避免的,我却认为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没有人为因素呢?让历史证明一切吧。好在东方红中学也转换门庭了,现在归属地方管辖,是隶属于虎林市的镇级中学。作为林业企业子弟中学的历史,无论辉煌也好,滑坡也罢,都成为历史了,我们只是历史的见证人罢了。现在回顾过去教育的辉煌,也必须反思教育的偏颇,只为高考服务,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其实大量高考失利的学子,他们留在了林区,他们踏踏实实,默默无闻,成为林区发展的中坚和骨干。过往的教育忽视了他们,实属教育的失误。但愿今后的教育能真正摆正方向,走向正轨,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祝愿东方红中学能继承优良传统,越办越好,成为培养各方面人才的摇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3月5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后献上这幅奇特的画面,你仔细观察一下照片中映山红的颜色,是不是与众不同?极少能见到的白色达子香,也叫杜鹃花,再叫映山红有点不切实际了。据说是完达山这里独有的白色映山红,这使我联想到我们办教育是不是也应该办出自己的特色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 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篇回忆文章得到了远离家乡的学子们的肯定,因为这引来他们的思乡之情,引发了对母校的眷恋。也有的人认为有些突出了个人,总体厚度少了点。我接受这种批评,但是我就是个普通老师,自然缺少对九连冠的总体把握,视野不够开阔,格局也小。只了解自己周围的零头碎脑,也就显得小家子气。没办法,格局决定了厚重,只是个人回忆,不是书写历史。让我写出九连冠的方方面面实在有些勉为其难了。 2025.3.9</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