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是彝族文化的象征,是彝族的年节,是彝族传统中最为重要、最盛大的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br>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中国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也是中国火把节最流行、最隆重的地区,2005年,"中国楚雄彝族火把节"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古往今来,每年的火把节之夜各民族都在同一地域庆祝,从山寨到城镇,从高山到平坝,人人燃起火把,手拉手足跟足围成圈子载歌载舞。老人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吹弹着挂在胸前的口弦,祈望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歌唱美好的生活。在月光下一把把火把,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像一颗颗天上的繁星落到人间,到处是火的世界,到处是歌舞的海洋。 在改革开放、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的今天,火把节赋予了更新的群众性、娱乐性、多样性的内容。人们不仅继承和发扬光大其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而且溶进了时代的气息,构成新的景象。例如节日期间,国外游客,省内外游客大量涌来,做买卖的人大量涌来,外来者远远超过本地人,火把节成为吸引各方人土前来观光旅游和贸易洽淡的手段和机会。 各种群众性的文艺体育表演节目也一年比一年更丰富多彩,民间节日也自然成了地区性的节日,从乡村节日走向了城乡节日,从单一民族节日成为了多民族共同的节日。真正知道和了解彝族的人不多,但一说"火把节"和'阿细跳月",人们便不会感到陌生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要了解原汁原味的火把节还是在乡村中,特别是远离城区的偏僻的村寨才具备民间地道的习俗风情。<br> 火把节不仅是每个家庭传统的节日,也是各家各户亲戚朋友交往欢聚的节日,丰富了生活,促进了邻里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