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海南省东方市白查村,坐落于玉龙山山脉的苍翠盆地中,是黎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和“中国传统村落的活化石”。<br> 走进白查村,仿佛把自己置身于远古时代,村落远处群山环绕,绿树成荫,山脚下一排排整齐的五彩稻田,好似进入了童话世界。 这里保存着中国最完整的黎族传统民居——船型屋,现存87座古朴的茅草建筑,包括供青年男女聚会的“隆闺”和谷仓,错落分布于椰林与水田间,形如倒扣的木船,诉说着黎族先民渡海定居的古老传说。 村子里的茅草屋,远远望去,好似一艘艘倒扣的船只,又像一只只翘着睫毛的眼睛,简单中透着几分静雅和端庄。白查村船型屋建筑,是当地黎族独有的民族建筑,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相传,黎族的祖先,当年从大陆沿海乘舟登上海南岛时,由于没有栖身之地,就将木船翻到过来居住,他的后代为了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黎家后裔就仿照船型建起了茅草屋,故称之为“船形屋”。 这些船型屋记录着黎族先人们生存与发展的轨迹,也承载着历史文化传承重要的使命和任务。这里的黎族船型屋目前现存81间,是海南黎族保存最完整的船型屋建筑,也是中国即将消失的最后一座黎族古村落。 这些船型建筑既保留了上千年来黎族住宅的营造技艺,又融合了汉族传统的建筑艺术,看似简单却有着精致的营造技艺。地面是用黄泥反复捶打晒干过的,坚硬又平整。墙用白藤藤条编织成框,再在上面糊上稻草泥。特别是屋顶,并不是简单的铺上茅草,而是在藤或竹编成的屋顶架上,一层层细致铺上按一定形制编织的茅草毡,这也是使得茅草屋相较一般房屋冬暖夏凉的关键。 船型屋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智慧。其拱形茅草屋顶延伸至地面,以红白藤扎架、芭草覆顶,兼具防风避雨的实用功能。屋内三根象征男性的“戈额”柱与六根象征女性的“戈定”柱相映成趣,寓意家庭由男女共同支撑的哲学。 2008年,船型屋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查村也相继获评“中国传统村落”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p class="ql-block">现在这个村子已经没有什么人居住了,由政府出资安排全体村民都搬到了一公里之外新建白查村的水泥房里,这里被当做历史文化遗产保存了下来,成为了一处旅游观光之所。</p> 2008年,白查村船型屋,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也是海南省首个建筑类古遗址国家级非遗。 白查村除了特色的船型屋建筑,黎锦、绣面纹身也是该村落独有的特色文化。 黎锦在白查村仍然保留着它最独有的原始风采,据说黎族的小姑娘从很小的时候就要跟着长辈学习织黎锦,不仅要会织,还要会选色,染色。如果你来此旅游的时候,有幸赶上白查村举办的织锦节,你会看到黎族的女人们三五成群,赤脚席地而坐,双腿并拢,身体就是织布机,双足蹬着腰机,将纺好的线织成漂亮的筒裙、摇兜、头帕。 白查村,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走入其中,你会不由自主的忘却都市里拼搏的压力和烦恼,在这里,物欲似乎得到了另一种消解,精神反而得到了更高层次的补偿,让你忙碌的灵魂在此处里得到了一个更深度的休憩和洗涤。 并且这个白查村,民风非常淳朴,风景也非常秀丽,让无数游客流连忘返,白查村成为了游客眼中最美的诗和远方。 夕阳下的白查村,椰影婆娑,船型屋群与远山稻田构成一幅原始而诗意的画卷。漫步其间,黎族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的旋律萦绕耳畔,仿佛与先民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里是海南热带雨林与黎族文化的双重秘境,值得每一位追寻历史与自然之美的旅人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