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郑州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翠柏环绕,这里安息着诸多为国家、为民族舍生忘死的英雄豪杰,吉鸿昌烈士的英魂便长存于此。踏入陵园,静谧的氛围让人不禁放轻脚步,心怀敬畏,沿着蜿蜒小径前行,一座铭刻着吉鸿昌英勇事迹的纪念碑映入眼帘,似在无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又血雨腥风的岁月,引领我们回溯他不凡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吉鸿昌,1895年生于河南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农家,幼年丧母,父亲以开茶馆为生。他少年时因力大如牛、性格刚直,被乡邻戏称“扁担楞”。</p> <p class="ql-block">1913年,未满18岁的他瞒着家人投奔冯玉祥的西北军,从此踏上军旅生涯。在战场上,他赤膊冲杀、勇冠三军,得名“吉大胆”,从士兵一路擢升至军长,成为冯玉祥麾下赫赫有名的“铁军”将领。</p> <p class="ql-block">初入冯玉祥部队,吉鸿昌凭借自身的勇猛无畏与卓越领导才能,很快崭露头角。战场上,他冲锋陷阵,悍不畏死,每一次战斗都冲在最前列,如猛虎般撕开敌人防线。无论是枪林弹雨的正面交锋,还是艰难困苦的敌后游击,吉鸿昌都未曾退缩半步。</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枪林弹雨的正面交锋,还是艰难困苦的敌后游击,吉鸿昌都未曾退缩半步。在北伐战争中,他所率部队一路高歌猛进,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冯玉祥麾下的得力战将,彼时的他,满心壮志,以为能就此为国家开辟光明坦途。</p> <p class="ql-block">然而,旧中国的政治舞台波谲云诡,风云变幻。随着局势发展,蒋介石背叛革命,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血腥镇压共产党人与进步力量,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p> <p class="ql-block">冯玉祥的部队也面临着抉择,吉鸿昌陷入深深的迷茫,他看到曾经并肩作战的同志惨遭屠戮,看到革命成果毁于一旦,内心痛苦挣扎。但他坚信,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不能改,在迷茫中摸索,他逐渐认清唯有共产党才能真正拯救中国。</p> <p class="ql-block">然而,吉鸿昌的志向绝非仅是功名利禄。1920年父亲临终前嘱咐他“作官即不许发财”,他将这七字家训烧制于瓷碗,分发给部下,誓言廉洁奉公。1929年任宁夏省主席时,他倾尽积蓄在家乡创办“吕潭中学”,免费招收贫寒子弟,甚至变卖汽车供学生研究机械,直言:“与其财产充公,不如早为百姓办事!”这份为民情怀,早已超越旧式军阀的局限。</p> <p class="ql-block">1931 年,吉鸿昌因不愿参与蒋介石“围剿”红军的内战,被蒋介石解除兵权,强令出国“考察”。这看似荣耀的安排,实则是变相放逐。远渡重洋,吉鸿昌并未沉醉于异国风光,相反,他在欧美各地看到的是华人备受欺凌的惨状。</p> <p class="ql-block">在街头,他亲眼目睹中国同胞被洋人肆意打骂,而当地警察却偏袒不公,只因为中国贫弱。义愤填膺的吉鸿昌,每遇此种情形,必挺身而出,怒斥洋人的蛮横与不公,他胸膛高挺,用蹩脚却坚定的外语宣告:“我是中国人!”这简单四字,掷地有声,饱含着他对祖国最深沉的热爱与身为华夏儿女的自豪,也让他更加急切地渴望回国改变这一切。</p> <p class="ql-block">回国后,吉鸿昌彻底与蒋介石反动政权决裂,他找到了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彼时,东北沦陷,华北危急,日军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山河破碎,百姓流离。</p> <p class="ql-block">1933年,日军进犯察哈尔,吉鸿昌与冯玉祥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北路前敌总指挥。他率部连克康保、宝昌、多伦四城,将日军逐出察北,震动全国。然而,蒋介石却以“破坏国策”为名镇压同盟军。面对围剿,吉鸿昌凛然高呼:“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p> <p class="ql-block">战场上,吉鸿昌身先士卒,他的身影是将士们心中的定海神针。他常穿着破旧军装,手持大刀,冲锋在最前,与日寇短兵相接。多伦之战,堪称惨烈。多伦城防坚固,日军重兵把守,还配有先进武器。但吉鸿昌毫无惧色,他亲自率敢死队,冒着日军的炮火,攀爬云梯,强攻城墙。</p> <p class="ql-block">一次冲锋失利,就再来一次,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城墙脚下的土地,吉鸿昌双眼通红,高呼着口号,鼓舞士气,在昼夜不停的鏖战后,终破多伦,歼敌无数,这一战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抗日的希望曙光。</p> <p class="ql-block">可抗日之路,荆棘满布。蒋介石政府不但不支持同盟军抗战,反而勾结日军,对其进行围剿打压。孤立无援之下,同盟军虽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但吉鸿昌并未气馁,他辗转各地,继续为抗日奔走呼号,宣传抗日主张,揭露蒋介石的卖国行径,在华夏大地燃起星星火种。</p> <p class="ql-block">1934年,吉鸿昌在天津秘密组建“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印刷《民族战旗》宣传抗日。11月9日,他在法租界国民饭店遭军统特务暗杀,身负重伤被捕。狱中,敌人严刑拷打,他傲然道:“抗日救国是四万万人之事,何须秘密?唯有你们勾结日本,才需遮遮掩掩!”</p> <p class="ql-block">11月24日,北平陆军监狱飘起大雪,临刑前他以树枝为笔,在雪地写下绝命诗: </p><p class="ql-block">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p><p class="ql-block">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p><p class="ql-block">面对枪口,他拒不下跪,端坐椅上喝道:“我要亲眼看着子弹如何穿透爱国者的胸膛!”枪响之际,“抗日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呐喊响彻云霄。</p> <p class="ql-block">1934 年 11 月 24 日,吉鸿昌英勇就义,年仅 39 岁。他的生命戛然而止,却如璀璨星辰照亮黑暗夜空,为后世留下无尽精神财富。在郑州烈士陵园,前来缅怀的人们络绎不绝,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稚气未脱的学生,他们手捧鲜花,面容庄重,在吉鸿昌烈士墓前鞠躬默哀。</p> <p class="ql-block">陵园纪念馆内,一件泛黄的瓷碗静静陈列,碗上“作官即不许发财”的字迹依稀可辨。这不仅是吉氏家训,更是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写照。他变卖家产支援抗日,大义灭亲处决作恶侄儿,将全部生命献给民族解放。周恩来评价他:“从旧军人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牺牲时英勇从容,事迹应永载史册!”</p> <p class="ql-block">站在纪念碑前,细雨渐歇,阳光穿透云层。一群少先队员列队献花,稚嫩的宣誓声与历史回响交织。吉鸿昌虽逝,但其“死也不倒”的气节,化作民族脊梁,激励后人。正如他就义诗所言——头颅可断,信仰不灭;国耻未雪,奋斗不息!</p> <p class="ql-block">站在烈士墓前,今日之中国已山河锦绣、国泰民安。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科技创新日新月异,高铁驰骋纵横,航母巡航海疆,这盛世如烈士所愿。但我们永不能忘却,是像吉鸿昌这般英雄豪杰,以热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家国,才换得今日繁华。</p> <p class="ql-block">他们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砥砺奋进。当我们走出陵园,回首凝望,那翠柏中的丰碑似在低语:传承英烈精神,守护山河永固,是吾辈义不容辞之责,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奋勇前行,方不负先烈牺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