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金融活动愈发国际化的当下,越来越多外籍人士在国内参与各类金融事务。值“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之际,为帮助外籍人士在华安全、顺畅开展金融活动,特作如下风险提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了解金融法规与政策差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同国家金融监管体系和政策大相径庭。外籍人士在国内进行金融投资、信贷等业务时,务必熟悉中国金融法规。例如,在中国开展证券投资,需遵循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相关规定 ,对投资额度、投资范围有着明确限定。外汇管理方面,个人结售汇也有年度总额限制,若不了解,超限额操作可能面临处罚,资金流动也会受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谨慎选择金融服务机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内金融市场机构众多,质量良莠不齐。一些非法金融机构打着“低门槛、高回报”旗号吸引外籍人士。切勿轻信街头招揽、不明来源的金融推广。正规金融机构都有监管备案,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官方网站查询机构资质。选择银行办理储蓄、贷款业务,或挑选持牌证券、基金公司进行投资,能保障自身合法权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注意个人信息安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金融活动中,外籍人士会提供大量个人信息,如护照信息、居住地址、联系方式等。不法分子可能通过钓鱼网站、假冒金融客服等手段窃取信息。日常要警惕陌生来电、邮件索要金融账户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在金融机构办理业务时,确认网点或线上平台的安全性,避免个人信息泄露,防止被用于诈骗、盗刷等违法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识别金融诈骗手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见的金融诈骗手段有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以账户涉嫌违法需转账验证为由行骗;还有虚构高收益投资项目,吸引外籍人士投入资金后消失无踪。当面对远超正常水平收益承诺、紧急转账要求时,务必冷静核实。可拨打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电话,或向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咨询,切勿盲目汇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籍人士在华参与金融活动,只有充分了解规则、审慎选择、注重安全,才能避开风险,享受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若遭遇金融纠纷或可疑情况,可向金融机构投诉,也可拨打12363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咨询投诉电话,维护自身合法权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