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通常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对于一个问题的答案的获得,是我们苦苦思索而得到的。其实恰恰相反,创意和智慧的源泉,正是在于意识的“虚无”之中,我们能获知问题的答案,就是因为我们在思索的过程当中,头脑能处于正确的放松状态,在那静谧的一瞬间,潜意识深处的答案浮现到了显意识中,被我们的头脑感知到了。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静能生慧”的原因。上面这段话是我阅读《王阳明心学全书》第11章 不执着思维后会发生什么</p><p class="ql-block">启发: 静心能够帮助我们触及更深层次的内容,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启示。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信息的爆炸使得人们很难保持内心的平静。这段内容提醒我们,通过保持内心的宁静,我们可以更好地接触和领悟那些深藏于意识深处的智慧。这种智慧往往能够引导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提升我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困惑: 关于如何区分这种智慧不是软弱忍让的表现,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p><p class="ql-block">1,目的性:真正的智慧并不是为了逃避问题或者放弃原则,而是为了在更深的层面上理解和解决问题。当我们在静心之后采取的行动是基于深思熟虑和智慧的判断,而不是无原则的妥协或逃避。 2,结果导向:通过静心获得的智慧往往能够带来积极的结果,如解决问题、促进和谐、提升效率等。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结果是积极的,那么这种智慧就不是软弱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3,自我认知:个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认知也很重要。如果一个人通过静心后采取的行动是出于自我成长和提升的意愿,那么这种行为就不应该被视为软弱。 </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区分智慧与软弱的关键在于行动的目的、结果以及个人的自我认知。真正的智慧是能够带来积极变化和成长的,而不是简单的忍让或逃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