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知青往事,农村插队落户

红光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四年四月,我从河南省平顶山市第六中学高中毕业,正当是十七岁的青春年华,走出了校门,怀揣着青春的梦想,带着血性,带着激情,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来到了河南省平顶山临近叶县的东方红公社双楼大队插队落户。</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现在已经度过了五十一个春夏秋冬了。在农村的那段充满着激情与挑战的岁月,已经成为我们永久的记忆。每当翻开尘封已久的老照片,那些深藏的感情故事,仍然会在我的心中悄然涌动。</p><p class="ql-block"> 我和学校一起下乡的申玲、魏淑芳同学,分配在双楼大队第六生产队。由于我们相互熟悉和认识,便组成了一个“插队户”。申玲同学是大姐,我们推荐她为户主。</p> <p class="ql-block"> 申玲和魏淑芳</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生产队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仅靠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些低产的粮食,换点钱过日子。每个家庭的生活都不富裕。收获的粮食,生产队交了公粮以后,自己剩下的粮食就不多了。甚至不少家庭第二年的春天就断粮了。</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是按照每人的劳动工分来确定粮食分配的。遇到了好的年景时,一个工分的价值大约是三分五厘钱。农村社员的一个整劳动力是十个工分。一天的劳作可挣得三角五分钱。遇到了年景不好时,社员们就得不到这些红利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下乡知青,由于年龄比较小,身体比较单薄,又没有劳动的经验。在生产队里都评不上整劳动力。我是男生,体态均匀,却给我评定了八分五,算是比较高的了。申玲、魏淑芳同学是女生,只能评得七分五。开始我对这个结果有点意见,但后来比较生产队里那些孩子小,劳动力少的农户,已经算是很高的了。</p> <p class="ql-block"> 英俊的小伙子</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讲究政治挂帅。生产队设立两个队长。一个是生产队长,一个是政治队长。再加上生产队会计、生产队管理员和生产队记工员,组成了生产队的干部。平时上工时,生产队长说了算,当天气不好不能上工时,政治队长说了算。</p><p class="ql-block"> 每天早上天刚亮不久,生产队长就敲响了队里老槐树上挂着的那个铁钟。说是“钟”,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厚重的铁片子。那铛铛的清脆声音,告诉人们赶快起床上工劳动了。大家听到钟声后,纷纷到达响钟的地点集中。队长看了看大家都来齐了,便开始分派当天的工作了。每一个劳动小组都有带头人负责。于是,便回家携带工具下地劳动了。</p><p class="ql-block"> 每个农户,家里可以留下一个做饭的。社员到点收工后回家吃早饭。我们插队户里,申玲和魏淑芳两位女生主动轮流做饭。早上不仅把饭做好,还把我们的洗脸盆打满,洗漱用具准备好,等待我们回来洗漱。吃完饭后,我们再一起下地劳动。中午,她们其中一人可以提前回家来准备午饭。我们下工后就能够吃上香喷喷的饭菜。吃完午饭后,又去地里劳动。</p><p class="ql-block"> 只有晚上,是我们感到最开心的时候。吃过完晚饭后,我们围在暗暗的光线下,一起说古谈今,讲故事。就像部队的一日生活制度一样,一日复一日。我每次讲故事,她们都听得了入迷。有一次,我给她俩讲了段鬼出没的故事,再加上形象的表演,吓得她们抱成一团尖叫了起来。她们那个惊恐的眼神到现在我还没有忘记。</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生活中,虽然很辛苦,但是我却是享福了。是因为有了她们两位善良勤快的女生“治家”。我这个男生就像是家庭的少爷一般,得到了她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给予了我“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待遇。不仅衣服、被褥有人来洗。就是自己压在褥子下面的臭袜子,她们也能翻出来洗的干干净净。</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邻居叫金风枝的农村大姐。有一次笑嘻嘻的对我说:你家的两个媳妇对你照顾的太周到了,我们都很羡慕你们呀!。</p> <p class="ql-block"> 美丽的油菜花</p>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队里收割小麦,需要及时运到场院里脱粒,人员分工后加班加点,非常的繁忙。上午劳动时,为了抢进度,生产队临时作出了一个决定:要求每一个农户,可以提前回家去一位老人做中午饭。剩下的年轻人再多干一会儿,迟一点时间收工。由于我们不是在一个小组劳动,又都是年轻人,没有得到队里的通知,所以没有人提前回家做午饭。 </p><p class="ql-block"> 到了中午收工以后,大家都已经累得精疲力尽了。喝了几口缸里的凉水后,谁也不想动弹了。由于劳累,我和魏淑芳同学一头扎在小土房里的木床上,不知不觉地“迷糊”过去了。还是申玲同学,真有个大姐姐的样子。她没有去喊醒我们,却不顾自己的一身疲惫,主动悄悄的做饭去了。当我们解了乏醒过来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桌子上可口的饭菜。饭后,还赶上了下午上工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 农田里的知青</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已经随着岁月的变迁而沉静下来。往日的情景渐渐地模糊、淡忘而隐去;引起我们回忆过去的一切熟悉的景象,已经随着时间的变化、更迭,而慢慢地消失殆尽。</p><p class="ql-block"> 当回忆起往日的那些峥嵘岁月,心中里的那种激动、感慨的心情,还是久久地不能平静下来。那些在生活中活灵活现的人物,历历在目,还在眼前晃动;虽然历史的风尘,慢慢地将往日的景象抚平掩埋。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却不能被遗忘。</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民公社,生产队长等这些赋予时代的词语,在滚滚的历史车轮之下,已经成为经历者的印记了……。</p><p class="ql-block"> (照片全部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