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金融消保教育宣传专栏】国华泰安中支-风险提示

宣传号

<p class="ql-block">在金融市场中,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为我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便利,但同时也潜藏着诸多风险。值此“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之际,特为广大金融消费者梳理常见风险,助您守护财产安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警惕高息诱惑,远离非法集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法分子常以高息回报为诱饵,承诺年化收益率可达15%甚至更高,远远超出正规金融产品的收益水平。他们打着“投资理财项目”“养老产业”等幌子,编造虚假项目,诱骗消费者投入资金。比如一些所谓的“虚拟货币投资平台”,前期会按时返利,让投资者放松警惕,待吸引大量资金后便卷款跑路。面对此类高息诱惑,消费者务必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对超高收益的投资项目保持高度警惕,仔细核查融资方资质,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投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心网络诈骗,守护个人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网络金融服务普及,网络诈骗手段也层出不穷。常见的有冒充金融机构客服,以“账户异常”“提升额度”等理由,诱骗消费者点击钓鱼链接,窃取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还有通过社交平台发布虚假贷款信息,要求先缴纳“手续费”“保证金”才放款。日常使用网络金融服务时,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要轻信陌生电话和信息,遇到要求转账、提供个人信息的情况,务必与官方客服核实。同时,妥善保管身份证、银行卡、U盾等,不随意借给他人使用,定期修改密码,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懂合同条款,避免盲目借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办理贷款、信用卡分期等金融业务时,部分消费者未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便匆忙签字。一些贷款合同中可能隐藏着高额利息、手续费、逾期违约金等条款,导致还款压力远超预期。还有些金融机构在宣传时模糊还款方式,如将“等额本息”说成“低息贷款”,消费者实际承担的利息成本却很高。办理金融业务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合同,对不理解的条款及时向工作人员咨询,明确还款金额、期限、利率、违约责任等关键信息,根据自身还款能力合理借贷,避免因盲目借贷陷入债务困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希望广大金融消费者能够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理性投资、谨慎借贷,在享受金融服务的同时,切实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如遇金融消费纠纷,可向金融机构投诉,或向相关监管部门反映,依法依规解决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