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视频《摩洛哥九大必去城市》(3:22)</p><p class="ql-block">摩洛哥前国王哈桑二世曾经这样描述摩洛哥:“摩洛哥是一颗根植在非洲,但叶子呼吸着欧洲空气的大树”。</p><p class="ql-block">摩洛哥位于北非、最靠近欧洲,具有“北非花园"的 美称。拥有从沙漠到海洋、从山脉到绿洲的多样景观。撒哈拉沙漠的壮丽沙丘、大西洋沿岸的迷人海滩、阿特拉斯山脉的雄伟山峰,以及绿洲和峡谷的独特风光,构成了摩洛哥的自然画卷。 梅尔祖卡的撒哈拉沙漠是体验沙漠生活的绝佳地点,而丹吉尔的“非洲洞”则以其形状酷似非洲地图、日落时的壮丽景色闻名。</p><p class="ql-block">摩洛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展示了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和文化。此外,菲斯老城作为摩洛哥最古老皇城,拥有众多百年手工作坊和古老的街道,展现了摩洛哥的传统工艺和文化。</p><p class="ql-block"> 摩洛哥的城市各具特色,既有现代化的都市,也有充满历史气息的古城。卡萨布兰卡的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世界著名的宗教建筑,其宏伟的设计和精美的装饰令人叹为观止。马拉喀什则以红色城市闻名,杰马夫纳广场是非洲乃至世界上最繁忙的广场之一,夜晚的露天餐厅和街头表演充满了活力。</p><p class="ql-block"> 摩洛哥的文化融合了阿拉伯、柏柏尔和欧洲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舍夫沙万的蓝色街道、马拉喀什的露天市场、以及菲斯的手工作坊,都是体验摩洛哥文化的绝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最早的居民为柏柏尔人</p><p class="ql-block">柏柏尔人是北非世居民族,历史可追溯至古罗马时期。他们特征鲜明,多信奉伊斯兰教,有独特的语言和传统服饰。柏柏尔人爱好编织地毯、制作手工艺品,且热情好客。历史上,他们曾建立强大王朝,与阿拉伯人互动频繁,历经兴衰沉浮,如今广泛分布于北非各地。</p> <p class="ql-block"> 摩洛哥特色美食主要包括塔吉锅、库斯库斯、巴司蒂亚馅派、烤肉串、哈利拉浓汤等。这些美食融合了肉类、蔬菜、香料等多种食材,口味浓郁独特,展现了摩洛哥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烹饪艺术。其中,塔吉锅和库斯库斯更是摩洛哥餐桌上的标志性菜肴,相当于中国的“砂锅”,可以配各种蔬菜,深受游客喜爱。</p><p class="ql-block"> 塔吉锅起源于几千年前北非的柏柏尔人,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和伊斯兰文化的传播,这种烹饪方法逐渐在摩洛哥普及,它已经不就是摩洛哥的一种美食,更是摩洛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象征着一种分享、团结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人说:“法国菜代表的是西方,中国菜代表的是东方,而我们摩洛哥菜代表的是阿拉伯世界”。</p><p class="ql-block">摩洛哥人的特色美食之一:“古斯古斯”(Couscous),主要配料包括粗麦粉小米、肉(如羊肉、鸡肉)和蔬菜(如胡萝卜、土豆、西葫芦、角瓜)。其特色味道香甜软润,每一粒古斯古斯都充满了食材精华。古斯古斯源于土著部落柏柏尔人,现已成为摩洛哥及北非多国的文化象征。</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的旅游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视频《卡萨布兰卡》(2:10)</p><p class="ql-block"> 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最大城市,摩洛哥经济中心、最大商港,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第116名。</p><p class="ql-block"> 原名安法,500多年前为罗马古城,后遭西班牙人破坏并命名,摩洛哥独立后恢复达尔贝达之名,但人们仍习惯称之为卡萨布兰卡。</p><p class="ql-block"> 北非著名旅游城市;卡萨布兰卡的西班牙语原意为“白色的房子”。卡萨布兰卡的建筑以白色和淡黄色为主,融合了欧式与阿拉伯摩尔式元素。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三分之一建于海上,展现了阿拉伯建筑的宏伟与精致。</p><p class="ql-block"> 电影《卡萨布兰卡》让此地闻名,影片讲述了二战期间里克等人在卡萨布兰卡的爱情与政治故事。</p> <p class="ql-block">视频《卡萨布兰卡》(1:57)</p><p class="ql-block">穆罕默德五世广场上布满鸽子,被称为“鸽子广场”</p><p class="ql-block">哈桑二世清真寺,屋顶可以自动打开、关闭,耗资5.8亿美元,是世界上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清真寺。</p><p class="ql-block">里克咖啡馆按照电影《北非谍影》场景布置,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打卡。</p> <p class="ql-block">视频《哈桑二世清真寺》(2:45)</p><p class="ql-block"> 哈桑二世清真寺位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市区西北部,它的建造与摩洛哥已故国王哈桑二世密切相关。哈桑二世国王在位30多年,深受人民爱戴,他认为国家的繁荣与安宁归功于真主的指引,因此决定在摩洛哥建造一座大清真寺以表达感恩之情。清真寺的命名也以国王的名字“哈桑二世”为荣。 </p><p class="ql-block"> 据传源于国王的一个梦。梦中,国王接获安拉的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为了实现这一梦境,摩洛哥举国捐赠,筹措资金。 </p><p class="ql-block"> 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世界第五大清真寺,(世界前五名清真寺排名如下:</p><p class="ql-block">1.麦加大清真寺:占地18万平方米,位于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p><p class="ql-block">2.费萨尔清真寺:占地19万平方米,位于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是巴基斯坦的国家清真寺。</p><p class="ql-block">3.先知清真寺:又称麦地那清真寺,位于沙特阿拉伯麦地那城,是伊斯兰教第二大圣寺。</p><p class="ql-block">4.阿克萨清真寺:位于巴勒斯坦耶路撒冷东区,是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寺。</p><p class="ql-block">5.哈桑二世清真寺:位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占地面积9公顷,是世界第五大清真寺。)</p><p class="ql-block">以上排名基于清真寺的宗教地位、历史意义及建筑规模等因素。哈桑二世清真寺的三分之一的面积建在海上,象征摩洛哥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而来的历史。 </p><p class="ql-block"> 宣礼塔高达210米,是世界最高的宣礼塔之一,塔尖装有激光设备,夜间可发射35公里长的光束指向麦加方向。 </p><p class="ql-block"> 清真寺被誉为“世界上科技含量最高的清真寺”。其屋顶可电动开启,5分钟内即可打开散热;地板配备自动加热系统,冬暖夏凉。此外,寺内还设有先进的自动灭火装置、广播通讯系统和监控系统。正门35吨,只有国王來才打开。</p><p class="ql-block"> 哈桑二世清真寺的建造不仅是摩洛哥国王的梦想,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3万名工人和技术人员日夜奋战,移沙填海,使用了30万立方米混凝土、4万吨钢材和6.5万吨大理石,最终将国王的梦境化为现实。 </p> <p class="ql-block">卡萨布兰卡文化活动中有名的安达卢西亚音乐和肚皮舞。</p><p class="ql-block">摩洛哥安达卢西亚音乐源自西班牙南部,融合了北非摩尔人的音乐文化,特色为空灵的吟唱和沙漠风情的弹奏。肚皮舞起源于中东地区,后广泛传播,特色在于以柔软的腰部和腹部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展现女性的优雅和柔美,常与宗教、神话元素相结合,营造出神秘氛围。</p> <p class="ql-block">卡萨布兰卡的老城区</p><p class="ql-block">卡萨布兰卡的主色调:白色和淡黄色,左边现代建筑,右边古老建筑,现代与古代文明融合,随处可见摩洛哥的手工艺品商品:地毯、香料、手工编织品......</p> <p class="ql-block">马拉喀什,在柏柏尔语里是“上帝的故乡”意思。它位于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脚下,被誉为“南方的珍珠”</p><p class="ql-block"> 库特比亚清真寺的光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光塔。</p> <p class="ql-block">视频《马拉喀什博物馆》(1:56)</p><p class="ql-block">丘吉尔曾经对罗斯福说:“你千里迢迢来到北非,不能不到马拉喀什。” 马拉喀什博物馆是由皇室宫廷改造而成的,博物馆内服饰与器皿展品丰富,彰显阿拉伯特色。服饰上,多采用鲜艳色彩与繁复图案,反映阿拉伯民族对美的追求;器皿则以精美陶瓷为主,年代久远,古朴典雅,展现出独特的阿拉伯工艺水平。这些展品不仅体现了阿拉伯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见证了马拉喀什地区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马拉喀什帕夏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马拉喀什帕夏宫博物馆,又名汇流博物馆,可是个有故事的“老宫殿”!它曾是贵族的居所,接待过丘吉尔、罗斯福等大人物。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图案、吊灯。如今,它华丽转身,展出了从公元前5000年至今的3000件古董,让人一秒穿越!</p> <p class="ql-block"> 马拉喀什博物馆的建筑阿拉伯风格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内饰设计上,博物馆内装饰充满了古朴的阿拉伯风情和马拉喀什的地域特色,华丽的大厅四周环绕着小型展厅,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阿拉伯世界。同时,建筑中也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展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帕夏咖啡馆”(Bache Coffee)在摩洛哥有点名气。被称为摩洛哥咖啡的“爱马仕”,主要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精选的咖啡豆品质以及奢华的宫殿背景:墙上阿拉伯风格图案、地上黑白地砖。1910年,在摩洛哥古城马拉喀什的奢华宫殿Dar el Bacha中,帕夏咖啡馆诞生,专门招待贵宾。其咖啡豆全球采购,品质卓越,且装修风格豪气,故得此美誉。</p> <p class="ql-block">巴伊亚宫(Bahia Palace)</p><p class="ql-block">巴伊亚宫(Bahia Palace)位于摩洛哥马拉喀什,建于19世纪末期,是当时摩洛哥最大的宫殿之一。其名字“Bahia”在阿拉伯语中意为“智慧”或“宏伟、光辉”,象征着宫殿的壮丽与精致。 </p><p class="ql-block">宫殿最初由西·穆萨(Si Moussa)委托建造,他是苏丹穆莱·哈桑的首相。西·穆萨从奴隶身份崛起,最终成为摩洛哥的重要政治人物。他的儿子博·艾哈迈德(Bou Ahmed)继承了父亲的地位,并在1894年苏丹哈桑去世后发动政变,成为摩洛哥的实际统治者。博·艾哈迈德在任期间扩建了巴伊亚宫,使其成为摩洛哥最耀眼的住宅之一。 </p><p class="ql-block"> 巴伊亚宫融合了伊斯兰、柏柏尔和安达卢西亚等多种建筑风格,被誉为“伊斯兰艺术的瑰宝”。宫殿占地8公顷,拥有150个房间,包括接待区、生活区、卧室和庭院。建筑群围绕中心天井的喷水池布局,房屋的天顶、门廊、门窗都装饰有精美的雕刻和马赛克艺术。 </p><p class="ql-block"> 宫殿的庭院地板采用白色大理石铺成,这些大理石据说来自梅克内斯,甚至可能曾用于装饰马拉喀什的巴迪宫。花园中种植了橘子树、香蕉树和茉莉花树,营造出迷人的氛围。 </p><p class="ql-block"> 博·艾哈迈德与他的四位妻子和24位妃子居住于此,房间的分配据说根据妃子的地位和美貌而定,最大和最华丽的房间留给他最宠爱的妃子。 </p><p class="ql-block"> 宫殿在博·艾哈迈德去世后被洗劫一空,许多贵重物品被搬走。在法国殖民期间(1912-1955年),巴伊亚宫被用作法国常驻将军的住所。如今,宫殿部分区域向公众开放,成为马拉喀什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p><p class="ql-block">-地址:Avenue Imam El Ghazali, Marrakech 40000摩洛哥。 </p><p class="ql-block">- **门票**:约70迪拉姆(约1欧元)。 </p><p class="ql-block">- **建议游览时间**:1-2小时。 </p> <p class="ql-block">门中有门,廊中有廊,厅中有井,颇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地砖几何图形复杂、规则,犹如天上繁星,星罗棋布,宫殿灯式样别致。窗框、上方的图案富有阿拉伯风格,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窗门、上方的精美的阿拉伯风格图案、窗框内人物构成一幅优雅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建造此宫殿雇佣菲斯的1000名工匠精心打造,内有150间房间,供艾哈迈德及4个妻子和24个妃子享用。</p> <p class="ql-block">马约尔花园</p><p class="ql-block">摩洛哥马约尔花园由法国艺术家雅克·马约尔于1923年创建,历时近四十年完工。园内主建筑以钴蓝色为主调,即“马约尔蓝”。花园中蓝色的建筑,在五颜六色的花卉植物衬映下格外醒目。</p><p class="ql-block">花园曾一度荒废,后被法国设计师伊夫·圣罗兰修复。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摩洛哥风情与立体派设计,成为著名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库图比亚清真寺</p><p class="ql-block">库图比亚清真寺(Koutoubia Mosque)是摩洛哥马拉喀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北非最美丽的清真寺之一。它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马拉喀什历史与文化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库图比亚清真寺建于12世纪,具体建造时间有1157年和1195年两种说法。它由阿尔摩哈德王朝的苏丹雅库布·埃勒·曼苏尔主持修建,旨在纪念击败西班牙人的胜利。清真寺的名字“库图比亚”源于其建造地点曾是马拉喀什的纸张集市,意为“书摊清真寺”。 </p><p class="ql-block">库图比亚清真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 </p><p class="ql-block">- 宣礼塔:高67米至77米,是马拉喀什的最高建筑,从城市各处均可看到。塔身采用粉红色石膏装饰,具有典型的摩尔风格,塔顶有三个金色圆球,象征天界、地界和精神世界。 </p><p class="ql-block">- 香料建筑:修建时在粘合石块的泥浆中拌入了近万袋名贵香料,使清真寺至今仍散发出浓郁的芳香,因而被称为“香塔”。 </p><p class="ql-block">-清真寺内有17道垂直于麦加朝圣方向的柱廊,神龛凹室和两翼的采光槽设计独特,木结构的“穆克纳斯”蜂巢状雕饰更是北非建筑中的瑰宝。 </p><p class="ql-block">- 盲人宣礼员:历史上,登上宣礼塔呼唤祈祷的宣礼员必须是盲人,以防止有人借机偷窥附近王宫后院的嫔妃。 </p><p class="ql-block">- 文化象征:作为“摩尔三塔”之一,库图比亚清真寺与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希拉达塔、摩洛哥拉巴特的哈桑塔遥相呼应,象征着安达卢西亚时代的辉煌。 </p><p class="ql-block">- 清真寺仅对穆斯林开放</p> <p class="ql-block">视频《库图比亚清真寺》(2:19)</p> <p class="ql-block">马拉喀什的“德杰马芙纳”(djemaaelfna)广场,白天有耍猴的、舞蛇的印度人,熙熙攘攘。日落的余晖洒在远处的清真寺和古老黄色建筑的墙上,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晚上有杂耍、鼓乐、肚皮舞表演,也有算命的摩洛哥人、烧烤小吃,人潮涌动,充满生气,被称为“不眠广场”。</p> <p class="ql-block">米其林的《旅游指南》中说:“如果你在摩洛哥只能选一座城市看看,那就去菲斯吧!”。</p><p class="ql-block">到菲斯旅游,将在文化、历史及建筑等方面形成新的视野。这座古城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独特的街区、古老的皮革染坊和传统手工艺,都将为游客展现一个全新的、充满魅力的世界,拓宽其对摩洛哥乃至北非文化的认知边界。</p><p class="ql-block">菲斯由伊德里斯二世下令于公元808年建造,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它是阿拉伯精神所在,与开罗、大马士革齐名,是摩洛哥人心中的骄傲,是北非的贸易中心。</p><p class="ql-block"> 菲斯城有9000多条小巷,仿佛构成“一千零一夜”中的迷宫,进老城得靠骑小毛驴。</p><p class="ql-block">菲斯的建筑的外立面多数为黄色,故人们称菲斯为“黄色之城”(不要与色情的“黄色”混淆)。</p> <p class="ql-block">视频《菲斯老城》(1:22)</p> <p class="ql-block">视频《菲斯古城》(1:06)</p><p class="ql-block">“菲斯”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金色斧子”或者“肥美土地”。当地人维持中世纪的生活方式,是唯一没有汽车的古城,被人们誉为“活着的天方夜谭”,宛如时光倒流的“一千零一夜”。</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的菲斯城,五颜六色的皮革染缸,染缸中含有动物的粪便,构成冷暖色交织,与穿梭忙碌的工人一起,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菲斯城的chouara皮革厂的染坊</p><p class="ql-block">皮革从入厂到出厂50天,流程如下:水中浸泡-用牛屎、生石灰、盐混合的着色剂浸泡-用鸽粪制作的天然软化剂浸泡三天,每隔30分钟用脚踩踏,踩踏5,6次后晾晒-上色、烫平、暴晒。</p><p class="ql-block"> 染色剂:红色用罂粟花、橙色用凤仙花、黄色有藏红花、绿色用薄荷、棕色用雪松。</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有四大皇城:蓝色的菲斯、红色的马拉喀什、黑色的梅克内斯、白色的拉巴特。</p><p class="ql-block">菲斯是四大皇城中最古老的城市,有3000年历史,被称为“活着的世界遗产”,“中世纪阿拉伯风貌的活化石”。它拥有卡鲁因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比较一下:埃及的古老的Azhar大学建于970年,英国牛津大学建于1096年,而菲斯的卡鲁因大学最早为清真寺,后为大学,成为现代大学改名为“卡拉维因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l-Qarawiyyin)建于857-859年,名副其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p> <p class="ql-block">菲斯的“经学院”,墙面、地面的马赛克几何图案精美、复杂,堪称阿拉伯建筑图案的经典,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视频《走进北非中世纪古城》(3:54)</p><p class="ql-block">(介绍古兰经学院、最古老的大学、皮革染坊)</p> <p class="ql-block">菲斯有16个城门,最著名的是西门-“布日罗蓝门”,上面有马赛克精美复杂的图案,背面有伊斯兰花纹,穿越蓝门,即跨越时空进入公元8世纪的老城,进入天方夜谭的迷城。</p> <p class="ql-block">菲斯的巴塔手工艺博物馆内珍藏的“摩洛哥星盘”</p><p class="ql-block">显示穆斯林非常重视天文学和数学,从集合图案的装饰看出他们对数学抽象思维的爱好和理解。</p><p class="ql-block">菲斯博物馆收藏的“摩洛哥星盘”是伊斯兰科学史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物</p><p class="ql-block"> 星盘的起源与伊斯兰世界的贡献</p><p class="ql-block">星盘最早由古希腊人发明,用于天文观测和计算,但便携式星盘的改进与普及归功于伊斯兰学者。9世纪左右,伊斯兰科学家在托勒密理论基础上优化了星盘设计,使其成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科学仪器,广泛应用于时间测算、导航、宗教祈祷(如确定礼拜方向和时间)等领域。</p><p class="ql-block"> 菲斯博物馆藏的星盘可能产自11-12世纪的安达卢西亚(今西班牙南部)或北非地区,结合了阿拉伯天文学与本地工艺特色。</p><p class="ql-block"> 星盘主体由铜制盘面、可旋转的“网环”(rete)及刻度系统组成,通过几何投影法展示地平坐标。其设计需适配特定地理纬度(如菲斯或马拉喀什的纬度),并标注了阿拉伯文的天体名称和宗教祈祷标记。</p><p class="ql-block"> 部分星盘(如2024年新发现的11世纪维罗纳星盘)刻有阿拉伯文、希伯来文及西方数字,体现了穆斯林、犹太人和基督徒在科学领域的协作。例如,希伯来文翻译可能用于西班牙或意大利的犹太社区,而北非纬度标记则暗示其曾在摩洛哥流通。 </p><p class="ql-block">菲斯作为摩洛哥最古老的皇城,自9世纪起便是宗教与学术中心。其老城区(麦地那)保存了大量中世纪手工作坊,包括金属加工和科学仪器制作传统。星盘在此可能被用于*宗教仪式*(如确定斋月时间)或**航海贸易**(丹吉尔等港口城市的商队导航)。</p><p class="ql-block"> 菲斯博物馆的星盘属于安达卢西亚-北非体系,其真实性可通过铭文风格、材料工艺与历史记载佐证。</p><p class="ql-block">菲斯博物馆的星盘其历史意义在于:展示摩洛哥在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科技地位; 反映北非与欧洲的科学互动; 印证菲斯作为“千巷之城”在手工业与学术传承中的核心角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蓝色迷城舍夫沙万》(2:10)</p><p class="ql-block">到舍夫沙万旅游,在文化和历史方面会形成对北非地区独特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及历史变迁的新视野。无论是探索古老的阿拉伯建筑,还是了解犹太教对蓝色的独特寓意,都能让人深刻感受到这座蓝色小镇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舍夫沙万的建筑以蓝白色为主色调,与希腊的圣托里尼、印度的热特希尔齐名。</p><p class="ql-block">舍夫沙万拥有众多古老的阿拉伯建筑,这些建筑融合了摩洛哥传统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的建筑风格。其特点主要体现在蓝白相间的色调上,这些蓝色涂层覆盖了大多数民宅的门口、阶梯和墙壁,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也展现了古老的阿拉伯建筑风貌。</p> <p class="ql-block">舍夫沙万,这座蓝色艺术小镇,民居特色鲜明。建筑被涂成五十种不同的蓝色:深蓝、浅蓝、湖蓝、天蓝......与地中海式建筑风格相得益彰。为什么民居涂成蓝色?有三种说法:</p><p class="ql-block">说法一:为了吸引游客,涂成天空、天堂颜色,天空象征无穷和神圣;天堂象征永生、宁静,家家户户涂蓝色,充满梦幻、给人浪漫感觉;</p><p class="ql-block">说法二:欧洲贵族自称流淌“蓝色血液”,蓝色血液在世界上最安全,摩洛哥人向往欧洲,希望得到信任、安全、驱邪、舒适,所以吧民居涂成蓝色;</p><p class="ql-block">说法三:相传,蓝色是犹太人的宗教色彩,犹太人曾以Tekhelel天然染料涂蓝房屋以求庇佑,这一传统沿袭至今。二战时犹太人迁移,影响到摩洛哥人。你相信哪一种说法?</p><p class="ql-block">漫步于此,仿佛走进童话世界,每栋房子、每条小巷都诉说着独特的蓝色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喷水池也染成蓝色</p> <p class="ql-block">在舍夫沙万小巷中的柏柏尔人老大爷,穿着白色长袍,显示当地的温差非常大。</p> <p class="ql-block">风土人情:在皮具小店选购皮具的穿暖色长袍老人</p> <p class="ql-block">穿红色长袍聊天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蓝色映衬下的红色打扮,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身材修长、眉目清秀的女青年</p> <p class="ql-block">小巷内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视频《摩洛哥得土安和丹吉尔》(4:19)</p><p class="ql-block"> 得土安(Tetouan)位于摩洛哥北部,靠近地中海,距离直布罗陀海峡约60公里。它坐落于里夫山脉(Rif Mountains)脚下,靠近马丁河(Martil River)。得土安是丹吉尔-得土安大区的一部分,距离丹吉尔约40公里。</p><p class="ql-block"> 得土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最初由腓尼基人建立,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中世纪时期,得土安成为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中心。15世纪末,大量安达卢西亚的穆斯林和犹太人因西班牙的宗教迫害逃到这里,重建了城市,并带来了安达卢西亚的建筑和文化影响。</p><p class="ql-block"> 得土安在1912年至1956年间是西班牙保护国的一部分,这段时期对其建筑和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得土安成为该国的重要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 得土安的建筑融合了摩洛哥、安达卢西亚和西班牙风格,尤其以麦地那(老城区)为代表。1997年,得土安的麦地那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因其保存完好的安达卢西亚风貌。</p><p class="ql-block">麦地那内有许多历史建筑,如:</p><p class="ql-block">皇宫(Royal Palace):建于17世纪,是得土安的重要地标。 大清真寺(Grand Mosque)建于17世纪,展现了摩洛哥传统建筑风格。犹太区(Mellah)曾是犹太社区的中心,保留了许多犹太建筑。</p><p class="ql-block">得土安的自然风光优美,靠近地中海和里夫山脉,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主要景点包括:</p><p class="ql-block">- 里夫山脉:适合徒步和探险,风景壮丽。</p><p class="ql-block">- 地中海海岸:附近的海滩如卡巴什海滩(Caballa Beach)和马丁海滩(Martil Beach)是休闲胜地。</p><p class="ql-block">- 麦地那:狭窄的街道、传统市场和历史建筑让人仿佛穿越时空。</p> <p class="ql-block">丹吉尔的“非洲之洞”</p><p class="ql-block">“非洲之洞”(又称“大力神洞”)位于摩洛哥北部古城丹吉尔的西郊,濒临大西洋海岸。具体位置在斯帕特尔海岬南侧,距离丹吉尔市区约12公里,是直布罗陀海峡入口处的重要地标之一。 </p><p class="ql-block"> 洞穴的洞口形状酷似一幅非洲地图,甚至连马达加斯加岛的轮廓都清晰可见。这一奇特景观是千百年来海浪冲击石灰岩自然形成的,令人叹为观止。 </p><p class="ql-block"> 洞穴不算深,从入口到尽头仅几十米,尽头是一个朝向大海的洞口,高度略高于海平面。透过洞口可以欣赏到浩瀚的大西洋,海浪拍击岩石的声音时而狂放时而低沉,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壮丽的氛围。 </p><p class="ql-block"> 洞穴外设有观景台,游客可以远眺碧蓝的大西洋和直布罗陀海峡,海天一色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p><p class="ql-block"> 洞穴与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海格里斯有关,传说他一手擎天、一手举斧,劈开了丹吉尔的山脉,形成了直布罗陀海峡。这一传说为洞穴增添了浓厚的神话色彩。 </p><p class="ql-block"> 洞穴附近的斯帕特尔海角灯塔也是著名的打卡点,游客可以在此感受大西洋与地中海交汇的壮丽景象。 </p> <p class="ql-block">对照:非洲地图</p> <p class="ql-block">视频《直布罗陀海峡边的丹吉尔》(2:40)</p><p class="ql-block">(探秘神秘的“非洲之洞”、欣赏大西洋景色、丹吉尔的海角灯塔)</p> <p class="ql-block">丹吉尔的斯帕特尔海角灯塔</p><p class="ql-block">丹吉尔海角灯塔(Cap Spartel Lighthouse)位于摩洛哥丹吉尔市西南约12公里处,坐落在直布罗陀海峡入口的斯帕特尔角(Cap Spartel)。这座灯塔建于1864年,由摩洛哥苏丹穆罕默德四世和多个欧洲国家共同出资建造,旨在确保船只安全通过这一繁忙的海上通道。</p><p class="ql-block"> 灯塔位于大西洋与地中海交汇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欧洲与非洲之间的战略要地。</p><p class="ql-block"> 灯塔建于19世纪,正值海上贸易繁荣时期,旨在减少船只在此区域的航行风险。</p><p class="ql-block"> 灯塔高约24米,外观为白色圆柱形,顶部为红色圆顶,设计简洁实用。其灯光可照射约30海里,为船只提供导航。</p><p class="ql-block"> 周边还有斯帕特尔洞穴等自然景观,吸引大量游客。</p> <p class="ql-block">丹吉尔老城区麦地那内的小型堡垒,历史变迁的见证,也展现了古老的阿拉伯建筑风貌。</p> <p class="ql-block">城堡内的伊本.白图泰(ibn Batutah)(1304-1377)的雕像:穆斯林学者、大旅行家,1345年游览中国,曾经到达杭州、泉州,他描述泉州“船只众多、物产丰富、花园美丽,丝绸漆器价廉物美远销到印度、摩洛哥”。</p> <p class="ql-block">视频《丹吉尔老城区》(2:36)</p><p class="ql-block"> 丹吉尔老城区位于摩洛哥北部,紧邻直布罗陀海峡,依山傍海而建,地势起伏,保留了浓厚的历史与文化气息。</p><p class="ql-block"> 老城区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由腓尼基人建立,最初名为“丁吉斯”。 罗马帝国时期,丹吉尔成为毛里塔尼亚丁吉塔那省的首府。7世纪阿拉伯人占领, 15世纪后,丹吉尔先后被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欧洲列强占领。1923年,丹吉尔成为国际共管区,由多个欧洲国家共同管理,直到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收回主权。 </p><p class="ql-block"> 老城区的街巷狭窄曲折,宛如迷宫,房屋密集,式样千姿百态,体现了中世纪阿拉伯城市的典型布局。 建筑多为白色外墙,搭配蓝色或绿色的门窗,色彩鲜明,与蔚蓝的地中海交相辉映。 </p><p class="ql-block"> 街巷两旁遍布店铺、摊点和手工作坊,展现了古城的经济与文化活力。老城区的生活节奏缓慢,当地人喜欢在街边咖啡馆品薄荷茶,或在集市中闲聊,展现了摩洛哥独特的悠闲生活方式。 </p><p class="ql-block"> 老城区融合了阿拉伯、安达卢西亚和欧洲的建筑风格与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氛围。 </p><p class="ql-block"> 游客可以欣赏到皮革制品、陶瓷、地毯等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感受匠人的精湛技艺。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海边蓝天白云、蔚蓝的海洋、飞翔的海鸥、逗留的鸽子、白色的建筑交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阿伊特本哈杜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摩洛哥最美的村庄",它位于摩洛哥南部瓦尔扎扎特,在撒哈拉沙漠的边缘绿洲上 ,建于公元8世纪,由六座“卡斯巴斯”建筑组成。多部好莱坞大片,如《木乃伊》、《尼罗河的宝藏》、《权力的游戏》都选择这里为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视频《海滨城市索维拉》(1:20)</p><p class="ql-block">摩洛哥古老海港索维拉历史悠久,曾是腓尼基和罗马人的贸易港口,后经历西班牙殖民时期。其美景包括壮观的红色悬崖海滩、繁忙的渔港及富有历史感的建筑,是感受北非风情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大门的骑兵警卫,手持长矛,白马白衣,典型的摩洛哥柏柏尔骑士的装束。</p><p class="ql-block">穆罕默德五世是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首位阿拉维王朝苏丹,是前国王哈桑二世的父亲,现任国王哈桑六世是他的孙子。</p><p class="ql-block">陵墓的对面是哈桑塔和哈桑大清真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视频《走进索维拉古城麦地拉》(3:12)</p><p class="ql-block">索维拉古城麦地那,作为北非18世纪末期有防御设施的城镇代表,于200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历史可追溯至18世纪,由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三世为扩大与欧洲贸易而建。麦地那内古罗马式建筑布局严谨,街道纵横交错,拥有众多古迹,如塞维洛拱门和古城堡炮台等,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首都拉巴特 ,视频《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卫队换岗仪式》(1:09)</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五世(1909-1961)是摩洛哥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君主,被誉为摩洛哥的“独立之父”。他于1927年被立为摩洛哥苏丹,积极支持人民反抗法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1956年,摩洛哥成功独立后,他成为摩洛哥王国的首任国王。他的领导为摩洛哥的独立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深受人民爱戴。 </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五世陵墓位于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市中心,是摩洛哥著名的历史建筑之一。陵墓始建于1962年,于1971年竣工,历时9年建成。陵墓建筑风格融合了现代阿拉维王朝与伊斯兰传统艺术,整体为白色大理石砌筑,屋顶覆盖绿色琉璃瓦,庄严雄伟,风格典雅。 </p><p class="ql-block"> 陵墓为四方形建筑,绿色塔形屋顶,远望如一座白色圣殿,象征纯洁与神圣。 </p><p class="ql-block"> 墓室内装饰豪华,穹顶由红木和雪松雕刻而成,墙壁贴有金色瓷片,饰以阿拉伯文书法和伊斯兰风格马赛克,金碧辉煌。 </p><p class="ql-block"> 墓室中央安葬穆罕默德五世,两侧分别安葬其子哈桑二世和其弟阿卜杜拉亲王。 </p><p class="ql-block">陵墓旁的哈桑大清真寺遗址和哈桑塔(高44米)进一步增添了其历史价值,展现了摩洛哥悠久的伊斯兰文化和建筑艺术。 </p> <p class="ql-block">视频《摩洛哥皇家卫队换岗仪式》(0:58)</p><p class="ql-block"> 摩洛哥皇家骑兵换岗仪式源于摩洛哥的悠久历史和皇家传统,体现了摩洛哥王室的权威与荣耀。摩洛哥王国自公元788年建立以来,王室一直是国家的象征,皇家骑兵作为王室卫队,负责保护国王及其家族的安全。换岗仪式不仅展示了骑兵的忠诚与纪律,也象征着王室的延续与稳定</p><p class="ql-block"> 骑兵身着传统摩洛哥军服,通常为红色或蓝色,头戴羽毛装饰的头盔,手持长矛或佩剑,服饰华丽,极具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 骑兵的马匹装备精美,马鞍、缰绳等装饰华丽,常带有金色或银色的金属饰物,马匹也经过严格训练,步伐整齐。</p><p class="ql-block"> 换岗仪式通常在拉巴特的王宫前举行,伴随着传统音乐和鼓点,骑兵列队行进,动作整齐划一,展现出高度的纪律性。</p><p class="ql-block"> 仪式不仅是一次卫队交接,更象征着王室的权威与国家的稳定,是摩洛哥历史与文化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仪式对游客开放,成为摩洛哥旅游的一大亮点,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摩洛哥的皇家传统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视频《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哈桑塔》(2:40)</p> <p class="ql-block">哈桑塔</p><p class="ql-block">哈桑塔位于摩洛哥首都拉巴特,是哈桑大清真寺的一部分。哈桑大清真寺始建于1195年,由Almohad王朝的苏丹雅库布·曼苏尔下令建造,原本计划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长183米,宽139米,可容纳数万名信徒同时祈祷。然而,由于曼苏尔去世,工程未能完成,仅留下未完工的清真寺遗址和哈桑塔。 </p><p class="ql-block">18世纪的一场大地震使清真寺大部分建筑损毁,仅存312根石柱和哈桑塔。哈桑塔因此成为拉巴特的象征,见证了摩洛哥的历史变迁,被誉为摩洛哥的“天安门广场”。 </p><p class="ql-block"> 哈桑塔高44米,塔顶总高69米,由玫瑰色石块砌成,塔身四面宽16.2米,雕刻有精美的摩洛哥传统图案,展现了阿拉伯穆斯林建筑的工艺与装饰艺术。 </p><p class="ql-block"> 塔的设计融合了伊斯兰建筑的几何美学与摩洛哥本土艺术风格,塔身四周的雕刻图案各异,体现了Almohad王朝的建筑风格。尽管清真寺未完工,哈桑塔依然以其宏伟的气势和精美的细节成为摩洛哥建筑的杰作。 </p><p class="ql-block"> 相关人物与故事 </p><p class="ql-block">- 雅库布·曼苏尔:Almohad王朝的苏丹,哈桑大清真寺的建造者。他雄心勃勃,计划建造一座宏大的清真寺,但因去世未能完成。 </p><p class="ql-block">- 哈桑·本·萨巴赫:虽然与哈桑塔无直接关联,但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山中老人”,阿萨辛派的创始人,以暗杀活动闻名。他的名字与哈桑塔同名,增添了历史的神秘感。 </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五世:摩洛哥独立后的首任国王,其陵墓位于哈桑塔附近,与哈桑塔共同构成拉巴特的重要历史地标。 </p><p class="ql-block">哈桑塔不仅是摩洛哥建筑的象征,也是摩洛哥独立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摩洛哥从Almohad王朝到现代国家的历史变迁,成为拉巴特乃至摩洛哥的重要文化遗产。 </p> <p class="ql-block">视频《乌达雅堡》(4:45)</p><p class="ql-block">步入乌达雅堡城门,漫步中世纪白色建筑群中,在城堡顶上遥望大西洋、地中海,船只慢慢行驶而过,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乌达雅城堡(Kasbah of the Udayas)位于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始建于公元12世纪的穆瓦希德王朝时期。最初,它是一座军事要塞,由穆瓦希德王朝的统治者阿卜杜勒·穆明(Abd al-Mu'min)为征服阿尔及利亚和远征西班牙而建。其名称“乌达雅”来源于第一批居民,据说他们来自一个名为“乌达雅”的部落。 </p><p class="ql-block"> 乌达雅堡见证了摩洛哥历史的变迁。它曾被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占领,并在不同时期被用作军事监狱和居住区。乌达雅堡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柏柏尔、阿拉伯和安达卢西亚文化,展现了摩洛哥独特的艺术与工艺。</p><p class="ql-block"> 堡内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安达卢西亚风格花园,由17世纪的伊斯梅尔国王建造,花木繁茂,幽雅精致。此外,堡内的博物馆展示了历代珠宝、乐器和民族服装,展现了摩洛哥的文化多样性。 </p><p class="ql-block"> 主殿和部分城墙已不复存在,但华丽的城门和瞭望岗楼依然屹立,城门上雕刻着罕见的古阿拉伯文字。</p> <p class="ql-block">拉巴特的皇宫,建于1785年,至今已经有240年历史,阿拉伯式宫殿,大门是有黄铜的图案,绿色玻璃瓦。</p> <p class="ql-block">拉巴特皇宫的卫兵由三方组成:皇家卫队、陆军和宪兵。这种设置旨在互相监督、互相牵制与合作,确保皇宫安全,防止任何单一势力独大,从而维护王室的统治稳定。这种监管机制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保障了皇宫及王室成员的安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视频《拉巴特的老城区》(3:53)</p><p class="ql-block">聆听优美的音乐,欣赏老城区景色,城堡、城墙、高高的绿色椰子树。遥望大西洋,沙滩。穿过中世纪拱门,在小巷石板路上、白色建筑群中行走,满街摩洛哥美食、海鲜、水果,香气扑鼻而来</p> <p class="ql-block">拉巴特的老城区</p><p class="ql-block">拉巴特(Rabat)老城克追溯到12世纪穆瓦希德王朝。Rabat在阿拉伯语中意思为“捆绑”,很早时这里是大西洋边的小村庄,后来摩洛哥的国王将战犯和其他犯人用绳子捆绑起来,押送到这里做苦役,拉巴特这个小村庄逐步扩大为拉巴特城。</p><p class="ql-block">拉巴特现存建筑多为18世纪所建,其建筑特色融合了阿拉伯风格,街道两旁多为古老阿拉伯建筑和清真寺。老城区的旧市场是游客必访之地,充满烟火气,传承着数百年的老手艺。此外,哈桑塔和乌达亚城堡等景点也富有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视频《拉巴特考古博物馆》(1:15)</p><p class="ql-block"> 拉巴特考古博物馆位于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于1932年开放。其历史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馆内收藏品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涵盖珠宝、动物雕塑、烘烤及医疗工具等。收藏雕塑特色鲜明,融合希腊风格与非洲地中海地区特色。镇馆之宝包括“瓦卢比利斯狗”、“醉驴”等细腻雕刻作品。</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的雕塑是伊斯兰传统与现代创新融合的独特艺术,它是古埃及原始艺术的传承者。</p> <p class="ql-block"> 拉巴特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瓦卢比里斯狗》是一件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瓦卢比里斯狗》是一件青铜雕塑,展现了古罗马时期精湛的铸造工艺。青铜材质不仅耐用,还能细致地表现动物的肌肉线条和动态感。</p><p class="ql-block"> 狗的形态栩栩如生,肌肉线条流畅,姿态自然,展现了古罗马艺术家对动物形态的深刻观察和高超技艺。狗的头部微微抬起,眼神专注,仿佛在注视远方,给人一种警觉与忠诚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狗在古罗马文化中常被视为忠诚与守护的象征,这件雕塑可能不仅是一件艺术品,还承载着某种文化或宗教意义。《瓦卢比里斯狗》出土于摩洛哥的瓦卢比利斯考古遗址。瓦卢比利斯是一座古罗马城市,建于公元前3世纪,曾是罗马帝国在北非的重要行政中心。</p><p class="ql-block">另外一件镇馆之宝为“醉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拉巴特考古博物馆内收藏着摩洛哥最古老的人体残骸,可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的阿舍利文化时期。这些残骸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考古价值,为研究摩洛哥史前人类提供了宝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关于世界上最古老的人体残骸的年代及所属国家,目前存在多种说法。有考古发现表明,在葡萄牙萨多山谷出土的人类遗骸可追溯至约8000年前,被认为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木乃伊。然而,就人体残骸的古老程度而言,并非摩洛哥,而是与葡萄牙相关。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考古学的不断进步,未来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刷新这一记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最古老的人的头骨</p><p class="ql-block">拉巴特考古博物馆中拉巴特墓地发现的头骨作为月氏文化遗存,其价值不仅在于揭示古代族群的生活习俗与社会结构,更体现了丝绸之路上的多元文化互动。</p> <p class="ql-block">视频《阿伊特本哈杜村》(1:59)</p> <p class="ql-block">视频《跟着电影看摩洛哥》(7:51)</p> <p class="ql-block">古堡前是一条红色泥浆的河谷,古堡后面是撒哈拉沙漠。</p> <p class="ql-block">柏柏尔人在地形险恶的山上建造自己的住房,是一个奇迹。用的建筑材料为泥土,不容易传热,屋内冬暖夏凉。屋顶用带有苦味的柳木编织而成,可以驱除蚊虫和昆虫。墙上的装饰具有伊斯兰风格、抽象的图案带有一点神秘。</p> <p class="ql-block">柏柏尔人正在制作一种特色画-“烤画”</p> <p class="ql-block">在当地居民的塔楼上喝喝咖啡、聊聊天,感受当年的电影《角斗士》、《红海行动》、《盗墓迷城》的画面,别有一番滋味!</p> <p class="ql-block">视频《摩洛哥.梅尔祖卡》(4:04)</p><p class="ql-block">摩洛哥的梅尔祖卡(Merzouga)被誉为“撒哈拉沙漠之门”,是进入撒哈拉沙漠的重要入口,梅尔祖卡的沙丘以其形态各异和色彩变化著称,尤其是Erg Chebbi沙丘,被认为是摩洛哥境内最美的沙丘之一。这些沙丘随着光线的变化,呈现出金色、粉色等不同的色调。</p><p class="ql-block"> 梅尔祖卡的日落是撒哈拉沙漠最迷人的时刻之一。当太阳缓缓沉入地平线,沙丘被染成金色、橙色和粉红色,形成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 </p><p class="ql-block"> 骑骆驼是梅尔祖卡最经典的沙漠体验之一,游客可以跟随骆驼团队深入沙漠,感受撒哈拉的辽阔与神秘。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让无数人对撒哈拉沙漠心生向往。 </p><p class="ql-block"> 三毛写道:“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这句话表达了她对撒哈拉的深情,也成为了无数人的心灵寄托。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撒哈拉沙漠中行进</p> <p class="ql-block">视频《梅尔祖卡传统音乐》(2:00)</p><p class="ql-block"> 摩洛哥梅尔祖卡的传统音乐融合了伊斯兰和阿拉伯文化,以及柏柏尔人的影响,以其卓越的技巧和独特的旋律著称。其音乐形式多样,常用传统乐器如奥乐琴、南塔尔琴等,且歌词富含诗意,常涉及爱、自然与神明等主题。</p><p class="ql-block">阵阵拍打乐器、击鼓声,伴随北非独特的乐曲旋律,令人陶醉于梅尔祖卡传统音乐中。</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的古罗马遗址之一位于沃罗比利斯,(梅克内斯以北30公里处)主要建筑遗存包括凯旋门、城墙、街道、石柱、宫殿、法院、剧院、浴池、民宅等。这些建筑展现了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和特征,布局完整合理。沃鲁比利斯的特色在于其保存完好的马赛克拼贴画和古罗马人对沐浴文化的重视,这些遗迹令人遥想当年古城的繁华盛况。</p> <p class="ql-block">视频《沃罗比利斯》(2:22)</p><p class="ql-block">断壁残垣在诉说摩洛哥当年的故事,让人感概万千,它见证了摩洛哥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沧桑,感受到摩洛哥民族饱受苦难和不屈不饶的精神。这里曾经是摩洛哥的粮仓和盛产橄榄油的地方,1755年的一场大地震,将曾经的辉煌瞬间变成了断壁残垣。</p> <p class="ql-block">古罗马遗址的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古罗马遗址的马赛克拼贴画:古代神奇的动物</p> <p class="ql-block">古罗马遗址的地砖上复杂的几何图形</p> <p class="ql-block">古罗马遗址的浴池</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的另外一个古罗马遗址:拉巴特的舍拉遗址位于摩洛哥的拉巴特市,是古罗马城市舍拉(Sala Colonia)的遗迹。</p><p class="ql-block"> 遗址中可见拱门和拱顶结构,这是古罗马建筑的标志性特征,不仅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还创造了宽敞的内部空间。</p><p class="ql-block"> 古罗马建筑中常见的柱式(如多立克柱、爱奥尼柱和科林斯柱)在舍拉城的建筑中也有所体现,用于支撑建筑和装饰立面。</p><p class="ql-block"> 舍拉城的神庙建筑体现了古罗马宗教建筑的风格,通常建在高台上,正面有柱廊,内部设有神龛。</p><p class="ql-block"> 古罗马浴场是重要的公共设施,萨拉城的浴场遗址展示了典型的罗马浴场布局,包括冷水浴、温水浴和热水浴区域。</p><p class="ql-block"> 古罗马人以水利工程闻名,舍拉城也建有输水道,用于将水源引入城市,供应公共浴场、喷泉和居民用水。</p><p class="ql-block"> 古罗马建筑中常见马赛克装饰,舍拉城的遗址中也发现了精美的马赛克地板,图案多为几何纹样或神话场景。舍拉城周围建有城墙,用于防御外敌入侵。城墙通常由石块砌成,设有城门和瞭望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视频《舍拉遗址公园》(2:24)</p> <p class="ql-block">视频《摩洛哥的“小瑞士”-伊芙蓝小镇》(2:08)</p><p class="ql-block">伊芙兰(Ifrane)是摩洛哥中部阿特拉斯山脉中一座独特的小镇,因其清新的高山气候、欧式建筑风格和如画的自然景观,被誉为“摩洛哥的小瑞士”</p><p class="ql-block"> 伊芙兰建于1929年法国殖民时期,最初作为法国官员和移民的避暑胜地。法国人仿照阿尔卑斯山区的风格规划小镇,以缓解思乡之情。</p><p class="ql-block"> 陡峭的斜顶、木质横梁装饰、暖色调外墙,与摩洛哥传统红土建筑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 整齐的林荫道、修剪精致的公共花园,体现法式城市美学。</p><p class="ql-block"> - 地标建筑:如“石狮雕像”(Lion d’Ifrane)——法国殖民者为纪念一战胜利雕刻的巨型石狮,现成为小镇象征。</p><p class="ql-block"> 位于海拔1,650米的阿特拉斯山区,夏季凉爽(均温25℃),冬季常降雪,被称为“摩洛哥的雪都”。距菲斯(Fès)63公里</p><p class="ql-block">伊芙兰如同一块欧洲碎片镶嵌在摩洛哥群山之中,适合追求静谧、自然与异域文化碰撞的旅行者。</p> <p class="ql-block">伊芙蓝小镇的标志性雕塑《石狮子》,据说是二战时被关押在此地的一个德军战俘所雕刻,现在成为伊芙蓝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伊芙蓝小镇的欧式建筑,与摩洛哥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完全不同,被人们称为摩洛哥的小瑞士。</p> <p class="ql-block">视频《梅克内斯:宁静而古老的城市》(2:55)</p><p class="ql-block"> 梅克内斯,这座古老的摩洛哥城市,以其宁静的氛围和丰富的历史遗迹著称。古城内,宏伟的宫殿与古老的街巷交相辉映。巴布曼泽尔门作为古城入口,气势磅礴。皇宫区内,马厩设计精巧,彰显往昔辉煌。整体而言,梅克内斯古城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瑰宝。</p> <p class="ql-block">视频《摩洛哥古城梅克内斯风光》(2:47)</p><p class="ql-block">在梅克内斯旅游,游客将在历史遗迹、建筑艺术及文化体验等方面形成新的视野。绵延25公里的古城墙、皇家宫殿展现了摩洛哥深厚的历史底蕴,而当地的手工艺品与市集文化则让人领略到独特的民俗风情,从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的国王穆莱伊斯对阿拉伯纯种马情有独钟,养500匹纯种阿拉伯马,在皇城内修建豪华的马厩,又怕人起兵造反,建人工湖,将雪山上的水引流。修建粮仓,下面有水管,上面有穹顶,上面存放谷物,下面存放水果、蔬菜。</p> <p class="ql-block">梅克内斯的“曼苏尔城门”</p><p class="ql-block">欧洲人常说:“在摩洛哥旅行,就是从一个城门走向另外一个城门”。的确摩洛哥有许多城门,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城门就是曼苏尔城门</p><p class="ql-block">(Bob Mansour)。当初,国王伊斯梅尔为了对自己的丰功伟绩树碑立传,要把这个城门作为一座纪念碑。但是非常遗憾,在这座城门建成前几年他就去世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