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隋唐五代时期展厅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是我来“国家博物馆”参观第五次之行。接下来准备参观的是:“隋唐五代时期”的国宝。</p><p class="ql-block">进入展前先拍一张照片,然后好友带着我直接奔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三彩骆驼载乐俑”。只见参观的人都举着手机拍照,我也按照顺序等着欣赏。当我走近展柜近距离观看时,被眼前的这一尊精美的“三彩骆驼载乐俑”給惊呆了…这匹骆驼体型高大,仰头张嘴,昂首挺立,四蹄稳健,背上搭着华丽的平台。俗称(搭了)平台上,有五个乐俑或吹笛、或弹琵琶、或打拍板、姿态各异,神情专注,仿佛正在演奏着一曲悠扬的胡乐。而中间一位舞俑翩翩起舞,长袖飘飘,身姿窈窕,唐三彩独特的色彩运用,黄、绿、白三色相互交织,鲜艳夺目,赋予了这组陶俑无限的生命力。生动地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与开放!</p><p class="ql-block">我伫立在玻璃展柜前凝视着它,好友认真的给我讲解每个俑的角色,身边的人也不动声色的听了个免费讲解。眼看着这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国宝,我的思绪也随着他的讲解,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朝代。驼铃声悦耳,驼背上坐着,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汇聚于此,有三个胡人,二个汉人,音乐没有国界,在这里交融碰撞、共同演奏、能看出来, 驼背上就是一个流动的舞台。这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把大唐的包容万象,海纳百川精神的象征展现的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人太多了。每一件国宝我都不想错过,我们先从“唐三彩国宝”看起。还要重点的了解一下有关“唐三彩”,方面的知识。据介绍,唐三彩起源于初唐,兴盛于唐朝。它以黄、绿、白三色为主色调,造型丰富多样。其诞生得益于当时繁荣的经济与开放文化。最初用于随冥器,后传播至海外。历经岁月沉淀,成为承载大唐风华、闪耀世界的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p class="ql-block">1、三彩骆驼载乐俑</p> <p class="ql-block">演奏陶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陕西西安唐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此套6件,均为男性,着圆领袍、裹幌头、系腰带,盘坐或跪坐演奏。所执乐器有竖箜篌、拍板、横笛、排箫、琵琶、笙,可以说这是一个唐朝乐队的标准乐器配置。其中,排箫、笙、横笛是华夏的传统乐器;箜篌和琵琶则是自汉代从西域传入内地的,但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广为人知并日益重要。尤其琵琶,它音域广阔,技法丰富,能弹出所谓84调中的81调,旧有的乐器很难做到,是对南北朝和隋唐的音乐文化影响最大的乐器。拍板则属于这一时期出现的节奏乐器。</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知识</p><p class="ql-block">"唐三彩"是唐代低温彩色铅釉陶的通称,始创于唐高宗时期,在唐玄宗的开元年间达到鼎盛。"三彩"里的"三"是一个虚词,因为唐三彩里可以包括黄、绿、白、褐、蓝、黑、紫等多种色彩,不过我们最常见到的三种颜色是黄、绿、白。这件骆驼俑色彩鲜艳,釉色明亮,造型精致准确,尤其是其87厘米高的尺寸,更显示了大唐气象的威武恢弘。</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陶方柜</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陕西西安出土</p><p class="ql-block">唐三彩是一种铅釉陶器,以瓷土为胎,分两次烧成。唐三彩实际上不止三彩,而为多彩。当时工匠用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原理,在釉料中掺入适量的氧化铜便烧成绿色,掺入氧化铁则成黄褐色,掺入氧化钴可成蓝等,在同一器物上交错使用,产生绚烂多姿的色彩。该器仿造日常生活的方柜,用于随葬,是三彩制品中少见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彩绘浮雕武士石刻</p><p class="ql-block">后梁(公元907年﹣923年)1994年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件彩绘武士像在长方形汉白玉上雕刻而成。武士身着唐代著名的明光铠,头顶凤翅盔,脚踏牛形怪兽,双手扶剑,剑尖直指怪兽口衔的荷花,肩头上凤鸟含珠,应是佛教护法神的天王形象。其艺术风格上承唐代之余韵,下开两宋之先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王处直其人生前官拜唐代、后梁时期的义武军节度使,节制易、定、祁三州,为河北地区的重要藩镇将领。后其养子王都发动兵变,王处直被软禁,忧愤而死。王都为挽回名声,遂为养父修筑了一座建筑和装饰都极为讲究的大墓。此汉白玉石刻原本镶嵌于墓门后的甬道一侧。1994年5月,此件浮雕被盗走至美国,后经中国政府多方交涉,终于2001年回归祖国。</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陶侍女俑</p><p class="ql-block">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再来到瓷器展柜:有景泰蓝,长颈瓶、秘色葵口瓷盘、镶金白玉杯等等…(我对玉还略知一二)每一件都堪称精品。唐代的越窑青瓷,如冰似玉,温润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要摸一下。那细腻的质感,优美的器型,无不体现出唐代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五代时期的秘色瓷,更是神秘而高贵。传说中的秘色瓷,"夺得千峰翠色来",只有亲眼目睹时,才真正领略到其独特的魅力。它的色泽清新淡雅,釉面光滑如镜子一般透亮,仿佛蕴含着大自然的灵秀之气。这些瓷器不仅是实用的器具,更是艺术的杰作,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精湛的工艺技艺。</p> <p class="ql-block">秘色葵口瓷盘</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p><p class="ql-block">此盘呈葵口,色青中泛黄、灰,盘外壁残留当年的包装纸。</p><p class="ql-block">在地宫出土的《衣物账》碑上,明确记载此盘为秘色瓷,是唐懿宗和僖宗在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埋入地宫的供养器。关于秘色瓷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传统的解释是因仅供宫廷专用,藏在深宫鲜为人见,且数量极少,故称秘色。现在一般认为,秘色瓷是指越窑的青瓷精品,是贡瓷的组成部分,但并非专供皇室。还有一种解释是秘色瓷实为"密室瓷",意为一种在密封的空间里烧制的瓷器,因"秘"与"密"在古代是通借字,故古越窑陶工赋予这种烧制成本极高、只供皇室享用、神秘而颜色特殊的瓷器以秘色瓷之称。</p> <p class="ql-block">白瓷长颈瓶</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河南陕县出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镶金边白玉杯</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此杯由上等的和田玉雕琢而成,敞口,口沿镶金带一周,深腹,假留足,平底,通体光洁无纹饰。其柔和的玉质、凝练的造型使得这件玉器虽小却显得高贵典雅,也包含了"金玉满堂"之意,成为隋代玉器的一件代表作品。从现有考古发现角度来看,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玉器发展似是走入了低谷,出土的玉器也为数甚少,但就在这少数的几件玉器中,可以发现中国的玉器生产已逐步完成了从礼器向日用器的过渡。这件白玉杯便明显摆脱了汉代玉器制作程式的束缚,向着更实用的方向发展,已经是非常生活化的器物了。</p> <p class="ql-block">孔雀蓝釉陶三系瓶</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公元909年﹣945年)</p><p class="ql-block">1965年福建福州北郊刘华墓出土</p><p class="ql-block">瓶状如橄榄,肩颈部置3耳,上腹壁贴饰3组半圆弧条纹,下腹部有一圈粗绳纹贴塑。胎质粗疏,呈橙红色,通体施孔雀蓝釉,瓶内颜色青灰。同出的孔雀蓝釉陶瓶还有2件,与之均放置在墓穴前室。这种陶瓶的造型、胎釉、装饰工艺,带有明显异国风格,在中国罕见,但在西亚的伊朗和伊拉克等国出土较多,应是公元9世纪前后古代波斯的制品。</p> <p class="ql-block">吉字纹锦</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1968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05号唐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葵口三足狮子纹鎏金银盘</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56年陕西西安出土</p><p class="ql-block">唐代银盘发现甚多,其中带足者有10件之多,多数是三足,少数为四足。中国本土不产狮子,它主要产于非洲和西亚。唐代之前虽有狮子从西域进贡,但由于路途遥远,而且这种猛兽不易豢养,一般很难见到。隋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安宁,西域商人往来不绝,西域国家向唐代皇家进贡狮子的也更多了。唐朝工匠们融会贯通,汲取外来文化的长处,将外域纹样与传统纹样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红衣舞女壁画</p><p class="ql-block">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陕西西安郭杜镇执失奉节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舞女头梳高髻,身穿敞胸窄袖衫,下着红白长褶裙,手执披帛,舒展双臂,缓步起舞,表现的正是唐代巾舞的形象。《巾舞》又称《公莫舞》,其特点是双手执长巾而舞,相传汉代已用于宴享,魏晋时仍流传。隋代将《巾舞》、《稗舞》、《铎舞》、《拂舞》并称"四舞",与杂技一同在宴会上演出。唐时将其曲列入《清商乐》中。</p> <p class="ql-block">七子纹青瓷盒</p><p class="ql-block">吴越(公元893-978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浙江嵊县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个化妆盒盖正中雕刻七个幼童,憨态可掬,是中国传统多</p><p class="ql-block">子多福观念的反映。盒盖外侧刻有"千秋万岁"吉语</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饺子、点心及食具</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72年新疆吐鲁番出土</p><p class="ql-block">饺子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古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至少在汉代末年,饺子就已成为当时人喜食的佳品了。唐代已有"点心"一词,不过是作动词用的,均有先吃一点食物以充饥的意思。至迟到了北宋,"点心"已作为名词。饺子、点心等食品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出土,反映了新疆与内地在生活习俗方面的相互影响。</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展柜是:盛世的美食传承“唐朝饺子”,一盘盘的展现在眼前,这一传统美食是在华夏大地源远流长,没想到在唐朝时期,“饺子”便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从制作样品看,此时颇为精细。</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面团揉制讲究劲道,馅料调配更是丰富多样。除常见的肉类、蔬菜搭配,还会加入各种香料,提升饺子风味。而且,唐朝人对饺子外形有更高追求,不再局限于简单样式,开始捏出各种精巧花边,使其不仅是美食,更像艺术品。</p><p class="ql-block">在唐朝社会,饺子的身影频繁出现。它不再仅是民间家常食物,还登上宫廷宴席。宫廷御厨精心烹制的饺子,选料上乘,制作考究,成为达官贵人享受的珍馐。同时,在民间节日庆典中,饺子也是不可或缺的主角。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繁荣昌盛与活力,见证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p><p class="ql-block">例如春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寓意团圆和吉祥。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打马球女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陕西西安唐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此套5件,均女性,着紧身服、骑马,手中木质鞠杖已朽失,但策马打球的身姿栩栩如生。马球是盛行于唐五代宫廷、军中和民间的一种全民体育活动。打马球一般分做二队,人数不拘,设裁判。球门依参赛人数多寡设一或二个,一般是一块木板,中心挖一圆洞,后接网盛球。比赛以破门次数多者为胜,胜者获奖。赛中有音乐助兴、击鼓助威。球大小如拳,由轻韧木剖空制成。鞠杖也是木质,长数尺,杖头似弯月,有些类似今天的冰球杆。球场的大小不等,但要平坦,以便跑马驰骋,讲究的球场甚至还洒上油,使之更加光滑。</p> <p class="ql-block">五代十国的历史料记载:我也很感兴趣!</p><p class="ql-block">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后一段动荡分裂时期。中原相继更迭五个朝代,周边并存众多割据政权。战乱频仍,生灵涂炭,但也促进民族交融。这一阶段虽短暂混乱,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独特发展,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它的建立者是李渊。</p> <p class="ql-block">男装女陶俑</p><p class="ql-block">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陕西西安杨思勋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女俑体态丰腴,头梳双股高髻,身着圆领袍服,腰束带,足穿靴,双手抱于胸前,除未戴馔头外,余皆男装,并展现出一种自信、从容的仪态。女着男装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只有在气氛非常宽松的唐代,女着男装才有可能蔚然成风,即使这样,还应将一部分起因归于游牧民族的影响。当时影响中原的外来服饰,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族的服饰。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装束,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女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适合女着男装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几个小时的参观又结束了。想想,这是我第五次走进“国家博物馆”。自从走进”博物馆”之后,自感收获了很多知识,这无疑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知识无限可能的大门。不仅让我探寻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的进步,更让我的思绪在历史长河中畅游,感受到了不同时代的独特韵味、更是一次难忘的文化盛宴。每一件国宝都有它的历史故事,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这些国宝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有幸欣赏到它们,我收获了快乐!学到了知识!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老年生活!</p> <p class="ql-block">文/鑫若向阳</p><p class="ql-block">图/鑫若向阳、梁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