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善美之城——韶关

海洪

<p class="ql-block">韶关,古称韶州,是广东省的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文化多元、潜力巨大的城市。韶关历史源远流长,旧石器时代中期就有马坝人栖息生活。这里还是古代交通要塞,留存有西京、梅关、乌迳三条古道,也是中国三大寻根地之一。韶关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北高南低,拥有众多独特的自然景观。韶关还是多民族聚居区,有汉族、瑶族、畲族等民族,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宗教文化深厚,南华禅寺是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弘扬“南宗禅法”的发祥地,寺内六祖殿的慧能真身像历经千年,神态安详,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参观。 丹霞山是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南华寺是"禅宗祖庭",六祖慧能曾在此开创了南宗顿悟禅法,南岭是"地球同纬度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块绿洲",珠玑巷是广府人的发祥地和祖居地。</p><p class="ql-block">2月26日老俩口又开启了蛇年第一游——广东韶关。</p> <p class="ql-block">因我们乘坐的飞机✈️延迟起飞,经2小时的飞行我们抵达韶关已是半夜。</p> <p class="ql-block">地面星星点点的灯光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机场“韶关”两字是繁体字体,也告知我们这是座历史悠久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入住假日酒店。</p> <p class="ql-block">一早我们前往南华寺。历史上,韶关地区是佛教尤其是禅宗弘法和传播的重要策源地和据点,故曰"韶之梵宇独多他郡"。据记载,六朝时期岭南地区由广州至岭北的交通要道上兴建有佛寺37所,主要集中在广州和始兴郡(即后韶州)两地,其中广州19所,始兴郡11所。</p><p class="ql-block">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年),始兴郡曲江县有天竺僧建灵鹫寺。南朝宋时,有屬宾国(今喀什米尔)僧求那跋摩从阁婆国(今印尼爪哇岛)随商船抵广州,后北上住灵鹫寺传法。梁武帝初年,天竺僧智药三藏浮海到广州后溯北江而上,在曲江先后建宝林寺和月华寺。宝林寺即今南华禅寺的前身。</p><p class="ql-block">唐时,禅宗六祖慧能在宝林寺弘法37年,在唐五代以后形成"五家七宗"的南禅宗格局,并传播影响至海外。南禅是佛教传播至中国后本土化最彻底、影响至为深远的禅宗流派,《六祖坛经》是佛教中国化中唯一被称为"经"的禅宗经典。而南华寺亦成为南禅"祖庭","凡言禅皆本曹溪"。</p> <p class="ql-block">同一中轴线,远远的就看见端坐在莲花🪷上的慧能法师。</p> <p class="ql-block">我背靠造型来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南华禅寺是著名的佛教寺庙,禅宗六祖慧能弘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有“东粤第一宝刹”之称,寺内古建筑精美,禅意浓厚,是心灵休憩与欣赏古建筑之美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p><p class="ql-block">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p><p class="ql-block">四句富有哲理的偈语,成就了慧能传承衣钵的圣任。六祖圆寂久矣,然而他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禅宗哲学,成为人类智慧的结晶。</p><p class="ql-block">南华禅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天监三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宝林寺"名。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至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敕赐"南华禅寺"寺名沿袭至今。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禅宗六祖慧能弘扬"南宗禅法"之地,素有"禅宗祖庭"之称,遥与嵩山少林寺成为中国禅宗在南北的两大祖庭,同时也是闻名中外的禅宗祖庭、佛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曹溪门,为南华禅寺第一山门,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经多次毁坏重建,现山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古建筑,于1986年按原貌重建。其高12.5米,宽22.4米,上书“曹溪”及“南华禅寺”两块匾额,两侧的门联书“庾岭继东山法脉,曹溪开洙泗禅门”。为重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覆面。</p> <p class="ql-block">天王宝殿,原名“罗汉楼”,为单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面,始建年代不详,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经时任住持惠勉和尚重修,现存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虚云法师移址重建,1963年广东省政府拨款重修。大殿前方有建寺1500周年吉祥物——支缚罗钵多罗,上书“愿昼吉祥夜吉祥,二六时中恒吉祥”。大殿内前后设有佛龛,前龛为弥勒佛(为1937年重塑)后龛为韦驮菩萨,两旁为四大天王塑像,左边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右边为西方广目天王,2000年住持传正和尚将四大天王重贴金身。</p> <p class="ql-block">宝林门,位于放生池后,为南华禅寺第二山门,初建于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 年),清朝及民国时都有重修。其上悬挂“宝林道场”匾额,左右两侧门联上书“东粤第一宝刹,南宗不二法门”。原为硬山砖木结构,上覆普通板瓦,1994年重修时改为重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均无柱和梁架,直接砖墙到顶。</p> <p class="ql-block">灵照塔为南华禅寺现存最古老且最高的建筑,为宋代风格的楼阁式八角形五层涩檐出平座砖塔,各层的转角和阑额均用红砂岩砌成,塔高29.6米,底径11米,塔身均为须弥座,每面均设有壁龛门,塔刹为铜铸宝瓶,塔刹下的“窣堵婆”式造型是用生铁铸成,为铜铸净瓶塔刹。初建于唐代先天年间(公元712-713年),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赐塔名为“元和灵照之塔”,当时为木塔,后来经过时代变迁,多次毁坏又重建,到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将其改为砖塔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虚云纪念堂</p> <p class="ql-block">伏虎亭</p> <p class="ql-block">中山亭</p> <p class="ql-block">十多万年前,美丽的马坝盆地自然环境优美、森林茂密、水草丰盛,我们的祖先——马坝人就生产、生活、繁衍在这里。随着岁月的流失,他们的音容笑貌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然而,他们坚实的脚步却深深的印在这块大地上。这次偶然的机会,使他们重现在我们面前。</p><p class="ql-block">1958年6月马坝肥料厂的职工在狮子岩山的岩洞里挖"岩泥"(一种含磷较高肥料)时发现了头盖骨化石,后经省文化部门和中山大学教授报经国家古人类专家鉴定,确认是属于人类早期智人阶段的头骨化石。根据考古学的命名方法,这些化石发现在曲江县马坝镇而被定名为"马坝人"。从此,这里成了"马坝人"的故乡,马坝这个名字随之扬名世界。</p><p class="ql-block">马坝人头骨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发现最重要的人类化石,是亚洲地区原始类型早期智人的代表,它为我们了解从直立人到早期智人的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1972年,在"马坝人"出土地点的两山之间峡地发现了距今约4000-5000年前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它为探讨广东地区先秦考古文化的分期提供了重要标尺,1977年被命名为"石峡文化"。旧石器遗址与新石器遗址同在一保护范围,国内外罕见。2000年,"马坝人遗址"、"石峡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此处遗址也命名为"马坝人遗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九龄纪念馆位于马坝人遗址景区内,该馆建于1988年,当时为纪念张九龄诞辰1310周年而建。馆内收藏有张九龄家族族谱,布置有纪念张九龄书法、摄影作品展览,门前塑有张九龄雕塑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九龄韶州曲江人,唐开元尚书丞相,长安年间进士。是岭南地区第一位经由科举登临相位之人,是唐代及之前官职最高、影响最大的粤籍历史人物。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无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被誉为"岭南第一人"。</span></p> <p class="ql-block">风度书房是马坝人遗址分馆坐落于环境优美、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马坝人遗址景区内,</p><p class="ql-block">馆内环境优雅,配套完善,智能服务,全方位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为来马坝人遗址景区游玩的市民游客提供了一处休闲憩息阅读的好去处。同时,马坝人遗址分馆是韶关市第一间以茶文化为主题的风度书房,书房内设置了茶文化区域,展示着韶关本地特色名茶,书香茶香融合,实现文旅融合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马坝人遗址风景区已打造成一个山、水、洞、石兼收并蓄,集考古与旅游、知识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的大型考古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狮子岩。</p> <p class="ql-block">我们穿过水泥铺就的小桥前往遗址</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洞口</p> <p class="ql-block">马坝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人类进化史上的空白。石峡遗址的发现更是为考古学文化谱系提供了标尺,为探索岭南地区先秦时期文明进程提供重要资料。两个遗址地虽然年代不衔接,但其考古文化学意义远远超出曲江之外。</p> <p class="ql-block">韶关张九龄纪念公园位于北江河畔的回龙山,地处浈江、武江、曲江三区交界处,占地面积约934公顷,园内建有韶州历史文化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0690平方米,建筑总高度81米,其中阁楼高度69米。博物馆建筑海拔368米,寓意三江六岸融合发展。韶关张九龄纪念公园于2021年建成,在2021年9月19日正式开园。</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观光车直达韶州历史文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仍在装修中,游人寥寥无几。我们只能随意拍些外观和远处景色的照片,气象也显得有些糟糕,远处被一层薄雾笼罩着。</p> <p class="ql-block">韶关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片区)位于韶关市浈江区南郊1公里,面积为469.12公顷,海拔254.8米,是绿美广东生态示范点。</p><p class="ql-block">韶关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片区)是集休闲娱乐、康养健身、教育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公园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较多的历史人文古迹,包含不可移动文物清代莲花山塔遗址等。公园景点众多,韶阳楼久负盛名,登高远眺,三江六岸尽收眼底。公园植被茂盛、生物多样性和各类景观资源丰富,登山道路绿树成荫,四季有花。</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观光车前往莲花山景区。主峰莲花山海拔255米,层层展开状似莲花,清代起就以“莲花樵唱”闻名。山顶的韶阳楼为五层楼阁,各楼层设有文化主题,可登楼俯瞰韶城全景</p> <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韶关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建韶阳楼,2007年6月工程正式动工,2009年10月18日竣工落成。</p><p class="ql-block">韶阳楼建于韶关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顶峰,占地面积1938平方米,建筑面积2995平方米。韶阳楼座东南朝西北,平面以“亚”字型上转“十”字型构成,呼应莲花山之意,形成聚心又主次分明的造型。楼高42.8米,共五层,取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p><p class="ql-block"> 采用唐宋中国古典建筑风格,整体体现岭南古建筑兼北方之雄浑和南方之秀丽之妙,细部则采用粤北古建筑典型的一些地方建筑特征,如朵状插拱、月梁、穿枋构件等,突出地方建筑特色。 </p><p class="ql-block">韶阳楼各楼层均设有一个文化主题,分别是“拔地倚天”“闻韶鸣凤”“禅钟悠扬”“风度千秋”“莲峰清韵”,以韶关最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名人为题材创作壁画。</p><p class="ql-block"> 韶阳楼是韶关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它承载着韶关的千年历史和文化记忆,见证了韶关的发展变迁,也展示了韶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p><p class="ql-block"> 韶阳楼位于韶关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顶峰,是韶关市区的制高点之一,游客登上韶阳楼,可以俯瞰整个韶关市区的美景,包括三江六岸、山川河流、城市建筑等。韶阳楼的建成,已成为韶关市区新的景观地标,人们凭栏楼上,发思古之幽情,观今朝之昌盛,畅未来之美景;使千年古城又添一处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莲花山塔遗址现仅存塔基。始建于清代。坐东南朝西北,方向340'。塔基平面呈六角形,边长5.85米,面积约102平方米。塔基以石灰岩块石砌筑而成,深2.5米。塔门前筑有四级踏跺,两侧垂带石前立有望柱,顶饰桃形,月台砌成半圆形。回廊地面为石灰石板铺成,塔心室地面为青砖错缝横铺,相对四角用石板和青砖砌成四柱础。遗址清理时发现石灰石质门匾一块,阳刻"拔地倚天",周饰阳纹蝙蝠、如意等吉祥图案。保护范围,以塔基为圆心,半径20米内为保护范围。</p> <p class="ql-block">韶州府学宫大成殿</p><p class="ql-block">韶州府学宫又称府文庙,始建于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时称"先圣庙",至和二年(1055年)改为学宫。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毁于火灾,南韶道张德明捐俸重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取消科举制后,韶州府学宫逐渐荒废,棂星门、洋池、戟门、明伦堂、东西两庑、崇圣殿、尊经阁、名宦祠、乡贤祠等相继被毁。现仅存大成殿,是奉祀孔子的主殿,为学宫的主体建筑,是韶关市小岛片区内仅存的一座明代建筑物。</p><p class="ql-block">韶关自古有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韶州府学宫既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尊孔扬儒的礼制建筑,更是今天韶关优秀传统文化和深厚历史文脉的象征。不忘历史才能创造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韶关扼守北上与南下交通之要塞,融合中原与岭南元素之交汇,集聚历史与现代文化之精华,孕育出开放、包容、多元的"韶文化"。建城2100多年来,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韶关,人才辈出,唐至清出进士近200名,以唐代名相张九龄为代表的名臣学者名扬天下、享誉四方。</p> <p class="ql-block">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历经2000多年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历朝历代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圭臬,儒家经典也成为历代教育和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作为古代韶州儒学象征和传播载体,韶州府学宫集祭孔和教学为一体,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古代粤北乃至岭南的儒学教化、人才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故明代大学士邱溶认为"其钟灵毓材者,视他邦特盛也"。</p> <p class="ql-block">张九龄(678-740年),唐曲江县人。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登进士第,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应吏部试,材堪经邦科登第,又试道侔尹吕科登第,后官至中书令。张九龄是岭南经济文化持续发展至盛唐背景下诞生的杰出人物,而张九龄的出现,扩大了岭南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快了岭南文化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余靖(1000-1064年),原名希古,字安道,谥"襄",宋曲江县人。北宋仁宗朝(1023-1063年)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改革家,累官至工部尚书。余靖从政四十年,以正直廉洁的气节、锐意革新的胆识和文武兼备的才能著称于世,参与推动庆历新政,四使契丹(辽)处理宋、辽、西夏关系,平定侬智高之乱,安抚岭南,被誉为"风采倾天下"。</p> <p class="ql-block">百年东街位于韶关市区东堤路一带,曾是华史上最繁荣的商贸街之一。</p><p class="ql-block">末民国时期,是无数南来北往的走卒商贩进出广东时的商贸、休憩集散地,是粤湘赣三省交界最繁华商贸街,是当年赫赫有名的"老板街"。</p><p class="ql-block">2012年,百年东街完成以南洋骑楼为建筑风格的重建,打造成大型滨江商业风情步行街,再现韶关东堤北路过去百年商业的繁荣。改造后的百年东街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商业面积约4.8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场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长约1300米。设有四个商业组团,涵盖特色餐饮、购物、酒吧、电影院等多种业态。</p><p class="ql-block"> 百年东街沿江而建的骑楼街,斑驳的墙面诉说着历史。</p> <p class="ql-block">风采楼西望武水、东临浈江,是明代弘治年间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北宋名臣余靖而建,屡经重修。因余靖有"更加风采动朝端"之誉,故名风采楼。明代学者陈白沙所书"风采楼"墨迹柔韧苍劲、潇洒俊逸,镌刻成石匾高挂门楼。风采楼高约22米,楼体重檐碧瓦,楼顶为三重飞檐翘角,正中有华饰小圆顶。现存建筑是民国时期重建。整座建筑雄伟独特、气宇轩昂,是韶关市的标志性建筑。这座市中心的明代城楼,虽经修缮,仍保留着古朴韵味。登楼远眺,武江与浈江交汇成“Y”字形,故名“韶关”。</p> <p class="ql-block">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凝聚了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价值追求以及风物民俗等诸多因素,从而形成一座城市的灵魂和精神内核,这就是文化传统。对于韶关来说,这个文化传统就是自隋唐宋以来官绅士民确立和弘扬的以善美和谐为内核的"韶"文化。因此,"韶"文化凸显着韶关城市的气质,同时还将引领着这座城市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