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的美篇

萌萌

<p class="ql-block">2025-03-08</p><p class="ql-block">游学之一</p><p class="ql-block">探访百年学府,聆听城市记忆——常州老年大学文史语言系地方史游学《市一中》之行。</p><p class="ql-block">春风拂柳,惠风和畅。2025年3月8日上午9时30分,常州老年大学文史语言系地方史游学团在张浩典老师带领组织下,学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坐落于常州市中心的百年名校——常州市第一中学。这座承载着常州近代教育兴衰荣辱的学府,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为学员们展开了一幅跨越百年的常州教育画卷。</p><p class="ql-block">溯本求源:冠英初肇,正衡流芳</p><p class="ql-block">步入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常州市第一中学"的鎏金牌匾。在校史馆内,泛黄的档案与老照片无声诉说着学校的沧桑历程: </p><p class="ql-block">民国风云中的教育火种(1925-1949) </p><p class="ql-block">1925年,武进私立冠英初级中学在战乱中诞生;1929年,教育家卢正衡以"正衡"之名创办正衡中学,寄托"正德厚生,衡平治世"之志。然而,1937年抗战爆发,学校被迫停办,直至1939年复办为"正行补习学社"。几易其名的背后,是常州教育人在烽火中坚守初心的缩影。 </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奠基(1949-1953) </p><p class="ql-block">1949年,学校更名为"常州私立正衡中学",1953年正式定名"常州市第一中学"。这一时期,学校从私立转向公办,成为新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试验田。</p><p class="ql-block">卢正衡先生的生平事迹尤为令人动容。这位福建商人出身、早年经营钱庄的儒商,晚年倾尽家财捐资助学。他创办常州首个救火会、开凿自来水井,更在1929年独资创办正衡中学。其子卢鹤声回忆:"父亲常说,'教育乃国本,钱财可散,子弟不可废!'"这种"以商养学"的理念,至今仍为常州教育精神注入活力。</p><p class="ql-block">巾帼风骨:金启生的教育情怀在校内东南角的"金启生女士纪塔"前,学员们驻足凝视这座1931年建造的金山石塔。碑文记载,这位生于常州铁市巷的女子,1923年毕业于暨南大学法学系后,放弃海外高薪,投身贫儿教育事业。 </p><p class="ql-block">南洋华侨的赤子之心 :为募集贫儿院经费,金启生数度奔赴印尼南阳群岛,以演讲打动华侨捐款,最终筹得10余万元(一说6万元)。她还将太湖畔的数百亩良田无偿捐赠,自己却因积劳成疾,33岁便英年早逝。 工学结合的先驱实践 </p><p class="ql-block">贫儿院旧址陈列的纺车、织布机与课桌椅,见证了金启生"教育国"的创新理念。她推动工学结合,设立织布、缝纫等工场,让贫困儿童"半工半读",既学知识又习技艺。这种"职业教育平民化"的模式,比新中国成立后的同类教育早了近二十年。</p><p class="ql-block">中西合璧:建筑中的时代印记,漫步校园,一栋青砖西洋式建筑吸引了学员的目光——迁移至此的"灵官庙弄郭宅"。这座1936年由大光明电影院老板郭启瑞建造的宅邸,融合了传统中式庭院与西方券廊元素: 建筑细节中的文化交融 ,四坡顶屋檐下雕有中式云纹,罗马柱上却镌刻着西式花纹。天井中的喷泉池与太湖石假山相映成趣,折射出民国时期常州商贾阶层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与本土传统的坚守。 </p><p class="ql-block">城市更新的见证者 :原址因城市建设拆迁,市政府将其完整迁至一中校园,既保留了历史建筑,又赋予其新的教育使命。这种"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理念,令学员们感慨不已。</p><p class="ql-block">弦歌不辍:战火中的教育星火,在国立音乐院幼年班旧址(椿桂坊91号),一张泛黄的《学员合影》引发热议。1946年,这所培养过田丰、阿克俭等音乐家的学校,曾因抗战迁至常州。学员们仿佛看到少年们在防空洞中坚持练琴的身影,听见《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穿透时空。</p><p class="ql-block">而在不远处的孙家庵(净观禅院),明末礼部尚书孙慎行为胞妹修建的佛寺,与旁边的市一中共同</p><p class="ql-block">构成"文教双璧"。寺内民国石碑与佛像雕塑的静谧,与校园朗朗书声形成奇妙对话,印证了常州"崇文重教"的千年传统。</p><p class="ql-block">薪火相传:教育的永恒使命,离开展览时,夕阳为教学楼镀上一层金边。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游学不仅是一次历史回顾,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 从卢正衡到当代教育者 </p><p class="ql-block">百年前创办者"以商养学"的担当,与如今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一脉相承。 </p><p class="ql-block">从贫儿院到现代化课堂 :教育公平的理想从未褪色,金启生工学结合的理念在新时代职业教育中焕发新生。 </p><p class="ql-block">正如校史馆结语所言:"教育是城市的根系,历史是未来的明灯。"这场跨越世纪的对话,让老年学员们深刻体会到:守护文化记忆,传承教育薪火,正是每个人肩上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常州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25年,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卓越教育成果的百年名校,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历史沿革1925年夏,“武进私立冠英初级中学”创办,1929年更名为“武进私立正衡初级中学”,后历经多次更名和改制,如1939年更名为“武进私立正行补习学社”等,1952年由常州市人民政府接收并更名为常州市第一中学。2000年通过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验收,2004年转评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级中学。</p><p class="ql-block">办学条件:硬件设施:学校占地面积约81115平方米,有图书馆、飞天楼、科技楼、体育馆等建筑,还设有机器人体验室、仿生机器人实验室等十多个实验室。 </p><p class="ql-block">师资队伍:据2021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205多人,其中有“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11人、江苏省特级教师11人、常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9人,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等五级梯队教师近百名。</p><p class="ql-block">办学成果学生成绩:学生在智能机器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科技竞赛中表现出色,近几年共获世界冠军2次,国际奖项33个,全国一等奖138个。在学科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如2017届生物奥林匹克全国联赛,有1人获国家一等奖、12人获省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学校荣誉:学校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首批建设培育学校”等众多荣誉,是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p><p class="ql-block">校园文化校训:“笃学力行”,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实践。</p><p class="ql-block">教育理念:核心教育理念是“每一位学生都是整个学校”,育人使命是培养拥有大胸怀、大视野、大智慧、大手笔,能够成人、成才、成事、成全的新时代“大成”青年。</p> <p class="ql-block">金启生女士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指挥国立音乐院</p><p class="ql-block">院长吴伯超(雪堰桥人)</p> <p class="ql-block">市一中游学:岁月与青春的碰撞</p><p class="ql-block">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常州老年大学文史语言系地方史游学团迎来了别具一格的开学第一课——走进市一中。这不仅是一次对校园的参观,更是一场跨越年龄的对话,一次对历史与传承的探寻,于我而言,收获颇丰,感触良多。</p><p class="ql-block">踏入市一中的校门,那充满青春活力的氛围扑面而来。操场上,年轻学子们奔跑跳跃,朝气蓬勃,与我们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形成鲜明对比。看着他们,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些在校园里肆意挥洒汗水、追逐梦想的年少时光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岁月虽已在我们的脸上刻下痕迹,但此刻,被这些青春身影环绕,心中竟也涌起一股久违的热血与激情。</p><p class="ql-block">漫步在校园,校史陈列馆成为了我们了解学校历史的窗口。在讲解员细致的讲述中,市一中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从创立之初的艰辛探索,到历经岁月洗礼不断发展壮大,学校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透过那些珍贵的照片、文件和实物,我们看到了不同时期教育工作者的坚守与奉献,也感受到了教育事业的伟大传承。这让我不禁思考,地方史的研究不正是对这些宝贵记忆和精神传承的挖掘与守护吗?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机构的历史,都是地方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文化的延续。</p><p class="ql-block">校园里的文化景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富有文化底蕴的雕塑、满是知识气息的文化长廊,无一不在诉说着学校对文化的重视与传承。与几位年轻学子交流后,更让我惊喜地发现,他们对学校历史和地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让我坚信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已经稳稳地交到了他们手中。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这些老人也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对历史的感悟分享给他们,这种跨越年龄的交流互动,就像一场知识与智慧的盛宴,让彼此都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这次市一中游学,对老年大学的我们来说,是一次特殊的学习体验。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让我们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学习地方史,感受文化传承的力量。它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不会因岁月流逝而减退。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带着这份在市一中收获的感动与启发,更加深入地研究地方史,为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