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江西省博物馆是江西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该馆以“宝盒”为设计理念,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展陈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造型融合明代景德镇御窑白瓷三管器与现代风格,形成历史馆、革命馆、自然馆三馆合一的独特布局。</p><p class="ql-block"> 目前馆藏文物约6万件/套,涵盖青铜器、陶瓷、书画、革命文物等类别,尤以青铜器和陶瓷器最具代表性。其中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立鹿四足青铜甗(被誉为“甗王”)、活环屈蹲玉羽人等堪称镇馆之宝。此外,新干大洋洲商墓青铜器、贵溪崖墓漆木器、明代藩王墓出土文物及历代陶瓷精品,均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通过“古代文明”“江西客家风情”等展区,以青铜器、陶瓷器等文物展现江西从先秦至明清的历史脉络。</p><p class="ql-block"> 以“红色摇篮”展区为核心,陈列八一南昌起义文物及革命斗争史料,弘扬江西红色文化。</p><p class="ql-block"> 展示鄱阳湖生态、动植物资源及地质矿产,凸显江西独特自然风貌。</p><p class="ql-block"> 设有“赣鄱非遗馆”和陶瓷专题展,呈现景德镇瓷器、客家民俗等文化精髓。</p><p class="ql-block"> 作为江西文化地标,该馆以丰富的馆藏、创新的展陈和多元的主题,成为解读江西历史、自然与革命精神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江西风物颂》</p><p class="ql-block"> 主体高9.5米、长21米、宽3米,综合运用陶瓷、青铜、不锈钢三种材质,通过立体组合形成正、背、侧及顶部五个视角的视觉体验。</p><p class="ql-block"> 由17位艺术家耗时14个月完成,融合现代美学与传统工艺,以江西地理文化为灵感,展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正面采用像素化陶瓷山水的蒙太奇拼贴手法,呈现井冈山、庐山、三清山、龙虎山四座名山,以及赣江、鄱阳湖、滕王阁等标志性景观。</p><p class="ql-block"> 通过“近看像素化,远观整体化”的视觉效果,呼应中国哲学“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审美意境。</p><p class="ql-block"> 两侧各由6块青铜板组成,以时空并置手法雕刻江西历史文明的五大标志性成就:</p><p class="ql-block"> 青铜器(如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p><p class="ql-block"> 书院文化(如白鹿洞书院)</p><p class="ql-block"> 禅宗与道教(如青原山、龙虎山天师道)</p><p class="ql-block"> 陶瓷工艺(景德镇千年窑火)</p><p class="ql-block"> 稻作文明(万年仙人洞稻作起源)。</p><p class="ql-block"> 顶部采用紫铜手工锻造工艺,形成山形轮廓,总重量约3吨。</p><p class="ql-block"> 不锈钢构件在壁画表面形成镜像效应,当观众移动时,波光部分会动态反射光影,增强人与作品的互动性。</p><p class="ql-block"> 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成就的结合,展现江西从古至今的多元文化脉络。</p><p class="ql-block"> 陶瓷代表江西的“瓷都”基因,青铜呼应商周青铜文明,不锈钢体现现代科技与未来感。</p><p class="ql-block"> 通过“间离效果”的设计,引导观众在动态观赏中思考传统与现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不仅是江西省博物馆的“门面担当”,更是江西历史与文化的立体化表达,值得驻足细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花龙纹大缸》</p><p class="ql-block"> 明代官窑瓷器,典型嘉靖时期风格。器型硕大,胎厚釉润,外壁绘五爪云龙纹,辅以海水、火焰纹,象征皇权威严。龙缸烧制难度极高,需分段拉坯、精准控温,成品率极低(“十窑九不成”),其存世稀少,兼具工艺价值与历史研究意义,反映景德镇御窑技术巅峰。</p> <p class="ql-block">《炉钧釉雕刻纹饰描金双耳福筒瓶》</p><p class="ql-block"> 属清代官窑精品。器身施炉钧釉,釉色以深蓝为基调,流淌的月白斑点交织如幻,呈现低温窑变特色。颈部饰对称双耳,腹部雕刻福寿纹饰,局部描金点缀,兼具镂雕与釉彩之美,展现乾隆朝工艺的繁复与华贵。</p> <p class="ql-block"> 《金玉祥和,四海归心》天球瓶是江西省博物馆展出的陶瓷艺术精品,其器型承袭了传统天球瓶的经典特征——圆腹长颈、浑厚饱满,原型可追溯至明代永乐时期受西亚文化影响的造型。该作品以胭脂红扒花工艺结合描金粉彩装饰技法,瓶身纹饰繁复华丽,金玉元素交相辉映,既展现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的精湛,又融入了现代艺术创新。</p><p class="ql-block">“金玉祥和”寓意富贵吉祥,“四海归心”则象征中外文明交融与天下太平的理想,呼应了天球瓶“千秋太平”的原始文化内涵。此瓶曾作为2024年巴黎“丝路瓷行”特展的核心展品,以陶瓷为载体讲述中国故事,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桥梁。其创作背景亦体现中外艺术家在景德镇的协作,彰显陶瓷艺术超越国界的永恒魅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乾隆粉彩百鹿尊》</p><p class="ql-block"> 仿制高峰见于晚清,尤以光绪官窑为主。仿品器型较真品笨拙,腹部下垂明显,器壁厚薄均匀,胎质粗硬。釉面泛灰且干涩,易现“浪荡釉”现象,纹饰层次单一,鹿群姿态僵硬,山石树木缺乏渐变渲染。底款虽沿用乾隆青花篆书款,但笔触松散,釉色暗沉。虽工艺逊于真品,晚清官窑仿品仍具收藏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群茑万花重工玉壶春》</p><p class="ql-block"> "玉壶春瓶是中国瓷器经典器型,定型于宋代,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线条柔美流畅,兼具实用与艺术性。其名或源于唐代司空图《诗品》中"玉壶买春"(以玉壶盛酒)的意象,亦可能取自宋代文人雅士对"冰心玉壶"高洁品格的推崇。</p><p class="ql-block"> 如清代玉壶春瓶常以青花、釉彩装饰,纹样多含吉祥寓意:如喜鹊梅花象征"喜上眉梢",莲池鸳鸯隐喻"夫妻和睦",芍药雉鸡代表"富贵吉祥"。其制作可能采用精细拉坯、釉下彩绘等技法,器身比例遵循宋元经典,腹部圆润饱满,颈部修长优雅,体现"刚柔并济"的审美哲学。</p><p class="ql-block"> 此器型文化内涵深厚,既是酒器实用功能的延伸,亦承载文人雅趣与民俗祝福,成为中华传统造物美学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垆君彩四羊方尊》</p> <p class="ql-block">《清风》影青半月刀泥缠枝莲梅瓶 以宋代青白釉为底,采用刻花技法雕琢缠枝莲纹,线条流畅如半月刀痕。莲纹层叠延展,寓意“清廉”,呼应传统“青莲”谐音文化。器形修长典雅,兼具实用与艺术性,展现宋元时期陶瓷工艺对高洁品格的象征表达。</p> <p class="ql-block"> “万花彩绘雕刻罐”为宋元时期陶瓷艺术精品,其装饰工艺体现了釉下彩绘与雕刻技法的高度结合。该罐器型饱满,外壁采用繁密的多层花卉纹饰布局,以深浅青釉为底,通过剔刻工艺形成浮雕效果,再以铁褐彩勾绘枝叶轮廓,形成立体生动的“万花锦地”效果。此类彩绘罐的纹样继承了唐宋以来植物纹的写实传统,并融合了元代工艺的富丽风格,展现了吉州窑等江西本土窑口在釉彩技术上的创新。其制作需经过胎体塑形、阴刻纹样、填彩烧制等多道工序,反映出宋元时期江西陶瓷工匠对“彩绘之路”技艺脉络的传承与发展。该器物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是研究江南地区陶瓷史和装饰艺术演变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斗彩十二月花卉诗文杯》</p><p class="ql-block"> 为一套12件官窑瓷器,代表农历十二个月。每杯胎薄如纸,外壁绘对应花卉(如玉兰、牡丹等),并配唐诗诗句及篆书“赏”字印,另一面以蓝釉题字,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其融合诗、书、画、印于一体,釉下青花与釉上彩争艳,属康熙斗彩工艺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双面神人青铜头像》</p><p class="ql-block"> 1989年出土于新干县大洋洲商墓。高53厘米,面宽22×14.5厘米,中空扁体双面对称,顶部圆管可插羽冠,下部方銎装木柄,体现“天圆地方”理念。面容神秘威严,獠牙凸目,兼具人神特征,推测为巫师祭祀法器。该文物是商代南方青铜文明的代表,与三星堆文化并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弦纹青铜鼎》</p><p class="ql-block"> 通高约62厘米,1989年新干大洋洲出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兽面纹六边形腔青铜铙》</p><p class="ql-block"> 横断面呈六边形,长甬中空与腹通,饰阴刻卷云纹及斜角云纹带。其作为商代礼仪乐器,用于祭祀、宴飨等场合,出土时三件成组且表面残留朱红色痕迹,反映了商周青铜文化的礼制特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乳丁纹虎耳青铜大方鼎》</p><p class="ql-block"> 商代青铜礼器,1989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县大洋洲,现藏江西省博物馆。通高95厘米,重49公斤,为方腹平底造型,四圆柱空足。器腹四面饰兽面纹及密集排列的乳钉纹方阵,四足饰羊角兽面纹。鼎耳伏卧虎形装饰为江西地区特有文化符号,属商代赣江-鄱阳湖流域青铜冶铸代表作。该鼎采用分铸与浑铸结合工艺,是新干大墓出土30件鼎中体型最大者,反映商代南方青铜文明与中原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羊首青铜罍》</p><p class="ql-block"> 1989年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该罍为大型盛酒器,肩部铸立体羊首,腹部饰高浮雕兽面纹,铸造工艺精湛,属商代青铜器代表作,用于重大祭祀场合。2023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其修复方案,强调需谨慎处理矫形工艺。</p> <p class="ql-block">《伏鸟双尾青铜虎》</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长53.5厘米,重6.2公斤,为现存最大先秦青铜虎。其造型独特:双尾曲卷,背伏气定神闲的小鸟,虎身饰云雷纹、卷云纹等繁复纹饰,兼具威武与柔美。该器物展现了商代南方虎图腾崇拜及高超青铜技艺,是地域文化标识。</p><p class="ql-block"> 它是江西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活环屈蹲玉羽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1989年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土。通高11.5厘米,枣红色叶腊石质,作侧身屈蹲状,人首鸟喙、顶冠连三环活链,身刻羽翼纹饰。此玉饰集人、鸟、兽特征,为迄今最早带活链玉器,反映商代南方鸟图腾崇拜,展现高超掏雕技艺,在中国玉器史地位崇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江西省博物馆镇馆宝藏之一</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p><p class="ql-block"> 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通高105厘米,重78.5千克,为现存最大青铜甗。甑鬲连体,四足设计独特,耳立双鹿(一雄一雌),饰兽面纹及鳞片纹,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整器浑铸成型,工艺精湛,打破“青铜不过江”认知,是商代南方青铜文明代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目雷纹青铜大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商周礼乐器,通体饰目雷纹—由中央目形纹与外围云雷纹构成,体现中原与吴越文化融合。其体量硕大,需植于木座击奏,多用于祭祀或象征权力,反映南方青铜铸工艺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是中国共产党1927年创建的首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被誉为“中国革命摇篮”。毛泽东、朱德在此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现存黄洋界保卫战遗址、茨坪革命旧址群、红军医院等红色遗迹。现为国家5A级景区,融合红色人文景观(29处旧址)与自然风光,涵盖黄洋界、龙潭等地区。</p> <p class="ql-block">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的武装起义,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指挥。起义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为目标,打响了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标志着人民军队的创建。起义军经过激战占领南昌城,歼敌3000余人,后虽因敌强我弱转移,但为后续革命斗争奠定基础。1933年起,8月1日被定为建军节。</p> <p class="ql-block">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诗人和书法家。他是明朝皇族后裔,因明朝灭亡而隐居,取名“八大山人”。其艺术风格独特,擅长花鸟、山水画,作品常表现孤独与哀伤,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历史的感慨。他的画作以简练的笔触和鲜艳的色彩著称,深受后人喜爱,对中国画坛影响深远。八大山人不仅是艺术家,也是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