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3--2025.01.08.云南自驾游拍鸟记(中)

心往天际GEORGEYE

<p class="ql-block">蓝绿鹊(què) (英文名:Common Green Magpie,学名:Cissa chinensis),是雀形目鸦科蓝绿鹊属的鸟类。体长37-39厘米,以其鲜艳的草绿色羽毛、醒目的黑色贯眼纹和鲜红的嘴脚著称。栖息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越南、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亚热带森林中,偏好低山丘陵地带的常绿阔叶林。性隐蔽,常以小家族群活动。</p> <p class="ql-block">你怎么可以长的如此色彩艳丽、光彩夺目的漂亮啊。你这样魅力四射的行走在森林中,别的鸟还怎么活啊😄</p> <p class="ql-block">灰孔雀雉(zhì) (英文名:Grey Peacock-Pheasant,学名: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是鸡形目雉科孔雀雉属的鸟类。又名: 孔雀雉、诺光贵,大型亚洲雉科鸟类,分布于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和东南亚部分地区,排除了大部分印度支那和马来半岛。雄鸟体长可达76厘米,雌鸟略小。全身灰褐,点缀有绿色虹彩的眼状斑点,拥有独特的前倾冠羽,面部皮肤粉或黄色,喉部白色。该物种面临栖息地破坏的威胁,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看它的羽翅上的斑点,是不是非常的靓丽和特别。它应该与孔雀是亲戚吧😀</p><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大盘尾 (英文名:Greater Racket-tailed Drongo,学名:Dicrurus paradiseus),是雀形目卷尾科卷尾属的鸟类。俗名: 带箭鸟、长尾姑、大拍卷尾,中等体型的亚洲鸟类,以其独特的尾羽结构和头部的倒钩羽毛而闻名。其尾部拥有延长的外侧尾羽,仅在尖端有网状结构,这使它在森林环境中极为显眼。分布广泛,从喜马拉雅山脉到东南亚岛屿,包括中国大陆的海南、云南等地。活跃于黎明前和黄昏后,以多样的叫声和模仿能力吸引注意。</p> <p class="ql-block">光线暗时,你就是一只黑鸟。光线明亮时,你又散发着高贵冷艳的法蓝绒色,雍容华贵自成一体。</p> <p class="ql-block">白鹇</p> <p class="ql-block">与广东的白鹇还是有点不一样。没有那么白。</p> <p class="ql-block">广州火炉山森林公园野拍。</p> <p class="ql-block">黑鹇</p> <p class="ql-block">黑短脚鹎(bēi) (英文名:Black Bulbul,学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是雀形目鹎科短脚鹎属的鸟类。体长约20厘米,头部颜色因亚种而异,有黑色或白色两种类型,全身羽毛黑色,嘴和脚鲜红色。广泛分布于亚洲,包括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偏好海拔500-1000米的山林环境。</p> <p class="ql-block">那个小尖嘴与脚,真的是特别出彩。</p> <p class="ql-block">黑额树鹊(què) (英文名:Collared Treepie,学名:Dendrocitta frontalis),是雀形目鸦科树鹊属的树鹊。小型鸣禽,具有显著的黑色脸庞和尾部,以及独特的银灰色头部和胸颈部,背羽呈现温暖的栗棕色。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缅甸北部及印度东北部低山地区,中国西藏东南部(墨脱)及缅甸-云南边境的高黎贡山亦有记录。</p> <p class="ql-block">黑白对比强烈,可又搭配上咖啡色。怎么还是那么的和谐啊😄</p> <p class="ql-block">绿翅金鸠(jiū) (英文名:Common Emerald Dove,学名:Chalcophaps indica),是鸽形目鸠鸽科金鸠属的鸟类。俗名: 绿背金鸠,又称亚洲绿鸠、灰冠绿鸠,美丽的森林居民,广泛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东南亚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这种绿鸠也被称为绿鸽或绿翼鸽,是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州鸟。太平洋绿鸠和Stephan's绿鸠曾被视为其同种。</p> <p class="ql-block">斑鸠中的美男子☺️</p> <p class="ql-block">广州的鸟友说,火炉山森林公园就有它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黑领噪(zào)鹛(méi) (英文名:Greater Necklaced Laughingthrush,学名:Pterorhinus pectoralis),是雀形目噪鹛科Pterorhinus的鸟类。直译: 大黑领噪鹛。拥有独特的黑白色头部和胸部图纹,其与小黑领噪鹛的主要区别在于眼先颜色的不同。黑领噪鹛常见于东洋界,自尼泊尔至越南中部,栖息于低山阔叶林中。</p> <p class="ql-block">白冠燕尾 (英文名:White-crowned Forktail,学名:Enicurus leschenaulti),是雀形目鹟科燕尾属的鸟类。体长25-28厘米,黑白色调,腰腹部白色,翼黑褐带白斑,尾羽长且呈深叉状,黑白相间,十分醒目。分布于印度东北部至东南亚,包括中国部分地区。</p> <p class="ql-block">深山老林小溪边的精灵。</p> <p class="ql-block">灰背燕尾 (英文名:Slaty-backed Forktail,学名:Enicurus schistaceus),是雀形目鹟科燕尾属的鸟类。俗名中国灰背燕尾。中等体型,长23厘米,以其独特的灰顶冠和背部著称。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东南亚,包括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以及中国南部和东部地区。偏好在海拔340-1600米的林间溪流旁栖息,常停息于水边乱石或激流中的石头上。</p> <p class="ql-block">和上面那只有点像。</p> <p class="ql-block">黄颊(jiá)山雀 (英文名:Yellow-cheeked Tit,学名:Machlolophus spilonotus),是雀形目山雀科黄山雀属的鸟类。俗名: 花奇公、催耕鸟,这种中型山雀以醒目的鲜黄色脸颊和高耸的黑色冠羽著称,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越南中南部的广阔区域,包括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越南以及中国的西藏、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直至福建等地。</p> <p class="ql-block">长着一副让人过目不忘的精华脸。</p> <p class="ql-block">黄冠啄木鸟 (英文名:Lesser Yellownape,学名:Picus chlorolophu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亚洲的啄木鸟,主要栖息于印度次大陆与东南亚地区。其显著特征为上体亮绿色,下体带有黑白相间的横纹,头部具有醒目的黄色冠羽。在中国南方的西藏、云南、福建、海南等地均有分布。</p> <p class="ql-block">不多见,也难见。深山老林里可以见😁</p> <p class="ql-block">纹背捕蛛鸟,高清、开心😁</p><p class="ql-block">云南常见,比较特别。</p> <p class="ql-block">大冬天的冲凉也不怕冻着😁</p> <p class="ql-block">棕腹仙鹟(wēng) (英文名:Rufous-bellied Niltava,学名:Niltava sundara),是雀形目鹟科仙鹟属的鸟类。雄鸟身披明亮的蓝色,腹部橙红,雌鸟则总体呈现褐色。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包括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泰国。该鸟种群数量稀少,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p> <p class="ql-block">色彩搭配鲜艳👍</p> <p class="ql-block">灰背伯劳 (英文名:Grey-backed Shrike,学名:Lanius tephronotus),是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的鸟类。其显著特征包括黑色眼罩、暗灰色头部与背部、黑色翅膀和尾巴,以及近白色的下体与带有锈棕色的胸部。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常见,适应性强,能在森林边缘、农田和平原地带活动。</p> <p class="ql-block">雌鸟,没有那么好看。</p> <p class="ql-block">大仙鹟(wēng) (英文名:Large Niltava,学名:Niltava grandis),是雀形目鹟科仙鹟属的鸟类。雄鸟通体呈现鲜艳的电蓝色,脸部、喉部及胸部为深蓝色,雌鸟为暗褐色,颈侧有一闪亮的蓝色斑块。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尼苏门答腊岛,中国境内见于西藏、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p> <p class="ql-block">常见,感觉除了那串项链,好像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白尾蓝地鸲(qú) (英文名:White-tailed Robin,学名:Myiomela leucura),是雀形目鹟科蓝地鸲属的鸟类。中高海拔地栖的高贵鸟种。雄鸟以深蓝色为主,额及翅膀上有亮色斑,雌鸟则整体呈棕色,拥有白色喉部和腹部。尾部两侧的白色斑块在森林中展尾时尤为显眼。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种群数量不多。</p> <p class="ql-block">白眶(kuàng)雀鹛(méi) (英文名:Nepal Fulvetta,学名:Alcippe nipalensis),是雀形目雀鹛科雀鹛属的小型鸟类,长约13.5厘米,重约13至18克。其特征为顶冠呈灰色,有明显的白色眼圈和黑色眉纹,上体色调偏棕色,喉部和腹部接近白色。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缅甸西南部,包括中国、日本、台湾等地。</p> <p class="ql-block">广州也能见到。</p> <p class="ql-block">灰鹡(jí)鸰(líng) (英文名:Grey Wagtail,学名:Motacilla cinerea),是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的鸟类。俗名: 黄腹灰鹡鸰、黄鸰、灰鸰、马兰花儿,中等体型(约19厘米)且尾长的偏灰色鹡鸰。具有灰色头部和背部,亮黄色腹部,以及独特的长尾,尾羽两侧白色,飞行时可见黄色腰部。分布广泛,从山涧溪流至郊区公园皆可见其身影。</p> <p class="ql-block">棕头幽鹛(méi) (英文名:Puff-throated Babbler,学名:Pellorneum ruficeps),是雀形目幽鹛科幽鹛属的鸟类。直译: 蓬喉幽鹛,隐匿在地面或近地面处活动。其顶冠深赤褐色,眉纹色浅,鸣叫时会膨出白色的喉羽。广泛分布于东洋界,包括不丹、孟加拉国、老挝、中国、越南、印度、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尼泊尔和柬埔寨。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平均体重约27.2克,栖息于多种生境,如种植园、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温带疏灌丛、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和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干燥疏灌丛。</p> <p class="ql-block">金头穗(suì)鹛(méi) (英文名:Golden Babbler,学名:Cyanoderma chrysaeum),是雀形目鹛科 Cyanoderma 属的小型鸣禽。其最显著的特征为明亮的金色头部和条纹状的冠羽,全身呈现黄橄榄色。分布广泛,从喜马拉雅山脉至东南亚,包括尼泊尔、中国南部、越南、印尼苏门答腊岛等地。IUCN将其评为无危等级。</p> <p class="ql-block">它基本上就是混在其它鸟群中活动,速度非常快,所以也只排到这几张。</p> <p class="ql-block">灰卷尾 (英文名:Ashy Drongo,学名:Dicrurus leucophaeus),是雀形目卷尾科卷尾属的鸟类。俗称: 灰龙眼燕、白颊卷尾,中等体型的卷尾科鸟类。其羽毛呈现深浅不一的灰色,眼周及头部两侧具纯白色斑块,使它得名‘白颊卷尾’。分布广泛,从东亚至东南亚,常出现在平原、丘陵、村庄附近的森林地带。</p> <p class="ql-block">黄腹鹟(wēng)莺 (英文名:Yellow-bellied Warbler,学名:Abroscopus superciliaris),是雀形目树莺科拟鹟莺属的鸟类。体型略小(约11厘米)的莺鸟,以其独特的橄榄绿上部和鲜明的黄色腹部为特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中国南方、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偏好次生林,尤其是竹林丰富的地带。</p> <p class="ql-block">绒额䴓(shī) (英文名:Velvet-fronted Nuthatch,学名:Sitta frontalis),是雀形目䴓科䴓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南亚至东南亚地区,从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向东延伸至中国南部和印尼大巽他群岛(巴厘岛除外)。其显著特征包括深蓝的背部、鲜红的喙、黑色的额斑以及独特的叫声。通常栖息于有良好树冠覆盖的森林中,活跃于树干和树枝间。</p> <p class="ql-block">这家伙总是喜欢倒着站在树上。</p> <p class="ql-block">铜蓝鹟,森林中蓝色的妖姬。它的色彩非常吸引眼球。广州植物园拍到过。</p> <p class="ql-block">红头鸦雀 (英文名:Rufous-headed Parrotbill,学名:Paradoxornis bakeri),是雀形目鸦雀科鸦雀属的鸟类。特征为拥有橙色头部,体型略大(约19厘米),头部至颈后为深亮的赤褐色,上体橄榄棕色,下体暖白色至淡黄色。分布于东洋界,从印度东北部至越南,中国境内见于西藏、云南等地。生活于海拔900米的森林、竹林及草丛间。</p> <p class="ql-block">红头鸦雀。当地的明星鸟,初次见到。当地鸟导说这种鸟不太容易拍到,它说不来几天不见。我的运气不错,几次拍到它[愉快]</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黄腹冠鹎(bēi) (英文名:White-throated Bulbul,学名:Alophoixus flaveolus),是雀形目鹎科冠鹎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缅甸和泰国西部的东洋界。以鲜明的羽色和独特的鸣叫而著称,具有蓬松竖立的羽冠,上体呈深褐色,下体鲜亮的柠檬黄色,喉部白色明显。</p> <p class="ql-block">栗腹矶鸫。</p> <p class="ql-block">雌鸟</p> <p class="ql-block">棕头钩嘴鹛(méi) (英文名:Red-billed Scimitar Babbler,学名:Pomatorhinus ochraceiceps),是雀形目鹛科钩嘴鹛属的鸟类。拥有特征性的猩红色长嘴。该物种分布于东北印度、东南亚及邻近的中国南部地区,常在竹林中活动。</p> <p class="ql-block">漂亮就在那张小红嘴上了。😁</p> <p class="ql-block">短尾鹪(jiāo)鹛(méi) (英文名:Streaked Wren-Babbler,学名:Gypsophila brevicaudata),是雀形目幽鹛科 Gypsophila 属的鸟类。体型较小,尾巴较短,外表呈棕色,常见于东南亚地区的多岩常绿林中,尤其偏好石灰岩地带。具有独特的暗色条纹,背部和头部呈现出鳞状外观,脸部呈灰色,翅膀带有锈色。亚种在缅甸北部和印度的个体腹部带有橙色色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头鵙(jú)鹛(méi) (英文名:White-hooded Babbler,学名:Gampsorhynchus rufulus),是雀形目幽鹛科白头鵙鹛属的鸟类。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部全白,与棕褐色的上体形成鲜明对比。分布范围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延伸至缅甸中部和中国西南部,栖息于低地和山地森林,尤其是竹林。</p> <p class="ql-block">这是半成鸟,长成了之后,鸟头的羽毛就是百色的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