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安丰塘 (一)

天清人安

<p class="ql-block"><i>  </i><b><i>题记</i></b><i>:安丰塘,古称芍陂(</i>(音:quèbēi)<i>,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寿县(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曾经一度定都于此)境内。从自然风光、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来说,它丝毫不比云南昆明的滇池和大理的洱海逊色,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很多国人对它了解得不多。今天,本人就带你到安丰塘畔,一睹它的自然风光以及历史和文化底蕴。</i></p><p class="ql-block"><i> 另外,请广大网友看了这篇散文以后,能够前往寿县旅游观光。寿县古城有完整的宋代城墙,有保存完好的古代街道和建筑,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道家文化最原始的发源地八公山,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古战场,还有,就是这个名垂历史的安丰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寿县是豆腐的发源地。豆腐起源于八个仙道老翁求仙问道之术,是用八公山珍珠泉水酿成的。这种豆腐,能做成一百多道菜品,它的味道确是天下一绝。寿县还有流传千年的正宗的寿州牛肉汤,有赵匡胤发明的名扬天下的糕点“大救驾”,等等。在这里,你吃了寿县豆腐宴、牛肉汤和“大救驾”,天下所有的豆腐、牛肉汤和糕点等都不会再入您的口味了。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号称淮南牛肉汤、淮南豆腐宴和淮南大救驾的(其实是盗用了寿县的历史和文化),但是它们真正的“祖宗”在寿县,原汁原味的地方在寿县。</i></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城市的喧嚣中久居,心情极度烦躁,渴望着自然的辽阔与宁静。2024年 5 月 1 日,在这个阳光正好的日子里,我背上行囊,踏上了前往安丰塘的旅程,心中满是对那片古老水域的憧憬。</p><p class="ql-block"> 从北京大兴机场出发,飞机如一只振翅的飞鸟,穿梭在云海之间。舷窗外,蓝天澄澈,云朵洁白。我望着窗外,思绪早已飘向了远方的安丰塘。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有着怎样的风景和故事?这些疑问如同一个个的小钩子,勾着我的好奇心。</p><p class="ql-block"> 抵达合肥新桥机场后,我稍作休息,便换乘大巴汽车,继续向安丰塘进发。车窗外,景色如一幅流动的画卷,从繁华的城市渐渐过渡到宁静的乡村。田野里,绿油油的庄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向我诉说着大地的故事。远处的红绿相间的田畴一望无际,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如同一幅水墨画般静美。</p><p class="ql-block"> 随着距离安丰塘越来越近,我的心情也愈发激动。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关于安丰塘的种种描述:它是江淮平原上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农业文化;它是春秋时期楚国孙叔敖主持修建的伟大水利工程,历经千年岁月洗礼,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都江堰和郑国渠还要早一千多年;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亲眼目睹它的风采,感受它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终于,在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后,我远远地望见了安丰塘。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我的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眼前的安丰塘,就像一片巨大的镜子,镶嵌在广袤的大地上,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塘水波光粼粼,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涟漪,像是无数颗钻石在水面上跳跃。</p><p class="ql-block"> 我迫不及待地奔向塘边。春日的安丰塘,洋溢着勃勃生机。岸边的柳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像是姑娘们的发丝,轻柔地撩抚着水面。塘边的草地上,各色野花竞相绽放,红的、黄的、紫的,五彩斑斓,就像一幅绚丽的画卷。它们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散发出阵阵芬芳,吸引着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p><p class="ql-block"> 这时,一股清新的水汽扑面而来,并且带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股清凉的气息瞬间沁入心肺,让我感到无比舒畅。耳边传来的阵阵鸟鸣声和水波荡漾的声音,交织成一首美妙的自然交响曲。我睁开眼睛,只见塘面上鱼跃鸥飞,鱼儿们欢快地跳出水面,又迅速地潜入水中,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海鸥们在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时而低飞掠过水面,时而振翅高飞,发出清脆的叫声。这生机勃勃的景象,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p><p class="ql-block"> 塘中的小岛,又称老母鸡岛,像是绿宝石般点缀在浩渺的水面上。我望着远处的小岛,心中充满了好奇,想象着岛上会有怎样的神秘景象。</p><p class="ql-block"> 我乘船上了岛,岛上绿树成荫,郁郁葱葱,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给这片宁静的水域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泼。在接近小岛时,我看到岸边站着一位老者,他便是小岛的看守人。我初见他时,他身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布衫,身形挺拔,眼神中透着一种宁静与坚定,仿佛与这安丰塘的悠悠岁月融为一体。与看守人交谈后,我了解到他每日的生活简单而又充实。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安丰塘上,他便起身沿着小岛的边缘巡视。他仔细检查岛上的每一处植被,关注着它们的生长状况,如同照顾自己的孩子一般。对于那些可能威胁到小岛生态的外来物种,他总是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处理。他还会留意塘水的水位和水质变化。在旱季,他会协助相关部门监测水位,确保安丰塘的储水能够满足周边农田灌溉的需求;而在雨季,他时刻警惕着水位上涨可能带来的危险,及时向岸上的人们传递信息;闲暇之时,他会坐在小岛的一角,看着塘中鱼跃鸥飞的美景,脸上露出满足的神情。</p><p class="ql-block"> 从看守人的讲述中,我深切感受到他对安丰塘的热爱与守护之情。他说,自己从小就生活在安丰塘边,这片水域和小岛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他的祖辈们就一直守护着安丰塘,到了他这一代,这份责任更是不能丢。</p><p class="ql-block">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安丰塘参观游览,他也会热情地向游客们介绍安丰塘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安丰塘,重视对它的保护。他就像一位孤独的守望者,在这安丰塘的小岛上,默默守护着这份千年的文化遗产,守护着这片美丽的水域和它背后的历史记忆。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传承的力量,也看到了安丰塘生生不息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从看守人的讲述中,一幅安丰塘修建的历史画卷展示在我的面前。</p> <p class="ql-block"> 二</p> <p class="ql-block">  安丰塘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宏伟史诗,承载着千年的岁月沧桑。它的诞生,源自一位伟大人物的智慧与担当,他就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 —— 孙叔敖。</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江淮大地虽然土地肥沃,气候湿润,百姓们也早早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本应是一片丰收的乐土。然而,大自然的喜怒无常却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困扰。夏秋雨季,鄂豫皖交界处的大别山的山洪如猛兽般暴发野性,由于淮河的支流淠水排泄不畅,导致了大片农田被淹,村庄沦为泽国;而到了旱季,干裂的土地又渴望着甘霖的滋润,庄稼在烈日的炙烤下奄奄一息。百姓们只能无奈地望天兴叹,“靠天收” 的日子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无数的艰辛与不确定性。</p><p class="ql-block"> 孙叔敖,这位心怀苍生的楚国贤能之士,在目睹了百姓的疾苦后,决心挺身而出,为他们寻找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他不辞辛劳,亲自踏上这片土地,进行细致入微的现场踏勘。终于,在淠东平原,他发现了一片长满荸荠、芡实和菖蒲的沼泽地。这片看似普通的沼泽地,在孙叔敖眼中,却蕴含着解决水患、造福百姓的巨大潜力。</p><p class="ql-block"> 孙叔敖深知,要想彻底改变现状,必须充分利用这片沼泽地的地形优势,修建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带领着楚国当地的百姓们,开启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治水征程。在那个工具简陋、技术落后的时代,修建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谈何容易。但百姓们在孙叔敖的鼓舞下,众志成城,不畏艰难。他们肩挑手扛,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沼泽地的西、北两侧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弧形土坝,将四散的水源牢牢地拦蓄起来。同时,为了实现对水量的精准控制,孙叔敖还精心设计并修建了五个水门,以坚固的石质闸门作为控制水量的关键。当洪水来临时,打开水门,让多余的水流缓缓流出,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而在干旱时节,则关闭水门,将宝贵的水源储存起来,为农田提供充足的灌溉用水。一千多年后,蜀国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方法与孙叔敖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不是学习了孙叔敖的方法,由于无历史资料的记载,这里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不懈努力,这座凝聚着无数人智慧与汗水的水利工程终于大功告成。它就是安丰塘,原名芍陂(音que bei)。建成后的安丰塘,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按现在的计算,周长两三百华里,蓄水量达 1.7 亿立方米,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淮大地之上。它 “径百里,灌万顷”,彻底改变了当地 “靠天收” 的局面,使淠东平原成为了 “百里不求天”的富庶灌区。庄稼从此旱涝保收,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安定富足起来。</p><p class="ql-block">  安丰塘的修建,不仅为当地的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也为楚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足的粮食供应,满足了楚庄王开疆拓土对军粮的需求,使得楚国的国力日益强盛。在孙叔敖的辅佐下,楚国军队士气高昂,战斗力大增,最终打败了当时实力雄厚的晋国军队,楚庄王一跃成为 “春秋五霸” 之一。而安丰塘,这座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成为了楚国崛起的重要基石,见证了楚国那段辉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三</p> <p class="ql-block">  我沿着安丰塘的岸边缓缓漫步,感觉到自己踏入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之中。阳光洒在水面上,微风轻抚我的脸,给我带来了阵阵惬意。岸边的草地如绿色的绒毯,柔软而舒适。草丛中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迷人的芬芳。我俯身摘下一朵小花,放在鼻尖轻轻嗅着,那淡雅的香气瞬间沁入心肺,让我陶醉其中。不远处,柳树的枝条垂落在水面上,随着微风轻轻摆动,就像姑娘们在对着镜子梳妆一样。</p><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北堤坝,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映入眼帘,那便是孙公祠。孙公祠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它是为了纪念孙叔敖而建,承载着人们对这位伟大先贤的敬仰与缅怀之情。</p><p class="ql-block"> 我踏入孙公祠的大门,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庭院中,古柏参天,高大挺拔,枝干粗壮,就像忠诚的卫士,在守护着这座祠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祠堂的大院内,供奉着孙叔敖的雕像。雕像中的孙叔敖面容慈祥,目光深邃,透露出一种睿智与坚毅。他峨冠博带,手持书卷,似乎正在为百姓们谋划着美好的未来。我静静地站在雕像前,心中涌起一股崇敬之情。正是因为有了孙叔敖这样的贤能之士,才有了安丰塘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才有了后世百姓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祠堂的墙壁上,挂满了关于孙叔敖的生平事迹和安丰塘修建过程的图文介绍。我驻足观看,仔细阅读着每一段文字,感觉到自己已经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孙叔敖带领百姓们修建安丰塘的艰辛历程。他们不畏艰难险阻,齐心协力,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这一造福千秋万代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除了雕像和图文介绍,祠堂内还陈列着一些新中国建国初期修建安丰塘时使用的工具。这些工具虽然已经破旧不堪,但它们却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轻轻抚摸着这些工具,也从内心感受到了当年工匠们的辛勤汗水和坚定信念。</p><p class="ql-block">  从孙公祠出来,我再次来到塘边。此时,微风习习,塘水熠熠,它们在向我诉说着孙叔敖的丰功伟绩。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自然与人文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向世人彰显了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灵动。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将这美好的一刻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之中。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