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月枫,摄影:月枫</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30日 [第1天]上午8:50,乘坐东方航空MU 2209由西安咸阳机场出发,于上午11:50至揭阳潮汕机场。打网约车至潮州市区,入住潮州财富中心希尔顿欢朋酒店。</p><p class="ql-block"> 在酒店休息约1h,下午13:30,打网约车至潮州古城。古城地处湘桥区,布局呈外曲内方,四横三纵,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距所住宾馆5.4 km。</p> <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历史悠久,东晋义熙九年,设置义安郡。隋开皇十一年改名曰潮州,取潮水往复之含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等历朝历代,潮州古城一直是郡、州、路、道、府、专员公署所在地,故潮州亦称之曰府城。</p><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是粤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闽、赣、粤韩江流域商品的集散地。被美誉为潮人祖地、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畲族祖地。</p> <p class="ql-block"> 古城的主要景点有:潮州古城墙及广济门、牌坊街、开元寺、广济桥、己略黄公祠、潮州府衙镇海楼、古民居建筑群等。</p><p class="ql-block"> 牌坊街,位于潮州古城中心,地处太平路,因街道上建造众多跨街古牌坊而得名。街道两旁建筑曰骑楼,一楼凹进,仅留梁柱,为行人通道,可遮风避雨,呈南洋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牌坊街有22座牌坊,其中太平路20座,东门街2座,都是些功德、科第坊,每座坊上用大字写着进士、榜眼等字样,颇显潮州文昌官盛。 </p><p class="ql-block"> 据史籍记载,明清时期,潮州有牌坊91座,其中太平路39座,其他街巷44座,其余8座在韩山、湘子桥等地。 </p><p class="ql-block"> 1950年12月,水门街口的百岁乡宾坊突然坍塌,压死了行人,引起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经检查评估发现,古牌坊年久失修,废坠堪虞,除保留岳伯、省郎、忠节三坊外,将其余牌坊尽皆拆除。</p> <p class="ql-block"> 2004年,开始翻修古牌坊街,按照原址、原貌,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原则,修复古牌坊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东门街2座。</p><p class="ql-block"> 四进士坊,乾隆《潮州府志·坊表》曰:为翰林院修撰萧与成,陕西道御史苏信,河南道御史陈大器,行人司正薛侃立,4人均为明嘉靖年间正德十二年丁丑科潮州府同榜进士。</p> <p class="ql-block"> 文宗方伯·皇命三锡坊,为明代福建左布政黄琮建。黄琮,号玉田,明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大理评事,掌司法,治狱有方。</p><p class="ql-block"> 状元坊,为明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状元林大钦建。林大钦,字敬夫,海阳东莆都(今潮安金石)人,自号东莆子。粤东地区唯一文状元,授翰林院修撰。</p><p class="ql-block"> 圣朝使相·覃恩三锡坊,为进士太子太保,直隶总督郑大进建。郑大进,字誉捷,号谦基,又号退谷。揭阳梅岗都山村(今揭东玉滘镇)人。清乾隆元年进士。官至直隶总督,授太子少傅。</p> <p class="ql-block"> 理学儒宗·铨曹冰鉴坊,为吏部郎中唐伯元建。唐伯元,字仁卿,号曙台,澄海苏湾都人。在治政和治学上颇有建树,有岭海士大夫仪表的美称。明万历二年进士,历任尚宝司司丞,吏部选司员外郎,代行郎中之职。</p><p class="ql-block"> 柱史坊,为明御史许洪宥建。许洪宥,字舜仁,海阳(即潮安)人。明弘治十四年举人,任广西临桂县教谕,以学行优秀,征为御史,敢直言。</p> <p class="ql-block"> 三世尚书·四朝大老坊,为赠太常卿林瓒,子林乔惯及孙户部侍郎赠尚书林熙春建。林熙春,字志和,号仰晋,海阳龙溪(今潮安庵埠)宝陇村人。明万历十年进士。河北玉田县发生兵变,林熙春进城向判军宣扬朝廷威德,使叛军归顺朝廷。额枋八字尺半见方,遒逸绝伦,为全城额枋字最佳。</p><p class="ql-block"> 宗伯学士·三世宫端坊,为南京礼部尚书黄锦建。黄锦,字孚元,一作絅存,号絅庵。饶平县宣化都(今大埕镇上黄村)人。明天启二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篡修《明神宗实录》。历任礼部右侍郎,吏部左、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南京礼部尚书等。</p> <p class="ql-block"> 戊辰八贤·盛世元凯坊,为崇祯戊辰进士同榜八人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应龙、杨任斯、陈所献建。此八贤均为潮汕人。</p><p class="ql-block"> 恩光洊锡坊,为明封尚书翁玉建。翁玉,字文璜,号梅斋,揭阳人。素以经术著声,长子翁万达自幼由其督导读书,后登进士,青云直上,翁玉因而四次受到朝廷封赠,敕封为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资善大夫、兵部尚书。</p><p class="ql-block"> 七俊坊,为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进士林光祖、章熙、黄国卿、郭维藩、陈昌言、苏志仁、成子学建。七贤中2人为揭阳人,5人为海阳人潮州前七贤。</p> <p class="ql-block"> 少司马·大总制坊,为兵部侍郎总督宣大等处翁万达建。翁万达,字仁夫,号东涯,揭阳人。嘉靖鮀丙戌进士,历任梧州知府,广西副使,四川按察使,陕西左右布政使,副都御史,兵部侍郎总督宣化、大同、山西、保定军务,兵部左侍郎,右副都御史等。</p><p class="ql-block"> 节镇三省·诰敕重封坊,为封知县赠知府陈以贲子梧州知府后升贵州副使陈志颐建。陈志颐,字养洛,明海阳秋溪(今潮安官塘)人,明万历元年举人,受过赐金币、内膳奖励。</p> <p class="ql-block"> 侍御坊,为明进士、苑马寺卿成子学建。成子学曾任监察御史,故称侍御。苑马寺卿,明官名,主管皇帝用马及政府牧马场。</p><p class="ql-block"> 两京科道·金榜联芳坊,为明监察御史迁陕西副使郑安,弟吏科给事中郑寯建。科道,明设两大监察机构,其中给事中分为六科,监察御史分十三道,合称科道。</p><p class="ql-block"> 台省褒封·科甲济美坊,为明户部郎中李思悦之父李一庄,御史李春芳之父李大受建。褒封,指李一庄受封为郎中,李大受受封为御史。科甲济美,指李氏一家出了四个进士,二个举人。</p> <p class="ql-block"> 大理少卿·经略边务坊,为明大理寺少卿吴一贯建。大理寺为古代掌管刑法的机构,卿为正职,少卿为副职。经略,即经略使,掌管边路的军事及行政。</p><p class="ql-block"> 吴楚重镇·四世大夫坊,为清乾隆壬戊科武进士林炳星建。林炳星曾任湖北、湖南等处军务,故称吴楚重镇。本人及其曾祖、祖、父均受封武义、武功大夫,故称四世大夫。</p><p class="ql-block"> 赐锦重光·貤封叠被坊,为清雍正甲辰科进士,河南巩县知县邱轩昂建。清朝规定,受封的官员可将封衔转给家人,以光宗耀祖。邱轩昂将封衔转给父、祖,故称貤封叠被。</p> <p class="ql-block"> 榜眼·秋台坊,为南宋建炎二年(1128)廷试第二名,礼部尚书王大宝建。王大宝曾任刑事长官,古称秋官,尚书古称台阁,故称秋台。</p><p class="ql-block"> 玉署仙班·木天人瑞坊,为清乾隆进士,赐翰林院侍读刘起振建。玉署、木天均指翰林院,人瑞指年寿特高者。刘起振88岁中进士,终年103岁。</p><p class="ql-block"> 大理司平·两浙都运坊,为明大理寺评事郑崇建。该坊为太平路南端第一坊,俗称头亭。郑崇曾任大理寺司务、评事,及两浙都转盐运使。</p><p class="ql-block"> 十相留声坊,泰山北斗指韩愈,十相指历代被贬或随亡朝来潮的十位宰相。其中唐四位,均被贬;宋六位,三位被贬,三位随亡宋而来。</p> <p class="ql-block"> 行至牌坊街与开元路交汇口,西北角是开元寺,寺门面南,寺内建筑红墙黄瓦,装饰华丽,规模宏大,属粤东第一古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玉佛楼、地藏阁、观音阁、慧业堂、诸天阁等。</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建于宋代,面阔11间,进深4间,单檐歇山顶。其建筑颇具特色,殿内有多达12层的叠梁斗栱,《鲁灵光殿赋》中称之为层栌,极为罕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正在维修,一身绿网包裹,石刻雕像等均已围挡,未能拜谒参观。</p><p class="ql-block"> 大悲殿为重檐歇山顶,正脊与垂脊上雕刻有繁复的花卉等图案,显得颇为华丽壮观。屋檐下为数众多的斗栱上雕刻有精美的螭首,色彩鲜艳亮丽,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殿外壁面上有10幅大型石刻雕画,刀法细腻精美,内容涉及佛教故事。殿外一周设置18根蟠龙大柱,粗大华丽。大殿月台栏楯上亦有大量石刻雕画。殿内奉祀86尊汉白玉观世音菩萨应身化像。</p><p class="ql-block"> 藏经楼珍藏有乾隆钦赐的雍正版《大藏经》,共7240卷,内有汉、番、梵对照本,木刻印刷的佛教故事、连环图卷。</p> <p class="ql-block"> 下午15:30,于牌坊街与东门街交叉口东北角一家小店用的午餐,点的是馃、肠粉等潮州特色食品,口感甚是粘糯,味道尚好。</p><p class="ql-block"> 沿东门街向东行走,迎面便是古城墙和广济门。古城墙初建于宋代,仁宗至和初年已筑土城,高宗绍兴年间石砌增修,形成了外廓内城。明洪武年间,全面修建府城墙。</p><p class="ql-block"> 古城墙南、西、北三面已拆除,仅留存东侧临韩江墙段。墙段全长2132 m,有四座城门,曰:下水门城楼,广济门城楼,竹木门城楼,上水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 古城墙高6m,宽5m,横截面呈梯形。跟西安城墙、荆州城墙等相比,略显低矮。站在城墙之上,向东可望见绿色如玉带的韩江,向西紧邻潮州古城,满眼尽是一大片灰墙黑瓦。</p><p class="ql-block"> 广济门城楼,亦称广济楼、韩江楼,俗称东门楼。城楼立于高台基之上,台基上建有弧形拱门;楼面阔五间,三层重檐歇山顶结构,穿斗式梁架结构。城楼面向韩江,正对广济桥。</p><p class="ql-block"> 广济门近是旁天后宫,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是潮州城唯一的一座春秋二祭的天后宫。由古城墙上观看,庙呈方形,红墙黑瓦,颇为精致古雅。</p> <p class="ql-block"> 庙中奉祀妈祖,神龛两边有侍女2尊,一尊手持金印,另外一尊手持金剑,还有千里眼、顺风耳两将军,颇为威武。</p><p class="ql-block"> 妈祖,亦称天后圣母、天上圣母、天后娘娘、妈祖娘娘、天妃娘娘、湄洲娘妈。原名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p><p class="ql-block">历朝对妈祖的封赏有30余次,从夫人至天后,足显尊贵荣光。妈祖祭典民俗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31日 [第2天]上午9:00,打网约车至龙湖古寨。该古寨位于潮安区市头村,地处韩江中下游。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距所住宾馆13 km。</p> <p class="ql-block"> 龙湖古寨又名塘湖,因古寨西面、南面、北面皆是池塘,故而得名。据《海阳县志》记载,南宋绍兴二年,其地建有地藏院。明永乐三年,围寨自卫,并设七门;天启元年,始称龙湖古寨。</p><p class="ql-block"> 古寨呈三街六巷格局,南北走向。一条主巷细窄绵长,曰直街,长约1.5km。巷道是青石板铺路,两边是古老、低矮的砖房瓦舍。部分房屋已无人居住,大门紧锁,处于荒废状态。还有少数房屋,屋顶坍塌,墙面残损,院内长满野草。</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八年,中英签定《天津条约》,潮州辟为通商口岸。龙湖古寨乃潮州韩江平原重要的贸易商埠,龙湖码头每日船只往来穿梭,沟通闽西、赣南及南洋一带贸易,十分繁盛。清咸丰十一年,汕头成为通商口岸后,龙湖码头及潮州其它港口,其海运功能大幅萎缩,逐渐成为内陆村镇。</p> <p class="ql-block"> 古寨内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商贾豪宅约有100余座,著名的有:方伯第、进士第、探花府、许氏宗祠、林氏宗祠、龙湖书院、天后宫等。</p><p class="ql-block"> 许氏宗祠地处古寨直街中段,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至正德十六年落成;清顺治年间扩建。四进两廊一后包布局,一进木门楼面阔三间,月梁童柱构架,明代建筑风格;二进开三山门;三进明序堂为木瓜连拱抬梁构架,木雕精美,清代建筑风格;四进著存堂为驼墩抬梁构架,属明末清初风格。</p><p class="ql-block"> 林氏宗祠地处古寨直街市尾段,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三进两廊布局。一进面阔三间,明代结构;二进亦面阔三间,木瓜抬梁构架,木雕精美,清代建筑;三进童柱抬梁构架,前廊的𧃍龙方曲为民国风格。</p> <p class="ql-block"> 天后宫,亦名妈祖庙,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庙内奉祀宋代海上女神林默娘。该庙结构紧凑,房檐屋面、门窗边框等处,雕刻、彩画等颇为繁复精美。庙外有一棵古榕,盘根错节,气根发达,枝叶茂盛,被称为市尾古榕,为龙湖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下午15:00,打网约车回至宾馆,稍事休息后,下午17:00,步行至趣边餐馆旗舰店,点的是:海参老菜脯粥、香煎黄花鱼等,口感甚佳,堪称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 2025-1-1 [第3天]上午9:00,打网约车至揭阳楼广场。该广场地处揭阳市榕城区北环路,属于城市休闲广场,距所住宾馆26 km。</p> <p class="ql-block"> 揭阳楼广场颇大,有一尊特大铜鼎,铜鼎后面是揭阳楼,乃新建仿古建筑,孤零零立于大广场西侧,坐西而面东。揭阳楼背面有一条水渠,水渠两边平地上种植大量榕树,枝干粗大,堪为景观林带。</p><p class="ql-block"> 上午11:00,从广场打网约车至老城区之进贤门。此门亦称进贤门城楼,地处榕城区进贤门大道,始建于明天启元年,清康熙三十九年改建。乾隆年间,该城楼设更夫以施夜柝,夜柝乃巡夜梆声,故曰谯楼晓角,是揭阳古八景之一。1938年,城墙及四门皆拆除,仅留此楼。</p><p class="ql-block"> 进贤门下层是城瓮门,中间是方形城楼,上层是八角攒尖琉璃顶楼阁。整座建筑系木石结构,清代风格,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沿思贤路向西步行约300 m,是城隍庙,庙前有店马社区城隍前广场,广场上正在举办集体婚礼。围观者挤满了广场,新郎新娘约有20余对,穿着明代服饰,极美的样子,站在台阶上拍集体照,其场面颇为热闹。</p><p class="ql-block"> 城隍庙始建于宋绍兴十年,明洪武二年重建。主体建筑有牌楼、三山门、拜亭、大殿、后殿等。大殿奉祀城隍公,殿下设注福、判官、注禄、彰善、三官爷、注生娘等诸神。后厅奉祀城隍夫人,俗称夫人厅。</p><p class="ql-block"> 城隍庙呈明代建筑风格,又具岭南地方建筑特点,抬梁式结构,柱底、山墙保留地袱。建筑装饰有:绿色琉璃瓦、嵌瓷、石雕、木雕等,题材为鳌鱼、醒狮、花卉、吉祥图案、戏剧人物等,美轮美奂,颇具艺术与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 学宫在城隍庙附近,又曰孔庙、文庙,初建于宋绍兴十年,清光绪二年重修。主体建筑物有:照壁、棂星门、泮桥、泮池、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崇圣祠等。</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奉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左侧奉祀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右侧奉祀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圣殿左右列十二尊先哲。历代御颁匾额有:万世师表、圣集大成等。</p><p class="ql-block"> 庙内建筑呈三路五进、左右对称布局,具有明清古建筑风格,兼具潮汕古建筑特色,属岭南地区规模宏大之历史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学宫崇圣祠曾是周恩来居住、办公的旧址。1925年,第一、二次东征时,周恩来入住学宫,主持召开过政治部相关会议。</p><p class="ql-block"> 揭阳的历史文化街区地处老县衙前,明清时期曰宣化街,1926年改建时称曰中山路。街区包含中山路、城隍前路,北起老县衙,南至南城门,全长660 m。明清时期,中山路有26座牌坊,14座雍正年间毁坏,余下的12座1926年全部拆除。</p><p class="ql-block"> 双峰寺,地处榕城区马山港,始建于宋绍兴十年,旧址在磐溪都双山。明初,移建于今址。其建筑群规模宏大,雕梁画栋,三雕、彩画精美,与潮州开元寺、潮阳灵山寺并称潮郡三大名刹。</p> <p class="ql-block"> 该寺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泰佛殿、观音阁等。泰佛殿,奉祀观音金身塑像,信众瞻拜时,菩萨耳环常常轻微摆动,被称曰双峰一奇。</p><p class="ql-block"> 双峰寺东塔为琉璃宝塔,塔内供奉药师七佛、東方三圣、八大菩萨、十二禅将。西塔为圆通宝塔,塔内供奉观世音菩萨。每天黄昏夜晚,双塔灯光璀璨,已成为揭阳古城网红打卡地。 </p><p class="ql-block"> 下午15:40,打网约车回到所住宾馆,稍事休息后,步行至宾馆附近的阿泽牛肉火锅大排档,吃的是当地有名的小火锅,点的是:菌菇底料,现切牛肉、墨鱼仔、鲍鱼、毛肚片、鲩鱼、香菇、青菜等,颇觉美味。</p> <p class="ql-block"> 2025-1-2[第4天]上午9:00,打网约车至牌坊街,对每座牌坊的文字说明进行了拍照留存。又至开元寺,上午寺内游人稀少,颇显宁静。再次游览拍摄后,步行至己略黄公祠。祠堂大门紧锁,内部正在维修,未能入内参观。</p><p class="ql-block"> 己略黄公祠,地处潮州古城义安路铁巷,建于清光绪十三年,是黄氏的私家祠堂,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内木雕颇为著名,技法上有圆雕、沉雕、浮雕、镂空雕等,精美绝伦,号称潮州木雕一绝。</p><p class="ql-block"> 上午10:00,步行至镇海楼。该楼位于昌黎路古城文化公园府衙广场,始建于明洪武元年,是明代潮州府衙署谯楼,俗称府楼。辛亥革命时期,府衙署毁于战火。新楼于2021年在原址上复建,其内部建筑尚在施工之中。</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潮州府志》和光绪《海阳县志》记载,潮州府署旧在潮州金山之麓,宋景炎三年毁于兵,明洪武初移建新街。新街即镇海楼现址。</p><p class="ql-block"> 沿牌坊街转东门街,步行至广济门,穿过拱门跨过一条道路,至广济桥西门闸口。闸口处可回观广济楼,蓝天白云,阳光明媚,广济楼通体红色,显得颇为美丽壮观。</p><p class="ql-block"> 广济桥,亦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等。横跨韩江,如长虹卧波,连通东西两岸。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初为浮桥。开禧二年,已具石梁桥与浮桥并存式结构。明正德八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格局。</p><p class="ql-block"> 整座桥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构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构成,桥墩古曰洲;浮桥由18条梭船构成。桥全长518 m,东边梁桥长283.35 m,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 m,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中间浮桥长97.3 m,由十八只梭船连接而成。</p><p class="ql-block"> 广济桥的浮桥段白天闭合,晚上开启。白天闭合时,浮桥梭船连接,东西梁桥接通;晚上开启时,浮桥断开,东西梁桥无法通行。</p> <p class="ql-block"> 冬季,指每年11月1日至次年1月31日:每天10:00至17:00,浮桥闭合;17:00至次日10:00,浮桥开启。其他季节:每天10:00至18:00,浮桥闭合;18:00至次日10:00,浮桥开启。节假日:每天09:00至18:30。浮桥闭合;18:30至次日09:00,浮桥断开。</p><p class="ql-block"> 东西两边的石梁桥,在少数桥屋中有小型工艺品展览,展品主要有木雕、潮绣、皮影、布艺等。东边与浮桥连接的石亭中,安置一头大铁牛,清雍正时文物,牛傲立于桥头,注目于江面,雄姿英发,真乃镇桥御水之神牛。</p> <p class="ql-block"> 浮桥段的梭船,紧密联接一起,在船头间形成的缝隙之中,聚集有大量的小魚,黑压压的一片,有不少游客在停留观赏。</p><p class="ql-block"> 出广济桥东闸口,沿韩江东岸向北行走约200 m,是韩文公祠。该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原址在金山麓夫子庙正室东厢。南宋淳熙十六年,因韩公曾于笔架山手植橡树, 故将韩文公祠迁建于此,亦名韩山。</p><p class="ql-block"> 祠堂建于笔架山脚下的斜坡之上,山门位于韩江东岸,是一座三开间的牌坊,上面题写韩文公祠四个淡黄色大字。</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山门,沿着石磴山路上行,路边是茂密的竹林。行走约十余分钟,至古祠石门,门额上用隶书题写韩文公之祠。祠前有庭,外砌石栏。祠分前后两进,头进门厅,后进是三开间大堂。中间小院,左右庑廊。祠内有韩愈坐像,两旁是侍从张千、李万。</p><p class="ql-block"> 韩愈,字退之,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上书《论佛骨表》,触怒皇帝,贬为潮州刺史。在潮七个多月,发展农桑,治理鳄害、解放奴婢、兴修水利、兴学育才,功绩卓著,深得潮州士庶的信赖。</p><p class="ql-block"> 沿石阶继续上行,最高处是侍郎阁,阁前立一尊韩公半身雕像,阁内是韩公生平展览,用文字和图片介绍了韩公为学为官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站于侍郎阁平台栏杆处,可以俯瞰整个祠堂的全貌。满目尽是粗大的树木,枝繁叶茂,一片绿意盎然。绿树掩映之下,是成片灰墙灰瓦的建筑群,使祠堂显得古老而庄严。</p><p class="ql-block"> 原路下山后,打网约车至泰佛殿。该寺地处韩江大桥东侧笔架山南麓,寺内建筑有:山门牌坊、大殿、四方亭、望江楼、钟楼、鼓楼等。该寺由旅泰侨领,大慈善家谢慧如先生捐资兴建。</p><p class="ql-block"> 泰佛殿依仿泰国越孟乍玛匹寺构建。大殿中奉祀泰国式跏趺坐释迦牟尼佛铜像,左右为护法神像。四方亭中奉祀四面八手护法尊者,泰国华人尊称为四面佛。</p> <p class="ql-block"> 四面佛是神,是古婆罗门教三大神之一的婆罗贺摩,意为大梵天。大梵天是世界五物的创造者,原有五个头,被湿婆毁去一头,剩下的四个头分别面向四方,四手分别拿吠陀经典、莲花、匙子、念珠或钵。向四面佛进香时,东西南北四方都要上香,按顺时针依次跪拜。四面佛分别代表慈、悲、喜、舍。</p><p class="ql-block"> 泰佛殿的建筑物,极富泰国特色,重檐多面式高屋顶,装鱼鳞瓦片,封檐花板上翻,柱头尖细高翘角。白墙黄柱绿屋顶,艳丽多彩,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泰佛殿中有少数泰装女子,于殿阁门柱或林间拍照,其姿态甚是娴雅。泉州的开元寺有簪花女,西安的广仁寺有汉服女,北京的故宫有格格,都是花枝招展千娇百媚的女人,美丽了平淡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2025-1-3[第5天]上午8:10,打网约车至城区客运站,乘坐潮州至汕头的客运中巴车,于上午11:00至汕头汽车总站。该汽车站距所住宾馆46 km。</p><p class="ql-block"> 汕头原为海边渔村,宋代属潮州揭阳县。明嘉靖九年,现外马路老妈宫至崎碌已形成沙脊,称曰沙汕。明万历三年,沙脊积聚成片,曰沙汕坪。</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二十四年设粤海关,庵埠为第三总口,下辖16小口,其二、三为溪东口、汕头口,汕头之名由此产生。粤海关是清政府对停泊港口的外国船只及货物稽查、征税的关税口。</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五十六年,在现外马路人民银行汕头支行处建炮台,称曰沙汕头。清廷在此设站收取盐税,简称汕头。清嘉庆十四年,因商船众多,称曰沙汕头港。</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三年,粤海关在汕头妈屿岛设立潮州新关,曰常关,取代庵埠镇作为潮州府海关总口。</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朝廷与英国签订《天津条约》,潮州成为通商口岸。清咸丰十年,汕头港开埠,称曰汕头埠。清政府在妈屿岛设立潮海关,由洋税务司掌控,潮海关是汕头海关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六年,在潮州府汕头埠设立行署。1914年,设立潮循道,驻地汕头。1919年,北洋政府设汕头市政局。1921年,汕头市政厅成立。1930年9月,汕头市政厅改名汕头市政府建制。1947年,汕头市成为省辖市。</p><p class="ql-block"> 在汕头汽车总站打网约车至妈屿岛旅游区,行程12 km。妈屿岛地处龙湖区,汕头海湾大桥由岛内穿过,属于内海湾上的一座小岛,国家4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妈屿岛面积不大,景色颇佳。小岛东部有沙滩海岸,向南建有观光木栈道。栈道旁边的礁石堆中有一座海岛女民兵的雕像,手持钢枪,表情坚毅,英姿飒爽。据景区资料介绍,妈屿岛是电影《海霞》的拍摄地,2021年,按照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设立了该雕像。</p> <p class="ql-block"> 又沿着沙滩向北行走,不远处有木栈道,栈道东边是海面,西边是矮山,山上野树茂密,一片绿色。行走不足百米,转行至北部海岸边的栈道。</p><p class="ql-block"> 北部海面是狭窄的水道,对面是汕头城区的高楼大厦,建筑鳞次栉比。海面风平浪静,没有渔船,颇为静谧。继续沿木栈道向西行走,约几十米后道路隔断,只得原路返回。</p><p class="ql-block"> 妈屹岛中部山顶有一座高大的观音塑像,曰观海观世音,露天而立。拜谒后沿着山顶小路向西行走,两旁尽是粗大的古榕树,遮天蔽日,一片草木馨香。沿石阶小道下山后,至天后古庙。</p> <p class="ql-block"> 天后古庙,亦曰妈祖宫,建于元代。古庙近旁还有一座新妈祖宫,建于清咸丰年间。二座古庙建筑风格如出一辙,木雕、石雕、嵌瓷等技艺高超,细腻精巧,是值之重点保护的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出庙后,步行至西部海岸的渔船避风塘。塘中停放几十、上百条小型渔船,有木制船,铁皮船等,塘中间留有水道,便于渔船出入。</p><p class="ql-block"> 停泊的渔船上有白鹭出没,不时从一条船飞至另一条船,站于船舷向海面观望。有的白鹭颇为胆大,飞跳至船舱,于舱内跳来跳去觅食。距避风塘不远处的海面上,有一块礁石,礁石上面密密麻麻地站满了白鹭。</p> <p class="ql-block"> 妈屿岛南部有一座小山,曰鸾山,山上有一座观海亭,古香古色。1962年,陶铸莅临汕头,对妈屿岛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颇为赞赏,建议将岛建为旅游避暑胜地。1965年,观海亭落成,岛民命名曰陶铸亭。</p><p class="ql-block"> 妈屿岛为海关所在地,清咸丰三年,在岛上设立潮州新关,地处营仔山上,曰常关,是汕头开埠的象征。为两座平房,属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十年,于营仔山下南部海滨设立潮海关,为洋税务司所控制,曰洋关。同治四年,潮海关迁至汕头市区居平路口,妈屿岛不再是海关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常关现已辟为汕头对外开放史展览馆,共分为三个展厅、八个展室,展出了汕头开埠以来的相关历史文物,并用文字、表格和图片详细介绍了汕头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对于鸦片生意,清道光四年,英国麦罗比尔号在南澳岛外做成了一笔鸦片生意。道光十九年,英国鸦片商船经常至南澳岛长山尾一带海面,停泊销售鸦片。</p><p class="ql-block"> 汕头开埠后,按照《通商善后条约》的规定,准许洋药进口,每百斤交纳税银三十两。洋人在汕头开办的德记、太古、元兴等洋行开始合法经营鸦片,使鸦片的进口量逐年增加。</p> <p class="ql-block"> 同治三年,汕头进口鸦片4712担,价值218.3万海关两,占当年进口总值74.39%。同治十年至光绪六年,汕头鸦片贸易最为活跃,年底平均进口9464担,占全国年平均进口总量的13.78%。</p><p class="ql-block"> 对于苦力贸易,自澳门转移至汕头港口后,清咸丰二年至八年,美国船只运送苦力4万名。咸丰五年,英、美等四个国家,运送苦力6388人。道光二十八年至咸丰五年,从中国运至哈瓦那的苦力7710名,其中2508名由汕头口岸启运。</p><p class="ql-block"> 洋人控制海关后,从咸丰十年开始,潮海关实施了贸易统计和贸易报告制度,由简入繁地记载了汕头开埠后的贸易情况。</p> <p class="ql-block"> 进出口贸易方面,宣统三年,汕头口岸货物的进出口量:英国轮船1452艘次,178万余吨,占同年进出口轮船总吨位的58%;德国占17%;日本占15%;挪威、荷兰、中国、苏联、瑞士、丹麦共同占10%。</p><p class="ql-block"> 宣统三年,汕头口岸进出民船共计3.3万次。民船分五类,曰啰舴、头猛、海波、红头、青头。啰舴最大,载货量8000担;头猛、海波6000担;红头、青头3000-4000担</p><p class="ql-block"> 汕头开埠初期,西方贸易主要是鸦片、棉纺织品等。后期,西方的日用品替代鸦片,逐渐占领市场的主导地位。</p> <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同治三年,汕头进出贸易总额为306.1万海关两,其中进口额293.5万海关两,出口额12.6万海关两。宣统三年,外贸易总额增长至2253万海关两。</p><p class="ql-block"> 棉纱、洋布的进口情况,同治三年,汕头口岸进口棉纱2541担,价值12.4万海关两。光绪三十一年,进口增加至157734担,价值402.2万海关两,约占汕头进口总值的21.5%。</p><p class="ql-block"> 同治三年,洋布进口量15.6万海关两。宣统二年,是218.2万海关两。在汕头进口总值中,平均占比10.8%。洋布主要以市布和洋标布为主;市布最多,占进口洋布一半以上;洋标布次之,占比为29.33%。</p> <p class="ql-block"> 汕头开埠后,出口商品基本上是农副产品,蔗糖、茶叶、水果、蔬菜等,出口地区主要是香港和东南亚。这一时期,手工业如制陶业、制纸业等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同治三年至光绪六年,蔗糖在出口总值中平均占比58.44%,居出口货物的首位。光绪七年至光绪二十年,蔗糖仍占出口货值的首位,但比重已经下降至26.12%,而茶叶占比上升至第二位。光绪二十一年至宣统三年,纸在出口货值中大幅上升,占出口货值的22.79%,蔗糖已经下降至9.7%。</p><p class="ql-block"> 《潮州志》记载,甘蔗为榨糖原料,本州糖业特盛,故农民植者亦众,于副业作物中首推巨擘,其产量之丰为全国冠。</p><p class="ql-block"> 从同治四年至同治十二年,汕头蔗糖的出口量连年增加,同治十二年,出口量为170488担,价值941.2万海关两,占当年汕头出口货值的85.43%。光绪二年至光绪十年,平均年出口量为29.4万担。</p> <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一年,汕头蔗糖在香港市场逐渐被廉价的马尼拉和爪哇糖取代,汕糖的出口数量开始逐年减少。</p><p class="ql-block"> 潮安、潮阳、澄海、普宁等地盛产荔枝、芭蕉、芒果、梅、桔子、柑、桃子、柿子等水果,柑桔主要产于潮汕铁路沿线地区。这些水果除供应本地及上海、广州外,大量出口至香港、新加坡等地。</p><p class="ql-block"> 陶瓷器主要产地是潮安枫溪、大埔高陂和兴宁。高陂、枫溪两地以制造陶瓷器为主业,产品有:碗、盘、小器皿、茶壶、痰壶笔架筒、花瓶、汤杯、灯台等。出口地为安南、暹罗、台湾等。</p><p class="ql-block"> 汕头出口的纸,由上杭、汀洲、连城、永定及韩江流城厂家生产,运往台湾、香港、南洋、暹罗、安南等地,供潮汕侨民使用。</p> <p class="ql-block"> 出口纸分为三类:一等纸、二等纸和神纸。一等纸品质最佳,用于制作帐簿、书柬、印书及包裹物品等;二等纸品质粗糙,除包装用之外,供吸烟点火之用;神纸又称冥纸,为烧香拜神时所用。</p><p class="ql-block"> 香港的贸易情况,香港是汕头最主要的贸易地区。汕头开埠后,许多洋行在汕头设立了代理机构。同治十二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购置商轮,与外国轮船在这一航线上展开了竞争。</p><p class="ql-block"> 汕头对香港的航线开辟后,两地贸易日益频繁。香港转口贸易的兴起,使其成为潮汕地区洋货的主要来源之地。汕头与香港的贸易也促进了潮汕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商品化的进程。</p> <p class="ql-block"> 东南亚地区的贸易情况,同治元年,英国和其他外国公司开办业务,运送移民至新加坡等国,使前往海峡地区、东印度群岛和交趾支那等地的移民人数逐年上升,光绪二十八年约10万人,宣统三年增至12.5万人。</p><p class="ql-block"> 从光绪七年开始,随着潮汕移民数量的增多以及华侨资本的注入,汕头对东南亚国家的出口贸易开始快速增长。到光绪三十年,出口货值合计420.78万海关两。</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的贸易情况,民国初期的 《中国地理全志》记述:汕头地处韩江口,为通商市场,人口约6万。虽吃水20英尺之大船得出入之。其港埠与厦门、福州、香港、上海诸港汽船时常往来,交通甚繁盛焉。</p> <p class="ql-block"> 民国期间,汕头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进口贸易的国家和地区:1919年是9个,1931年为26个;出口贸易的国家和地区:1919 年是10个,1931年为24个。</p><p class="ql-block"> 1920年以后,粮食成为汕头港第一大进口商品。香港乃转口贸易中心,米粮贸易是粤港之间的大宗商务。元发行、乾泰隆、合兴行是香港久负盛名的米粮商号。香港南北行商号中,有20余家经营米粮,商号老板均是潮汕人。</p><p class="ql-block"> 据民国《潮州志》记载,民国中前期,汕头港进口商品货源地是:香港、美国、日本、台湾、英国和德国。出口地是:新加波、马来西亚、暹罗、荷属东印度等地。</p> <p class="ql-block"> 下午4:16,打网约车至中山纪念亭历史文化街区。该街区俗称小公园,约建于上世纪30年代,呈中心放射,聚心向海,环环密布的格局,主要由早年下南洋的华侨投资兴建。街道两旁的骑楼,古香古色,保护状态颇佳,具有欧洲折中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街道两旁商家林立,游客众多,乃汕头市区著名网红打卡之地。街区保护范围北至韩堤路,西至永平路,南至海滨路,东至张园内街,总面积约35.97公顷。</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4日[第6天]上午9:00,打网约车至潮州市博物馆。该馆地处湘桥区潮州大道人民广场西南侧,属国家二级博物馆。馆内珍藏文物15780件,其中一级文物10件,二级文物88件。</p><p class="ql-block"> 馆内展区有:潮州通史、木雕精品、潮绣、潮州侨史、潮州石刻集粹等。主要文物有:清代光绪木雕大神龛,安济圣王及大夫人、二夫人潮绣礼服,木制府猴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潮州是著名的侨乡,侨史展全部详细地介绍了潮籍华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其意义重大而又深远。</p><p class="ql-block"> 西汉武帝时期,已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献记载,宋代已有人出国经商,短期侨居于海外。潮州盛产陶瓷,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宗商品,那时潮州人已有侨居海外者。</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华实施猪仔贸易,招揽、诱骗、绑架华工前往南洋、美洲各殖民地做苦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天津条约》,条约中有招募华工的条款,使猪仔贸易合法化。</p><p class="ql-block"> 《外国音书》是一本花名册,竖排,每页分上中下三栏,每行记录3名华工,记录的内容有:编组、编号、姓名、籍贯、年龄。</p><p class="ql-block"> 书中记录华工共3466名,均为在古巴做苦役的潮籍华工。华工中除一名女性外,其余全部为男性。籍贯涉及潮阳、潮州、揭阳、汕头、海阳、惠来、普宁、澄海、饶平、大埔、丰顺等,年龄多数在30- 40岁,最小者18岁,最大者77岁。 </p> <p class="ql-block"> 潮州先民很多被卖猪仔出洋,更多系自由移民。潮州地少人多,灾荒遍地,市场又受到洋货冲击,民众苦不堪言。明清时期,出现打起包裹下暹罗牵猪哥的情况。汕头开埠之后,开通了往返东南亚的火轮船,移民海外变得非常便捷。民国时期,为躲避战乱,许多人选择出洋。从清乾隆年间至1949年,潮籍海外移民有数百万人。</p><p class="ql-block"> 暹罗郑信大帝在位期间,大量招徕华人,给予潮州商人特殊优惠,并对其在当地从事农业、手工业提供各种方便。潮属华侨因而有了王室华人之称。从此以后,潮人移民暹罗络绎不绝。奠定了暹罗发展的福祉和泰、潮两地亲密联系的牢固根基。</p><p class="ql-block"> 清代乾隆年间,朝廷允许潮州人领照到暹罗购买大米,以解决沿海地区缺粮问题。很多人搭红头船过番去𨗴罗谋生。按照当时的规定,广东出海民船须在船头涂上红漆,与福建的青头船,浙江的白头船和江苏的黑头船相区别,以便于朝廷管理,故称红头船。船头两个侧面画上大眼睛,是希望船在航海时能够识途。</p> <p class="ql-block"> 暹罗是潮籍移民颇为集中的地方,泰国之华侨华人,参与了许多重大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对暹罗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华侨华人之中,潮籍约占70%。</p><p class="ql-block"> 潮人将中国的建筑技术引进暹罗,使用中国的粘土、水泥、贝壳灰制成砖瓦,参加了暹罗拉玛一世皇宫等重大建筑工程,极大地促进了其建筑业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暹罗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潮籍华侨聪明、灵活,早期已在从事买卖交易活动,从小商小贩做起,部分人后来发展成为大企业家和商场老板。特别是中介商,穿梭往来于城乡之间,将稻谷贩运至城市,加工包装出口,将小商品和日用品又贩运至暹罗农村,逐步建立起稻谷等类商品中介商的垄断地位。</p> <p class="ql-block"> 1819年,新加坡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自由贸易港,也是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中心。潮人多汇集于该国,十八溪墘乃潮人早期之聚集点。</p><p class="ql-block"> 潮籍华人在新加坡从事胡椒、甘蜜的种植和买卖。胡椒是调味品;甘蜜是治疗赤痢的特效药,也是纺织业、皮革业的染料。1836年,约有1万余名潮籍华人在200多个种植园里劳动。</p><p class="ql-block"> 至20世纪初期,新加坡黄梨(菠萝)、树胶种植业颇为兴盛,胡椒、甘蜜业大幅萎缩。潮人转投布匹、大米等贸易,也有烧炭、家禽、屠宰、出入口商贸等从业者。</p> <p class="ql-block"> 香港自汕头开埠后,与潮州、泰国的联系更加密切。1840年香港被宣布为自由港后,逐渐发展成为商业转运中心。潮州商人纷至沓来,到香港谋生创业,设立贸易商号,从事转口贸易,经营南北行生意,形成了颇具实力的潮州帮,极大地促进了香港的早期繁荣。</p><p class="ql-block"> 与新加坡一堤之隔的马来亚柔佛州,1825年开始招募新加坡华工,开荒种植胡椒、甘蜜,曰开港。在柔佛91条港中,潮人开港数为65条。柔佛州有6个区,3个区由潮人开发,1个区主要由潮人开发,其余2个区潮人亦参与开发。面积最大的港主是潮安籍的陈旭年,曾被封为柔佛州的甲必丹。</p><p class="ql-block"> 西方列强葡萄牙、荷兰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殖民统治时期,推行侨领制度,任命经商、谋生或者定居的华侨领袖为侨民首领,曰甲必丹,是荷兰语kapitein的音译,意为首领。</p> <p class="ql-block"> 1868-1898年间,古巴在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中,数千华工英勇战斗,其中有大量潮籍华工。1931年,古巴政府在哈瓦那市中心树立了华侨记功碑。</p><p class="ql-block"> 下午12:55,乘坐东方航空MU 2210由揭阳潮汕机场出发,于下午16:00至西安咸阳机场。乘坐地铁14号线至西安北客站,转乘2号线,于晚上18:00回到西安的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