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风雨声----我与水库三十年

水木年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痴了木好,下雨往外跑。”这是刚踏入工作岗位时,一位姓祝的女领导跟我说的水利人的真实工作写照。这句话,我始终谨记在心,也时常跟新来的同事说。当初的场景至今还记忆犹新,面对面的站着,我就像个小学生,毕恭毕敬的不时应答着“是”;领导很和蔼,慈祥如长辈,说话慢声细语,殷殷教导着……防汛工作是水利人的重要工作职责,风声雨声就是命令,中雨以上立即到岗到位,这是水利人的优良传统。暴风骤雨中,深夜灯火通明的办公大楼,此起彼伏的电话声,拿着汛情汛息稿件发送的匆匆身影……历经多年,也养成了习惯,办公室里、车后背箱内,始终放着一双雨鞋、一把雨伞,电话永远是24小时开机,时刻待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即墨有四座中型水库,分别是位于金口镇池戈庄的王圈水库、北安街道宋化泉村西的宋化泉水库、蓝村街道东辛城村东的挪城水库和位于城区环秀街道的石棚水库,这四座中型水库是我区重要的水源地,更是重要的防洪工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刚接触水库是94年,那一年实施挪城水库保安全工程。我们刚毕业的6名学生,除一名女学生分配到王圈水库干会计外,其余5人全部来到了挪城水库工地工程组。记忆中的水库坝顶土路面坎坷不平,雨天泥泞不堪,难以行车;库区因干涸形成一片大草原,唯有放水洞前的水湾内很多鱼露着脊梁苟延残喘着;管理所是一排旧瓦房,院子很大,周围空气中却弥漫着令人作呕的骨粉味;全所唯一的对外联络工具“座机”,被紧锁在孤零零的小木盒内;回趟城要步行3公里土路到赵家屯村乘坐蓝村到即墨的公交……一切的一切都恍如在眼前。从94年开始,通过一期又一期的多次保安全工程建设,实施了钢筋混凝土护坡加固,重建了溢洪闸、放水洞,新建了防浪墙、坝顶路,挪城水库焕发了新颜,挺直了其作为即墨区西部重要防汛调蓄水库的身姿。大水网的建设,让一切成为可能。她拦蓄的不再仅仅是流域范围内的地表水,大沽河的水、长江黄河的水,齐来汇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03年,即墨市实施了东部供水工程,在王圈水库坝下新建了供水泵站,铺设管道供水至温泉、鳌山,解决了制约东部城市发展的水资源问题;2005年水利部门又实施了王圈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现在的王圈水库工程面貌大致是当年建设的,不过原来的坝顶路面是混凝土的,现在为沥青的,提档升级了。我也有幸参加了涉及王圈水库的两次较大工程建设。2005年是丰水年,王圈水库很少溢洪的,那一年溢洪了。我那一标段实施的坝前坡砌石拆除、坝脚抛乱石护脚,后续实施混凝土面板护坡。记得那时的天很热,空旷的大坝上,一丝风没有,运砂石料的卡车不时笨重的路过,发出阵阵沉闷的嘶吼。7月份吧,汛期也来了,一场雨紧挨着一场雨,水面紧追着护坡的进度一直往上涨。王圈水库没有溢洪闸,水大时通过溢洪道敞泄溢洪,水小时,库容无法腾空。深夜听着工棚外的呼呼风声、哗哗雨落声,伴着同事们此起彼伏的酣睡声,难以入眠;清晨,天微明,独自踟蹰在刚浇筑的护坡面板上,紧盯着上涨的水面,盘算着如何加人、加工作面,如何来抢施工进度,更祈求老天爷别再下了,真是与天争啊!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石棚水库北邻墨水河,南依驯虎山,坐落于墨水河支流土桥头河上,兼具防洪、生态、观光休闲功能。2019年《新即墨》刊发了一篇文章《“黄公”残石的寻访与拓跋》,文中记载即墨文史研究者王振安于“戊戌秋月,游即墨无影山,有残碑卧于草丛,可辨黄公二字,又有咸丰年号”,文中的无影山就是现在的石棚水库放水洞西部的无影小山,河库管护中心的办公楼依山而建。虽在水库多年,N次登临无影山,但对残碑毫无印象,跟同事几经搜寻,终未发现踪迹,大概被哪位行家君子窃走了,甚是遗憾。近几年,石棚水库经过系统治理,为墨城构筑起了一条绿色生态屏障。“观山寻澜为我拙,衔山墨色为谁留”,水光潋滟,白鹭齐飞,风景这边独好!周末时分,不少家庭选择来此健步、垂钓、玩耍,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矗立于无影山下的水雨情综合测站,于风雨中飘摇的大柳树也见证了我8年多的工作经历。记得2013年,即墨大旱,水库几近干涸,库底露出很多惊喜,一袋袋的四五十公分大的铁嘎啦,东岸浅滩上潺潺的泉眼,还有成群的捡拾小鱼吃的白鹭……第二年,即墨政府实施了石棚水库清淤库容工程,清理了水库底部多年淤泥,增加了水库蓄水量,也极大改善了水库水质。犹记得当年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坝前坡弯腰清理杂草的情景。那时候的石棚水库还是差额事业单位,没有实行管养分离,没有专项维护经费,清理杂草等这种简单的活只能由职工自己来。在汗水中,在男女同事的欢笑声中,你追我赶的清理着石缝中的杂草,看到清理后整洁的坝坡,倒也没觉得多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的四座中型水库,全部实现了管理标准化达标,新设了数字化智慧水利系统,真正实现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转眼间,我已经与这些水库相伴了三十个春秋。从青涩到满头白发、从建设者到管理者,我的职业生涯几乎与这些水库的变迁紧密相连。夜听风吹雨,已不再仅仅是岗位的坚守,更多的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水利未来的期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