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古神寨与岭屋

踞石斋王莹

<h3><br><br> <font color="#167efb">还是很小的时候,就在乡下听过老辈人讲岭屋笑话,只知道屋岭在一个很遥远、很偏僻的山旮旯里,具体在哪个位置,老辈人只是用手指着天台山方向,说就在那边很山很山的地方。<br>  我一直对岭屋这个地方很感兴趣,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能让人津津乐道地讲它的笑话?参加工作后,下乡的机会多,我一直打听岭屋的具体位置,开始以为是在天台山岭上,后来才弄清是在慈化的辖区内,再后来知道它属慈化镇柘塘村管辖,但是一直没弄清其具体位置。2017年宜慈公路通车后,我与易卫东、吴根绍等驱车走新路,在下塅路上遇一步行老俵,忙停车问询岭屋所在,老俵遥指远山,说就在那片山岭中。我问:“听说讲了一百个岭屋笑话,就会请你吃席?”“你好生吃,会打得做狗爬。”老俵笑着回答,并热情地邀我们上他家去吃昼饭,我们礼貎地婉谢了。</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癸卯芒种后一天,老友易卫东说是认识一个熟悉岭屋情况的当地人,愿意带路,邀我与吴根绍、雷子龙一起去寻访岭屋,拨开纠缠心间多年的迷云。<br>  在宜慈公路柘塘段,我们与易卫东的熟人相会了,他是慈化中心小学的退休老师欧阳朗宝,是一个热心的文史爱好者,坚守着一大片农庄,据说一个人在山上已住了十年。他先给我们介绍了岭屋:岭屋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大片区域的统称。岭屋之岭就是一座名为古神寨的山岭,屋便是分布在古神寨东、南、北三面的屋场,统称为岭屋,正式地名叫作明湖,是柘塘村的一部分。传说古神寨是清初棚民起义军首领朱益吾的营寨,也有种说法,元末抗元领袖彭莹玉曾在此立寨屯兵,故有古神寨之称。我怀疑古神寨应是鼓形寨之误传,因为古人喜欢以山的形状取名。朗宝说有点道理,那山岭的形状还真有点像一面鼓。</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从宜慈公路左拐进入一条村组公路,行约二十里左右,便见一座很大的“门”字形钢筋混凝土牌坊,嵌有“明湖欢迎您”五个金色铜字,牌坊前面置着一对石狮。往前行不多远,就看见明湖屋场。这是个四面环山的村庄,只有一处狭窄的水口通向外面,去水应该是流向飞剑潭水库。将车停在水口处公路上,下车观察周边环境。水口两侧风水林保护得比较好,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右边山坡上有座回龙庵,左边山坡上是关圣庙,水口河溪上有一座单孔古石桥,桥旁有社庙。古人有言:“水口以聚一乡之树木、桥梁、茶亭、旅舍,以卫庇一乡之风气。”明湖水口有树木、桥梁,还有庙宇,正应了古人“以卫庇一乡之风气”之言。</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据说很久以前此地确有一湖,后来村民扩挖了水口,才渐渐将湖水排干,现在湖的位置早被田地、房屋所占据。站在水口看明湖屋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环砌围墙、早已闲置的柘塘二小校舍。校舍旁边多是新建的平房和楼房,栉比鳞次。明湖屋场地面较大,历为柘塘公社、柘塘大队、柘塘村的驻地,现在柘塘村部已迁至宜慈公路旁,新建了办公楼。<br>  回龙庵旁有条上山的水泥公路,沿公路而上,走进一个屋场,这里应该是明湖的一处老屋场。清光绪版《宜邑明湖李氏族谱》辑有一幅形胜图,图中可见,明湖房屋多建于水口两边山坡上,较大的聚居点有三处,我们现在的位置是一处,关圣庙旁有一处,还有一处标示为新屋后,另外还有一处独屋标示为老山岭。水口相对的位置则全部标示为田港,没有房屋。</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老屋场里有一座很洋气的李氏宗祠,应该新建不久,钢筋混凝土结构,三进三开间,寝堂神主牌位肃然。祠堂右边相连建有一幢三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横屋,左边有较低矮的附属建筑,均为瓷砖贴墙面。据族谱中李发挸等清光绪八年撰《明湖李氏祠堂庵庙山水合记》所述:“自嘉靖十六年丁酉岁,合族长者贤士倡首,捐钱帮工,竭力建立一祠,以妥先灵。又先人坐向左边傍构新祠一所并厨室。各户帮公捐资树料,以备之侧书室文渭,先独建以构之,以为族人课读之地。”可知明湖李氏宗族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并陆续建成二祠及附属建筑。族谱有祠堂图,由图可知,先建成的为李氏家庙,后陆续建成李氏宗祠和书斋等附属建筑。据史料,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明世宗朱厚熜采之,许民间联宗立庙,于是宗祠遍天下。明湖李氏建家庙的时间,与此相吻合。又据《明湖李氏祠堂庵庙山水合记》所述:“我之本始自宋朝,已历数百余岁。……始祖秀四公由袁城沙子巷迁在地名下坊老坞,居十余载,突被回禄之灾(注:火灾)。……旋居古神山之足下,好似湖茫之意,因取明湖,而开基。”据1985年版《宜春县地名志》引《宜春县志》:下坊李氏明永乐年间由宜春城沙子巷徒此。然而,明湖李氏族谱又载:李氏明宣德年间由宜春城沙子巷徒此。但是不论哪种说法,明湖李氏于明宣德年间迁至此地,应该可以肯定。据《合记》李秀四生五子,分别名曰彦斌、尚斌、仲斌、文斌、武斌,仅彦斌、文斌二子传有后嗣,后分为九支。明湖李氏九支就是以李秀四为始迁祖,所形成的宗族,也为当地望族。</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走出明湖老屋场,我和吴根绍继续爬山,后来朗宝也追了上来。行不多远遇一较小的屋场,地名似是何家,屋场前有几棵参天古树。这里地处半山腰,可以俯视明湖屋场,站在古树下,朗宝指点着山下,告诉我俩当时湖水所在的位置,现在湖水早已荡然无存,湖的位置多数是稻田,一部分建了房屋,我们唯有感叹沧桑陵谷。走出何家屋场,水泥公路变成了泥石公路,但是不泥泞,路两旁草木蓊郁,我们一路看花草认植物,走到坡顶,海拔约六百米,就见到了古神寨,山顶海拔大概有七百多米,真有点像是一面鼓,也像是一尊端坐的神,我也就不执着“古神”、“鼓形”的分辨,地名讲究约定俗成。山间零星分布着一些房屋,还有一口碧波荡漾的水塘。朗宝告诉我们,山上那处悬崖下的平地,就是朱益吾曾设营寨的地方。远远望着,仿佛真有一些断垣残壁。《宜邑明湖李氏族谱》记载有“明湖八景”,乃“古寨晨曦”、“笔山霁雪”、“箬岭晴岚”、“古楠月影”、“风洞秋声”、“月山篁韵”、“龙桥春涨”、“龙庵晚罄”,并有诗咏。《古寨晨曦》诗云:“传闻寨栅拥层峦,铠甲琱弓万马盘,峭石森森朝旭动,恍疑当日剑光寒。”可见,在当地人心目中,古神寨是为营寨。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这里确实非常偏僻,地势易守难攻,兵甲隐于其间,真可鬼出神没,难觅踪迹。记得曾读过一篇回忆录,说土地革命时期慈化有一支红军游击队,就是以古神寨为据点,开展武装斗争。<br>  朱益吾曾在此立过营寨,虽是传说,我却笃信。因为近些年我一直关注“三关九图”棚民起义的历史,曾多次到实地探访,也搜集了一些有关资料。“三关九图”以宜春的太平关、萍乡的案山关、万载的铁栏关为核心,棚民首领朱益吾曾在清朝初,以“三关九图”为根据地,领导过两次棚民起义,太平关与此处直线距离仅二十里左右,铁栏关也距此不远,他完全有可能在这一带活动,并建立屯兵营寨</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这里又有水泥公路相通,顺水泥公路下山,中途到一户村民家坐了一会,这户人家姓李,只有一对老夫妇在家,他家房屋正好在古神寨寨址之下,周围栽种了很多楠木、桂花苗木,院墙上随意摆着二十几盆多肉植物,长得极好,令我这种不善养多肉的人汗颜。老李告知这里地名为箬岭,是因山上多生箬竹而名。我怀疑古神寨原来山名就叫箬岭,只是立了营寨后才叫成古神寨,就如邓表峰也叫紫云观一般。</font></h3> <h3> <font color="#167efb">  顺着水泥路下山,一路看景看植物,植被非常茂盛,品种非常丰富,看到了很多种初次相识的植物,如常山、女萎、白花荛花等。路旁灌丛中有一棵正在开花的南赤瓟,叶和花酷似黄瓜,朗宝说结的瓜是红色的,要待秋天才能见到。以前没见过假福王草开花结子,这次也看到了许多,并拍了一些照片。在一面山墈上,看到一大片蕨类植物里白,生长得极为夸张。</font></h3>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路上,我总在寻思。明湖虽处偏僻,但并不闭塞,这从明嘉靖十六年朝廷准许民间建家庙、翌年其就实施建庙一事,就可明证它与外部的联系极为密切;明湖虽处山岭,但并不愚昧,这从祠堂图中有翰林院、钦赐花翎匾额和书斋建筑,就可看出此地文风还是极为昌盛。但是为什么旧时会有岭屋笑话流传,将此地贬低为封闭、落后、愚昧之所呢?我想这是旧时歧视岭民的丑陋心态所致,也是一种劣根性。在宜春不啻岭屋笑话一个存在,还有其他类似情况,比如在南路,人们就杜撰了许多讥笑唐佳山岭民封闭、落后、愚昧的唐佳山笑话,与岭屋笑话如出一辙。其实笑话别人同时,也是在笑话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路下岭,走到岔路口与其他几人会合。今天只是走了岭屋的一部分,还有几个屋场没有去,但是时已日中,要去吃午饭了,剩下的只能留待下次再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24年9月21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