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60年前后,我在小学五、六年级读书。那时国家处在经济困难时期,提倡学生勤工俭学。我们学校勤工俭学的项目是加工围巾,就是将一米见方的一块布料儿的四边,拆掉横织的线,形成约 3 厘米宽的毛边,就是可以出售的成品围巾了。那时每周都有劳动课(加工围巾),老师发给每人一块儿一米见方的布料儿,有时是棉织品、有时是麻织品、有时是丝织品;还发给每人一根细细的大头针,用它挑出多余的线,形成围巾的毛边。我们称这是“拆线儿”,这个活儿真是磨练小孩儿的性子。干这活儿急不得、燥不得,越急燥,拆得越慢。每次劳动课都是下午两节课的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每人能够加工完成两块儿围巾。女同学干这个活儿还比较适应,男孩子干这种活儿时间长了如坐针毡,老师一直在盯着全班同学,谁也无法偷懒。</p><p class="ql-block">当时还有另一种“拆线儿”,就是将回收的已洗干净的旧棉线手套(劳保手套)拆成棉纱,用来擦拭工厂的机器和部件,这种活儿相对好干一些。这应该也是学校从工厂领来的活儿。</p><p class="ql-block">加工围巾、拆劳保手套,厂家给学校多少加工费,我们不知道。我们只拆线儿,记得没有给我们分过钱。那时我们(包括我们的家长)丝毫不在意与此事相关的钱的事情。这种简单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加工活儿,工钱也不会高,学校也不会指望靠这种加工活儿赚大钱,所得加工费可能也是用于补充学校经费。</p><p class="ql-block">那时听说有的学校的勤工俭学项目是砸核桃、取核桃仁。取出完整的核桃仁,是一级品;取出半个核桃仁,是二级品;取出的是碎核桃仁,是普通品。厂家按等级付加工费。学生可以在学校的劳动课上砸核桃,也可以带回家砸。老师给核桃称重、记录后,学生就可以把核桃带回家。第二天,学生交回核桃仁、核桃皮,老师给称重、核对、记录后即可。听说没有偷吃的。</p><p class="ql-block">现在的中小学校(起码是大中城市的中小学)可能不组织这样的勤工俭学活动了,近些年来中小学的应试教育让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被考试、分数缠得焦头烂额,哪还有心思去搞什么勤工俭学。年青人考上大学,反而时间宽裕了。有的大学生因为家里经济困难,为减轻父母的压力,去找一些兼职工作,解决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这也是勤工俭学的本意之一。</p><p class="ql-block">本人觉得,当年中小学组织勤工俭学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也是值得回味的一件事。</p> <p class="ql-block">以后长大了,学政治经济学,知道了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即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将劳动对象变成劳动产品(商品)。回想起那时的“拆线儿”,勤工俭学的小学生是劳动者,一块儿一米见方的布料是劳动对象,一根大头针是劳动工具,我们用大头针将布料变成了可以出售的围巾(商品),这就是生产力最简单直接的表述。</p><p class="ql-block">现在五十岁以下的人可能都不知道中小学生勤工俭学是怎么回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