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秋水共长天一色》新安张仲平题记

青萍

<p class="ql-block">30*24*3.8cm</p><p class="ql-block">张仲平(1939年-),当代著名山水大家、国画大师,新安画派领军人物,新安画派张氏第三代传人,字梦松,号黄山人,安徽歙县人,1939年生于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安徽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创会顾问、合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民建中央画院画师、安徽省孟子书画院名誉院长、深圳江岭书院学术顾问、中国画刊网推荐艺术大家。其自幼秉承家学,在书画艺术上耕耘六十余年。祖父张翰飞、父亲张君逸皆为民国期间著名画家,民国中华书画研究会创始人之一,张翰飞与黄宾虹、汪采白被誉为“新安三雄”,为安徽省百位历史文化名人。当代著名评论家孙克在《拂去历史的尘埃》一书中如是评价:“张翰飞中年在黄宾虹之上”。</p><p class="ql-block">歙砚‌,全称歙州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广东端砚、黄河澄泥砚齐名。歙砚产于安徽省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州,包括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等县。其中,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罗纹山)下溪涧的砚石质量最优,因此歙砚又称龙尾砚。‌12</p><p class="ql-block">歙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唐开元年间,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发现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遂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自此以后,歙砚名闻天下。到了宋代,歙砚获得极大发展,开采规模扩大,精品不断涌现,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冠。</p><p class="ql-block">歙砚的制作材料被称为歙石或歙砚石,一般需要五亿年至十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其中最适合制砚的材料是轻度千枚岩化的板岩。歙石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绢云母、石英、黄铁矿、磁黄铁矿、褐铁矿、炭质等,粒度0.001~0.005mm,比重2.81~2.94。由于其矿物粒度细,微粒石英分布均匀,故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的效果,受到历代书法家的称赞。</p><p class="ql-block">歙砚的造型多样,可分为几何形、仿物形、随形、自然形四大类。几何形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六角、八角、椭圆、梯形等;仿物形如蝉形、鹅形、龟形、瓦形、钟形、琴形、莲叶形、竹节形等;随形则依砚石的自然形态制作而成。雕刻工艺包括浮雕、浅浮雕、半圆雕等手法,展现了歙砚的工艺风格和特点。</p><p class="ql-block">2004年9月,中国轻工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歙县“中国歙砚之乡”荣誉称号。此外,歙砚制作技艺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