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我家梁上燕, 如今不知飞谁家

国文

<p class="ql-block">  春天到了,燕子飞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  早春二月的一个清晨,我迎着春日的暖阳,独自走在梁平老城大街上,看见三三两两的燕子,时不时地从一排旧房的门市中飞进飞出,顿时,一种久违了的、既熟悉又亲切的感觉便涌上心头。儿时,春燕飞入我家的情景,就像放电影似的一幕幕又出现在了我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家住在重庆梁平东门街上,现在我还能清楚的记得,我家当时的门牌号是东正街369号。所住的房屋是一楼一底,临街是一个门市,是我母亲以及我们几弟兄幼年时赖以生存的缝纫铺。门市长宽均有6米,很方正,门市的大门是用一块块木头门板镶在一起的,整个房屋均是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  我母亲的缝纫铺开张的那个春天,燕子便飞入我家,并将燕窝垒在门市的屋梁上。燕子们每天飞进飞出,忙忙碌碌,特别是啄泥垒新窝和觅食哺乳燕这两个时节,燕子早出晚归,时而双双飞出,时而又单只飞回,整天在我母亲的缝纫铺里穿梭不停。从此,每年开春,母亲的缝纫铺就会出现小燕子飞掠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我母亲勤劳善良,缝纫手艺好,又非常喜爱燕子,每天忙着一大家人的生计,起早贪黑搞缝纫。起初,因我们几弟兄年岁小,搬不动门板,每天开门关门就是母亲去干。清早,当母亲将门市大门的门板一块块卸下来后,等候在窝中的燕子们便发出叽叽喳喳的鸣叫声,像是在对母亲说着“早上好!早上好!”,随即便陆续飞出去,开始它们一天的新生活。晚上关门时,如遇特殊情况要提前关门,母亲还要专门留意一下燕子窝里有没有响动,若无动静,母亲还要叫我或弟弟拿电筒站在高凳上朝窝里照一照。要是窝里无燕子踪影,就必须将门市的小门开着,直到燕子飞回来后才将小门关上。</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缝纫铺里有一块木制大案板,主要用于裁剪衣服和烫衣裤,而燕子窝刚好就垒在顶上。窝里的燕子夫妻很体谅我母亲的辛劳,爱干净,从不将鸟粪掉落在案板上。然而,当乳燕哺育出来的这段时间里,不知是乳燕尚不懂事,还是与我母亲没有建立起感情,乳燕的鸟粪时常抛洒到母亲的案板上,很不卫生。我们几弟兄初时看到门市的案板被鸟粪整得脏兮兮的,脸上便露出了不满的神色,偶尔还抱怨几句。母亲看见或听到后,叫我们千万不要嫌弃燕子,说这是燕子给我们家带来的财喜,是吉祥之物。我们几弟兄将信将疑,但从此对这种现象再无怨言。谁要是见到案板上有了鸟粪,便主动打来热水用抹布擦干净。有次一只乳燕不小心掉了下来,幸好是掉在案板上那堆厚厚的布料里,没有受伤。好小的燕儿呀,灰灰的羽毛稀稀疏疏,乌黑的小眼珠惊恐地转呀转,大张着嫩黄的小嘴发出可怜又微弱的叫声,两只小脚惊慌失措地挥舞着。母亲将它轻轻托起,抬头看向燕窝,刚好有只燕子探出头,一边鸣叫,一边打量着母亲。它大概就是燕妈妈吧。母亲对它说:“莫怕莫怕,放心放心,马上送它回窝。”然后小心翼翼地抚摸着燕儿,叫我哥哥搬来楼梯,我一只手扶着楼梯,一只手捧着燕儿,慢慢地送进窝里。燕窝里传来一阵欢快的叫声,一定是齐声在说“谢谢谢谢!谢谢谢谢……”。从那以后,燕子们除了上午外出觅食,待在窝里露出脑袋望着母亲的时间渐渐多了。</p> <p class="ql-block">  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几弟兄长大成人后,因各自参加工作陆续离开了东门这套老房子。但母亲仍然住在这里,她经营了几十年的缝纫铺也依然开着,燕子也年年飞来家中坚守在门市的屋梁上,一如既往的陪伴着我母亲。</p> <p class="ql-block"> (早年本文作者与母亲的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安排到本县下安丰公社(现为竹山镇政府)搞农村工作。我干的工作就是常年下乡驻村,经常穿山林翻大山。下乡途中,能有幸时常听到山林中传来不少美妙的鸟叫声,偶尔兴趣来了也向鸟们用嘴学吹几句。一次,我休月假回到县城东门家中,看见缝纫铺的屋梁上有燕子在窝里,便仰头对着燕子胡吹几句鸟叫声,嘿嘿,意想不到的是,上面的燕子倏然间也发出了叽叽喳喳的回应声,母亲在一旁看见后更是开心得不得了。看到母亲这样高兴,在家时一有空闲我便学鸟叫逗家中的燕子玩。有一天上午,我背上行李正准备离开母亲的缝纫铺回单位上班,突然,一只燕子从窝中飞出,绕着我的头顶飞了好几圈。看当时的情形,燕子对我真的是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美丽的梁平竹山风光)</p> <p class="ql-block">  到了九十年代末期,根据当时城市发展的需要,梁平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建,我母亲的缝纫铺按照要求应全部拆除。当母亲得知了这一消息,有很长一段时间没睡好觉,她既舍不得离开住了几十年的老屋,又担心自家屋里的燕子从此没有了栖身之处。没过多久,母亲托熟人在离家不远的东门农贸市场对面租了一套带门市的公租房。母亲虽然年事已高,手脚已不那么利索了,但她还是将缝纫机和案板等物件搬来重操旧业。</p> <p class="ql-block"> (梁平老城图片)</p> <p class="ql-block">  新租的房屋虽然仍在东门街上,但离原先居住的房屋还是有一定距离。新铺刚开张,恰逢春暖花开,燕子回归之时。一有空闲,母亲就端一张凳子坐在大门口,时不时地向天空张望,观看那些飞来飞去的燕子,是否有去年从自家飞走的燕子?不知是母亲的渴盼被飞回的燕子感应到了,还是飞回的燕子识旧主的缘故,一对燕子居然飞进了母亲的新铺。没多久,飞来的燕子就在缝纫铺上面的屋角里垒起了一个新窝。此后,家中这对燕子一直陪伴着我的母亲,在这里繁衍生息。每年春天,不知是这对燕子夫妻,还是它们的后代,便会如期而至,飞回到我母亲的身边,它们应该是感受到了母亲的爱与守护。</p> <p class="ql-block">  然而,正如有句俗话说的那样“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母亲80岁那年,她老人家因病撒手人寰。也是那个春天,常与她朝夕相伴的燕子们,在铺子里一边盘旋,一边鸣叫,最终飞出铺子不见踪影。良禽择木而栖,万物皆有灵性,或许它们感受到了主人的离开,以此方式依依惜别。从此,它们永远离开了依恋数载的缝纫铺。</p> <p class="ql-block"> (梁平城区街道)</p> <p class="ql-block">  如今,看着在我眼前展开黑色双剪、曼妙舞动的燕子们,我怅然若失,更是全然不知当年守候我母亲的那些燕子们,究竟飞去了谁家?</p> <p class="ql-block">  (本文作者:朱国文,写于2025年3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