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忘的寻找烽火台活动

梦游客

<p class="ql-block">2012年6月,在海城王石镇大坎村费了很大的劲,找到了一座烽火台遗址,但是该烽火台在此打住,不知奔向何方?问了当地许多人都说不知道,我分析可能是上了南边的歪桃山。我来到山脚下,发现山上林子很密,看不着路。当地老百姓说此时路都被林子封上了。因对该山情况不了解,没敢贸然行动,于是准备秋季叶落草枯之时再来。</p> <p class="ql-block">王石镇大坎村烽火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四个月过去了,2012年10月11日六点多钟我从家出来,坐鞍海大客到海城,再由海城坐车到罗相下车,径直向北来到村中,翻上一座山岭。</p> <p class="ql-block">从山上往南看,农民秋收收割的庄稼,倒伏在地上一片片,随着山势摆放得齐刷刷,整整齐齐的,形成了特殊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有一些晚熟的秋果还没有采摘,挂在树上十分好看。</p> <p class="ql-block">在闻石村我先后打听了四位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说没有看到过烽火台。我只好打消在此地寻找烽火台的念头。离开闻石,沿着盘山路走到山顶后,我向北看山连山,如波涛起伏。不见下山的路。我只好硬着头皮,沿着盘山路走下去,不曾想这盘山路是向东走的,没有向北边走的路,无奈只能沿着一连串山峰的半山腰行走,大约走了10多个山峰,差不多走了20里路,远远看到了主峰歪桃峰。</p> <p class="ql-block">自己是10点多钟上山,一直在半山腰处盘旋,我看看时间,已经12点多了。我有些着急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走到何时是尽头,我想先到山顶上看一看方向和自己所处的位置,在一条上山的毛道往上走,快到山顶时,蓦然抬头,出乎意料的是大土丘映入眼帘,我的第一感觉这一定是座烽火台,这座土丘直径有5、5米,高约2、5米,上边直径约3米。</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座土堆,我认为这一定是烽火台,绝不是坟墓,谁家的坟墓能建在这高达300多米的山上,祭祀不方便,另外普通人家的墓不至于建这么高大,根据我对烽火台的考证认识,这无疑就是自己要找的烽火台,它正处在大坎村向大新村的过渡地带。但是这只是自己的推断,还需要进步的确认。</p><p class="ql-block">自己正在找上歪桃峰的路时,突然一个人头从树丛中钻出,进入找的视野,距离我只有20多米。荒山之上,从我上到半山腰,就没有看到一个人,突然出现一个人,让我感到一丝的惶恐,好在他只有一个人,我就放心了,一方面需要确定此地烽火台,另一方面我也需要争取主动,在气势上压倒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我做好了应急准备,手中的棍子既是拐杖,又是防护的武器。于是我迎过去,大声喊了一声“老弟”,突如其来的喊声倒把他吓了一跳。</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身着迷彩服的54岁的壮年,家住山下,是当地人姓顾。他说没事到山上蹓跶,听说我的来意,告诉我这土丘就是烽火台,当地人叫它三台子。我一听立即来了精神,有三台子,附近就应该还有二台子,头台子。</p><p class="ql-block">他说还有二台子和头台子。我大喜过望,顺着他用手给我向南指引的两处山包,这时我再仔细看了看,确实像,先前看到没敢确认。他指着远处被苞米地围着的小山包说,那就是头台子。然后又指着近处的小山包说,那是二台子。山下就是海城响堂通往马风的公路。我意识到这三座烽火台都是用于监控山下通道的,并向营城子古城传递和交换信息的。</p> <p class="ql-block">从山顶上瞭望二台子和头台子</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怀着按捺不住的兴奋心情下了山,又翻上一座山岗,来到二台子脚下。二台子和三台子形态差不多,比三台子略小些,上边长了几棵小树。二台子距离三台子一里多远,站在二台子烽火台上,向北向南瞭望,因有雾霾,朦朦胧胧的看不太清楚。倒是脚下有些看点。</p> <p class="ql-block">在二台子西侧,我看到一大片大脑袋莱,就象专门种的,如同韮菜一般,长得又长又壮,倒伏在果树盘内。</p> <p class="ql-block">山上除了有野山莱,还有野菇娘,一串串的,红彤彤的,惹人喜欢。我想这里主要是远离市区,地处偏僻,又在山上,没有外人来,所以山上野菜和野果不少,如山里红,另外还有没摘净的苹果。更让人感到有趣的是发现三只野鸡,扑楞楞地在你身边飞起,吓人倒怪。这时我才注意到这山是如此的美。此时的山景虽然没有春天那种翠绿,但是秋色十足,给人一种秋天的美。 </p> <p class="ql-block">头台子</p> <p class="ql-block">头台子位于二台子南端,相距二里远,地势较低。周围是还没有收割的苞米地。站在高处向下看,可以看到头台子,钻进苞米地就看不清了,我就象一只没头苍蝇沿着梯田的田梗走,梯田田梗有1米5左右高,上去挺费劲,自已什么也顾不上了。只有一个念头冲上去,一睹头台子的风采。在头台子转了一圈,照了几张不太满意的像,因为靠近无法拍烽火台的全貌,远了又看不见,完成了任务准备下山,此时已经下午3点半,自己就沿着这条长满蒿草的路,兴高彩烈地一步步地走下山去。</p><p class="ql-block">在山脚下,看到当地农民正在收割庄稼,向他们打听此村叫什么名,附近还有没有烽火台。他们告诉我附近没有烽火台了,有个东陵。这个村叫仓官屯。仓官在西,孟官和沈官在东和东南。仓官、孟官和沈官是当年的护陵官住地。这里离东陵一里多路,还告诉我平南王尚可喜的东陵原有石人、石马、石碑,现在都没有了,你去也什么都看不见了。这就断了我去东陵的念头,而且此时已经下午四点多钟了,需要赶紧回到海城,折返鞍山。</p> <p class="ql-block">这三座烽火台与南台山城子为同一条烽火台联线,应是同时期的产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城南台山城子,经我考证为烽火台。该台为四方形,边长40m,障墙为土筑,内高外低。伪满康德四年《海城县志》记载,魏晋时期高句丽曾筑土城子。清顺治年间移民时,因此地有山城遗址得名。这</span>三座烽火台相对明代烽火台低矮,艰固程度不是很高,距离较近。这是鞍海地区平原与山区过渡地带烽火台的基本特点。</p> <p class="ql-block">这些烽火台虽然形象不高大威猛,但是在秋色的点染下仍不失一种自然美。它们虽然没有列入县志,也没有列入地名辞典,默默无闻,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身份,但是它们就象一位位历史的老人,佇立在山上,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它们也许曾经听到过隋炀帝亲率大军征东时战马嘶鸣的声音,也许曾经看到过唐太宗征东时指挥千军万马的英姿。这座山的南坡归属马风镇,紧邻海城通往马风镇的公路。马风镇就有唐王征东在此牧马的传说。历史悠悠,风云变幻。它们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它们的存在,让我们感受到了那段既将消失的历史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海城南台草场沟的烽火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