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流水账,礼赞我的亲爱的父老乡亲!

热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党恩如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乡情浓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可以含笑于九泉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3月6日,农历乙巳年(蛇年)二月初七,下午五时许,父亲的骨灰安葬仪式,在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哀婉音乐声中,随着一个个安葬仪式流程的完成,长眠在了家乡的土地上,入土为安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多月前的2025年1月31日,农历乙巳年正月初三清早6时25分,父亲因病在安徽铜陵人民医院老年健康管理中心病逝,享年87虚岁!随后,父亲的遗体于两天后的正月初五这天火化,骨灰暂存于该殡仪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是近几年来到暂居在安徽铜陵的儿子家过养老生活的。惊闻父亲不幸病逝的噩耗,家乡人悲痛万分,有10户家庭的19人立即启程驱车800里赶赴铜陵,看父亲最后一眼,送父亲最后一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入土为安。家乡人的风俗习惯中,对这一点特别看重。得知父亲的情况,这些时来,父亲家乡不知其数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以各种方式表达哀思,且时时关注着父亲什么时候回老家入土为安的事情,大家纷纷向我们打探和建议,父亲何时回家,要想方设法把父亲尽早带回家,让父亲叶落归根,入土为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的人生轨迹,永远停摆在了87虚岁这年。左邻右舍、乡里乡亲们均感到不舍,表示深深的遗憾和哀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父亲同龄的“老邻居”王宝兰老人,喊父亲“细叔”,她的奶奶沈忠兰,是父亲的父亲,也就是我爷爷的姐姐,与父亲有着血亲关系,与父亲从小一起长大。在我们家1982年搬入现住址之前在老宅生活的人生前半程40多年中,两家人是前后居住的邻居。父亲去世后,她作为家族中年龄最长的人,日夜难眠,让二儿媳妇刘红,给我打来视频电话,细问我们对父亲后事的安排,表示,按老家风俗,父亲必须尽快在去世后的“五七”前到家安葬,让父亲叶落归根,魂归故里,不然,父亲漂泊在外,走不出“地狱门”。吩咐,把父亲带回老家的过程中,要带点玉米面和纸钱、钢镚子,边走边喊边撒一些,带父亲回家,让父亲找到回家的路。我干妹妹马宏的叔叔马广华,喊父亲“良友哥“,是我从小到大几乎每天生活玩耍在一起的“发小儿“,给我打电话,“沈健啊,听说我良友哥故去了,是个什么情况,你们弟兄几个怎么打算的,应该让父亲回到老家入土为安啊,你是老大,长头的,要拿主意啊,与你们兄弟几个商量商量”!我们这些从不懂家乡“白事”办理风俗文化的兄弟,在家乡亲朋好友的建议、引领和帮助下,把在老家举行的父亲骨灰安放仪式,定在了2025年3月6日农历乙巳年二月初七这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生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家乡的殡葬习俗里,一个人去世后,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流程非常繁琐,什么一七、二七,一直到六七、断七,还要根据逝者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算出魂魄落掉了多少天,是哪天“回家”,哪天下葬是合适的日子,还要请阴阳先生勘地选择符合风水条件的埋葬地点,先“钉桩”。在下葬仪式中,什么望丧、接孝、请和尚念经诵经超度,什么到土地庙报到、祭拜,什么扎库、化库,什么儿女是重孝,如何守孝,如何披麻戴孝,给参加葬礼的来宾和各类亲戚如何单膝跪地给下礼,什么姑娘家给请炮、办菜、六七翻香碗,回礼银斧子,什么牌位摆放、三年每天给端饭碗、到三年时脱孝……哪一个程序和流程,都马虎不得。父亲的骨灰下葬仪式,就是在这种习俗文化的背景下举行和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生前病重期间,旁敲侧击地问父亲最后的归宿愿望,父亲说“叶落归根吧”!父亲的遗愿变成了现实!在父亲走完人生离世后的第三十五天,父亲回到了生养他,他为之辛劳耕耘了八十多个春秋的家乡土地上。更值得父亲含笑九泉的是,在他的骨灰下葬仪式举行的这几天,所在村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新徐村刚刚来到履职、年轻有为的党支部书记童志泉,率领所有村委会班子成员,前来吊唁,并送来了花篮和礼金,以表达对父亲这位67党龄老党员的哀思和敬意,不忘和感恩父亲在世时,所发挥的一个农村基层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本生产队队长马红琪,亲自向村领导班子介绍父亲的老党员身份和在世时的工作与为人处事,早早来到家中告知并迎接章书记等村委会领导来家。老家“五姑娘”李伯云是村委会妇女主任,不仅向新来的章书记等领导介绍父亲的老党员身份及相关情况,还亲自带路陪同章书记等村委会领导班子成员,来到家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95岁的大姐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前来为她唯一的弟弟送别,一进门就哭得呼天抢地,其女儿裴俊莲和女婿王友进,亲自主持并办理了父亲下葬仪式的整个过程和流程。父亲的小妹、小妹夫一个月前去了铜陵专程望丧吊唁,这次又让儿子、女儿开车从无锡驱车赶来,尤其是这个父亲非常疼爱的小妹,多次几乎哭晕过去。父亲的哥哥、嫂子和二姐、二姐夫和大妹、大妹夫都先父亲驾鹤西去了,其子女们沈爱梅、沈世红、沈世平、王友强、王友军、王辉及其妻儿等都一一放下手中忙碌的工作,前来为他们的“叔叔”、“爷爷”、“小舅“道别和祭奠。文前说到的喊我父亲“细叔“的王宝兰老人,自始至终地帮着打理我父亲骨灰下葬仪式的全过程全流程,哪里怎么办,哪一块不符合老规矩,在场一一指导。父亲的父亲,也就是我爷爷沈忠书的姐姐沈忠兰的儿子王如余,他家的儿子王军,在无锡做生意几十年了,每天特别忙碌,也宁愿耽误一下生意,和爱人驱车300多里来到家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军的姐夫马宏建,退休前是家乡新徐村的村长、村党支部书记,是给我们家帮忙最多的人之一。他是这次父亲下葬仪式办理的总牵头人,仪式如何办,涉及哪些人,如何把信,要安排什么事情,安排得明明白白,细致入微,周到全面,付出了很多。我母亲家我的四个舅舅和唯一的姨妈家的儿子儿媳妇们,一个不少,从老家或杭州等四面八方赶来,为他们的“细姨丈”、“细姑丈”送最后一程。舅舅家家风淳朴善良,几代人对长辈都十分孝顺。几个舅舅家表兄的媳妇们,是所在村出名的“孝星”。 我们只要一通电话,他们都要问“细娘”、“细姑丈”最近身体怎么样。母亲中风六七年了,很难下床。这次,四个表兄一家不拉地前来参加父亲的葬礼,间隙,表嫂等表兄媳妇们纷纷坐到母亲房间,在母亲床前嘘寒问暖,还主动帮着解决母亲“吃饭难”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的一生,是勤劳善良、肯干能干、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一生!人缘特别好!听闻父亲回到老家,大家纷纷放下家中的事情,丢下手头的事情,前来吊唁和送父亲最后一程。父亲所在村老队长、老村长的爱人包兰秀过了年81岁了,前不久得了脑梗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杖来了,他们的儿子马宏华本来前几天就要去扬州的单位上班,听闻父亲回家后的安排,请假几天在家中前来帮忙。所在生产队资深老队长马广宜的两个儿子马宏俊、马宏发,都是70多岁的人了,自始至终地在父亲下葬仪式的前前后后,参与仪式流程的制定、把信、记账、搭棚及寿材响钉等,事无巨细,忙碌了好几天,费了很大的体力、脑力与智慧。所在生产队老会计马广友,比父亲虽然小几岁,与父亲感情深厚,不久前也是中风病发难以走路了,让自己的老伴我的“宽美娘娘”和大儿子马群、小儿子马盛专程从南京赶来,为父亲送别。有着7年入伍经历的马广兴老人,比父亲大一岁,88虚岁了,从小和父亲一起长大,听闻父亲回到家,已经三次中风坐轮椅的他,让他的老伴,我喊“正芳娘娘”,推着轮椅前来,到了父亲的灵堂前,马广兴伯伯立马泪流满面,哽咽不止,挣扎着走下轮椅,给父亲磕头祭拜,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家搬入现住址43年来的所有左邻右舍,更是全家“倾巢出动“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东边邻居马玉建叔叔把屋子腾出来提供给做孝子“夜经头”的理发场地,把热水提前烧好罐了一个又一个暖水瓶。再往东的邻居。“友凤娘娘”、“红芳姐姐”等,也都是70多岁的人了,腰腿都不太好,每天来家中帮忙,烧火、择菜、炒菜,忙过不歇。马宏图比父亲小10来岁,人实在能干,与父亲一起集体挑河挖沟和参与基干民兵训练打靶几十年,朝夕相处,是父亲骨灰下葬仪式前前后后帮着忙忙碌碌的“主力军“。同样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的,还有我家西边九队的一个个邻居,50多岁的马少青,平日里,我们家什么水管坏了,灯泡坏了,随叫随到,手到病除,这次在父亲的葬礼期间,一直忙得后脚跟打前脚跟,把信、搭棚什么的,样样拉不下他,办事需要的场地和涉及的物品非常多,给主动腾出自家的一间屋子,用于扎库,还把家中的一对很大的工作专用台架,抬过来用于厨师摆菜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远亲不如亲邻。邻居李登岳和郑兰美夫妻,这对八十多岁的老人,是我父母亲的“好邻居”、“知心姐妹”,他们养育有五个女儿,个个勤劳善良,他们的四姑娘郑世梅和五姑娘李伯云,纷纷前来吊唁和给父亲送了花篮。郑兰美婶子,知道我们全家爱吃芋头丸子,这次给炸了许多芋头丸子送到家中,我的母亲当场一下子吃了六个,非常可口,说好吃。这几天家里忙着办事,家人顾不上卧病在床的母亲,郑世梅只要来到家中,都要到母亲的床前坐坐,与母亲说说话,一天,母亲没有吃饭,四姑娘亲自下厨,做好又亲手一勺勺喂到母亲嘴里。不是母亲的女儿,胜似母亲的女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母亲生养了我们弟兄四人,没有女儿。先后有马宏、范群梅认了父亲母亲为干爹干娘。干女儿比亲儿子心细、贴心。马宏三岁时就认了父母亲作干爹干娘,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已经有一女一儿,大女儿早已出嫁有了孩子了,儿子也正上大学。干女儿范群梅,对父母的好,更是很好地体现在了一个个温暖的实际行动中。为了父亲回家后选择好埋葬地点的事,寝食难安,在她的亲力亲为下,选择了令大家都十分满意的父亲最终的骨灰埋葬地点。多年来,为我父母亲献出的爱心,数不胜数。几年前,曾经让他们的儿子开车,带他们夫妻专程去铜陵看望我父母亲,今年正月初四,得知我父亲不幸去世,立马动身赶赴铜陵,看父亲最后一眼。这次父亲骨灰回到老家安葬,天天来家中帮忙。从她家出发前,还常常要先到自家地里铲上一大袋子青菜背上带来,拿上他们家她亲手腌制的萝卜干、自产的鸡蛋等。每次一到家,挽起袖子就干活,炒菜、烧火、洗洗涮涮,什么都干。一次,看到卧病在床的母亲没吃饭,一会儿,一碗虾仁青菜末面条做好了,母亲吃的很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弟媳章海燕的娘家人立了大功。她大哥大嫂侄子此前前来把家里的卫生打扫个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把家里移动式炉灶拉来用于做饭,把父亲福地周围进行了清理。尤其侄子章如明出了大力,吃了大苦。姐姐章建玲每天一早送这送那过来,帮着干着干那。妹夫马建峰虽是如皋教育局英语课题组领导,日理万机,也来到家中祭奠父亲和帮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18岁离开家乡,工作在首都北京!最记挂的就是家中的父母,尤其父母亲年纪大了,更是担心父母亲的健康和生活幸福度问题。如山的党恩,诠释了家乡党组织的战斗力所在,浓浓的乡情,诠释了家乡发展巨变的密码所在和希望所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葬礼有一个习俗环节,就是需要给逝者的儿子剪头。是本乡的理发师马成仁叔叔给理的发。45年前,我和我的几个弟弟就是在马叔叔那里理发,马叔叔是十里八乡闻名的理发师,人帅,手艺好,服务热情周到。没想到,相隔四十五年后,还能请到马叔叔给理发。原来,马叔叔14岁学理发,至今都79岁高龄,有了65年理发经历了,他理过的发,每天都在20人左右,春节期间,一天要理37、8个头,从当年理一个发6分钱,现在这五六年,涨到10元钱,说以后不涨价了。理发、刮脸、掏耳朵,全套下来,仅仅收10元钱。65年理发人生中理过的头不下于五万人次。如今都已经91岁的10多里地外的一老教师,每月都要骑车赶来找马叔叔理发,一家乡著名建筑企业的老总沈良兵,很佩服马叔叔的发理的好服务的舒服,曾经多少年聘用马叔叔为他的专职理发师,另外安排些工作,给以优厚待遇。父亲在家生活几十年,也一直是我马叔叔给理的发。这次请马叔叔理发,有说不完的话,马叔叔说,你父亲人好,你母亲人也好,我们哪个不晓得。那时,我们家就在你们生产队的地边上,你父亲等人干活过程中,我家经常让他们到家中歇一歇,喝点水,你父亲帮助过我们家,我们家永远记得呢!没有想到你父亲走了,我和你们一样,很不舍和悲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的为人,有口皆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到家乡,入土为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可以安息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絮絮叨叨写下了上述文字,看似流水帐,但确实是真实情况的记录,是我和我全家人,发自内心地对家乡党组织的感恩,并为家乡父老乡亲所展现的浓浓乡情,所深深感动,更是对父老乡亲在父亲骨灰下葬过程中,给予的鼎力相助和无私付出,表示深深地感谢!也是想让历史铭记住父亲这荣光的一生,及其下葬这一天涉及的人和事,当好正能量的播种者、传递者,感动更多的人,让这份大爱不断地绵延、延续下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党恩如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乡情浓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爱无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奉献是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沈健系沈良友长子)</p> <p class="ql-block">88岁的马广兴和老伴正芳娘娘和81岁的兰秀娘娘,在祭奠父亲后,来到母亲床前看望</p> <p class="ql-block">79岁的马成仁理发师给我弟弟理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