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目录</b></p><p class="ql-block"><b>1、卷首语——杨砚</b></p><p class="ql-block"><b>2、龙门石窟·香山寺·白园印象记—徐品</b></p><p class="ql-block"><b>3、于朱自清故居想到的——马平</b></p><p class="ql-block"><b>4、在海南寻找苏东坡——杜玉祥 </b></p> <p class="ql-block"><b> 卷首语 </b></p><p class="ql-block"><b> 杨砚</b></p><p class="ql-block"><b> 烟花三月</b></p><p class="ql-block">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p><p class="ql-block">烟花三月,我们《纪实风》又和大家见面了。这一期,我们选用了三篇作品,都是用游记的形式,但又都有自己真实的思想和纪实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我们《纪实风》所要求的风格与内容。</p><p class="ql-block">本期的三位作者从不同角度记述了自己看到、想到的洛阳、扬州、海南,自己理解的武则天、朱自清、苏东坡,有感而发,借景生情。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他们眼中看到的历史,用他们的思维去感受、去讴歌、去赞美。</p><p class="ql-block">纪实文学包括游记,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纪实”的基础上增加游记的色彩,这即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我们的《纪实风》要求的标准。</p><p class="ql-block">这一期的《纪实风》作为春节后的第一期,体现了新年新气象。今后,我们的《纪实风》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广大会员,会做得更及时,做得更精彩。</p><p class="ql-block">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愿《纪实风》更加红红火火,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b> 龙门石窟·香山寺·白园印象记</b></p><p class="ql-block"><b> 文/徐品 </b></p><p class="ql-block">行走洛阳,自然是以牡丹为主,但是季节不等人,此时已是初夏,牡丹盛季已过,只有些许的花瓣还顽强地挂在枝头,我只能望而生叹……</p><p class="ql-block">好在洛阳还有龙门石窟,听人说,到了洛阳如果不看龙门石窟,那自然也不算真正到过洛阳。它们是被雕刻在悬崖峭壁上的伟大王朝的缩影,也是王朝意志、行为、精神和王公贵族们审美情趣的象征,所以不可不看。</p><p class="ql-block">乘坐公交车沿龙门大道往南行约二十多公里,就是龙门石窟。这里有一条河,在杨柳依依下静静地流淌。这就是伊水,非常有诗意的名字,一听到就心软的名字。</p><p class="ql-block">伊水穿过的两座山就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相望,皆能看得清对方面目,但因这面目显得过于清晰,两山给人的感觉就是互相对峙着的,有一股互不相让的气质,此地之所以被称为“伊阕”,就是因为两山的对峙,怎么看都像是门,因此也叫门阕。</p><p class="ql-block">大名鼎鼎的龙门石窟就在龙门山上。</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记载,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代,雕凿断断续续达四百多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的大肆营建就有一百四十多年。在龙门山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三成,唐代占六成还多,其他朝代仅占一成左右。现在龙门山和香山还存王龛共二千多个、佛塔七十多座。龙门石窟古碑刻很多,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二千八百六十块,最有名的是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p><p class="ql-block">龙门山造像繁多,共计十一万余尊,最大的佛像是卢舍那大佛,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两厘米,称为微雕。最大的雕像游客倒是能看明白,莲花洞中的那小佛,如果没有导游的指点,也许能看见的游客不多,我远视还行,差不多每个都能看到,但是也不太清楚。从雕像上看,北魏和唐代在审美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北魏时代以瘦为美,造像也就追求清瘦、秀雅、丽骨、高拔和俊朗,人物的脸部清瘦,眉骨颧骨比较突出,肩膀一般不宽大,而是比较瘦削,单薄,甚至有女性特征,四肢颀长,也是一个瘦字概括,胸部平坦,毫无粗犷威武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在一本资料上,我得知那个时代的雕刻家采用的都是平直刀法,简洁中透出质朴、简炼、清峻之风。而唐代众所周知是以胖为美,杨贵妃是典型代表。因此唐代佛像的脸部浑圆,额头饱满,双耳有垂肩之势,两肩宽大厚实,胸部隆凸,衣纹的雕刻使用的是圆刀法,富丽中浸透出雍容、华贵、洒脱、飘逸和自然之美。但这些唐代雕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p><p class="ql-block">这些佛雕艺术的代表当然是奉先寺了,它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名头最响的一组摩崖型群雕。</p><p class="ql-block">由于之前在书上,电视中早就领略了它们的风采,而今亲临此地,竟有些似是而非了。</p><p class="ql-block">细看碑文,原来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时期,于公元六百七十五年建成。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因为它隶属于皇家寺院奉先寺而取名“奉先寺”。</p><p class="ql-block">此地的佛像共九尊,中间主佛为卢舍那,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如一弯新月,二目清秀,鼻翼小巧,嘴角微翘,微微笑着,双耳垂肩,而整个头部稍稍朝前佝着,有俯视之态,呈现出祥瑞安泰,和谐圣洁。</p><p class="ql-block">“卢舍那”意为光明普照,整个造像的恢弘大气、丰满圆润、仪表堂皇、得大自在正好与此意吻和,让人惊叹不已。据说卢舍那佛造像是依照武则天的相貌来雕刻的,而且达到了极为逼真的地步。由此看来,武则天也不失为一位相貌可人,眉目清秀的女人。姑且不说她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来雕塑的这座旷世佛像是出于何种政治目的或其他想法,单就靠一块石头传承自己的容貌,这本身就很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奉先寺这座伟大的佛像,不仅将一个空前绝后的女人从凶险诡谲的物质世界带到了充满文化和心灵感召的精神世界,而且昭显了她即使是一个女人,也能将一个伟大王朝由贞观之治承接到开元盛世的伟大功绩。她有理由和资格在龙门山上将自己的形象佛化,精神化,神圣化,就像她有能力击败当时所有由男人组成的权贵世界,以及包括突厥等等一切外来侵略势力一样。 </p><p class="ql-block">由此,我不禁又想起了长安的大明宫,据说那座比明清时期的故宫还要大四倍的盛世宫殿,注定要因为武则天而永远盘踞在中国历史的版图上,即使焚毁了也将永生。</p><p class="ql-block">尽管武则天在夺取皇位后,很多精力和时间都泡在了东都,即称为神都的洛阳,让大明宫几乎成了一座被时间遗弃,被尘埃围困,被脂粉和政治冷淡的场所,但它仍旧记载了这个女人的大部分生命演绎形式,尤其是她的前半生。</p> <p class="ql-block">她最终在洛阳结束了她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遗体被运回长安,大周王朝从此消失,王权重新回归李姓。但是耐人寻味的是,一个视权力如生命,而且终于成为一代天骄的武则天,却在遗嘱中要求在她死后以李唐王朝的皇后身份,与她的丈夫李治合葬在乾陵。还有那块天下闻名的无字碑,也是按照她生前的遗愿而竖立在乾陵前面的。</p><p class="ql-block">啊,女人,毕竟还是女人,她以女人的方式进入大唐王朝权力的中心,在大明宫里苦苦追寻她的政治梦想,很快历史就给予了她这个机会,因为丈夫和儿子对管理大唐王朝的不力,使她由一个女人变成了一个天子,一个打破了封建王权体系的皇帝,但是最后,她还是发现,无论自己是如何的权倾一时,高高在上,但本性还是一个女人,她感到难以言说的寂寞和疲惫,并在离开人世的时候,让自己回归到了女人行列。</p><p class="ql-block">政治,孤独,寂寞,痛苦和死亡,使她恢复了女人的身份,她不能让当时或后世的人们,尤其是男人忽视她作为女人这一客观的事实,而仅仅只将她当成一个女人的符号。于是,这个在大明宫里发迹,反叛了传统的女人,最终以回归传统的方式又“回”到了大明宫,李氏王朝最终也因为她的政绩而更加强盛。她反叛了传统,却无法悖逆历史。她可以离开大明宫,在长安之外的任何地方“活动”,但她知道,她的一生都拘囿在大明宫里,她终究还是李家的媳妇。</p><p class="ql-block">这究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还是庆幸?</p> <p class="ql-block">但是看着卢舍那佛,我又释然了。我理解了卢舍那佛那祥瑞、慈祥、安泰、丰满的形象,正是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心性的完美体现。她是不是真的想成佛,以承她永世的梦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卢舍那佛,从那令人动容的微笑,读到了一个女人的内心,当然,也读到了一个时代,一个王朝,一段石破天惊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主像两边是卢舍那的两大弟子迦叶和阿难,前者显得练达通泰,甚至圆滑诡异,后者显得温驯诚挚,谦和有礼,相互间衬托得栩栩如生。剩下的就是菩萨,手托宝塔的天王,右手叉腰、左手合十的雄健动人的力士。他们与主佛共同组合成了奉先寺,成为整个龙门石窟的镇窟之作,是当之无愧的龙门石窟的代表。</p><p class="ql-block">我继续往前走。好在游人不算太多,每座佛像,每个佛洞,在观看的时候,不会受到太多的打扰。</p><p class="ql-block">看完了龙门山的这些精美杰作,过了一座桥,就到了香山,当然这不是北京的香山,但是这却比北京的香山更有文化的意味。</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片因为名人,尤其是以诗歌和雕刻而芬芳的山地,那名字就更加显得诗意缤纷和芳香四溢。与对面的西山石窟对应,这儿也就被叫做东山石窟,最著名的主要是擂鼓台中洞和北洞,其规模和艺术价值与西山石窟都有差距,但也有自身的特点。令人不解的是,很多游人在此游览时,远不及在观摩西山石窟时那么认真和细致,他们大多是走马观花般,粗略浏览一下就离开了。自然,东山石窟没有对面那么密集,艺术价值都稍有逊色。但它们毕竟是龙门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值得看的石窟也不少,比如,被称为东山石窟中最大的佛洞看经寺,里面完整地保存着二十九尊传法罗汉,为我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是据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刊刻的,为武则天时代雕刻的。</p><p class="ql-block">看看天色,我也只好随大流匆匆一览,便来到了香山寺。</p><p class="ql-block">香山寺的名声我早有所闻,蒋介石和宋美龄曾经在1936年来此,当地政府为了讨好他们夫妇,专门为他们修建了寝宫,称之为“蒋宋别墅”。但这里游人并不多,显得有些冷清,原因是什么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当然,这是我最早从书中知道的洛阳香山与历史人物的关系。这次到得香山,才了解了它更加丰富的内蕴。</p><p class="ql-block">比如说记载武则天“香山赋诗夺锦袍”的石楼就在香山,此楼曾经见证了历史上有名的“龙门诗会”。</p><p class="ql-block">站在楼前或登上高楼四望而去,仿佛亲临武周朝时期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济济一堂的盛会。作为皇帝的武则天毕竟还是有一点文学方面的才气的,全唐诗也曾收录过她的诗作,至于山西文水县她老家的人把她当成是一个大诗人,就未免有些夸张了。</p><p class="ql-block">当然,香山还真有幸接待过一个大诗人,那就是白居易。</p><p class="ql-block">白居易是每个文化人都知道的晚唐时期的诗人,他辞官后来到了这里安居,别号“香山居士”,并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时光。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白居易的到来,才真正提升了香山的文化品位,使香山的诗味与对面的石窟艺术交相辉映。至于老蒋携夫人来此,以及那些溜须拍马之徒在这里修建的那些建筑,当然不能说是“鸡肋”,但也绝不是锦上添花,仅仅只能算是一种点缀而已。</p><p class="ql-block">至于白居易就不同了,他先是与这里的遗老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六人结成了“尚齿七老人会”,后来,百岁老者李元爽,九十五岁的禅师如满也加入进来,号称“香山九老”。这几个可爱可敬的老家伙,臭味相投,志趣相近,终日吟诗作赋,终成香山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后来,香山寺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白居易等又筹集了大量资金,重修了寺庙,使之香火不断,文化也得以传承。</p><p class="ql-block">另外就是著名的乾隆碑,不管是封禅,还是碑文彰现的书法艺术,都有后人称道,当然皇帝的书法不管怎么样,还是值得一看的。</p><p class="ql-block">来到的最后一站是白园,也就是白居易的墓地。</p><p class="ql-block">墓地位于东山的琵琶峰上,山下是安然流淌的伊水。白园的十多处景点我只是走马观花,仅仅是看了而已,我唯一觉得必须去的,而且是去谒拜的,就是白居易的陵墓。</p><p class="ql-block">史载,白居易一生清贫,我倒觉得不完全是这样。他留恋自然山水,死后又有青山绿树陪伴,也算了却心愿,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奢侈的呢?</p><p class="ql-block">我静静地伫立在坟墓前,就像我在海宁西山的徐志摩墓前一样。琵琶峰的山风在耳边鸣响,仿佛能听到他吟诗和唱。时间停止了,历史被定格在琵琶峰上,因为一个诗人和他的诗,因为一种文化,一种信念。许久,我才沿着弯弯的山路,沿着牡丹坛,也沿着我没有经过或已经经过的时间空间,离开了白园。</p><p class="ql-block">已近黄昏,悠悠的落日下伊水仍旧悠悠而过。时空转换,我在想,伊水在龙门山和香山之间流淌,带走了无数英雄豪杰。尘埃落下,历史和现实的面目清晰可见,不管是雕刻的,还是鲜活的,都将化作历史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登车回望,我突然感觉到龙门山和香山正在缓缓地朝着对方移动,它们慢慢地合拢在了一起,刻在石头上的佛和睡在泥土里的人已经合二为一了……</p> <p class="ql-block"><b> 于朱自清故居想到的</b></p><p class="ql-block"><b> 文/马平</b></p><p class="ql-block">自沈阳移居扬州已经近一年了。扬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和风景秀丽的旅游打卡地,我们的南迁让许多朋友艳羡不已,经常在微信里和通话中询问我们游了扬州城哪些历史、文化古迹和景区景点。 </p><p class="ql-block">三十多年前去上海、福州学习取经,二十年前在黄山参加全国林业行政执法培训,曾两次途经扬州,与同行者游过未经修葺的何园、个园和保持着自然风貌的瘦西湖。而今,置身扬州,除了去商场、超市、菜市场购买食品和蔬菜,我几乎足不出户,对扬州依然是陌生的。</p> <p class="ql-block">三月中旬初抵扬州,瑟缩着抵御室内没有安装暖气的阴冷。很快,居室里一天天暖和了,新的环境和生活逐渐适应了,天气却骤然酷热起来,我们经受着东北人难以想象的煎熬。进入秋季,暑热渐渐消退,家里启动了房屋改造工程,楼上楼下、南屋北屋、砖头水泥沙子,电镐砸墙、清除混凝土地面,浇筑预制件、砌墙、防水、安装暖气,拖拖拉拉持续了三个多月。期间,妻妹和妻子操心忙碌,疲惫不堪,我没做什么,却也不得安逸。 </p><p class="ql-block">四五月吧,天气还不是很热,因了寻找扬州作协所在地,我和妻子去了一次琼花观,在老城东关街走了一趟,窄窄的巷子里是门脸对着门脸的民国或者更早的老式民居,门侧的铭牌标示着宅子里曾经居住的旧时代的官员、士子或者名人。接着,我们又驾车游了瓜州古渡。瓜州渡位于大运河与长江交会处,与镇江金山寺隔江相望。唐代鉴真和尚从这里东渡日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民间传说源自此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诗词和墨宝。瓜州古渡园区树木高大、蓊郁,环境雅洁、静谧,流连其间,我们感受着历史云烟的流逝和文明文化的氤氲。</p> <p class="ql-block">时序是农历正月中旬,节气马上就是雨水了,其实,春天还很遥远,中国的大部分国土依然处于冬季。扬州尽管地处江北,气候却迥异于北国,春节前后最低气温摄氏零下七八度,高温有时可达十五六度,小区内植被葳蕤、葱茏,枝头有不知名的花朵绽放。受了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吧,妻子劝我别老憋在家里,鼓动我出去走走。于是,想到了朱自清和他的故居。去年甫到扬州,知道这里有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故居,我即欲往一游,以慰藉心中对朱自清的景仰之情。其时,朱自清故居内部整理、修葺,暂时关闭月余,加之居所房屋改造施工,瞻仰大师故居的心念就耽搁下来。 </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第二日,天气晴好,阳光暖人。午后,我与妻子乘了十几站公交车,在广陵区琼花观站下车,沿文昌中路东行约二百米,循着“朱自清故居”标识的指引,右拐进入一段短短的巷子,左转后再向南行一百多米,右手便是安乐巷27号——朱自清故居。</p> <p class="ql-block">故居处于一片普通的平房民居之间,窄小的黑漆木门,右手一块竖书“朱自清故居”木制牌匾,其侧是国务院2006年5月公布、江苏省政府刻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识。进入故居,我便有些不辨东西南北了,不知朱家究竟有几间房屋,只觉得院子逼仄,房间低矮狭小且光线黯淡,给人一种压抑憋闷之感。想想一代文学大师曾经在这屋檐下先后生活了十六年,不知彼时朱自清的心绪如何。仅仅转得过身子的庭院里,靠墙生长着一株亚乔木,用手机扫了才知道是樨木,即桂花。我扬州居所的小院里也植了一株桂花,只是我对于南方植物更加陌生,所以才需要借助手机。 </p><p class="ql-block">先静静地流连于朱自清故居,怕惊扰了逝去的大师吧。走近朱自清和夫人陈竹隐的卧室、朱父母的卧室、会客的厅堂,屋内置老式竹木家具,墙上挂朱自清照片、竖幅山水、康有为对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不知是否康氏真迹),案几上有香炉、观音像、景泰蓝花瓶和旧式座钟。</p> <p class="ql-block">再崇仰地参观朱自清纪念馆,这是自青年时形成的深深情愫使然。我知道朱自清、景仰朱自清,源自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和中学任教期间讲授过的现代文学史上经典散文《荷塘月色》,当然还有那篇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背影》。1919年,发表第一首新诗;1922年,创作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长篇抒情诗,与俞平伯、叶圣陶等人创办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1924年,出版第一部诗歌散文合集《踪迹》……我知道朱自清是大学教授、散文作家,却不知道朱自清大学毕业后,曾于杭州、扬州、上海、温州、宁波等地七所中学任教,与大师相同执教中学的人生经历令我窃喜。 </p><p class="ql-block">朱自清身后声望很高,人们称其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教育家、民主战士和爱国主义者。走出朱自清故居,我还在频频回首,打量朱氏这不起眼的旧宅,心中回味着朱自清五十岁的人生,嘴里念叨着朱自清的名字。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实秋。心下以为,“自华”有自许之志,“佩弦”含自警自戒之意,“实秋”即秋实,期待人生的收获吧。大师仅改一字——将“华”改作“清”,意为举世浑浊我自清醒清洁清新,绝不向恶势力妥协、绝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之凛然心志昭然。而且,朱自清曾经坦言:“我意在表现自己。”“我的写作大体上属于朴实清新一路。”</p> <p class="ql-block"> 观朱自清一生及其文学创作,其人其文其行无愧“自清”之名也。 </p><p class="ql-block">时下作家谈及散文写作,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独抒心志,书写一己真情;有人推崇另辟蹊径,拓宽题材领域;有人呼吁关注民生痛苦,表现作家社会担当;有人认为当下散文创作太过“成熟”“圆滑”,只有打破“陈规”,写不像散文的散文,才能实现创新…… 我的文学主业是文学评论,散文创作零落,自然无法评判上述观点孰是孰非。但是,我相信文学是表现人、人生、人心和人性的,散文创作当然也不例外。在此基础上,散文应该说真话,杜绝假话;应该抒真情,摒弃无病呻吟;应该关注现实民生,不仅仅流连于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风花雪月和琐屑的家长里短。而且,必须执着地推敲、锤炼文字,呈现语言文字优美的散文。 金宇澄(上海作家、茅奖获奖作品《繁花》作者)在《紧紧束缚肉身》(载《收获》2025/1“东船西舫”栏目)中,112个片段拉拉杂杂地讲述了文学与绘画、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合了“东船西舫”的栏题?)以及大上海的今昔变化后,以第113节结束全篇:“回看经典,我常常自问,怎么都不如过去那么喜欢了?是否它们都有保质期,未来审美,又会是什么呢?”接着,作者引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的观点:“摆脱历史和意识形态的纠缠,最好的方式就是轻轻绕开它,这样的文字是轻逸的。轻逸,是未来千年文学应有的优良品质。”不过,金宇澄也无法确认卡尔维诺的预言之然否。 </p><p class="ql-block">“轻逸”,也许是译者的一个新造词。查《现代汉语词典》只有“清逸”一词,乃清新脱俗之意。“轻逸”,轻,轻松,轻巧,轻盈?逸,安逸,隐逸,超脱?我不清楚卡尔维诺的本意,也许,轻逸也是文学创作乃至散文创作的一种追求?</p> <p class="ql-block"><b> 在海南寻找苏东坡</b></p><p class="ql-block"><b> 文/杜玉祥</b></p><p class="ql-block">风在天海之间,吹过千百年,依旧带着南国咸湿的椰风海韵,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古老的故事。每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寻找苏东坡。寻找那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寻找那个在海南岛上留下深深足迹的文人,寻找最为廉价而实用的慰籍。</p><p class="ql-block">五公祠是我在海南到过的第一站,是一个雨天,一位导游,一位游客。遥想绍圣四年六月十一日,苏东坡横渡琼州海峡,踏上这片陌生的海岛。他以罪谪之身,拖着病躯,精神饱受折磨,在琼郡城东的驿站暂住时,他发现周围泉水虽多却不可饮用,百姓饮水艰难。于是,他在城墙附近寻觅,终于在东北角找到可饮用水源,且是两眼相距咫尺、味道迥异的泉眼。他指导百姓开凿,从此,甘甜的双泉润泽了这片土地,成为他献给海南人民的珍贵礼物。“泂酌彼两泉,挹彼注兹。一瓶之中,有渑有淄。以瀹以烹,众喊莫齐。自江徂海,浩然无私。岂弟君子,江海是仪。既味我泉,亦哜我诗。”</p> <p class="ql-block">绍圣五年(1098年),苏轼和军使张中同访黎子云,想起不久前游城东学舍所见“坐客欲为醵钱作屋”,他“欣然同之”,并取《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名其屋曰“载酒堂”。载酒堂成为苏东坡以文会友、传播中原文化、设帐讲学的地方。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载酒堂改称“东坡书院”。走进东坡书院,那古老的载酒厅,仿佛还回荡着他的笑声。在这里,鱼鸟亲人的匾额令人难忘,他随遇而安的乐观,穿透岁月,直抵人心。“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大率皆无耳。惟有一幸,无甚瘴也。”这般艰难困苦,却没能压弯他的脊梁,他把身心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坎止,皆是生活的馈赠。</p><p class="ql-block">在东水港,我仿佛看到了苏东坡登船南下的身影。他在海南创作了不少诗词,每一首都充满了对海南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我在海南寻找次数最多的就是通朝阁码头,至少去过五次,甚至认识了附近小区的保安。通潮河码头指澄迈驿通潮阁所在的澄迈老城码头。苏东坡于1097年在此码头上岸。1100年他遇赦北归,离开海南前登上通潮阁,写下《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其中一首“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既表现了他在海南的心境,又抒发了对中原故土的思念。另一首“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则描绘了通潮阁的景色与他的羁旅愁绪。</p> <p class="ql-block">他走进永庆寺,那琼北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在这里,他参禅礼佛,“幽怀忽破散,咏啸来天风”,尘世的纷扰在佛法的润泽下渐渐消散。“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即便历经九死一生的磨难,他仍能从这奇妙的游历中寻得生命的真谛,如此豁达,令人敬仰。今年大年初一,我们来到了永庆寺,虽然这不是他当年到过的那座旧寺,我依然见到了寺院中一副苏东坡的剪纸画,"做人要学苏东坡"。</p><p class="ql-block">峻灵明王庙,亦是他留下足迹的地方。传说这里是他的幸运之地,拜谒后不久,他接到北归的诏令。于是,他撰写《峻灵王庙碑》,赞美护国安民的功绩,感谢山川之神的相助。这座庙宇,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成为海南重要的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在海南寻找苏东坡,我不仅找到了他的足迹和故事,更找到了他的精神和灵魂。他的乐观、豁达、智慧和善良,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苏轼一生大起大落,跌宕曲折。他21岁进士及第,本仕途有望,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又辗转惠州、儋州等地。半生漂泊,远离朝堂,生活困窘。“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出自《自题金山画像》。但他始终乐观向上,在黄州,他于东坡种地,自号东坡居士,写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尽显洒脱。贬至惠州,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将生活的苦涩化为甘甜。即便身处绝境,他也能以豁达之心拥抱生活,在海南,寻找苏东坡,和木兰湾的灯塔一样,你会寻找到心中的精神坐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附: 《纪实风》编辑委员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徐品 林泰衫 白翠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杨砚 李延国 李全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主编: 徐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执行主编: 杨砚</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