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镜 子 里 的 烟 火 人 间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喀 什 巴 扎 的 理 发 摊</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88年新疆喀什城边的大巴扎有一块自发形成的理发聚集地,这里尘土飞扬,人们自由随意,宛如一部泛黄的老电影,每一帧都散发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气,一把摇摇欲坠,充满年代沧桑感的木椅,椅背上搭着灰土色的围布,旁边放着一面斑驳缺角的镜子。这便是喀什理发摊的全部家当。镜子里衬映着维吾尔族老人沟壑纵横长满胡须的脸,青少年青涩的下巴,和旁边等待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理发摊是手艺人的江湖,是老百姓生活的缩影。在这里理发,无论是剃头发还是刮胡须,是没有用水浸润的,都是通过用手对头发胡须揉搓至发热变软,这道工序一般都是由孩子来完成。然后剃头匠们手持剃刀,在顾客脸上游走,刀光闪烁间,胡须纷纷落下。理发、刮脸、按摩,整个过程行云流水,顾客们或坐或躺在椅子上,放松身心,听着剃刀游走发须间沙沙的声音,便发出了舒服的嘘嘘声。经过一番操作,理过发的人立刻变的焕然一新,神清气爽。</p><p class="ql-block"> 简陋的理发摊是大巴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虽然那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场景已消逝,但它所承载的情感和记忆,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看着操刀人精心理发忙碌的身影、孩子纯真的笑容和躺卧在椅子上享受理发的人们,怀念那个没有太多物质诱惑的时代,在平凡的生活中,就能找到满足和快乐。</p><p class="ql-block"> 当年拍这些照片,只是为了一个年代的记录,37年过去了,图片中的画面已是遥远的上世纪的生活了。就像铜壶上的花纹,虽已褪色,却永远刻在记忆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秦宪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片1988年6月摄于喀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文字2025年3月7日写于文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 秦宪安:原总装备部政治部宣传部高级记者,1978年开始学习摄影,1987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 作品曾在国内、国际的大型展览、影赛中多次获奖并在世界80多个国家展出。参加了中国核试验的多次空爆、地爆、平洞、竖井等方式的试验、神舟一号至神舟十号、嫦娥探月工程及导弹、卫星等重大国防科研试验任务的拍摄和报道。</p><p class="ql-block"> <b>获中国航天摄影飞天奖,首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摄影贡献奖</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版 权 所 有 昌 盛 文 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