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重庆行(7):地铁穿楼而过

丽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涪陵重庆行(7):地铁穿楼而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雅丽陪我与竹梅乘坐上午9点多的动车从涪陵出发,40分钟后到达重庆。雅丽安排我们吃了一顿“烤匠”,她便留在家里休息,我与竹梅出门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乘坐地铁来到位于渝中区东水门的重庆湖广会馆。这是雅丽极力推荐的景点。从高坡往下走时,便望见不远处一片黄墙灰瓦的建筑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重庆湖广会馆,又称禹王庙、禹王宫、三楚公所,面临嘉陵江,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因“湖广填四川”而起,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又不断扩建、新建和改建,一度达到鼎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湖广会馆整个古建筑群雕栏画栋、雕刻精美,是清代重庆作为繁华商皋的历史见证,也是清代前期到民国初年重庆的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湖广会馆,正面高台上是禹王宫。外观为三层翘檐。始建于康熙年间,据说建材都是从湖北运来。殿内供奉着一尊大禹铜像。湖广地处长江中游,历来洪灾不断。湖广移民就以祭拜治水英雄大禹来祈求风调雨顺、舟楫平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东边是齐安公所,俗称“黄州馆”“帝王宫”,为清代湖北黄州籍人士在重庆集资修建的。由下往上是戏楼、天井、看厅、抱厅、大殿,两侧为附属建筑。是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群里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尤其是戏楼看台最显眼。在高2.2米的石台上,面阔13.4米、进深7.4米,台前有石雕护栏。厅柱的上端,由上至下分饰四个雕花撑拱和倒悬猴撑拱。两厢的木栏板,全是精湛的木雕。有两幅浮雕各雕了三个字,“薰风门”与“杏花村”。“薰风门”雕刻着重庆城楼及错落有致的山城民居。薰风门是重庆宋代的城门之一,其他还有千厮、洪崖、镇西等三座,到明代才发展成十七座城门。“杏花村”借用唐人杜牧诗意表现移民祖籍地的生活场景。有人说杜牧描写的杏花村,在湖北麻城县的歧亭镇。这个我没考证过,不敢妄加评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一所院落广东公所,建于乾隆年间。大门门楣上用整石题刻“南岭观瞻”四字,表明了籍属广东,字旁围有五条透雕的龙。两侧门上分别题刻“岳峙”、“川淳”。所内是一个四合院,四周高墙耸立。其中规模最大者当属戏楼。戏台面宽9米,进深8.4米,高2.8米,有前后看厅及左右厢楼,可以同时容纳300人。台顶是八角藻井,相当于现在的音箱效果。屋檐下面有一座屈蹲负重力士圆雕,既起装饰作用,又巧妙地解决了承重问题。戏台下侧的有一组《三国演义》木雕。两侧厢楼额匾“游目”“骋怀”。十分精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间一组建筑为渝州书院。占地600余平米。里面摆设长桌条凳,供游人读书休息。据说有3000多册藏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出口处,有一小型的“移民博物馆”。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湖广填四川”是指在四川人的形成史上发生过的两次大规模移民,一次是在元末明初,一次是在明末清初,主要是将湖北、湖南、广西、江西、福建、安徽等省份的人口迁往四川。各省民众或行水路或走陆路入川。乘船入川,溯长江而上、途经三峡各处险滩恶浪的颠簸;陆路入川的移民带着独轮车上“三件宝”——干粮、铁锅和食盐,风餐露宿、攀援栈道。难怪川渝人能吃苦耐劳、生性乐观,这是有其历史根源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雅丽推荐的湖广会馆是有浓厚历史人文色彩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湖广会馆出来,我们乘坐地铁2号线,在李子坝站下车。没想到,我们下车之地,正是红遍全网的地铁穿楼而过的景观。太惊奇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未见实景之前,我总猜想,这是在居民楼里改造的吗?楼上楼下的居民不嫌吵吗?他们怎么回家呢?他们的生活不受影响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地铁车厢,车门在我们身后关上,车徐徐开走,开出楼口,开上凌空几十米的高架铁轨,很快就在我们的视线里消失。不一会儿,又一辆地铁从对面的楼口开进来,停在我们面前,门打开,下来行色匆匆的乘客,门关上,开出站台。我仿佛做梦般发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曾到此一游过的竹梅,碰碰我的肩膀,提醒我快拍视频,我才回到现实。赶快打开手机拍了一段地铁出站的情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跟着竹梅,顺着一层又一层的楼梯往下走,每一层都是商铺,摆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不知下了多少层,才来到最底层。这里临着江,江面宽阔,游轮穿梭。回望刚才下车之地,它已经高高挂在一座楼上了。楼墙的一侧,赫然写着“李子坝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重庆李子坝站,是中国第一座与商住楼共建共存的单轨高架车站。李子坝站车站设置于重庆轨道公司物业楼的八楼,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嘉陵新路与桂花园路交汇处,北临嘉陵江,背靠桂花园路。因“空中列车穿楼而过”成为蜚声中外的“网红车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原来如此!我以前的猜想完全不着边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来此看奇景的人,站满了江边的场地。人们仰着头,举着手机或相机,跟拍着架在空中的地铁南来北往的穿梭,慢慢钻进“楼门口”的时刻,尤其是两车相会合时的情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景色虽奇妙,但人挤人很不爽。赶快离开。竹梅说还有一个景观离得不远,于是打车过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景观叫洪崖洞。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时,洪崖洞就是一处军事要塞。宋代为重庆四个城门之一。到明朝初年戴鼎筑重庆城时,建有“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其中,“洪崖门”因崖高坡陡的地势,故用于军事而成为一道闭门。重庆居民习惯把城门叫做“洞”,所以洪崖门也叫“洪崖洞”,一直沿用至今。</b></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成为餐饮娱乐一条街。</p><p class="ql-block"> 据说是重庆小天鹅集团投资3.85亿元进行旧城拆迁改造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最著名的,是洪崖洞最具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以出挑退榭、精雕垂花、木质斜撑、观景廊道等为建筑元素,依山就势、沿江而建,展示盛行于世的青砖、石瓦、石板路的古典民居,展现老重庆原始风貌,成为融民俗、民风、民情于一体的大型休闲购物场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从11层,下到地面,在江边观赏这绝世的建筑美景。夜幕已降临,沿嘉陵江全长约600米的吊脚楼,灯火通明。这万家灯火,如一条璀璨的彩带,飘在江边的岩崖上,点亮了美丽的嘉陵江。加之江上闪烁着霓虹灯的游船,有的停在岸边等待游客,有的游弋江中播放着清歌,构成了一座不夜之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也许是走了一天路的疲累,也许是天生的好静,尽管从湖广会馆获得了重庆人的勇毅精神,从地铁穿城而过获得重庆人的创造力量,又在这洪崖洞观赏到了美景。但我的脚步在登上洪崖洞顶层去赶地铁时,显得非常沉重。说实在话,我不喜欢这个嘈杂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游于2024.11.8</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写于2025.2.26</b></p>